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逻辑-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_第1页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逻辑-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_第2页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逻辑-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_第3页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逻辑-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_第4页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四重逻辑-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全面部署。课程思政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零散的思想政治资源,凝练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作为基因,内生式地融合与渗透课程教学全过程,育人与育才双线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课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方法。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中观理论指导研究,对微观层面的探索并不多见,专业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一、价值引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一)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方向上站稳立场,要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专业课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类型,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选用上要蕴含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引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专业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坚信德育价值具有天然属性,它分散在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并激活这些零散的思想政治资源,用创造性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凸显德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筑间接德育课堂,回归育人本质,释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专业课的温度情怀。(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客观要求目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文化多元交错,各种思想交相融合,面对各种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高职学生可能会缺乏公正的、客观的思辨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者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提升学生的意识形态辨别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力形成育人的战斗堡垒,增强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这是各个专业课程当前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二、主体逻辑——提升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高校中各门专业课程都要自觉承担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德育使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明确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他们的优势是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他们的弱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深化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是提升广大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一)健全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是外在保障贯穿高校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始终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配合。首先,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建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推进会,由点代面,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在本校所有专业课程中全面铺开,并积极召开座谈会,了解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与困惑,尽力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制度保障。其次,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纽带,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是在一个体系内共同培养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积极帮助专业课教师探索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对课程思政进行中观层次的指导;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其指导下,积极实施课程思政的落地建设。(二)专业课教师的自主提升是内在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因此,专业课教师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需要潜心学习党的先进思想与文化,提升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目前,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能够了解思想政治基本教学内容,但不够深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提升跨学科素养,这是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保证。三、共聚逻辑——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资源,由点构线,三线共聚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凝练思政元素—由点构线—三线共聚—合力形成德育目标,这一思维路向构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聚逻辑[4]。怎样挖掘思政元素是这一思维路向的根基,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一)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三维向度思想政治资源的挖掘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定位可以科学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资源挖掘维度。维度的设计既具有共性又有专业课程鲜明的个性,例如“金融基础”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货币、信用为基础,阐明金融的产生和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典型工作情境为载体,对接岗位职责,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该课程本身意识形态鲜明,但思想政治资源分布零散,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挖掘: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国家意识、价值导向、民族自信、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诚信合规、严谨创新、卓越服务、热爱专业的金融职业素养,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建立学生信用、时间、因果、风险的金融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5]。这三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形成了思政元素挖掘的向度(见图1),具有普适性。宏观层面是所有专业课思想政治资源挖掘的第一要义,是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业思维是宏观层面的细化与拓展[6]。图1“金融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三维向度(二)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原则与凝练思想政治资源分散蕴含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中,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上述的三维向度进行挖掘,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自然引入,水到渠成为目标,切忌生搬硬套,无中生有;二要坚持思想政治资源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思想政治资源的融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同时彰显了育人效果[7]。思想政治资源包含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挖掘之后应凝练思政元素。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站在我国国情的高度去理解我国的货币名称人民币,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精准把握,凝练出思政元素:爱党爱国。再如,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高度理解金融中信用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信用的概念,并且将有助学生理解金融的风险性,凝练出思政元素:价值导向。(三)思政元素由点构线,三线共聚,合力育人思想政治资源经过凝练成为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连点成线,三线共聚,形成本门课程的育人目标。例如,“金融基础”课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政元素有:民族自信、国情教育、诚信合规、热爱金融、珍惜新时代幸福生活、风险思维、科技创新、遵纪守法、严谨合规等,这些思政元素都有对应的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元素按照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专业思维三个维度进行连点成线,形成三条课程思政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线、以诚信合规为主的职业素养线、以信用思维为主的金融思维线,三线共聚,筑牢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第一要义),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第二要义),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要义),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见图2)。图2思政元素由点构线,三线共聚,合力育人四、内化逻辑——思政元素融合渗透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凝练出来的思政元素,是课程的基因,应内化于课程教学,所谓内化就是激活思政元素,将其融合和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须发挥教学专长,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精心设计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自然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达到因德育价值的渗透使学科知识的课堂锦上添花的效果,生动演绎教书育人。(一)创设任务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创设任务情境,情境的创设注重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任务中,例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创设了返乡大学生李林为了带动本乡农产品的销售,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成立小微企业,需要融资的任务情境,该任务关联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主题,学生在了解国计民生的同时,促进学生热爱金融专业的职业素养。(二)实施教学四环节,渗透课程思政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专业课教学课堂中,课程思政渗透于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及评价任务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育人线与育才线交相呼应,融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例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环节一是明确任务,以上述情境为例,如何为李林所开办的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思政元素:国情教育(金融与国计民生)。环节二是分析任务,企业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融资?首先要了解信用。思政元素:职业素养(诚实守信)及信用思维,教师提出金融中的信用是否含有诚信呢?引导学生发现与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及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环节三是实施任务,为情境中的小微企业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思政元素:金融热点关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环节四是评价任务,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教师进行任务升华:金融的功能。思政元素:国情教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在教学全过程中,形成了育人与育才两条线路,双线螺旋并进,交相呼应(见图3)。图3“金融基础”课程思政渗透课堂教学四环节(三)开展第二课堂,融思政元素于专业拓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专业拓展,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燃起专业课的温度情怀[8]。例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带领学生参观中国金融博物馆,通过参观我国货币的演进历史,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组织学生参加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普惠金融·青春践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向群众宣传普惠金融政策。组织学生“走进某村财经教育大讲堂”活动,向村民讲解“防范金融诈骗,保护财产安全”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热爱度,增加职业认同感。五、评价逻辑——构建课程思政三维度三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育人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机制,构成评价逻辑[9]。评价的依据是专业课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完成程度,包括学生对思政元素形成的三条线路(政治认同线、职业素养线、专业思维线)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变化做出价值判断[10]。评价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以访谈法、课程考核、打分卡等为主要依据来阐释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定量分析能够比较明确直观地反映课堂中德育的效果,应遵循两种评价机制相结合的原则[11]。根据评价依据和评价原则,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价可以构建三维度三主体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和学生分别从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专业思维三个维度进行评价[12]。(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定性分析——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特点,“金融基础”课程开发设计了涵盖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三个维度的课程思政打分卡[13];自创金融思维评价模型,对信用、复利等金融思维进行评价(见图4);课程考核中融入课程思政考核,如设置开放式问题,形成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判断。图4三维度三主体全方位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课程思政打分卡”显示,以教学模块一(货币流通便利实体经济)和模块二(银行信贷助力实体经济)为例,学生(样本数26)完成模块二的学习之后政治认同有所提升,学习、经济和生活诚信度显著提升,对比数字货币(模块一)和信贷产品推介(模块二)显示学生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思维评价模型显示,学完模块一之后,学生初步具备信用、风险思维,学完模块二之后,学生同时建立了时间、因果的金融思维(见图5)。在课程考核中,教师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如:结合专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的理解。95%以上的学生都谈到了诚信合规是最基本的金融职业素养。图5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对比(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量化评价——以“金融基础”课程为例“金融基础”在期初授课时,采用访谈法(见表1),了解到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的第一要义(坚定理想信念)有了解(取均值,赋值为3)。表1访谈量表在整个一学期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见表2),调查问卷选项五级设置(如:非常理解、比较理解、一般、不理解、非常不理解),分别赋值为1~5,用于量化学生在认知、情感及行为的变化情况。表2调查问卷设计量表在SPSS数据统计分析中,采用了单样本T检验,总体样本数量为40,推断该总体样本的均值与指定检验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3为单样本T检验统计量表,分别列出了检验变量的样本量、均数、标准差和标准误。表3单样本t检验统计量表表4为单样本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