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_第1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_第2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_第3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_第4页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PAGE第13页共13页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K3+460人行下穿通道设计说明PAGE1.1工程概况本通道位于万州长江二桥至高铁站连接道隧道北侧,此路段行人出行、过街需求量很大,现有人行过街系统严重不足(只有人行斑马线),特别是在车流和人流高峰期,行人横穿马路现象普遍,除行人自身安全不能保证外,严重干扰车流的通畅性,导致高峰时期车流的拥堵。为了缓解车流高峰期“人车冲突”的现象,故在路口设置人行过街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此下穿分为G、C2个通道,ABDEF四个出口。2设计依据、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及对上阶段的回复2.1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2);(3)业主提供的地形图资料;(4);2.2采用的技术规范《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D63-200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8-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热轧带肋钢筋规范》(GB1499.2-2007)《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2.3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公路一级,人群:4KPa;2)、结构设计基准期:50年;安全等级:三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3)、结构重要性系数:1.14)、地震动峰加速度:0.05g,抗震设防烈度:6度;5)、通道横坡:双向0.3%。6)、人行通道净高:不小于2.5米3工程建设条件3.1气象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北桥头至高铁片区连接道工程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最大平均日温差11.9℃(1953.7)。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表3.1-1:1951~2007年累计年月各月及年平均总降水量(0.1mm)月份123456789101112年1932043809141583165015301369132996546124810828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表3.1-2:重庆地区各月多年平均雾日数月份1234567891012年3.2水文拟建万州长江二桥~高铁北站连接道工程场地南侧为长江,勘察区属长江水系。江水自南向北流,长江平均水面坡降0.23‰,河床一般宽500~900m,多年平均流量11308m3/s,三峡库区蓄水前长江在勘察区段多年平均水位107.89m,最低水位99.13m(1979年3月7日),最高水位156.04m(1870年7月12日),常年洪水位133.0m,近30~70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为142.12(1918年)。由于三峡库区的蓄水水位上升,其最大洪水位为库区最高水位175m。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本段水位在145与175m间起落;相对水位高差30m。(本段叙述中高程系统为吴淞高程系,对应黄海高程系高程=吴淞高程-1.79m)。拟建工程主线里程K2+020~K2+560段隧道上方有一个抗建水库,水深2~5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约为403.3m。该水库属于饮用水源,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3.3地形与地貌拟建工程属于渝东平行岭谷区,沿线地形起伏较大,拟建区地貌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线路起点端地势相对较低,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8°~15°,在场地中部为一浅丘,地势较高,地形坡角10°~30°,线路终点端部地势又逐步降低,至终点时,已与现有道路标高一致,地形较平缓,总体坡角5°~8°。,全线地面高程159.2~504.3m,相对高差约345.1m。3.4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的次一级构造,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地质构造隶属万州向斜西翼(参见图3.2-1)。岩层走向与线路走向小角度斜交,沿线无区域性断层通过。岩层产状:倾向160~170°,岩层较平缓,倾角5~18°,优势产状,165°∠8°。层面结合很差,层面裂隙间距1~3m,层面裂隙闭合,局部充填粘性土,属软弱结构面。图3.4-1:构造纲要图根据场区露头的地质测绘调查,基岩内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岩体呈层状结构。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340~350º,倾角80º~85º,优势产状345°∠80°,张性,裂隙面平直,宽度1~30mm,延伸5~20米不等,无充填物或局部有部分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1~3m不等,主要出现于砂岩层中,在泥岩中少见,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J2:倾向260~280º,倾角60º~80º,优势产状270°∠65°,裂隙面粗糙,宽度1~4mm,有粘性土部分充填,裂隙间距1~3m不等,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3.5地层岩性勘察区出露的岩层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多层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以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和黄灰色、灰色薄至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冲积卵石层(Q4e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杂色,由块石、粘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结构稍密,石含量20~55%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200mm,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块碎石粒径一般20~600mm最大粒径大于1000mm,块碎石含量一般30%~50%,结构稍密~中密,稍湿,堆填年限3~10年,局部1~3年,人工抛填为主,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及道路下部,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0.5~7.8m,钻探揭露最大厚度可达7.8m。在北滨路局部回填有0~6m的卵石,卵石含量20~40%,粒径10~50mm,稍密。(2)粉质粘土(Q4el+dl):残破积,黄褐色,可塑~硬塑。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稍有光滑,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一般厚度0~3m,在丘顶及斜坡处较薄,丘坡鞍部及冲沟谷地处厚度较大。(3)块石土(Q4col):崩坡积,黄褐色,可塑~硬塑。由粘土矿物夹块石组成,干强度中等,塑性指数从上到下逐步提高。在终点附近块石土一般厚度3~8m,在主线K0+0~K0+640段厚度较大,钻探揭露该区域块石土一般厚度30~55m。(4)卵石(Q4al):黄褐色、灰褐色、稍湿~湿,结构稍密~中密,主要由粘性土、细、中沙夹卵石组成,卵石磨圆度较好,以椭圆型为主,粒径30~200mm,含量20~50%不等,级配良好,主要分布于长江边,厚度变化较大。3.3.2侏罗系中统(J2)(3)沙溪庙组(J2s):砂质泥岩:紫色,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属软岩。表层强风化带厚度约1~3m。土、石可挖性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Ⅳ。砂岩:灰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属较软岩,表层强风化带厚度约1~3m。土、石可挖性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场地内基岩强风化带厚度1~3.5m,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3.6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勘察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A松散岩类孔隙性潜水:由于本区覆盖层厚0~7m,主要为弱透水的粉质粘土,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土层中,其流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斜坡地段地下水贫乏,K+360~K3+500段为沟槽,四周汇水面积大,成为地表水的汇集场所,该段有两条小水沟,常年流水,水量8L/min,建议本段宜设置排水涵洞,避免雨季时,山水汇集冲刷浸泡路基。B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风化裂隙发育深度一般1.00~2.00m,裂隙水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中厚层块状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本区下伏基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含水贫乏。3.7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评价由于工程场地位于库区,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根据万州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搜集的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访问,在本场地内有枇杷坪危岩、宋家湾~抗家湾危岩、洞子岩危岩、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及铲子坝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在长江二桥北桥头及枇杷坪社区的覆盖层中,存在大量孤石,直径一般在5~10m,孤石最大直径可达20米。宋家湾~抗家湾危岩洞子岩危岩危岩已进行整治危岩下方保护墙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抗建村7组万师附小西侧,根据调查访问及资料搜集,本滑坡为土质滑坡,表现为地面变形开裂,主滑方向270°。滑坡宽约320n,长约280m,滑坡面积约89600m2,滑体厚度8~16m,滑体体积约106万m3。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铲子坝滑坡位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麻柳村5、6组,根据调查访问及资料搜集,本滑坡为土质滑坡,表现为地面变形开裂,主滑方向248°。滑坡宽约120n,长约240m,滑坡面积约24000m2,滑体厚度3~6m,滑体体积约8万m3。铲子坝滑坡除此以外,本工程场地其余范围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壑、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发现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分布的特殊性岩土主要有素填土和块石土。素填土:杂色,由块石、粘性土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结构稍密,石含量20~55%不等,块石最大粒径可达1200mm,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石质呈中等风化状。块碎石粒径一般20~600mm最大粒径大于1000mm,块碎石含量一般30%~50%,结构稍密~中密,稍湿,堆填年限3~10年,局部1~3年,人工抛填为主,主要分布于居民区及道路下部,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0.5~7.8m,钻探揭露最大厚度可达7.8m。在北滨路局部回填有0~6m的卵石,卵石含量20~40%,粒径10~50mm,稍密。填土具有含水量大、透水性好、湿陷性轻微、中等压缩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特性。块石土(Q4col):崩坡积,黄褐色,可塑~硬塑。由粘土矿物夹块石组成,干强度中等,在在长江二桥北桥头及枇杷坪社区场地,块石土厚度较,一般厚20~55m,且土中夹大量孤石,直径一般在5~10m,最大直径可达20米。该层土具低~中等压缩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特性。场地内的强风化岩层由于分布于地表附近,厚度较小,沉降量有限,对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小。应注意以下不良地质对下穿通道带来的灾害影响: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灾害地质沉降应注意由此带来的结构沉降及开裂影响。3.8地震与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剪切波速测试成果场地内人工填土剪切波速128~298m/s,为软弱土;块石土剪切波速度3350~367m/s,为中软土;粘土剪切波速151~194m/s;场地内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上覆土层一般3~10m,钻探揭露最大土层厚度为55.6m,场地属I~Ⅲ类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25~0.35s。建议对桥梁各墩台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抗震设防。具体地震效应分段评价见表3.5-1。表3.8-1地震效应分段评价一览表里程土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Vse(m/s)场地类别地段划分特征周期(s)万州二桥北桥头综合交通体系A匝道1.8~18.8165Ⅱ不利地段0.35C匝道0.6~3.0170I不利地段0.25D匝道2.0~11.8165Ⅱ一般地段0.35E匝道5.1~16.2165Ⅱ不利地段0.35G匝道0.6~7.4165Ⅱ一般地段0.35H匝道3.0~13.4170Ⅱ一般地段0.35I匝道1.8~11.5170Ⅱ一般地段0.35J匝道0.7~16.2165Ⅱ不利地段0.35K匝道1.8~21.8165Ⅱ不利地段0.35万州一中后道路改造段1.5~9.9165Ⅱ一般地段0.35北山隧道工程主线里程K0+0~K0+58010~55180Ⅲ不利地段0.45主线里程K0+580~K2+944.6330(隧道位于基岩中)>800I有利地段0.25高铁片区主干路工程主线里程K2+944.633~K3+3000>800I有利地段0.25主线里程K3+300~K3+9003~41.5165Ⅱ一般地段0.35主线里程K3+900~K4+2000~3.0165I有利地段0.25主线里程K4+200~K4+3203.0~7.5165Ⅱ一般地段0.35主线里程K4+320~K4+601.0420>800I有利地段0.25站前路上跨桥K0+0~K0+2800.4~2.8165I有利地段0.25K0+280~K0+391.8743.0~35.0165Ⅱ一般地段0.35A匝道3.0~7.5165Ⅱ一般地段0.35B匝道3.0~17165Ⅱ一般地段0.35C匝道3.0~16.6165Ⅱ一般地段0.35D匝道3.0~14.7165Ⅱ一般地段0.35E匝道3.0~35.4165Ⅱ一般地段0.35(万州二桥北桥头A、C、E、J、K匝道位于斜坡上,属抗震不利地段)3.9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13中相应条款,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内无砂土,不存在砂土液化、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问题,场地内危岩已进行治理,但在高铁片区主干路工程场地有石宝1组(万师附小)滑坡及铲子坝滑坡,建议设计时对这几段进行地震工况下的校核。3.10地下管线、人防洞室4.2.1地下管线沿线属于居民区,管线众多,建议施工前加强对相邻管线的调查工作。3.11岩土设计参数(1)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岩质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根据室内岩块单轴抗压强度统计概率值结合《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规定综合取值。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5.2.6条确定,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性、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取值0.33。岩体抗剪强度建议值:粘聚力c取岩块值的0.3倍,内摩擦角取岩块值的0.9倍;岩体抗拉强度取岩块值的0.4倍;岩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标准值取岩石试验平均值的0.7倍,泊松比取岩石试验平均值。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根据试验成果和地区经验确定。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按地区经验确定。其它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并结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确定。(2)桩基的单桩轴向受压容许承载力[Ra],建议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第5.3.4条中公式计算:其中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根据规范规定按照表5.3-1取值,砂质泥岩取单轴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桩侧土的侧阻力标准值根据施工工艺按规范表5.3.3-1和5.3.3-4取值,其它参数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取值。(3)设计参数建议值: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5.3-1表3.11-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参数素填土块石土粉质粘土砂岩砂质泥岩裂隙面岩层面岩土界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m3)21.0*20.520.524.0*24.924.5*25.7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33.65.2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43.88.4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400*1200300*80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20*120*110881716内摩擦角φ(ο)10*8.08.030*40.029*31.018*15*8内聚力C(kPa)20*22.422.4150*165080*40050*30*15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800-1200400-600弹性模量(MPa)3500900变形模量(MPa)3200700泊松比μ0.100.38地基系数(MN/m3)水平200-30060-80垂直400150地基系数(MN/m4)水平8-1015-208-10垂直142014抗拉强度(kPa)220116负摩阻力系数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25*0.25*0.25*0.30*0.55*0.30*0.45*岩石地基竖向地基系数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50-7040-6040-60150-200100-150注:带“*”的建议值为重庆地区经验值3.12土石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3.1.1条规定及该规范附录A,全线岩、土可挖性分级为:普通土:全线松散~稍密的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块碎石含量30~50%,粒径一般为20~500mm,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基岩强风化带岩石强度低、质软,风化强烈,岩体多呈碎块状,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可挖性分级为II级。硬土:场地内局部卵石回填土,场地强风化砂质泥岩、砂岩,可挖性分级为III级。软石:中~微风化的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中厚层状,层理及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强度相对较低,属软岩,抗风化能力差;可挖性分级为IV级。次坚石:中~微风化的砂岩。砂岩呈中厚~厚层状,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强度相对较高,抗风化能力强,可挖性分级为V级。4下穿通道设计4.1下穿通道设计要点1、通道总体布置本通道位于万州二桥至高铁连接道主道与衔接立交桥下。通道分为G、C2个框架段。下穿通道G框架段净宽4m,通道全长48.02m;C框架段净宽4m,全长19.86m。框架净空按不小于3.15m控制。通道分为A、B、D、E、F四个出入口,分别与框架段垂直,沿立交桥下两侧布置。2、框架结构设计框架净宽4m,结构净高3.15m,顶板厚度0.5m,底板厚度0.5m,侧墙厚度0.5m,在侧墙与顶板相交处设置25x40cm倒角。框架结构按照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明挖现浇施工。3、耐久性设计根据设计基准期,构件的使用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本次设计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结构的耐久性:采用适当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40砼(P6):框架结构混凝土水胶比及胶凝材料用量要求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按《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G/TA07-01-2006)表4.2.1确定。设置完善的排水措施,避免积水。针对不同构件,提出不同的保护层厚度要求。结构设计时对计算缝宽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控制最大计算缝宽≤0.15mm。4.2通道工程施工要点4.2.1主要材料要求1、主要材料(1)混凝土1)主体结构:均采用C30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6。2)底板垫层:C20素混凝土。(2)钢筋1)采用HRB400钢筋,材质应符合现形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2)结构钢筋连接采用焊接接头的,必须按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焊接工艺及质量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的相关规定执行。3)钢板、型钢钢板和型钢的材质应符合《普通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规定,并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出厂证明书。4.2.2通道防水本工程防水等级设计为一级防水。4.2.2.1结构自防水(1)通道主体为模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防水混凝土结构底板设置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C20,厚度15cm。防水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MPa;2)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必须掺用高效减水剂;3)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4)在受冻融作用时,应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5)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或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2)、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施工中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20kg/m³;掺加活性掺合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少于280kg/m³;2)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3)灰砂比宜为1:1.5~1:2.5;4)水灰比不得大于0.55;5)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0mm。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坍落度宜控制在120±20mm,入泵前坍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30m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0mm。6)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7)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缓凝时间宜为6~8h。防水混凝土配合料必须按照配合比准确称量。计量允许偏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1)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为±1%;2)砂、石为±2%;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预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防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3)、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先铺净浆,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2)垂直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表面清理干净,涂刷水泥净浆或混凝土表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3)钢板止水带应牢固地安装在缝表面或预留槽内;4)采用橡胶止水带时,应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拆模后应采取加强防水措施将留下凹槽封堵密实,并宜在迎水面涂刷防水涂料。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防水混凝土冬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2)宜采用综合蓄热法、蓄热法、暖棚法等养护方法,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混凝土早期脱水;3)采用掺化学外加剂方法施工时,应采取保暖保湿措施。4.2.2.2结构变形缝、施工缝防水(1)变形缝防水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2)施工缝防水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当留施工缝时,应遵照下列规定:1)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cm的墙体上。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板墙接缝线以下15~30cm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cm;2)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结合。在地道主体迎水面先浇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之间安装钢板止水带,应牢固地安装在缝表面或预留槽内。4.2.2.3回填土要求:回填时基坑内无水:工程周围80cm范围内宜用灰土、粘土或者亚粘土回填,其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块、灰渣及有机杂物;回填施工应均匀进行,并分层夯实,机械夯实厚度不大于30cm,并防止损伤防水层。地道顶板回填土超过50cm以上后,才可使用机械碾压,防止损伤防水层。4.2.2.4特殊部位防水措施地道工程通向地面的各种孔口应设置地面水倒灌措施。穿墙管(盒)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预埋。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小时,穿墙管可采用主管直接埋入混凝土内的固定式防水法,并应预留凹槽,槽内用嵌缝料填密实。结构变形或管道伸缩量较大或有更换要求时,应采用套管式防水法,套管应加焊止水环。穿墙管防水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止水环应与主管满焊密实。采用套管式穿墙管防水构造时,翼环与套管应满焊密实,并在施工前将套管内表面清理干净。(2)管与管的间距应大于30cm;(3)采用遇水膨胀止水圈的穿墙管,管径宜小于50mm,止水圈应用胶粘剂满粘固定于管上,并应涂缓胀剂。穿墙管线较多时,宜相对集中、采用穿墙盒方法。穿墙盒的封口钢板应与墙上的预埋角钢焊严,并在钢板上预留浇注孔注入改性沥青柔性密封材料或细石混凝土处理。穿墙管伸出墙外部分,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回填时将管损坏。4.2.2.5防水卷材施工步骤:(1)清理基层:基层表面应先作处理,使基层坚实、洁净,并充分润湿,无积水。(2)抹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粘结层):采用1:1~1:2.5水泥砂浆时,其厚度一般为1~2cm(视基层情况而定);采用素水泥浆时,其厚度一般为0.5cm。铺抹时应注意压实、抹平。在阴角处,应以水泥砂浆分层抹成半径0.5cm圆角。(3)揭掉防水卷材下表面的隔离膜。(4)铺防水卷材:将防水卷材平铺在水泥砂浆上,卷材与相邻卷材之间平行对接,无需上下搭接。对缝宽宜控制在0~5mm之间。(5)拍打卷材上表面、提浆:用木抹子或橡胶板拍打卷材上表面、提浆,排出卷材下表面的空气,使卷材与水泥砂浆紧密粘结。(6)晾放:晾放24h~48h(具体时间视环境湿度而定),一般情况下,温度愈高所需时间愈短。(7)对解密封:附加自粘封口条或附加封口带密封,其宽度为12cm,密封时,先将卷材搭接部位上表面的隔离膜揭除,再粘贴附加自粘封口条或附加封口带。若搭接部位被污染,须先清理干净。双面自粘防水卷材在立墙上铺贴时,在卷材收口处临时覆盖密封(可用胶带或加厚水泥浆密封),以防止立墙收头水份过快散失。(8)节点加强处理:节点处在大面卷材铺贴完毕后,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强处理。(9)在防水卷材作为隐蔽工程施工前发现防水层存在破损时,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补:将卷材破损处揭除或割除,并根据破损处形状重新裁剪另外一幅卷材,用素水泥浆将双面自粘卷材对接铺于破损处,再用密封膏修补将卷材接缝密封。(10)在阴阳角处需增设加强层一道。通道排水本次设计在框架底板内两侧间隔排水沟,再由排水沟接入市政管网系统。防火内装饰设计隧道侧墙、中墙顶2米范围及顶板均喷防火涂料,防火涂料材质须经当地消防主管部门批准。防火涂料性能要求:混凝土耐火极限的试验升温曲线采用HC曲线,判断标准为受火2小时后,距离砼底面25mm处钢筋的温度不超过250℃,砼表面温度不超过380℃,与混凝土的粘接力不小于0.1Mpa;承重结构耐火极限不低于2h。通道内墙装饰采用干挂硅酸钙纤维板。通道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本次设计人行通道可不设消防给水系统,但应设置ABC类灭火器。本次消防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5),最大保护距离15m。在人行通道进出口处各设两具灭火器,并配备灭火器箱(人行通道较长处,按最大保护距离15m增设)。具体布置图详见平面图。施工方法1、结构地道主体工程采用全幅施工,均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2、施工步骤:(1)施工垫层、浇筑底板混凝土(包括同步施工附属结构垫层和底板混凝土浇筑);(2)施工侧墙(包括同步施工附属结构和侧墙混凝土浇筑);(3)浇筑顶板混凝土;(4)结构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85%时,回填覆土(含恢复管线、路面等),恢复道路交通;(5)地道内附属结构施工及装修。4.3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4.3.1基坑开挖施工(1)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及支护方案,对工序衔接、施工工艺等控制工期的关键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和安排。(2)基坑开挖前应在开挖边坡顶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及地表水冲刷边坡。(2)地道基坑内应设置临时排水沟,确保钢筋及新浇筑混凝土不侵入积水中。雨季施工,必须准备足够的抽水设备,保证基坑内不积水。(3)开挖前应探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情况,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施工期间既有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4)既有管线或构筑物的迁改和保护方案必须报监理、建设单位及主管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5)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边坡4m范围内不得堆载。(6)基坑开挖严禁采用“大锅底”开挖。4.3.2主体结构(1)所有结构施工前,必须详细核对相应的结构设计图和各工种、设备等有关专业设计图,确定是否有预埋件、预留孔,以免遗漏。(2)地道结构各点标高、坡度、几何尺寸、平面位置应严格按线路坐标、平、纵、横断面图以及地道主体结构设计图施工,如有疑问及时提出。(3)框架结构、U型船槽的截面尺寸必须严格控制。(4)主体结构受力筋的接头位置除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以外,还应注意各种构件的受力方向,正确判定各截面的受拉面,从而确定钢筋连接的最佳位置。(5)所有配筋图中的钢筋长度除注明者外,其余均据实放样,并满足构造要求。(6)钢筋绑扎前应安放足够数量并具有一定强度的垫块,防止钢筋挠度过大,保证受力主筋的保护层厚度。(7)施工缝的布置原则是在横向施工缝长度不超过15cm。施工缝的型式及防水要求严格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及设计要求施工。应特别注意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