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1页
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2页
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3页
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4页
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十八中两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半期质量监测高中一年级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己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2.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3.近年来,南方许多地方出土了西周的铜器(见下图)它们的出土意味着西周()A.文化的影响波及到长江流域B.对江南开发做出突出贡献C.在南方建立了严密政治统治D.南方出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5.下图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示意图,其中吴国修建的邗沟和魏国修建的鸿沟尤为著名。这反映出当时()A.争霸方式趋于多元B.国家统一动力增强C.中原经济优势凸显D.社会转型加速发展6.《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A.尊崇天子的意义B.诸子思想的统一C.社会转型的诉求D.中央集权的确立7.《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A.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B.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D.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8.下图为出土于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能看出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如下图,“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在200多枚简牍中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等文字。对这些文物解释正确的是()益州太守章(封泥)简牍(文字为“滇池以亭行”)①郡县制度扩展到西南边疆地区②“改土归流”取得一定的效果③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有效管辖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的加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10.《史记》中描述了公元前2世纪的社会现象:街巷中随处可见到马,阡陌之间更是成群遍野;地位卑贱的人都吃上了小米和肉;官吏因无事可做,就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怕犯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B.社会治理成效显著C.治国思想发生了改变D.等级观念逐步淡化11.根据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统计,有史料可考的两汉历任凉州刺史共38人,其中22人来自文化发达的地区,以京师地方的扶风和京兆为主,没有一人来自凉州本地。政府此举()A.适应了对边疆治理的政治需要.实现了对边远地区的有效统治C.推动了中原农耕文明向西扩展D.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12.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阐述了协调平衡、调和阴阳、和解病机的治疗观;配伍精当、法则鲜明“君臣佐使”的方剂原则。据此可知,仲景医学()A.蕴含传统思想的学术特色B.推崇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C.重视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D.传承以人为本的仁爱情怀13.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14.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5.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种现象主要缘于()A.抑商政策的松动B.造船技术的进步C.江南经济的发展D.丝绸之路的开通16.钱穆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B.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17.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有异。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唐代()A.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B.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C.南北文化习俗趋向固定D.传统习俗迎合市民生活18.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19.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20.唐代素有“江河帝国”之誉,便利的水运条件使船商得以发展壮大。船商的发展以淮河为界,北不如南,且南方船商又多以沿河城镇和江南、岭南的山地、丘陵居民为主。唐代船商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分为跨域性船商、区域性船商和地方性船商三类。据此可知,唐代船商发展()A.促使中外交流频繁B.反映出经济格局的变动C.推动长途贩运兴盛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21.唐太宗时,命大臣搜求全国谱牒,评定姓族等第,强调“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职高下作等级”,先列皇族,次及外戚,改变以原有高门大姓为等第的做法。该做法旨在()A.建立以李唐为核心的门阀体系B.推动士庶之间固有差别的消解C.确立“以品位为等第”新原则D.促进新旧利益集团的和谐共存22.《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23.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24.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图“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25.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材料二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为淮河流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8分)27.(26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材料一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札》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于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材料二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