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总结_第1页
兰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总结_第2页
兰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总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总结2011年3月25日下午,兰州市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在兰州27中成功举行。本次集体备课内容为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市教科所王英老师亲临备课现场,指导此次活动。27中施树荣、唐建芮等老师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角度,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现场教研气氛浓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次备课成果总结如下:一、教材分析方面:1.教材地位、功能: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其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2.与初中教材、选修模块的关系:主备教师认真分析对比了初高中课标及必修选修要求后,认为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3.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二、教学设计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本章中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教材中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在化学电池中,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通过实例和实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但不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相互换算。反应限度是通过实验和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谜)感性地说明其存在,虽涉及了反应的“可逆性”及“平衡状态”,但未从原理的、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建立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之上,选取了“燃料的燃烧效率”这一常见的典型例子进行综合分析,从中了解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训练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一实例分析,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又与初中“燃料的燃烧”相衔接。三、教法、学法设计方面三位主备教师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建议教师在进行教法与学法设计方面要努力做到以下的几点(1)高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行有效教法与学法设计。同时要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和教材编排体系的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3)选择实验探究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组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现化学能直接向电能转化”的一系列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及化学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外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和化学制作活动,如利用原电池原理证明几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各种水果、蔬菜电池的制作等,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空间和拓展知识的机会。(4)充分挖掘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并可做适当的改进与补充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的途径。本章教材,给教师与学生呈现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它们的价值功能,有时还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改进。例如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可将教材实验改进及拓展如下:①Cu-Zn原电池实验: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②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③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④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⑤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⑥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⑦Cu-Zn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⑧Cu-Zn与两个西红柿进行实验。以上的改进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再如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影响时,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