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纬线特点:(1)所有纬线都是圆;(2)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3)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它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N),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S),纬度由赤道向南向北逐渐增大,最大到90°。(南极和北极分别是90°S和90°N)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特点:(1)所有经线都是半圆状;(2)长度都相等;(3)都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的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做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它是划分经度的起点。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到18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两条,只有东经180°和西经180°相互重合为一条经线,既180°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20°W和160°E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是为了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这两条相对的经线的度数相加为180°。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的差异;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季节)变化(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公转共同特点: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特点: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太阳直射最南和最北的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即南纬23.5°和北纬23.5°)。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直射一次;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纬度越低,昼夜长短变化越小。纬度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地球上的五带,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图的基本要素(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比例尺(又叫缩尺):=—————————————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愈小。地图上的方向:(1)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画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3)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图例: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都叫注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疏。等高线的判读:(1)等高线向某一方向突出,从等高线的高程注记看,若从海拔高处向低处突出则为山脊;(2)若从海拔低处向高处突出则为山谷。(3)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部位为鞍部。(4)等高线分布特别密集,甚至几条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差(等高距)相等。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在这种地形图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陆地和海洋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州。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洲——南极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外加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南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合称美洲,其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赤道穿过的大洲(大陆部分):南美洲和非洲;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州。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州(未穿过大陆)和北美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州和南美洲。北极圈穿过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世界四大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位置最北的洋——北冰洋。世界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完全位于东半球的洋——印度洋。被三大洋(或四大洋)包围的洲:北美洲、亚洲和南极洲。世界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是太平洋板块;喜马拉雅山和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南极洲属于南极洲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图2.24:红海将成为新的海洋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形成。图2.22: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阿尔卑斯山的形成都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了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了碰撞挤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热带1、1、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2000毫米)2、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地区南北两侧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3、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4、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部和西部终年炎热干燥温带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较低少雨2、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最广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4、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度大陆内部,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降水稀少5、温带海洋性气侯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部全年温和多雨寒带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长冬无夏,降水稀少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终年严寒,冰雪覆盖高原山地气候高大的高原、高山地区气候呈垂直变化,海拔3500米上,终年低温,类似极地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世界气候的分布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十三级(0-12级)。彩色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空气质量的高低,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越小,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的平均数。10、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午后2时左右或14时)与最低气温(日出前后)的差12、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一月最低,海洋上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气温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气温2月最高,8月最低。13、等温线: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15、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原因:受纬度影响,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3)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海拔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16、世界年平均气温(3.17图)在20℃以上的地区,其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5°)之间地区。低于-10°17、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18、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平直,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温变化小。19、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0、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平均的降水量。21、等降水量线: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22、影响降水的因素:(1)纬度位置(2)地形因素(3)海陆因素低纬度降水多,高纬度降水少(纬度因素);近海且受到海洋影响,降水多。距海远或距海近却受不到海洋影响,降水少(受海陆位置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2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⑶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见3。21)24、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是两极地区和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25、亚洲气候复杂多样,但缺少: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26、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⑴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降水多;高纬度气温低,降水少;(2)海陆因素: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近海且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多,距海远和虽近海但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少;(3)地形因素: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属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27、气候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有时侯,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28、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会被淹没。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两者之差就是自然增长率(即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知道自然增长率>0,<0,=0分别代表的意义.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非洲,欧洲.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平方千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是不平均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四大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原因在72页)、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原因在72页).并能够从纬度,海陆,地形三方面分析其原因: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四大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并能够在72页的图上分别找出一个例子.10、由4.3图可知:世界人口每年增长10亿所需时间逐渐趋短,表明此段时间内,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如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1、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生活困难等。12、人口的发展,必需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13、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4、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①较多的就业机会;②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③较好的生活条件;④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世界人种外部特征分布地区黄种人皮肤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亚洲东部(及北美北部,南美中部)白种人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非洲、大洋州、和美国境内15、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可分为白,黄,黑三个主要人种.北美洲、南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同属黄种人;背诵75页的图,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白种人;印度南部分布着白种人和黑种人。17、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18、世界上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分布见课本第78页表图)语言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东南亚(使用人数最多,达13亿)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使用范围最大)使用人数居二位。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人数居世界第三位)俄语俄罗斯法语法国及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及马达加斯加等阿拉伯语亚洲的西部和非洲北部广大地区19、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的西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东部佛教(泰国国教)古印度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世界第三大宗教)20、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21、聚落就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它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4、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就有较大的差异。(图4.18)25、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26、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的分布及原因)27、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