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_第1页
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_第2页
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_第3页
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_第4页
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二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1.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那么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2.字词说明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的都会。

⑼解〔*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指金兵侵略长*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说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桥。

⒅红*:红芍*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3.译文

淳熙年*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改变,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妙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华景*,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厌烦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慢慢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日,重来此地肯定惊讶。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旧还在,却桥下*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到处静寂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4.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淮*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依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役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芜,追忆往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予对扬州往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5.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呈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出多种光*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值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复原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芜,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假设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有、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假设。“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联想当年楼*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进一步从怀古中开展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假如他重现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由于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花虽然风姿照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6.简介

姜夔(kuí)〔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湖,靠卖字和伙伴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姜夔晚居西湖,卒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