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_第1页
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_第2页
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_第3页
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_第4页
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浅析《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摘要:《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这首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内容就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歌曲体裁、结构、音乐风格来分析,《槐花几时开》一歌具有川东南音乐特征。将对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的总体和分体形态进行多向式解析,意在释其曲词题旨。然而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意境美、音乐美、和谐美等等)。关键词:《槐花几时开》;艺术特征;演唱技巧;表演Abstract:"whentheSophorajaponicaopens"isclassicinSichuanfolksongs,itactuallyisatraditionalfolksonginYibinarea,formedancienttimes,thissongisonthebasisof"godsong"insouthSichuan,severaltimesevolved,CarvedintoSichuanfolksongstreasures.Contentsincludegeographicallocationlanguageenvironmentandsonggenrestructuremusicstyleanalysis."Sophorawhenopened"songhasSichuansoutheastmusiccharacteristics.ThispaperanalysesthegeneralandsplitformsofSichuanfolksong"whenitopens",aimingatreleasingitstheme.However,inaesthetics,thisisalsoworthdigging.Itcontainsmanyformsandformsofbeauty,butalsocontainsmanyaestheticideas(suchasartisticconception,musicbeauty,harmoniousbeautyetc.).Keywords:"whentheSophoratimeopens";artisticcharacteristic;singingskill;performance

目录一、前言 1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创作背景 1三、《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 2(一)音乐特征 21.节奏类型 22.旋律特征 2(二)《槐花几时开》的演唱技巧 41.歌词处理 42.歌曲的情感 63.舞台表演 7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5PAGE15一、前言在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有对《槐花几时开》这首歌的歌词记载。据宜宾市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曾经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经过多次的变化,内容完全脱离“神歌”歌腔的束缚,多用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其后这首歌被丁善德先生在其原生态基础上为其配上了戏剧化的钢琴伴奏外没有其它变化。依然可确定它是原生态山歌。它简朴而戏剧性的歌词以母女对话的形式出现: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se)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嘛),你望啥(sa)子(哟喂)?呃。我望槐花(舍se)几时开(哟喂)!这部作品主要是从它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旋律形态、以及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这三方面来呈现其艺术魅力所在。二、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创作背景据宜宾市音乐工作者龙厚仁研究,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槐花几时开》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著名的老一代川籍歌唱家,每到全国各大城市开独唱音乐会,都把这首家乡民歌作为“压台”曲目。往往一经开唱,不再唱一、二遍是下不了台的,可见这首经典四川民歌的无穷魅力!三、《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征1.节奏类型该民歌以密集疏松的短长型节奏为基础。全曲四个乐句中的每一乐句均分为两个乐逗,每一个乐逗的节奏又都呈现出先扬后抑,前紧后松,张驰有度的态势。特别是第三、四乐句,第三乐句字位密集,仅占一拍时值;后者第四乐句字位相对稀疏,时值放宽一倍。显而易见,前者有意渲染“望郎”的情景体现“女儿”急迫心情,后者着重强调那种故作镇定、若无其事的神情。在词曲关系上体现出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结合。此种节奏充分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形象,能够让歌唱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情的延发。该曲运用了短长型的节奏型,大体规范的四二拍,规律是一强一弱交替地出现,其特点是单一、对称和方整。它给人以似整非整,似散非散,散整结合的听觉效果。不过这样的节拍类型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田园式的爱情题材。2.旋律特征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se)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嘛),你望啥(sa)子(哟喂)?呃。我望槐花(舍se)几时开(哟喂)!歌曲短短的几句话,落在了民族五声羽调式上。曲调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组成。旋律时而曲折委婉,时而跌宕起伏,经过作者精细的雕刻和夸张渲染,突出了作品的个性、新意,与歌词密切结合,相得益彰。首句旋律的第一句词就以高音出现,完全符合四川地方音乐的地域特征和歌曲体裁的特色。第一乐句是起句,从全曲的最高音“do”作为句首,连着四个十六分音符,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第二乐句逐层向下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姑娘出神凝望,盼情郎到来的急切心情;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变化与反复,与首句高起的旋律相对应,如歌词“手把栏杆”与“我望槐花”两处,旋律基本相同,但在节奏上却发生了变化。最后一个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句前运用了衬词“呃”增加了一小节衬腔,体现了“女儿”聪明机智,生动地表现了“女儿”的思考的神情,而后巧妙地以“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掩饰结束全曲。这首歌曲主要是从节奏节拍和词格与旋格上来进行分析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内容表现封建时代一位农家姑娘的怀春情结。歌词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七言就把主人公“望郎”(四句内含三处“望”)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四句七言体的词格为音乐旋律的创腔提供了方整对称结构,按照常理我们一般会使用起承转合的典型旋律,然而作者却在这里运用四句体的复叙性叠式乐段结构。作品的词曲共同之处就是结构总体上为四句体。歌词简短但情节完整,内容丰富,有时间、地点、人物,足以勾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卷。歌词为曲调创作提供了情感挥洒的空间,曲调将歌词意境以升华,两者完美的结合把这首歌曲描绘的更为浓烈,更加传神。但是,曲调四句又有着自己非常独立一面,并没有像词结构那样运用逐层展开的方式,而是运用了上下旬式的两句体,又把该两句体作为乐思。前后两个上下旬相叠合,既统一又有着变化。主要突现在以下两个显要的位置:一是第三句开头的转换乐意句,由首呼唤的音调改成低八度耳语式的演唱方式,然后再向上十度大跳到乐曲的开始音区,制造感情的跌宕起伏。这个地方虽然有“转”的意味,但在旋律上没形成“转”的典型特点;二是在全曲黄金分割点的第三和第四句之间增加了一小节的桥腔。以上两处变化不仅是为了表达歌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更是音乐旋律自身衍展求变的需要,它们均呈现在歌中的关键部位,使全曲乐思增添了生机和新意,构成这首民歌在旋格总体结构的布局上有别于其他作品不同之处,也是闪光之点。(二)《槐花几时开》的演唱技巧1.歌词处理(1)《槐花几时开》的语言处理《槐花几时开》作为一首四川宜宾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少宜宾方言的特色,在演唱中,《槐花几时开》自然得用宜宾方言进行表达,才能更准确地歌出它的韵味。a.宜宾方言特色宜宾话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属于北方语言体系的四川话,但又与标准的四川话在发音上有很多区别,发音极有特色、诙谐幽默。比如简单的例子,数11个数,用宜宾话就是:1(y6)、2(Sr)、3、4、5、6(lu6)、7(qi6)、8(b6n)、9、10(s6)、11(s6y6)。这几个数字很有宜宾话的精髓,还有诸如“吃(ci6)饭”、“吃(ci6)药(yu6)洗脚(Ju6)”等很经典的宜宾话,经常逗的很多外地人开怀大笑。据说这样的发音是“古入声”在西南语系中的遗留,全国只有宜宾、泸州两个地方有此发音特色,是相当独特的地方特色。声调是汉语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宜宾方言中,常常会有将阴平变为阳平的变调,比如“yi变为y6”、“chi变为ci6”等“‘阳平”的声调在宜宾话中占到了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宜宾的民歌有些字词的演唱,也要照着“阳平”的感觉来唱,这样一听,就知道是宜宾的民歌了!衬词的运用也是宜宾方言的一个重要特色,口语中时常带有各种衬词,能帮助宜宾人更为饱满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如:“你[舍〜〜],不晓得好久才转来(回来)的到[哟]”“你这个短命幺哥(‘小男孩’的意思)[哦],你咋个弄个(‘那么’的意思)调皮[安?等你妈来了[哦嘛],要收拾你[呢哦]”等等。所以,在宜宾民歌中,衬词也成为了一个极富特色的亮点。b.《槐花几时开》的方言演唱宜宾话的特色,我作了一点浅浅的介绍,希望能将宜宾方言的韵味运用到《槐花几时开》中增添其歌曲的韵味。首先,从宜宾方言发音的特色上来说,《槐花几时开》第一句的“一树槐”的“一”,是有宜宾方言特色的字,唱作“y6”,其它的,要用四川方言发音:“高高山(san)上(sang)她,一(y6)树(su)哟槐哟喂,手(sou)把(bd,扶着的意思)栏杆(按宜宾方言读“栏杆儿”)舍(se)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sazi)哟喂,哎〜〜我望槐花舍(se)几时(si)开哟喂!”其次,从声调上来讲,宜宾话中“阳平”声调居多,所以,很多地方都要注意用阳平声调的感觉来唱。如“一树槐”,这三个字都是阳平声调,“栏杆儿”有儿化韵,也是阳平声调,“槐花几时开”五字也是阳平声调,还有个别衬词,如“喂、舍、呀”等也都是阳平声调,在演唱时,要注意一种向上扬的感觉。另外,除了阳平声调外,也有其他的变调,如“手把”的“把”,在宜宾话中是“用手扶着”的意思,方言中念“bd”,所以在演唱中要用阴平声调。‘‘高高山上”四个字是“阴平阴平阴平去声”,完全随旋律感觉而走,按照声调的规律来演唱就能更好地展现神歌中高腔的声韵!在《槐花几时开》里,衬词也是每句必有,带有宜宾民歌的典型特色。歌中的这些宜宾人惯常爱用的衬词随意地随着歌曲的旋律走,自然亲切。在演唱时,要注意歌词与衬词的主宾地位,不要把歌词与衬词唱的同样重,更不能把衬词唱来比歌词还要清晰,处理的还要复杂的,衬词变成了歌词,就会给人感觉歌词很散。所以衬词的演唱要随意,不能让它‘‘喧宾夺主”,要像说话一样,按着宜宾方言发音的习惯跟着旋律走就行了,不要过分地强调或重读,以免颠倒了主次。(2)语气和速度的处理《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叙事性质的民歌,歌中有描写环境的语句与人物对话的语句,所以,语气和速度的处理是否得体,是能否表述好歌曲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高高的山上有一树槐花,姑娘在遥望这个山头,虽然是唱槐花,其实是在遥望自己的心上人,演唱的语气要流露出期盼之意。“高高山上哟”五字,由于在全曲的最高音区,凸显着神歌的呼号式音调的主要特点,所以,这几个字的速度要稍慢且平均,这样才能展现出高音并营造出高山环境。“一树哟槐哟喂”几字可较前五字稍紧一点,免得太过于拖沓造成歌曲的平淡。第二句是描述姑娘扶栏眺望的情景。这时姑娘的心情是既焦急又期盼的,情郎怎么还不来?一变忐忑不安他的迟到,一面又有着憧憬见面的甜蜜与羞涩。演唱的语气除了有期盼之意,还应表现怀春少女的羞涩之情。“手把栏杆舍”四字叙事,带期盼之意,速度稍缓且平均。“望郎来哟喂”五字的语气就应略带羞涩,体现怀春少女的脸红心跳,特别是“来”字,旋律上就有从高处滑下的感觉,所以此处的语气应该更娇羞。少女提到情郎心中羞涩,自然希望一笔带过最好,所以“望郎来哟”的速度应该较前稍快,体现中国女性含蓄的特点。第三句讲娘发现女儿在望着远方出神,便上前询问。当然,做娘的,对女儿的管教肯定很严,所以“娘问女儿”自然应流露出长辈的严厉,不过后头跟着一个“呀”,又大大舒缓了这种严厉,此五字速度很快,带自然说话的耳语式特点,十分贴近真实的询问,紧接着,十度大跳带出娘的问话:“你望啥子”,语气应带有长辈惯常的严厉,紧张的语调也能让我们与少女一起体会心事被长辈察觉时的一时惊慌和羞涩。但随后的“哟喂”也还有对女儿关心和好奇心,所以这句的两个情绪转换要通过语气的严厉到舒缓来表现。此半句的速度稍慢,表现娘的稳重。第四句是姑娘被发现后对娘的回答,心情肯定是很紧张且不好意思的,一句叹词“哎〜”,语气要唱出故作镇定的一丝慌乱,一边在答应娘一边在寻思如何回答,所以速度要唱的慢,好给姑娘时间思考。“我望槐花舍”这五字是姑娘一边思考一边在顺口说出的话,要带有犹豫着的语气,速度要处理的很慢,表现姑娘还在思考。“几时开哟喂”是已经想好托词并说出口了,大松了一口气,语气较为轻松,带有暗自庆幸的感觉。速度稍快,表现内心的轻松2.歌曲的情感(1)少女的媚态美歌曲第二句唱到:“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这一句刻画出人物神态、情态,表现了一位少女想念心上人的思恋之情,刻划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且还能看出此时姑娘的内心是复杂的、忐忑不安的,既期盼又担心,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能靠着栏杆假装在看风景。环境的“平静祥和”与内心的“不安与复杂”刻画出了少女此时的媚态美。(2)人物间的亲情美和对话透出的智慧美歌曲的承句和转句让“女儿”和“母亲”依次登场。“母亲”看到“女儿”一言不发的靠着栏杆盯着远处,当娘的也着急很想知道女儿在做什么,于是母亲就用试探的语气来问“你望啥(sa)子(哟喂)”,这句的“喂”字和第四句开头的“呃”字刚好都在长音上。“呃”的使用像是“女儿”在思考着怎么样来回答“母亲”。然而在作者描写的这个时期,女儿自然是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心思,但又不能不答。于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女儿巧妙的借对面山上的槐树来遮掩、搪塞,起到了借景抒情的功效。这句回答就足以体现出女儿的形象美和聪慧美,突出作者对“女儿”这个人物美的描写更鲜明、更形象、更活灵活现,也使得我们对那位姑娘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母女俩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母女之间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女儿的聪明机智,在动态的过程中散发出了甜谈、和谐的亲情美和聪慧美。这也很符合中国儒家推崇的“和”的音乐美学观念。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美有外在的、有内敛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虚的、也有实的。这些不同形态的美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一致的,它们共同目的就是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美化。环境的自然之美、少女的媚态之美、人物间的亲情之美、对话透出的聪慧之美以及歌词语言音韵的和谐之美,不同形式的五中美无不是为了构建了歌词的意境美和内容美;旋律线条的起伏美是为了构建了作品的音乐美。能够将这三种美完美结合都是通过“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法和形态的转换来达成的。第四句我望槐花(舍se)几时开(哟喂)!是女儿巧妙地虚假借口,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这一句就足以把“虚”与“实”两种手法完美地统一起来。母女间的一问一答以及旋律线条与作品结构又把“动”与“静”两种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正是由于“虚”与“实”、“动”与“静”两种手法和形式的巧妙结合与转换,才塑造出《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同时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吸引人的魅力所在。3.舞台表演谱例一音乐表情术语包括:速度、力度、以及各种特殊符号,它是曲作者既定的,想让演唱者或演奏者通过他的指示来演唱或演奏作品。演唱者在尊重曲作者的标注之基础上,可根据个人的艺术修养进行处理。《槐花几时开》的演唱速度较自由,符合歌曲的山歌风格,演唱这类歌曲时,要求演唱者具备较强的速度掌控能力和艺术修养。曲目开始处的延长音记号,正好能把词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歌词的意境,演唱时打开口咽腔,声音紧贴咽壁,声音直入头腔,小腹收紧,气沉丹田,唱出悠远高亢的音色,情绪激动,把歌词表达的意境演唱出来。第二处延长音出现在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地方,紧接着出现下滑音标识,三方面的结合处,与第一处的处理如出一辙,都是表达悠远明亮的意境。第三处延音落在第二句歌词的“啥”上,这里在处理时要弱唱,气息缓和些,声音随着气息自然流露出来,像说话一样,口腔开小一点,表现出姑娘姿态优美的感觉。第四处落在附点节奏出,应把声音拉宽唱,音强一点,字头要抓住,强调“来”字,表现出姑娘内心急切盼望的心情。第五处应该处理成像说话一样,带着惆怅的心情。第六处要注意演唱时尽力压住气息,表现出母亲的角色特征,第七处落在第四句歌词开始的衬词“哎”后面的小节线上,这里笔者认为应把它当成一个长长的气口处理,只是女儿思考完后情绪转变的点。第八处同第四处一样处理。第九处与第三处相同。最后一处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与第一处首尾呼应,此处应该打开喉咙用呼喊的感觉去唱,腰部力量持续支撑,情绪达到最高点。曲中三处下滑音处,应当作语气词处理,四川人说话都是尾音向下掉的,体现了四川的风格特点,演唱时声线随着情绪变化而变化。曲中两处重音记号,演唱时首先抓住字头,然后腰部给力,用气息猛击声带,高潮部分的冲击力也就体现出来了,歌曲情绪也随着表现出来了。曲中的一处先强后弱,渐强、渐弱,演唱处理时想象成是内心情绪的转变,控制口腔的大小处理强弱关系。处理好以上的音乐表情术语,有助于演唱者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曲中的翘舌音“山、上、树、手”都要唱成平舌,因为在四川话中没有翘舌,曲中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衬词“啥”字要唱成“舍se,这也是四川话里的唱法,表现了四川民歌的特色。曲中的衬词“哟、握,哟喂、啥、哎”的运用都是四川民歌中的惯用表现手法,意在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曲的地域性。曲中的“啥子”(什么)一词,是四川方言里面的,是四川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曲中出现的装饰音也是四川民歌里面具有的普遍性特征,装饰音的运用能够增添歌曲的韵味和表现力。以上方面虽能表现其风格特征,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真正体现出《槐》的表演特征。(1)旋律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槐花几时开》是四句体结构的歌曲,旋律线条起伏较大,是一首音域较宽的歌曲。歌曲旋律的大致走向是:第一句呈向下的阶梯状进行,前高后低;这一句要细分为三个层次来唱,第一层:高高上上(哟),一定要达到字字饱满有力,上鳄和小舌头抬起来,尽量用头腔共鸣去扩大音量,唱完这四个字后,稍微弱一点唱出第二层:一树(握),然后紧接着再弱一点唱出第三层:槐(哟喂),这样能够表现出旋律的线条美,从而给观众展示出一幅四川高山丘陵地貌的优美景象。第二句呈倒V型进行,也是前高后低此句可分为两个层次来演唱,手把栏杆(啥)为第一层,望郎来(哟喂)为第二层,两个层次之间,可以换一口气,这样能使旋律线条更加清晰明了。第三句呈前低后高的倒V型进行,是全曲的转折点;在唱完“娘问女儿(呀)”后,快速换气,再唱出“你望啥子(哟喂)”,使语气更加强烈,旋律的起伏感也就表现出来了,使情绪更具感染力、表现力,这句要求气息要缓缓的流动,声音色彩上要比前面的柔和一些。句中的“你”字与前面的“呀”字相差十度,一定要控制好声音,打开喉咙吸着唱“你”,腰腹部的力量支撑住。第四句与第二句相似,呈前高后低的倒V型进行。在演唱时,音色的变化应随着旋律的进行而变化,上行时声线明亮高亢,下行时声线平稳柔和。特别要注意的两处是:第一句的“高高山上(哟)”和第三句的“娘问女儿(呀)”,在演唱时要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十度的差距表现出来,这样歌曲的情感起伏才会更加明显,表现力才会增强。(2)节奏、节拍节奏节拍可以说是歌曲的灵魂。《槐花几时开》是比较简单的2/4拍,看似简单,要唱好它却很难,演唱者在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时要根据作品的情绪变化,用自己的音乐素养进行加工处理,这样才不会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要有演唱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才是二度创作的魅力所在。《槐槐花几时开》里面的节奏型都是我们很常见的,但却不能平常地处理。曲中节奏比较紧密的地方,第一句的开头部分(高高山上)处要稍稍放慢处理,不紧不慢地,把握住山歌的特质,要唱得明亮悠远,字字高亢有力,打开喉咙,提起上鳄和小舌头,声音直灌头腔,把音量扩大,腰腹把住气息。第二句开头的(手把栏杆)比(高高山上)要略微快一点,自如一点。第三句的(娘问女儿)和(手把栏杆)快慢一致,但是(娘问女儿)要唱得深沉一点,急切一点,气息落到底,要表现出妈妈关心与好奇的人物特质。第四句趋于平稳,要表现出女儿故作平静的心理状态,气息缓缓流出,声线保持统一,音色要柔和处理。全曲整体的节奏节拍都是由紧到松,所以在演唱时,要做到松紧自如、张弛有度,要求演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控制声音的能力,这就需要演唱者平时一定要勤练腰腹部的力量,这样才能控制气息,从而控制音色,表现出作品的气质内涵。(3)衬词、装饰音衬词和装饰音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民歌中,衬词和装饰音被大量的使用,每一首歌里几乎都有衬词和装饰音的运用,因为它们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丰富歌曲的内涵形象、凸显地域风格。衬词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种。“哟”“呀”“啦”“睐”是最常见的单音节衬词,常见的双音节衬词有:“哎呀”“哟喂”“那个”“里格”“唉哟”,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是多音节衬词,最常见的有“叩呀A}-吱哎啦”“呀哈叩子哟”。《槐花几时开》中,出现的衬词有:哟啊、握、哟喂、啥、呀、哎。每次出现的地方都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槐花几时开》第一句歌词中衬词“哟啊”是补充前面“高高山上”的语气词,起到一个渲染气氛的作用,演唱时运用叹气的感觉,把气息叹到脚后跟,然后把鼻咽腔打开,声音走头腔,保持高位置,把明亮悠长的色彩表现出来,把意境延伸出去。“握”在此句中起到扩展音乐结构的作用,演唱时保持和树一样的腔体状态。“哟喂”在此有完善结尾的作用,演唱时要把字头咬住,韵母咬圆,然后把声音远远的送出去,达到一种悠长飘渺之感。曲中出现的四次“哟喂”都应该按照以上的感觉去唱,只是要注意强弱关系的变化。“哎”是曲中最特别的衬词,独立成一小节,这个地方是为了后面的乐句做铺垫,演唱时注意把音量收一些唱,吸好气之后,慢慢吐出来,声音控制在一条线上,缓缓地飘向远方,然后引出下一乐句。衬词的运用是为了烘托气氛,加强语气,扩充音乐结构的,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对衬词的正确运用,才能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加强、深化,使歌曲的表现更深入一步、形象更加丰满。经过分析发现,曲目中的装饰音与衬词基本是融合在一块的,装饰音的作用是美化旋律的,衬词的作用是扩充音乐结构的,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歌曲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升华、地域风格得到了凸显、音乐情感得到了强化。在演唱装饰音时要体现出主音的主导地位,落脚点应在主音上面,这需要演唱者通过对鼻咽腔的控制技巧来达到。结语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作品分析和研究只想着用纯音乐的手段,很少把音乐与历史、哲学和其它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透过这些运用的结合我们就容易抓住作品的文化功能及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一来人们心目中的音乐自然就多了一些灵气,长期下来审美空间也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观念:“音乐的背后是文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来分析音乐和把握音乐作品时它们才会显得更美丽更生动,也才会释放出丰厚文化内涵的璀璨光芒,这些就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美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升入了解我们得出《槐花几时开》的魅力在于他的意境“美”、情感“真”、人物“灵”、语言“精”和音乐“活”等方面。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不愧为是一首优秀的民歌,一部美不胜收的佳作。要对声乐作品进行完美的二度创作,不仅需要演唱者提高自身的演唱技术技巧,还要对与作品相关的一切知识面全方位的进行学习,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增强了,艺术修养提高了,才能形成演唱者独有的演唱风格与特色,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目的的意义所在。综上所述,要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演唱者自身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对声乐作品诸如创作背景、旋律、歌词、节奏节拍、乃至衬词、装饰音等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分析,才能够达到更加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之目的。

参考文献[1]王焰安.《槐花几时开》学术谫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7,35(01):40-50.[2]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