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感染因素分析_第1页
女性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感染因素分析_第2页
女性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感染因素分析_第3页
女性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感染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性妇女阴道乳酸杆菌感染因素分析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调查了不同年龄、不同月经周期、不同感染状态和不同行为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年龄下阴道乳酸杆菌的变化,以及不同感染之间的关系。1数据和方法1.1研究主题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来我院妇科门诊进行体检的妇女,资料完备并最终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共197例。1.2方法1.2.1传统妇幼保健查体情况详细记录入选对象年龄、月经周期、社会行为因素(包括职业特点、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洗浴方式、吸烟、饮酒、性伴侣数、经期性交、经期清洗、阴道冲洗及冲洗频率)及常规妇科查体情况。1.2.2阴道侧壁真菌多样性检测(1)用无菌刮板从阴道侧壁上1/3取得阴道分泌物,用pH3.8~5.4精密pH试纸测定阴道pH,涂盐水湿片一张,直接光镜检查,记录清洁度及有无滴虫。同时涂干片一张,直径约2cm,厚薄均匀,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固定,然后用Gram染色,显微镜下检查菌群、真菌、Nugent评分。(2)定量(0.1mL)取阴道侧壁上1/3分泌物,进行乳酸杆菌计数。(3)衣原体检测:取宫颈脱落细胞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检测。(4)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取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及分型。1.2.3革兰染色及生化反应将定量采集的标本用无菌生理盐水10倍稀释后,分别将各稀释度的标本液滴种到MRS选择培养基上,在37℃5%CO2培养箱培养48h后,挑取典型菌落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形态并通过生化反应鉴定到乳酸菌属。然后记录菌落数。所有标本在1h内完成接种。1.2.4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细菌性阴道病(BV)实验室诊断标准:采用Nugent标准积分≥7分诊断为阳性。(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有临床症状并显微镜检查见到假菌丝诊断为阳性。(3)滴虫性阴道炎:用生理盐水湿片法检查滴虫。1.3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数(乳酸杆菌计数)用中位数表示。不同年龄组、不同月经周期、不同感染状态组间乳酸杆菌数量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2.1组患者1.097/l、1.0133/l、1.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512/l的情况>20岁、>30岁、>40岁不同年龄组间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布(1.0×107/L、1.0×109/L、1.5×108/L)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中的8例研究对象,均表现为乳酸杆菌的缺失,且均存在不同的阴道感染。见表1。2.2不同月经期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增殖期、分泌期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5.1×1010/L、5.9×1010/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布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职业特点、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洗浴方式、吸烟、饮酒、性伴侣数、经期性交、经期清洗、阴道冲洗及冲洗频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以上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阴道假丝酵母菌的计数结果见表1.2,2.3;bv为3.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计数(4×106/L)明显比正常人(5×1010/L)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60,P﹤0.0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计数(1.3×107/L)也比正常人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3,P﹤0.05)。但其检出率(42.1%)较BV患者(31.8%)高。HPV阳性和衣原体阳性患者阴道乳酸杆菌计数(3×1010/L、8×107/L)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0,χ2=3.376,P>0.05)。见表3。3讨论3.1阴道乳酸杆菌的年际分布目前,阴道分泌物中已分离到29种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乳酸杆菌,它在健康女性的阴道排出物标本中分离率高达80%~100%。可通过产生乳酸、H2O2、细菌素样物质而对条件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保护机体免受致病菌的侵袭。随年龄增加,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或停止,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储存减少或缺如,衰老引起阴道菌群的演替最大特点是乳酸杆菌分离率明显下降,阴道环境逐渐变成中性或弱碱性。绝经后妇女阴道内乳酸杆菌数量比绝经前明显减少,相反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升高。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20岁、>30岁、>40岁不同年龄组间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布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意义。而>50岁年龄组8例研究对象,均表现为乳酸杆菌的缺失,且研究资料还显示其均存在不同的阴道感染。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绝经后妇女阴道内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而维持一定的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是降低阴道炎发病率的必要条件。因此,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阴道炎患者时,在针对明确病原体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应用局部激素补充治疗,提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恢复阴道内微生态平衡,以菌膜屏障抑制病菌生长,提高阴道内免疫防御机能,降低阴道炎发病率。3.2阴道乳酸杆菌的分布月经周期阴道微生物群发生生态演替,主要表现为类杆菌的动态变化,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及棒状杆菌未有明显的变化。本实验将研究对象分为增殖期、分泌期两组,研究结果证实了两组间阴道乳酸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有文献报道,体外实验表明,在月经周期内雌激素水平较高的几天里,乳酸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有较高的粘附率。因此,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不同月经周期阴道乳酸杆菌的定植情况,为阴道炎的治疗用药选择更佳时机。本研究对研究对象的职业特点、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洗浴方式、吸烟、饮酒、性伴侣数、经期性交、经期清洗、阴道冲洗及冲洗频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于研究对象为门诊就诊的健康体检人群,并非高危人群,且问卷原始资料显示存在不良行为习惯人群例数少。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以上不同单因素影响下,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应该引起临床上的足够重视,在治疗中应注意保护和保持阴道内环境中正常菌群的平衡,选用对乳酸杆菌影响小的药物(比如在抗生素的选用上),同时告知纠正不洁生活习惯。3.3阴道乳酸杆菌与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体检人群阴道乳酸杆菌计数为5×1010/L,与以往有报道(8×1010/L)类似。而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计数明显比正常人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证实了细菌性阴道病是由于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所致。特别是由于阴道乳酸杆菌与厌氧菌群在数量对比上的根本变化,即乳酸杆菌减少或缺失而厌氧菌大量繁殖所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计数也比正常人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检出率(42.1%)较细菌性阴道病患者(31.8%)高。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下,能抵抗假丝酵母菌生长,预防其侵入黏膜,特别是乳酸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有保护功能。当阴道乳酸杆菌缺乏或减少时,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本实验结果与以上结论一致,可以推测阴道乳酸杆菌对假丝酵母菌存在拮抗作用。有文献报道乳酸杆菌在体外干扰白色假丝酵母菌对阴道上皮的粘附。但国内也有不同的报道,认为乳酸杆菌与假丝酵母菌呈共生关系。因此,乳酸杆菌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HPV和衣原体患者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及种类分布情况,目前国内外尚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