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福路工程(K3+070~K4+218.148段)施工图设计说明-1-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1.1项目地理位置重庆水土高新产业园万福路道路工程(K3+070~K4+218.148)位于水土园区北部,该工程为园区内重要的骨架型道路,是该地本东西向与外部区域重要的联系通道。路线起于次纵三路,,止于悦复大道,沿途与支纵九路、支纵十一路等多条道路相交。图1.1项目区位图1.2工程规模本次万福路主线设计范围起点处(K3+070)接次纵三路,道路呈东西走向,沿线分别支纵九路、支纵十一路相交,终点(K4+218.148)接悦复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全长1.148km;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60km/h,标准路幅宽度36m。1.3设计内容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网工程。本次施工图设计共分六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排水工程》、第三册《综合管网工程》、第四册《照明工程》、第五册《交通工程》、第六册《路基高边坡设计》。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1.4上一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7年5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组织有关勘察设计专家,就我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文件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会。审查会原则同意本次初步设计文件。初步设计主要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补充完善本段道路相关的设计依据:工可批复、方案设计及方案批复、地勘报告、高边坡方案设计及评估意见等内容。回复:按照专家意见执行,已补充完善本段道路相关的设计依据:工可批复、方案设计及方案批复、地勘报告、高边坡方案设计及评估意见等内容;(2)进一步论证万福路与规划道路三交叉口节点设上跨桥的必要性。深化立交设计,补充辅道和上跨桥的纵断面设计、桥梁结构方面的设计图纸;回复:按照专家意见执行,进一步论证万福路与规划道路三交叉口节点设上跨桥的必要性;由于上跨桥的不在本段设计范围之内,本次设计仅预留该交叉口,不再设计上跨桥的纵断面、桥梁结构等方案;(3)优化交叉口渠化设计:万福路与次纵三路交叉口完善二次过街设置;其它三个支路交叉口建议增设渠化岛;万福路与规划道路三交叉口是否必要设置拓宽?回复:(1)按照专家意见执行,万福路与次纵三路交叉口近期通过中分带设置二次过街,远期设置环形天桥;(2)其它三个支路交叉口交通量较小,若增设渠化岛,交通岛面积偏小,不考虑增设渠化岛,采用路面标线表示;(3)万福路与规划道路三交叉口出口为公交车站,考虑拓宽车道;该交叉口设置上跨桥,不考虑左转车道,交叉口进口,可不设置拓宽车道。(4)建议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厚度由15cm调整为20cm,相应减少底基层的厚度;回复:按照专家意见执行,将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厚调整为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厚调整为18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调整为18cm。(5)K3+400~K3+460填方段地勘建议放坡坡率为1:2.75,8m为一级;初步设计没有按这一要求设计,如何考虑?回复:按照专家意见执行,K3+400~K3+460段地勘建议放坡坡率为1:2.75,8m为一级。第二章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和标准2.1设计依据1)《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3)《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调查报告》(2011年、2012年)4)《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组团G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组团G标准分区(水土聚居区)路网前期研究方案》6)《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悦复大道工程施工图》7)《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区防洪规划报告》8)《万福路道路工程(K2+823.0~K4+218.148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阶段详勘)9)万福路(K3+070~K4+218.148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表10)万福路(K3+070~K4+218.148段)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11)万福路(K3+070~K4+218.148)纵、横断面实测数据12)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技术指南13)业主提供的1:10000、1:2000、1:500实测地形图1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6)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2.1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本项目设计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所颁发实行的最新标准、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程》(CJJ194-2013)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6)《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7)《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8)《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1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7)《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1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2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21)《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2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23)《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版。第三章工程建设条件摘自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万福路道路工程(K2+823.0~K4+218.148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1建设区域自然条件3.1.1气象拟建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72℃,极端最高气温41.7℃(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1975年12月15日);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357.7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8.4m/s,以偏西北风为主。场地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3.1.2水文经工程地质测绘调查,距拟建区北侧约400m,西侧约100m处分布常年性河流——黑水滩河,为嘉陵江一级支流,拟建区河段河流略呈S形,流向由北向南,河道宽敞,水流平缓,常年河宽约25m~38m。黑水滩河构成拟建区内的最低侵蚀基准面,勘察时水位约255.4~256.0m,流量约80~120L/s。据调查访问,黑水滩河常年枯水位253.8m,百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约265.5m。图3-1竹溪河现状照片K2+823.0~K2+980.0段有一东南—西北向冲沟发育,勘察期间未见地表水流,据调查访问,最高洪流量约0.4~0.6L/s。K3+160.0~K3+240.0段有一近南—北向冲沟发育,勘察期间未见地表水流,据调查访问,最高洪流量约0.5~0.7L/s,K3+220.0段最高洪水位约268.50m。K3+700.0~K3+760.0段有一近南—北向冲沟发育(线路左侧修建为鱼塘,勘察期间水位约285.50m),冲沟勘察期间未见地表水流,据调查访问,最高洪流量约0.4~0.7L/s,鱼塘最高洪水位约286.00m。拟建区内有鱼塘、水田零星分布,水量小。3.2建设场地地形地质条件3.2.1地形地貌拟建万福路道路工程(K2+823.0~K4+218.148段)场地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拟建路段区北、西两侧为黑水滩河,地形总体以黑水滩河为最低点,向东、南逐渐抬高。其中K2+823.0~K3+000.0段主要为东高西低,东—西向沟谷发育;K3+000.0~K4+218.148段主要为南高北低,南—北向沟谷发育。路段区地形标高264.13~311.76m,相对高差47.63m。地形坡度整体较缓,局部为陡坎,在丘包、斜坡及山脊两侧处坡角较陡,一般15°~35°,在沟谷、耕作区处坡角较缓,一般5°~15°。路段区大部份地段均为原始地貌(部份地段为施工区)。拟建场地地貌上总体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3.2.2地质构造拟建道路位于川东南弧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的悦来场向斜(构造纲要图见图2-2),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勘察区未发现断层通过。线路于里程K3+730处与悦来场向斜斜交,向斜走向北东——南西向,两翼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两翼岩层产状宽缓、较对称。图3-2构造纲要示意图拟建道路通过段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因此本次岩层产状、裂隙产状的实测地点为K2+960左侧、K3+800右侧道及道路终点基岩出露处,可代表本场地产状,建议加强施工期的产状校核。现对拟建场地的岩层产状及裂隙分述如下:1)K2+823(起点)~K3+730段:位于悦来场向斜北西翼,岩层产状117~125°∠4~10°,优势产状为120°∠5°,裂面平直光滑,张开度0~3mm,局部泥质充填,间距0.30~0.90m,延伸长度大,结构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据在基岩露头处量测统计,岩体中主要可见两组构造裂隙:①186°~197°∠56°~76°,延伸长1.50~3.10m,间距一般0.9~1.5m,张开宽度3~8mm,裂面平直,局部可见泥质充填,属软弱结构面,结构面结合很差;②295°~306°∠70°~82°,延伸0.9~3.2m,间距一般1.1~2.0m,张开宽度2~6mm,裂面平直,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属软弱结构面,结构面结合很差。2)K3+730~K4+218.148(终点)段:位于悦来场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278°~290°∠18°~23°,裂面平直光滑,张开度0~3mm,局部泥质充填,间距0.30~1.50m,延伸长度大,结构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据在基岩露头处量测统计,岩体中主要可见两组构造裂隙:①321°~348°∠78°~90°,局部倒转,延伸1.10~2.60m,间距一般1.6~2.6m,张开宽度1~3mm,裂面平直,多为无充填,为硬性结构面,结构面结合差;②266°~281°∠72°~82°,延伸1.5~2.9m,间距一般1.4~2.2m,张开宽度2~6mm,裂面平直,局部泥质充填,属软弱结构面,结构面结合很差。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场地裂隙发育程度为较发育。3.2.3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路段区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其特征由新至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①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杂色,其中ZY82、ZY93、ZY97、ZY98钻孔地段主要由粉砂质泥岩、砂岩块、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块、碎石含量约占56~82%,块径一般40~680mm,其间充填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回填时间约1年,系场地整平所抛填,分布厚度5.20(ZY82)~10.30m(ZY93)。其余地段人工素填土零星分布,呈松散状,主要为房屋修建及拆除时回填,填筑时间约2~10年,主要由粉质粘土及少量砖、砼及砂岩条石等组成,主要分布于已拆迁居民屋基、院坝地段。分布厚度0.40(ZY63)~2.00m(ZY92)。②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切面稍有光泽,表层含少量植物根系,分布场地大部分地段。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8.10m(ZY39)。③第四系全新统(Q4f)淤泥质土:黑褐色,软~流塑状,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部分夹有机质,有腥臭味。主要分布于K3+440~K3+500段、K3+520~K3+550段、K3+700~K3+760段、K3+900~K3+930段、K4+080~K4+100段鱼塘内,厚度0.00~2.40m。④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暗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团块或条带。具风干起裂纹之特征。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13.90m(ZY20)。为线路区的主要岩性,分布于整个场区,与砂岩呈互层状。砂岩:灰黄、灰白、灰绿色,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岩屑、云母次之,钙泥质胶结。本次勘察揭露最大厚度15.60m(ZY101)。为线路区的主要岩性,分布于整个场区,与粉砂质泥岩呈互层状。软砂岩:灰褐色、深灰色,细~中粒径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次之为石英、云母,部分地段夹灰紫色泥质条带较多。胶结较为破坏,岩质软,碎块手捏易碎,遇水易分解,为受水侵蚀致使钙质流失而形成的软岩。钻孔揭露最大厚度6.50m(ZY58)。本次钻探仅在ZY58、ZY99钻孔中揭露。3.2.4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路段区地形坡度较缓,局部为陡坎,基岩面起伏随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基岩界面一般在5~30°之间。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定,结合钻探获取岩芯的实际情况及物探测试资料,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少数短柱状、饼状,岩质软,岩块手折易断,岩体不完整。厚0.40m(ZY92)~4.70(ZY59)m。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长柱状,节长一般55~870mm,局部夹少量碎块状,质硬,碎块手难折断,岩体较完整。钻孔揭露最大厚度27.40m(ZY20)。3.2.5特殊性土评价拟建场地人工填土松散~稍密,稍湿,粉质粘土呈可塑状,质纯。根据钻探揭露和相邻场地的勘察资料:拟建场地不存在生活垃圾进一步分解腐殖质引起变形,场地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拟建道路K3+720~K3+780、K3+880~K4+040处为场地平场回填区,填土回填方式为无序抛填,回填时间为近期平场所填,抛填的碎、块石均一性差,局部架空,呈松散状,故该段填方存在路基沉降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道路K3+440~K3+500线路左侧、K3+520~K3+550线路两侧、K3+700~K3+760线路右侧、K3+900~K3+930线路右侧、K4+080~K4+100线路左侧为软弱土分布区,厚度0.0~2.4m,该层力学性质差,对填方路基具有不良影响。3.2.6不良地质作用经过工程地质测绘调查,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与地质灾害,亦未发现河道、暗沟、渠、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因差异风化,在拟建道路K2+880~K3+000左侧0.0~90.0m处有一岩质陡崖分布,崖高2.0~7.1m,陡崖脚发育有不同大小的岩腔,岩腔带总长约60m,高0.2~0.6m,进深0.2~0.5m,崖前斜坡地形较缓,坡角10°~20°。场地局部地段有软砂岩分布,本次勘察中于ZY58、ZY99号孔有揭露,软砂岩承载力相对较低,设计及施工时应引起注意。3.2.7路段区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根据路面设计标高将拟建道路分为10段,分段表见表3.1。表3.1路段区分段表序号分段代表性剖面备注1K2+823~K2+880段半挖半填道路12K2+880~K3+150段挖方道路2~73K3+150~K3+260段填方道路8~94K3+260~K3+350段挖方道路10~115K3+350~K3+460段半挖半填道路12~136K3+460~K3+660段填方道路14~177K3+660~K3+780段半挖半填道路18~198K3+780~K3+870段挖方道路20~219K3+870~K4+080段填方道路22~2410K4+080~K4+218.148段半挖半填道路25~26各段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如下:3.2.7.1K2+823~K2+880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为半挖半填道路,路段长57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0~4.7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70~1.60m。设计拟采用,填方段边坡按1:1.5放坡;挖方边坡岩层部分采用1:0.75放坡,坡顶土层部分采用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边坡高6.67m;右侧K2+823~K2+855段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2.70m,右侧K2+855~K2+880段将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2.43m。(代表性剖面1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0.00~6.67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6.67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与未来填方边坡呈反向,按设计方案放坡后,填土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但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该段路基受黑水滩河影响,填方路基应做好防冲蚀等处理。2)右侧填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右侧K2+823~K2+855段形成高0.00~2.70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2.70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与未来填方边坡呈反向,按设计放坡后,填土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但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该段路基受黑水滩河影响,填方路基应做好防冲蚀等处理。3)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K2+855~K2+880段形成高0.00~2.43m的挖方边坡,长度25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顶部由粉质粘土组成,厚0~0.90m,岩土界面倾角约15~20°,未来边坡形成后,边坡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边坡底部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砂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3),边坡坡向(17°)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破碎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破裂角取45°+/2=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42°,砂岩建议取50°。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3赤平投影图4)小里程端填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起点端接拟建黑水滩河桥梁,道路整平后将在道路小里程端形成高2.74~11.57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11.57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平缓,角度一般2~10°,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但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该段路基受黑水滩河影响,填方路基应做好防冲蚀等处理。3.2.7.2K2+880~K3+15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路段长27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0.50~6.3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及砂岩,强风化层厚0.60~3.40m。设计拟采用,填方段边坡按1:1.5放坡。挖方边坡岩层部分采用1:0.75放坡,每级边坡高8m,在坡顶土层部分采用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形成最大挖方高31.06m,右侧形成最大挖方高19.09m(代表性剖面2~7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0~31.06m的挖方边坡,长度27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4),边坡坡向(186°)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194°∠56°)与边坡(186°)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94°∠56°的影响,边坡稳定性差,可能沿外倾结构面产生滑移;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56°与45°+/2=60.8°之小值为56°,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在拟建道路K2+880~K3+000(其中K2+960~K3+000段位于挖方范围内,对道路运行安全影响小),左侧0.0~90.0m处有一岩质陡崖分布,崖高2.0~7.1m,陡崖脚发育有不同大小的岩腔,岩腔带总长约60m,高0.2~0.6m,进深0.2~0.5m,崖前斜坡地形较缓,坡角10°~20°。根据现场调查,陡崖稳定受外倾裂隙(186°~197°∠56°~76°)控制,裂隙未见贯通现象,本身无开裂、下沉等变形迹象,现状整体稳定。据危岩体发育规律,陡崖受垂直、平行崖壁面的裂隙、层面切割,形成大的岩石块体,随着差异风化进一步加强,底部岩腔深度不断加深,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危岩体。目前陡崖上未发现有危岩体,但砂岩体中裂隙切割明显,随着风化、植物根劈、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施工爆破)影响的加剧,最终会使岩腔及裂缝加深变宽,形成危岩体,将给工程建设及运营构成威胁。建议对陡崖进行1:0.75放坡处理,对岩腔采用砼填充,对裂隙采用灌浆、勾缝处理,减少安全隐患,并加强监测。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0.00~19.09m的挖方边坡,长度27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4),边坡坡向(6°)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4赤平投影图3.2.7.3K3+150~K3+260段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路段长11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1.80~8.1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及砂岩,强风化层厚0.60~4.20m。设计拟采用1:1.5放坡。(代表性剖面8~9剖面)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0~6.91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6.91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平缓,现状地面角度一般1~3°,基岩面角度一般5~19°,按设计放坡后,填土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3.2.7.4K3+260~K3+35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路段长9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1.20m,粉质粘土厚0~2.5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层厚0.60~2.60m。设计拟采用岩层部分按1:0.75放坡,每级边坡高8m,在坡顶土层部分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最大挖方9.97m,右侧最大挖方22.36m(代表性剖面10~11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左侧形成0~9.97m的挖方边坡,长度9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5),边坡坡向(184°)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194°∠56°)与边坡(184°)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裂隙194°∠56°的影响,边坡稳定性差,可能沿外倾结构面产生滑移;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56°与45°+/2=60.8°之小值为56°,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0.00~22.36m的挖方边坡,长度9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5),边坡坡向(4°)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5赤平投影图3.2.7.5K3+350~K3+460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为半挖半填道路,路段长11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50~1.20m,粉质粘土厚1.10~3.8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80~4.70m。设计拟采用,按1:1.5放坡,每10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挖方边坡岩层部分按1:0.75放坡,每级边坡高8m,在坡顶土层部分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边坡高13.18m;右侧将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11.05m。(代表性剖面12~13、27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0~13.18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设计拟采用上部1:1.5、下部1:1.75坡率放坡,最大填方高13.18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陡,角度一般5~25°,填土可能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动。边坡稳定性受土体内部最不利潜在滑动面(现状地面及岩土界面)控制,选择13-13′、27-27′剖面对边坡用折线滑动法进行稳定性验算,路基面按设计标高及放坡线考虑。计算中主要考虑暴雨状态工况。暴雨条件下采用饱和重度;本场地边坡填土范围内无地下水,因此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计算时不考虑地震力的影响。计算工况饱和工况:自重+暴雨(饱和)荷载自重力:土体自重。雨季条件下,土体均按饱和重度计算。荷载:坡顶道路荷载按30KN/m取。计算参数的选取:结合场地实际并参照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取值:素填土:饱和重度取20.50KN/m3。素填土抗剪强度指标根据规范及地区经验取值,饱和抗剪指标c取8Kpa、φ取12.0°。粉质粘土:饱和重度根据地区经验取20.20KN/m3。粉质粘土抗剪强度指标根据规范及地区经验取值,饱和抗剪指标c取16.90Kpa、φ取11.39°。稳定性计算结果:根据勘探成果,本次稳定性计算选取13-13′,27-27′剖面为计算模型,对边坡潜在滑动面进行稳定计算。稳定性计算过程及成果见表3.6-1、2.6-2及图3.6-1、2.6-2。根据计算结果对潜在不稳定土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稳定系数Fs>1.35为稳定,1.35≥Fs>1.05基本稳定,1.05≥Fs≥1.0为欠稳定,Fs<1.0为不稳定。计算结果汇总表见表3.2。图3.6-113-13′剖面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图3.6-227-27′剖面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表3.2-113-13′、27-27′剖面计算结果汇总表剖面编号计算工况状态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m稳定状态13-13′现状岩土界面自重+暴雨1.3491.351.78基本稳定27-27′现状地面自重+暴雨1.0801.3589.35基本稳定经验算,13-13′、27-27′剖面按设计放坡后,边坡整体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剩于下滑力为3.07KN/m。建议放坡坡率放缓,K3+400~K3+460段放坡坡率为1:2.75,8m为一级,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格构+绿化)及加强排水措施。放缓坡后,对13-13′、27-27′剖面为计算模型,对边坡潜在滑动面进行稳定计算。稳定性计算过程及成果见表4.5-4、4.5-5及图3.6-3、2.6-4。根据计算结果对潜在不稳定土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计算结果汇总表见表3.2-2。图3.6-313-13′剖面放缓坡后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图3.6-413-13′剖面放缓坡后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表3.2-213-13′、27-27′剖面放缓坡后计算结果汇总表剖面编号计算工况状态稳定系数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m稳定状态13-13′现状岩土界面自重+暴雨1.5511.350稳定27-27′现状地面自重+暴雨1.3581.350稳定放缓坡后填土整体沿自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K3+440~K3+500线路左侧约50m处为软弱土分布区,厚度0.0~2.5m,平均厚度约为1.8m,该层力学性质差,对填方路基具有不良影响。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素填土、软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K3+400~K3+460段如无放坡条件,边坡亦可采用桩板式挡墙进行支挡,以基岩为持力层。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0~11.05m的挖方边坡,长度110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顶部由粉质粘土组成,厚1.10~2.70m,岩土界面倾角约11~23°,未来边坡形成后,边坡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边坡底部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泥岩、砂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6-2),边坡坡向(4°)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破碎~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破裂角取45°+/2=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42°,砂岩建议取50°。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6-5赤平投影图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3.2.7.6K3+460~K3+660段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路段长200m(代表性剖面14~17剖面),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40~1.70m,粉质粘土厚0.40~5.5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80~3.40m。设计拟采用,按1:1.5放坡,每10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坡比均为1:2。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0~11.95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11.95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缓,角度一般5~12°。按设计放坡后,填方路基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坡率为上部高度8m为1:1.75,下部8m为1:2.00。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拟建道路K3+440~K3+500线路左侧46.6m、K3+520~K3+550线路左侧16.0m、右侧23.0m段为软弱土分布区,厚度0.0~2.4m,平均厚度约为1.8m,该层力学性质差,对填方路基具有不良影响。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素填土、软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3.2.7.7K3+660~K3+780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为半挖半填道路,路段长12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5.20m,粉质粘土厚0.30~1.1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70~2.20m。设计拟采用,填方段边坡按1:1.5放坡,挖方边坡岩层部分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部分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边坡高8.48m;右侧将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3.89m。(代表性剖面18~19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0.00~8.48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8.48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缓,角度一般5~10°。按设计放坡后,填方路基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场地K3+720~K3+780段左侧为平场施工区,人工素填土厚度较大,且回填方式为抛填,回填时间为近期平场所填,填土现状呈松散状。建议对其进行强夯或注浆处理,经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建议施工时实测。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0.00~2.43m的挖方边坡,长度12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7),边坡坡向(6°)与岩层倾向(120°)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7赤平投影图3.2.7.8K3+780~K3+87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路段长90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素填土厚1.20~2.00m,粉质粘土厚0~1.8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40~2.80m。设计拟采用,挖方边坡岩层按1:0.75放坡,每级边坡高8m,坡顶土层部分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最大挖方9.88m,右侧最大挖方18.52m(代表性剖面20~21剖面)。1)左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左侧形成0~9.97m的挖方边坡,长度9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8),边坡坡向(198°)与岩层倾向(285°)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切向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0.00~18.52m的挖方边坡,长度90m,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8),边坡坡向(18°)与岩层倾向(185°)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切向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8赤平投影图3.2.7.9K3+870~K4+080段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路段长210m(代表性剖面22~24剖面),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00~10.30m,粉质粘土厚0.60~1.2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80~3.80m。设计拟采用,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两侧形成高0~5.11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5.11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缓,角度一般5~10°。填方路基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场地K3+880~K4+040段左侧为平场施工区,人工素填土厚度较大,且回填方式为抛填,回填时间为近期平场所填,填土现状呈松散状。建议对其进行强夯或注浆处理,经处理合格的人工压实素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建议施工时实测。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拟建道路K3+900~K3+930线路右侧27.9m段为软弱土分布区,平均厚度约为1.2m,该层力学性质差,对填方路基具有不良影响。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软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3.2.7.10K4+080~K4+218.148段半挖半填道路该段为半挖半填道路,路段长138.148m,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0.20~1.80m,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层厚0.60~1.60m。设计拟采用,填方段边坡按1:1.5放坡,挖方边坡岩层按1:0.75放坡,坡顶土层部分按1:1.5放坡。拟建道路整平左侧将形成填方边坡,最大填方边坡高4.03m;右侧将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6.89m。(代表性剖面25~26剖面)1)左侧填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整平将在道路左侧形成高0.00~4.03m的人工素填土边坡,最大填方高4.03m,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人工素填土,现状地面及基岩面较缓,角度一般5~11°。按设计放坡后,填方路基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小,直立填方稳定性差。建议填方路堤采用分层压实处理,路基压实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并进行必要的坡角支挡、坡面防护及排水处理。拟建道路K4+080~K4+100线路左侧15.0m段为软弱土分布区,平均厚度约为0.4m,该层力学性质差,对填方路基具有不良影响。路基填筑前应将地表耕植土、软土等清除,并设置成台阶状,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道路安全。2)右侧挖方边坡稳定性拟建道路按设计标高整平时,将在道路右侧形成高0.00~6.89m的挖方边坡,为岩质边坡,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强、中风化基岩组成,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9),边坡坡向(29°)与岩层倾向(285°)方向相切,属切向坡;裂隙①与边坡切向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②与边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岩体破裂角取45°+/2=60.8°之值为60.8°,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粉砂质泥岩建议取52°,砂岩建议取58°。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粉质粘土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并进行必要的坡面防护处理。坡面及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挖方段路基应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图3.9赤平投影图3.2.8排水管工程地质评价K3+221设1#临时排水管(d800、L=72m、i=0.01),K3+540设2#临时排水管(d800、L=77m、i=0.02),K3+980设3#临时排水管(d600、L=53m、i=0.02)。开挖至设计标高后,1#临时排水管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厚6.30~7.40m,下伏基岩埋藏较深,建议该排水管选用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2#临时排水管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及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厚2.80~5.50m,淤泥质土厚1.50~2.40m,下伏基岩埋藏较深。建议清除淤泥质土层,选用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局部地段排水管距现地面较高,建议采用压实人工素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3#临时排水管线路左侧为回填施工区,不具备设置条件,建议右侧填方边坡结合后期平场方案,将K3+880~K4+080右侧低洼区整平至路面设计标高,取消3#临时排水管。基础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对基底应及时封底,以免降低地基承载力。3.2.9路段区基础持力层选择路段区路基建议以相应段经分层碾压夯实的人工填筑土、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基岩为持力层,各路段区持力层分布概况见表3.3。表3.3路段区路基持力层分布情况一览表编号路段分区持力层分布情况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备注1K2+823~K2+880段半挖半填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干湿2K2+880~K3+150段挖方道路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3K3+150~K3+260段填方道路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4K3+260~K3+350段挖方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中等干湿5K3+350~K3+460段半挖半填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6K3+460~K3+660段填方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干湿7K3+660~K3+780段半挖半填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8K3+780~K3+870段挖方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9K3+870~K4+080段填方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干湿10K4+080~K4+218.148段半挖半填道路压实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中等干湿备注人工压实素填土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有关要求并检验验收合格。3.2.10路段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路段区现状稳定,除陡崖、岩腔、软土、填土、软砂岩外未见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综合前述“第4章”所述,各路段按相应段建议处理措施对道路工程沿线挖、填方边坡,陡崖、岩腔、软土、人工填土等进行支护或放坡处理后,路段区稳定,适宜拟建本道路工程建设。3.2.11路段区地震效应评价(1)根据本次物探测试结果:素填土剪切波速取112.7m/s,土的类型属软弱土,未来场平填土也取该值;粉质粘土剪切波速为211.4m/s,土的类型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621~741m/s,土的类型属坚硬土;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800m/s,为稳定岩石。(2)拟建场地按设计意图平场后,场地存在两种土层(素填土及粉质粘土)。拟建道路地震效应评价见表7-1,计算深度(m)取履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Ⅰ0取0.20(s),Ⅰ1取0.25(s),Ⅱ类取0.35(s),Ⅲ类取0.45(s)。表3.4路基段场地类别判定一览表里程桩号达到设计路面标高时履盖层厚度(m)剪切波速Vs值(m/s)场地土类别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s)地段类别总厚度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等效剪切波速(Vse)K2+823~K2+960段半挖半填道路12.739.643.09112.7211.4127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K2+960~K3+116段挖方道路000112.7211.4//Ⅰ00.20有利地段K3+116~K3+260段填方道路13.486.007.48112.7211.4152中软土Ⅱ0.35一般地段K3+260~K3+349.4段挖方道路000112.7211.4//Ⅰ00.20有利地段K3+349.4~K3+672.5段半挖半填道路15.4011.034.37112.7211.4130软弱土Ⅲ0.45不利地段K3+672.5~K3+685.5段挖方道路000112.7211.4//Ⅰ00.20有利地段K3+685.5~K3+777.9段半挖半填道路8.587.581.00112.7211.4119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K3+777.9~K3+849.7段挖方道路000112.7211.4//Ⅰ00.20有利地段K3+849.7~K4+100段填方道路7.966.921.04112.7211.4120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K4+100~K4+218.148段半挖半填道路2.052.050112.7211.4112软弱土Ⅰ10.25有利地段备注场地尚未整平,建议平场时填土分层碾压。并且实测素填土的剪切波速Vs值进行校核。里程K2+823~K3+849.7段位于挖、填方边坡边缘或为半挖半填路基,故地段类别为不利地段,建议加强边坡支护措施以确保路基稳定。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拟建道路为标准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规定,建议对拟建道路进行适当抗震加固措施;地基为新近填土时,应考虑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效等其他不理影响对拟建道路构建物可能造成的破坏,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抗震不利地段应采取相应措施。场地内未揭露砂土、粉土等易液化土,土体不会产生液化,可不需采用抗液化措施。3.2.12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1)拟建道路工程重要等级为一级,边坡安全等级为一~二级,场地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综合确定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2)拟建道路工程场地内未见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现状稳定。经对形成的人工挖、填方边坡,陡崖、岩腔、软土、人工填土等进行工程处理后,适宜本道路工程的建设。(3)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拟建本道路工程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达到了一次性勘察的要求,可提供设计方作施工图设计使用。(4)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路段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5)场地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下部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之粉砂质泥岩、砂岩。(6)路线段在钻探施工深度范围,地下水较贫乏,仅局部沟谷底部有地下水存在,水量受地表水体及大气降水补给,分布无规律,水量变化大。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7)边坡开挖过程中应派专人对坡体进行监测或巡查,采取跳槽开挖,逆作法分段施工,若坡体有变形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8)建议设计根据具体填料情况,对填方土体内部圆弧滑移稳定性进行分析核算,处理满足设计要求后再选用满足规范的填料进行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建议有序回填,分层压实处理,同时,应修建好坡面设置地表排水系统。(9)建议边坡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10)道路运营后应加强深填方地段的不均匀沉降的监测工作,并作好保修工作,确保道路的正常营运。(11)挖方边坡开挖施工中,应加强边坡结构面产状及其结合程度的核实,采取信息化动态施工。(12)路线段设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标准值见表3.3-1及表3.3-2。(13)建议加强施工验槽工作,确保工程安全。

第四章道路工程4.1主要技术标准万福路设计技术指标表4-1万福路主要技术指标表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60km/h建设规模双向6车道标准路幅宽36m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人群荷载:3.5kN/m2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SMA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地震设防标准地震基本烈度为6°(构造设防)规范值实际采用值安全停车视距(米)建议值7575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米)一般值300600极限值150最大超高度(%)6-缓和曲线最短长度(米)建议值5065平曲线最短长度(米)单曲线总长度

(包括缓和曲线)建议值切线交角()度1000//165.45容许最小值100纵断面最小纵坡长(米)建议值150421.00(顺坡除外)最大纵坡度(%)建议值52.65容许最大值6凸型竖曲线半径(米)建议值180010500容许最小值1200凹型竖曲线半径(米)建议值15005550容许最小值1000竖曲线最短长度(米)建议值120120.735注:规范标准取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4.2平面设计本次施工图设计平面线形与初步设计保持一致。万福路(K3+070~K4+218.148段)段呈东西走向,路线起于规划的次纵三路,止于在建的悦复大道,全长1.148km,全线设置了2处平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600m,最小缓和曲线长65m。本次设计平面线形与初步设计线位保持一致。4.3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范围内的万福路,起点为K3+070,起点标高H=274.090m,终点为K4+218.148,终点标高H=294.513m。本次设计以沿线在建、已设计道路标高以及预留交叉口范围内纵坡作为控制进行设计,保证纵断面的合理顺接,除止点顺接悦复大道预留纵坡外,全线共设3段纵坡,最大纵坡2.65%,最小纵坡1.1%,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5550m,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10500m。4.4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万福路横断面路幅宽度和分配形式与万福路工程(K0+000~K1+312.127段)、万福路工程(K1+312.127~K2+360段)保持一致,具体路幅分配形式如下:B=6m(人行道)+11.25m(机动车道)+1.5m(中间分隔带)+11.25m(机动车道)+6m(人行道)=36m,道路横坡:车行道横坡定为向外1.5%,人行道向内2.0%。4.5超高加宽设计范围内最小圆曲线半径为600m,根据规范要求无需进行加宽和超高设计。4.6路基设计4.6.1一般填方路基填方段边坡:(1)一般段落填方边坡:高度小于8m时,坡率为1:1.5,大于8m每10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坡比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2)K3+360~K3+610段为斜坡地段,为确保填方路基稳定,第一级边坡高度为8m,坡率为1:2.75,第二级坡高8m,坡率为1:2.75,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4.6.2一般挖方路基挖方段边坡:(1)一般路段表层土质及强风化岩石边坡坡率为1:1.5,中风化岩石边坡坡率为1:0.75,每级边坡坡高均为8m,每级边坡之间设置2m宽碎落台;(2)K3+780~K3+800,K3+280~K3+440段,由于覆土层较厚,边坡依据路段地质情况而定挖方坡率,边坡坡率为1:0.75~1.5。4.6.3路基填挖交界处理①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当填方区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按斜坡路堤处理方式进行挖台阶处理。②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挖方区路床为土质时应采用合格填料进行换填处理,过渡段填方区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碎石或砂岩碎屑进行填筑,以消减路基填挖间的沉降差异变形,必要时可视地面陡度及高差酌情于路床附近位置增设土工格栅。③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应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必要时可增设纵向或横向砂岩块片石盲沟。4.6.4零填路基及零挖路堑设计当填方高度小于1.5米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床标高以下0~80厘米)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砂砾石或碎石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但考虑到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当挖方高度小于1.5米时,视为零挖路堑,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特殊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均同零填路基。4.6.5边坡防护(1)填方边坡根据用地规划,填方路段沿线均为建设用地,本次设计按照临时边坡处置,不做防护,临时填方边坡设计年限为两年。(2)挖方边坡根据用地规划,K3+070~K3+100段两侧为绿化用地,采用TBS生态护坡进行防护,其余段落沿线均为建设用地,本次设计按照临时边坡处置,不做防护。4.6.6路基排水(1)K3+070~K3+100段两侧为绿化用地,在挖方边坡线5米以外设置永久截水沟,其它挖方段落设置临时截水沟;(2)填方段边坡线1米外,设置临时排水沟。截排水沟和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等综合排水,排水沟、自然沟渠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截排水沟纵坡应不小于0.5%。路面及挖方边坡坡面排水采用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4.6.7特殊路基设计路线经过区主要为丘陵区,出露地层以侏罗系砂岩、泥岩为主,长期处于构造剥蚀状态,基岩多直接出露,上部仅有少量不均匀的残坡积层。软基主要分布于沿线平坝或凹槽地段,地表一般为水田、鱼塘,地基承载力一般,软弱土层厚度多为2.0~5.0m,局部黏土层厚5~8m。该软弱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易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稳或产生过大工后沉降。经统计,软弱地基段落有511米/5处,平场区松散土体160米/2处。设计中结合软弱地基特性及场地条件进行地基处理:(1)软弱土层厚度h≤0.5m或位于斜坡段软基,采用挖除处理;(2)软弱土层厚度在h≤3.0m或局部少量软基时,则采取清淤换填方式处理,采用全部挖除,清淤后换填一般路基合格填料,一般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挖方中强度较好的砂岩片碎石填料。清淤土方可用于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带种植用土或弃土场复耕土层。(3)软弱土层厚度在(3≤h≤5m)范围且路堤填高较矮且土体淤泥含量较少时,先挖除面层以下200cm软土,抛入200cm厚块片石挤淤方式处理,用重型压路机(加振动力不小于40T)将块片石压入软基中,并反复到路基稳定。抛石基础应比路基宽100cm,以保证路基基脚稳定。抛石挤淤处理后,摊铺0.3m级配碎石透水性材料作为换填过渡层与排水通道,并分层碾压密实,过渡层上方按一般路堤进行填筑。(4)软弱土层厚度在(h>5m)范围时,先挖除面层以下400cm软土,抛入200cm厚块片石挤淤方式处理,用重型压路机(加振动力不小于40T)将块片石压入软基中,并反复到路基稳定。抛石基础应比路基宽100cm,以保证路基基脚稳定。抛石挤淤处理后,摊铺0.3m级配碎石透水性材料作为换填过渡层与排水通道,并分层碾压密实,过渡层上方先铺设170cm挖方中合格片碎石填料,其余按正常路堤填筑。(5)填方高度大于8m路基,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基进行补强压实处理,施工时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并检测达到规范规定的压实度后,方可进行路床冲击碾压补强压实,每2~3m分层进行一次冲击碾压,并于路堤底部加设2~3层土工格栅,间距30cm。(6)本路线经过项目平场区K3+730~K3+760、K3+900~K4+030段,平场区内土体松散,经钻孔勘查,处治范围内填筑土深度约5m,下层1m粉质粘土,平场区由于翻挖量不大,上层松散土体采用翻挖回填5m,下层1m粉质粘土采用换填处治。K3+900~K4+030段由于处置范围较大,翻挖量大,为保证施工进度,采用先挖3m填筑土体,对下层土体进行冲击碾压补强压实处理,翻挖3m填筑土晒干后,按一半路基处理压实回填。上部加设2~3层土工格栅,间距30cm,避免路基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7)K4+080~K4+100段路基中经地勘核实,该处有一鱼塘,鱼塘内低液限黏土厚度约0.5~0.8m,且该段路基为低填路基,按低填浅挖路基方式采用换填0.8m挖方片碎石进行处治。本项目软弱地基处理如下表4.2:表4-2软弱地基处理一览表序号起止桩号长度(m)主要处理措施备注1K3+150~K3+24595清淤换填4m+抛石挤淤2m2K3+440~K3+50060清淤换填1.8m+土工格栅换填区岩土界线上软土需全部清除3K3+527~K3+633 106换填2m+抛石挤淤2m+冲击碾压4K3+700~K3+76060清淤换填1m+土工格栅(K3+730~K3+760段松散平场区采用翻挖回填5m+土工格栅)换填区岩土界线上软土需全部清除5K3+880~K4+050170清淤换填1m+土工格栅(K3+940~K4+030段松散平场区采用翻挖回填3m+冲击碾压+土工格栅,K3+880~K4+030L段路边放坡挖除土体)换填区岩土界线上软土需全部清除6K4+080~K4+10020采用换填0.8m挖方片碎石进行处治。换填区岩土界线上软土需全部清除合计5114.6.8土石方调配本路段土石方调配情况如表4-3所示:表4-3土石方调配表土石方工程量(万m3)弃方(万m3)一般挖方21.985.44特殊路基挖方0.68一般填方16.89清除土表0.97换填片碎石2.01换填一般合格路基填料2.03本项目中特殊路基段可利用挖方段材料有:换填一般合格路基填料及换填挖方片碎石。根植土及软土可作为绿化用地种植土,因此建议将表土和软土运至竹溪河岸边,本次设计建议弃土场设置于下图所示位置,该弃土场规划为绿化用地。图4-1土方调运示意图4.7路面设计4.7.1车行道路面结构本次新建路面设计考虑以下因素:交通量、交通组成和道路等级,道路使用性质对路面以及面层的功能要求。结合本片区的建设投资现状,提高城市形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选用养护期短的水泥稳定层,标准轴载为100KN(BZZ-100),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拉应力及半刚性基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沥青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本次设计车行道路面结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厚4cm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砼AC-20C中面层厚5cm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砼AC-25C下面层厚7cm稀浆封层0.6cm0.7~1.5L/m2透层油5.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厚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18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18cm。4.7.2人行道路面结构透水性步砖20×10×6cm厚粗砂干拌5cmC20无砂大孔混凝土15cm级配碎石垫层15cm4.8道路附属设施4.8.1缘石、路边石路缘石及植树圈采用花岗石,路边石采用预制C30砼,预制长度为1m,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对于有生物滞留沟或绿化带的路段路缘石分为直立式和“L”形2种,其中靠车行道侧为直立式,尺寸为15×50×75cm,靠人行道侧为“L”形,尺寸为15×60×75cm,“L”形嵌入人行道端宽度为20cm。直立式路缘石分为带进水豁口和不带进水豁口2种,共3种模板。在布置有浅草沟的路段,每隔4.5m安装1处进水豁口。路边石为12×41×100cm,植树圈为12×20×112cm,全路段通用。生态沟路缘石需高出车行道路面20cm。在与其它道路相交段圆弧段和道路平曲线段路缘石和路边石的安装应将标准预制块切割、改小后安装。严禁直接将标准预制块安装在路缘石圆弧和平曲线范围。4.8.2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透水砖采用透水材料,规格为20×10×6c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JC/T945的规定。本次设计透水装需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要求,其它指标详见其它指标详见(4.9海绵城市设计)透水铺装。4.8.3人行系统及无障碍设计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根据具体人流去向近期采用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的方式组织行人过街。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在道路公交车站、人行过街斑马线,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三面斜坡路缘石,供残疾人使用。全线道路人行道处均设置盲道,盲道宽0.5m,交叉口处三面坡缘石坡道宽度结合斑马线设置。4.8.4公交系统公交车站位置设置需要考虑站点间距、交叉口关系、与周边商业区和生活区出入口位置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公交线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