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_第1页
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_第2页
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_第3页
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_第4页
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与自我的博弈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

这是一个理想逐渐实现的时代,科技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去。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结束而结束,城市化的浪潮再次加剧了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沙漠。在这个时候,人们似乎没有理由相信一个人的存在。这是一个“虽然你有目的,但你没有道路”的时代。在这个“悬空”的时代,正如缪赛(AlfredDeMusset)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所形容的“过去所曾经存在的已不复存在,将来总要到来的尚未到来”,在这世纪末的撕裂阵痛与迷惘中,邱华栋以自身为原型,塑造出一系列都市漫游者形象,并以其较同时期新生代作家更为深厚的文学底蕴将世纪末都市文学提升到反映人类精神困境的哲学高度。一、代人的困境与缺失的时代在邱华栋的印象中,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变化多端、转瞬即逝,已经没有任何一点可以被自己抓住的永恒的事物了”,而人情厚朴,亲密融洽的传统温情社会在铺天盖地的商业狂潮中走向了解体,无法成为都市人的精神“彼岸”,两种文明处于只能存其一的境地,呈现为一种无法对接的断裂态势。对此,美国学者欧文·豪惊呼“巨大的裂痕,横在传统的过去和遭受震荡的现在之间。……历史的线索遭到扭曲,也许已被折断了”。而文艺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也指出“今天的社会结构(技术——经济体系)同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断裂”,断裂成为现代人心中的核心情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甫登文坛的邱华栋从创作伊始即以一种绝决的姿态宣告放弃前几代作家所恪守的理想标旗,主动解除自己“知识精英”这一理想化的社会角色,撤离了自我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分子的生存区域,主动退居社会边缘,成为非主流文化书写者。相应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不再是高、大、全的英雄、伟人,而是流浪歌手、艺术家、记者、诗人等作为边缘人身份存在的都市闯入者。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邱华栋身上以看不到前几代作家引以为豪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英意识,在世俗社会的物质诱惑面前屏息瞠目,“他们或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金钱的巨大压力,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自身的无足轻重。此前那种先知先觉的悲壮情怀,在商品流通中变得一钱不值。”在形上追求与形下焦虑的较量中,后者占据了上风,他以主动追求的姿态从精神命脉上断绝了与前代作家的联系。然而,在面对作为后辈的七十年代出生作家时,他们那种视物质享受和欲望满足为人生最高旨归,不加思虑直接攫取,完全放弃智性思维仅凭感官行事的丛林式生活准则又使邱华栋感觉不适应与无所适从,并深切感受到了两者间存在的裂痕,一种被瞬息变幻的时代所抛弃的失落感满盈于心,正如他在《城市战车》中借行为艺术家朱温之口发出的感叹“我刚生下来,就是一个老头,我早已历经沧桑,……我的额头全是皱纹,刚一生下来我就已经变得老气横秋。”就象大陆内部的一处断裂带,邱华栋与自己前后的几代作家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落差,以一种尴尬的身份立身九十年代文坛。许多论者以“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来界定以邱华栋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虽单纯以时间为界进行分类不甚确切,但却也道出他们所具有的与其所处年代有关的一些共同特质。他们出生于“文革”动荡期,以封建集权为内质的红色运动摧毁了城市文化的基础,而成其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情感也被肆意践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信奉遵循的道德规范被彻底顛覆,整个社会成为一座文化的废墟。邱华栋即成长在这种浩劫结束而硝烟未褪的环境中,社会的无序、混乱,民族文化根基的被消解使他心中空空,就象德国艺术家乔治·葛罗兹对自己一代人的精神状态的概括“对我们来说,无神圣可言……我们唾弃万物,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象征是乌有,是真空,是空虚。”无可坚守,无所信仰,冷漠成为他的保护色。未曾亲历文革使他并无铭心创痛,冷漠外壳又让他与世事保持距离,于是他“对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没有记忆,对八十年代的思想喧哗近乎无知”,这是缺乏历史感的一代人,也是与所处的时代人生发生断裂的一代人。断裂的人存在于断裂的社会,正如前面曾提到的当今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之间存在断裂,“今天的社会结构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它强调秩序,把人当作物件)之类术语表达的经济原则。而当今的文化则趋于糜费和混杂,深受反理性和反智情绪影响,这种主宰性情绪将有我目为文化评价的试金石,并把自我感受当作是衡量经验的美学。”一方面信奉理性规范和科技神话,另一方面对待外物却趋于感官化、情绪化,在商业利益原则的统摄下造就出以欲望为核心的“城市美学”。邱花栋作为缺乏历史感的一代人,没有精神意义上的创伤与重负,没有信仰与坚持,在满是物质诱惑的都市面前极易产生思想转型,他投身欲海,以欲望的满足来弥补心灵的缺失,反映在作品中,他不厌其烦的描写富丽堂皇的晶都酒店,拥有保龄球星的丽都假日饭店,中德合资的燕莎购物中心,以及各色名车、佳肴、时尚人物,邱华栋自己承认在写作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以九十年代城市标志的一些细节来填充作品,并明白的表示“我本人也非常想拥有这些东西”,这种不耻言利的创作态度奠定其作品认同世俗物欲,肯定感官享受的情感基调。但作为知识阶层,他虽然主动放弃了形而上追求,却无法完全忘怀,对于两足动物般的形下生活无法满足,灵与肉的矛盾一直困扰于心。二、孤独:无所不在的孤独自从凯鲁亚克提出“在路上”这一概念内涵,它就成了概括青年一代精神、生活状态的极富表现力的具体能指。邱化栋笔下的人物始终处于现在进行时态,他们不停的尝试、行动,向着自己所认定的方向助跑猛冲。朱温(《城市战车》)不断变换艺术创作手法、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以完善自己的纯艺术理念;诗人周瑟瑟致力于“现代汉诗的当代复活”的乌托邦式诗歌理想,找寻着精神盟友。林家琪(《沙盘城市》)、林薇(《手上的星光》)象浮萍一样从一个城市游荡到另一个城市,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成功。他们生活在路上,思考在路上,漂泊感是他们灵魂最深处的痛。林薇在名片上印着自己的代号“在路上流浪的一只猫”,为自己养的宠物猫取名“瑞德”(road)。林家琪嘲谑的自称“我永远在路上,我是街头流浪人”。他们奔走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中,但当他们真正进入到城市内部,这座满布欲望陷阱的轮盘城市,在物与欲的挤压下,他们的生活标尺轰然倒塌。朱温放弃艺术信念,为了金钱抄袭临摹他人作品,成为批量化生产的伪艺术作品的制造者。周瑟瑟也从一句“一份关怀,油然而得”的广告词中赚进八千元。林薇、林家琪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功,“象云一样,从一个男人飘向另一个男人”。他们是将灵魂留在路上的城市空心人。这些都市闯入者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在作品中他们没有家庭,亦无亲人在场,有的只是萍聚般一闪即逝的爱情和同样漂泊无依的在生活的激流中喘息的同路人。他们把个我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中解脱出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缺乏最起码的生活保障,不为主流文化和大众所认同,是现有的社会体制外的边缘人。他们为“众人”所排斥、推拒,而都有着一颗漂泊心的同类人又都为自己筑起一层厚厚的保护壳,不肯轻易袒露自己的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他们越来越浸淫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孤独感时时噬咬着他们的心灵。一对舞着的情人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所袭染,我和她都沉浸在一种互不干扰的孤独中,并翩翩起舞,这是多么有趣的图景!但我们仍在起舞,隔着永久的距离,犹如火星和冥王星,互相之间隔着寒冷的冬夜,彼此漠然的致敬。”孤独犹如瘟疫肆虐在世纪末的都市里,林家琪在喧闹的迪斯科舞厅“突然感到了孤独,因为这都市不是我的,它根本就不信任我,不接纳我。”乔可也早已感到“孤独已经侵袭了我的心”,成功后的林薇在繁华如梦的酒会中独自躲到一边想起自己在路边捡到的流浪猫而暗自神伤。在都市峡谷中,这群漫游者独自摸索前行,欲望之风刮过,“孤独的灰尘覆盖了大地,孤独浸染了植物和人的心灵。”除了无人与语的孤独,一种源于信仰缺失和生存压力双重危机而产生的焦虑感也是都市闯入者的又一精神特质。钱歌川说,机械文明时代是一个没有宗教的时代,它剥夺了我们古来的各种信仰,又夺取其生命,却未给我们以新的信仰。无所信仰,面对困境心灵也就无可归属,无法寻得解脱,焦虑烦躁郁积心中。此外,这些在“爬着都市玻璃山”的拉斯蒂涅式的野心家,面对灯火通明,充满物欲繁华的都市发起挑战,向着都市玻璃山的顶峰攀登。然而,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些都市新人大多是社会常规体制外的边缘人,其生存尚且得不到保障,何谈实现梦想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少数“爬上了那些玻璃山,从而从高处进入到玻璃山楼厦的内部,接受了城市的认同,”的成功者也时时处于唯恐失足跌落,被老虎机般的城市吞吃的焦虑恐惧中,只得脚步不停的再次上路。他们是没有行进终点的旅人,没有尽头的攀援者,焦虑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家”意味着温馨、宁静,亲情与关爱,邱化栋笔下满心孤独、疲惫的“精神孤儿”抑制不了的是对“家”的渴盼,他们将“家”升华为梦想中的乌托邦,并以此代替缺失的信仰而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周瑟瑟的返源性书写《喜玛拉雅》,乔可、林薇的相互慰籍,流浪歌手盖迪对死去女友的怀念,《环境戏剧人》中“我”对爱荷华的追寻,其内蕴无不是对心灵憩所的寻求与渴盼。“家在哪儿啊?家啊!”在这渴家呼唤的声声断断中,都市人的坚硬外壳层层剥落,伤痕累累的心灵暴露在读者面前。然而,都市人却自己制造着悖论,精神上对家渴望依恋,现实中却一次次的从家中逃离,“逃离”是他们的基本行为模式,他们的人生注定属于“路上”,他们是永远的进行时,无根的漂流就是他们的命运。三、无救赎的存在—欲望车轮下的呼喊商品社会对科技神话的鼓吹使人们对“物”盲目崇拜,失去探查自我内心的勇气与兴趣,人作为主体的最后一点自由生存的空间被日益膨胀的物质世界剥夺殆尽,“人”迷失在都市的欲望森林中,失去了应有的深度,成为现代空心人、平面人、被生活压扁的人。邱华栋敏锐的捕捉到这一时代特征,“我发现城市人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病,这当然是现代性通病,我开始关注城市病理学,我发现城市人可以加上很多定语:平面人、广告人、直销人、公关人、钟表人……于是我写了一系列‘人’等系列小说,从城市病理学入手,由城市地理学进入了城市病理学讲述。”,都市人消解了自我、个性,把非我的角色认定为个体本质,在对物的追逐中进入一种无我的生活圈。喻红在爱情与安全富足的生活的抉择中选择了后者,在金丝鸟式的优裕生活“一点一点的离开了自己原来的思维”,完全被丈夫所笼罩,失去自尊彻底变成了影子式的人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物”是以失去一些东西为前提的,也即文中谵语式的一段话“你以为只有通过放弃,才可以通过婚姻得到一些东西,可由于你已经丧失了,你得到的东西就又必须放弃,只有放弃了你才能不丧失,但你早已开始丧失了,于是你就不得不什么也得不到,一旦你得到了,你就丧失了”,在灵与欲,身与心的回环交锋中,人由精神走向非精神,由本真存在走向非本真存在,沉沦在欲的世界无法自拔。“人”系列向我们传达的了作者的迷惑与焦虑,因为“个性”已经在城市中消失,人的个性由于物的界定而成为流动的东西,外物将人的个性和灵魂固定下来,成为彼此交流的符号,都市已成为物的海洋,“精神的青草已被高楼大厦压倒了,挤压得找不到踪迹”,人被物质世界所环绕,被欲望的车轮压扁。在这个爱情和哭泣都被异化为游戏的时代,人类陷入了一种精神危机,“找不到意义在那里,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些玻璃山的攀援者被自己的欲望和创造物所占有,而失去了对自己的所有权,终至发出“人啊,我是厌弃你们的!”的呼喊,在无救赎的绝望中走向死亡,死亡成为邱华栋作品的不解之结。喻红、龙天米、时装人、公关人……死亡是他们在作品中的共同结局。对于都市新人类来说,死亡是他们内存于生命体内的另一种自我,是个体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当其自我在外界异化环境中体验到的只是虚无荒诞和无意义,并在等待戈多式的无尽头的攀援途中逐渐失去对外界的感应力,那死亡便成为他们最终的憩所,成为唯一能够印证自我的选择。然而,邱华栋面对自己的文本却并不想进入到探寻人类存在的本体意义的哲学境域,而是转回身来以平视的姿态述说日常生活层面上的死亡现场,以生活的真实来撼动读者的心灵,其剥离了冷静客观的哲学术语的直白叙述将现实生活中死亡给予人们的压抑感、窒息感传达给我们。都市玻璃山的攀援者面对滚滚而来的欲望车轮以他们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死亡是他们对抗摆脱异化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身在都市红尘中的西西弗斯们却始终心怀进入玻璃山内部的希望,无悔的奔走在推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