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_第1页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_第2页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_第3页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_第4页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研究

河南省夏市县二里头遗址。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夏商文化遗址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17公里,东偏南距偃师市约9公里、偃师商城约6公里,北面距黄河约15公里。境内有伊、洛、、涧四河纵横,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种。自1959年徐旭生先生调查发现二里头遗址以来1,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宫殿遗址和大量文物出土,地层关系与文化性质逐步明确,其夏代王都的地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遗址,是研究华夏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一环。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空白,印证了文献中夏王朝的记载,而且铜器及铜冶铸遗物的出土,更为研究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在2001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将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冶铸技术的研究列为重要子课题之一,表明了早期金属制作技术的研究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汇总专家学者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在考古学、历史学和冶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外历史学、考古学、冶金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里头遗址铜器,提供较为系统的资料。一、考古发现2里头遗址中的铜币(一)基址的发现和发掘工作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0余年的考古工作,现在所知的遗址范围约9平方公里,东西与南北各约3公里,主要遗迹分布在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之间,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是第Ⅱ至第Ⅸ发掘区。1977年,夏鼐先生将二里头遗址类型的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2。从1959年秋季开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头遗址共进行了两个阶段20次发掘。1964年春季之前为第一阶段,共发掘9次。揭露有房基、灰坑和墓葬,发现有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层堆积3;同时发现有宫殿基址和坩埚片、铜渣、残陶范,遗址南部发现有烧陶窑4。1961年开始发掘的一号宫殿基址,使人们对二里头遗址是否为王都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72年秋至1978年秋进行了第二阶段11次发掘,发现大中型墓葬,有精美的成组玉器、铜器出土;在继续发掘第一号宫殿夯土基址时,发现在基址上面压着晚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且早于商代二里冈期的文化层,定为第四期,以前的早、中、晚分期被改正为一、二、三、四期4。自1980至1997年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共进行了两个阶段25次的发掘工作。在前期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大面积发掘了手工业作坊遗址,尤其是对被断定为制骨作坊和铸铜遗址的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同时,将二里头遗址从第四期中又分出了第五期5。从199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开展了新一阶段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现存规模,初步搞清了遗址现存状况的成因,为探索二里头遗址的结构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6。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夏代年代学的多数学者肯定了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属于夏文化。在此期间,采集了系列含碳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与考古学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第一期为1880B.C—1730B.C,第二期为1740B.C—1600B.C,第三期为1610B.C—1555B.C,第四期是1564B.C—1521B.C7。(二)发掘了丰富的铜铸铸遗迹铸铜遗址是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其中面积最大、冶金遗物较多且文化堆积较厚的铸铜遗址,是位于第Ⅳ区的一处,范围在10000平方米以上。该铸铜遗址延续使用的时间有300年左右,从二里头遗址第二期到第四期一直存在。同时还发现了多座工场式的作坊,出土了许多铜冶铸遗物,有坩埚、炼渣、熔炉壁等,另外还有数十块非常珍贵的陶范,其中个别陶范上雕刻有精致的纹饰8。这是二里头遗址中目前唯一确定的铸铜遗址,也是我国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铸铜遗址,它在我国考古学和冶金史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8。此外,调查发现,铜冶铸遗物如各式坩埚、炉壁,多种样式的陶范、铜块、铜条、铅片及炼渣等,在Ⅱ、Ⅲ、Ⅳ、Ⅴ、Ⅵ以及IX区也都有一些发现。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冶铸遗物,为研究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关二里头遗址部分已发表的铜冶铸遗物统计数据见表1。(三)青铜器的出土情况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2002年,笔者从公开发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报告、考古发掘简报以及有关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文章中,统计得出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公开发表的有117件9,其中地层关系比较明确的铜器有116件,按类型和分期列于表2。另有少量小件铜工具在考古发掘简报中被提及10,但数量不详。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在Ⅳ、Ⅴ、Ⅸ区8,考古发掘的铸铜遗址位于Ⅳ区,Ⅲ、Ⅴ区也有铸铜遗迹。遗址中小件铜器或铜工具的出土较多,大部分出土于Ⅳ区;铜铃和较大型的兵器如戈、钺等以及礼器则大多出土于墓葬。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出土的铜器类型有爵、、鼎、戈、戚及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刀,其中包括1件环首刀11,还有铜铃、镶嵌绿松石圆铜牌饰、铜泡等。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制作技术较高且纹饰有虎纹和龙纹12。墓葬中随葬玉质铃舌的铜铃则是非常罕见的铜器。遗址出土的铜器有相当数量的足形小刀,还有锛、凿、锥、锯、鱼钩、铜条、较大型的铜戈、透雕铜饰以及疑为大型礼器(簋或尊类器)圈足的残片等8。此外,纺织品的痕迹在墓葬中时有发现。在铜铃和一些铜爵上发现包有一至数层丝或麻纺织品,说明铜器在二里头遗址中弥足珍贵和具有特殊的地位8。现有的一些铜器分期工作是按照二里头文化分期进行的。以铜容器为例,二里头文化三期只出现了铜爵,且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四期则除铜爵外,、鼎(可能还有觚)都已出现,从而也使传世的一些同期器物得以辨认13。二、考古研究2里头遗址出土铜镜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考古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器物类型与形制、纹饰和组合等方面。(一)里头文化:铜和青铜器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多数学者按照功用将其分为工具(包括农具)、兵器、容器、乐器及饰品5类14。也有学者将乐器划归饰品,将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分为4类8。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中,工具均为小型,有锛、凿、刀、锥和鱼钩等,其中锛、凿不具銎口,顶端往往有直接锤击痕迹,使用方式和后期成熟青铜时代加装木柄有所不同,具有比较原始的特点。刀一般作长条足形,也有与刀柄连在一起的,形制较进步8。铜容器的出现始于三期,有爵、、鼎、15,大都薄胎素面,几乎不见有平底的器物,而且都留有铸造痕迹。这些铜容器均由多块陶范合铸而成,表明已有相当进步的制作工艺。有学者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进行了分型研究,认为铜爵从形制上看,可分双柱爵和无柱爵两式,并且较早的铜爵是以无柱爵为主,其中时代偏晚的3件爵,上出现镂孔16。兵器主要有戈、戚和镞,其中戈分直内、曲内两种,且曲内铸有凸起的云纹;铜镞出现双翼带铤式,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制作技术进步的形式。因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中工具刀、凿和兵器镞的数量较多且具备多种形制,因而有研究者还对铜刀和铜镞进行了分型分式4。其中铜凿分了三式,铜刀分了两型七式,铜镞则分了四式。乐器是单扉的铜铃(也有人将其归入饰品)。饰品是镶嵌绿松石的圆形或近亚腰形的兽面纹铜牌饰,代表着青铜时代早期镶嵌技术。因而,有不少专家学者发表文章,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铜器已经有比较复杂的形制和器物,也有相当成熟的范铸法和镶嵌绿松石等技艺。据此认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造出比已见的素爵之类更大更复杂的器物,所以,在二里头时期以前还应有一定的“铜器起源的”先行阶段17。在形制研究中,严文明将二里头文化与其他处于相同历史时期的岳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铜器的比较研究18,认为上述各考古学文化中出土铜器的种类和具体形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尤以甘肃西部同二里头文化的差别最为显著,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某些铜泡和耳环等也带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但各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一些器物形制酷似,如岳石文化同四坝文化的鼻环,夏家店下层文化同四坝文化的耳环,二里头文化同岳石文化的三角形小刀以及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双翼铜镞等即是这样,说明各地青铜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些学者在二里头文化时期铜器形制对龙山时代铜器的继承方面的研究揭示19,有些锥、刀等与龙山时代并无多大区别,某些铜镞基本仿造龙山石镞或骨镞的形制,像礼乐器那样需要复合陶范铸造,工艺难度较高的铜制品,还仅仅出现在个别的中心遗址,大件的铜容器还未出现,说明这一时期还没有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也就是说,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这个时代,应该是中国的早期青铜时代。还有一些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进行了归纳和比较,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既有刀、凿、锥、鱼钩、铃等小件青铜器,又有戈、钺(戚)等兵器,还有镶嵌绿松石的圆铜器和多件铜爵之类的容器,说明青铜器数量种类已经不少。结合石、骨、蚌器的研究,初步认为二里头文化铜器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20。(二)《龙鱼河图》图八以二里头文化三期出土铜器为例,除镶嵌铜牌饰外,大多素面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从出土铜器的花纹看,早期多为素面,有花纹的也很简单;后期花纹有弦纹、乳钉纹、单线饕餮纹、圆圈纹或镂孔装饰等21。二里头遗址先后出土了3块类同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其中1984年在二里头村南11号墓出土的牌饰,长16.5厘米、宽8厘米~11厘米,正面有许多碎小的长方形绿松石片很整齐地镶嵌成兽面纹。背面附铸四个穿纽,上下两两相对。兽面纹两目写实,中心分置有正圆形眼球,须纹对称内收。眉纹内弯曲,上有角纹和额纹。鼻与脊纹为额纹所阻断,其形更近于商周时期流行的兽面纹。王光尧指出22,有研究者认为牌饰可能是缀饰在衣服上的装饰品,有学者注意到该牌饰的饕餮纹可能另有寓意。《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龙鱼河图》所说,在黄帝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世居南方为九黎君长。在与北方黄帝集团的争霸战争中被攻杀。然“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至于所绘之蚩尤“其状率为兽形,傅以肉翅”(《路史·后纪蚩尤传》),颇像镶嵌绿松石青铜牌饰上的兽面纹样。另外,出土这几面牌饰的三处墓葬,均伴有青铜质地的铃、爵、刀和玉质的刀、戚、戈、璧、柄形饰和石铲等礼乐兵器,似乎也暗示着墓主可能是佩带饰有“蚩尤”形象的青铜镶嵌绿松石牌饰、手握青铜铃的特殊人物。牌饰上的兽面纹从另一侧面喻示着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的来源。(三)相关研究1.铜容器与青铜器的制作近年来,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铜仿陶问题,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早期青铜容器尤其是二里头文化三期出现的铜爵,其形制与同期或更早期的陶爵非常相似,随着陶器变化而变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例如铜爵、铜口上的柱是源于较之更早出现的陶爵、陶口上的泥丁,这是从仰韶——龙山文化以来的一种陶器装饰工艺8。即二里头遗址早期出土铜容器是铜仿陶,两者在分期上大致相同;晚期,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铜器逐渐自成体系,但相同之处仍是主要的23。对于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研究,一些国外学者也给予极大的关注24。他们根据发表的资料,从二里头遗址青铜器的形制、用途、铸造工艺特别是范铸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器位于青铜时代一系列发现的前列,预示着商代冶铜工业的几项重要特征,至今也只有二里头遗址出土有青铜容器,容器与墓葬中常见的陶器类似。二里头遗址中,爵不是唯一的青铜容器,在四期墓葬中还出土厚度与合金成分上与爵一致、造型与稍后二里冈期很相似的;这时还制作了青铜容器——,而二里头遗址墓葬中的常见陶器就有,铜的几个突出特征表明用合范法制作这类器物要比制作铜爵难度更大,铸造技术要求更高。2.青铜生产工具考虑到铜镞在二里头遗址地层和墓葬中经常出现,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专门发表了看法25:铜镞是一种消耗性的远射青铜兵器,射出后不易回收,只有冶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青铜镞的出现,特别是镞范以及矛范、斧范和刀范等的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铜器应该具备规模生产能力并应用于生产消耗性的远射兵器。此外,有学者认为26,二里头遗址有铜器出土的较大型墓地的发现和青铜生产工具的大量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显示出夏代已经脱离石器时代并进入了青铜时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中最重要的铸铜用范,在二里头遗址(陶范)和东下冯遗址(石范)发现,显示了二里头文化青铜铸造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二里头文化发现的青铜锛和铜凿,目前在其他考古学文化中还没有看到,表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工具种类多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罗伯特(R0BERTL.TUORP)指出27,在二里头遗址中,青铜被用来制作武器、工具、铃以及其他用途不明的器物如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一件铜刀的柄部穿有6个长方孔,其尾部有环,经过了精心制作,与中原以北的鄂尔多斯文化可能有渊源关系。除了既有可能是工具也有可能是兵器的几件铜刀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戈和戚,其中两件戈的形状和装饰得很有特色的柄端均与二里冈时期相似。3.青铜工艺—二里头遗址青铜容器的出现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中的地位青铜容器的出现,表明了礼制的产生,同时也昭示着与国家起源相关的高级祭祀活动的诞生。《左传》成公三年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左传》宣公三年记夏建国时“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是对青铜容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显赫地位的有力注解。朱凤瀚指出28,在中国青铜时代,礼器的用途多用于祭祀这种重要的礼仪,对于王及诸侯之类国家统治者,祭祀祖先以及其他神祗是维护政治统治的有力保障,各级贵族则重视祭祀家族先人以庇护自己的家族。因而青铜礼器中大部分属于祭器,被作为礼制的象征物。关于二里头遗址三期出土的青铜容器,杜正胜认为29,二里头遗址三期国家权力遗存之表征,宫殿之外便是青铜器,商周祭祀用的礼器(容器)或打仗用的兵器,都是青铜制品。以此推断凡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出土的地方或时代,其社会性质是可以用商周的模式推度。此外,青铜艺术的产生始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它与大型宫殿遗址共现,而作为可能是最大的地域中心的中原,在青铜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昭示着上古文明的进程走入青铜时代,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结构已由“村落”走向“国家”的进程。三、制作工艺研究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原地区夏文化的代表,其铜器的制作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专家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冶金遗物等,进行了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等方面的分析和铜器铸造工艺研究。(一)铜锡青铜的使用目前,已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并发表的二里头遗址铜器有52件,另有1件渣和1件铅片也进行了检测。其中发现红铜(包括2件Sn、Pb含量均低于2%的低铅锡青铜)10件,锡青铜15件,铅青铜6件,铅锡青铜21件,砷青铜1件及铅制品1件。(见表3)成分分析表明,二里头遗址出土有中国目前经过科学分析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砷铜制品,二里头遗址在青铜器铸造方面,早中期对于铜和锡的性质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后期也已经对铅金属的性质有充分了解,即二里头时期已有人为使用锡铅的可能。但锡和铅的使用没有明显的分别,青铜铸造过程中锡、铅的加入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30。铜器化学成分检测的数据中有13件样品采用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进行分析30,1件采用SEM—XEDS分析技术,余者全都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二)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大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冶金考古专家的研究,多是针对二里头遗址部分铜器铸造技术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观点和结论大体一致或相近。即二里头遗址铜器的铸造技术都是范铸法,而且是从单范铸造发展到多范铸造,并采用了复合陶范法,显示其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铜器形制往往是仿自同期或略早的陶、石等器,还保留一定程度的原始性。陈旭指出31,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青铜冶铸业已经处于兴起和发展的阶段。一是基本掌握了冶铸技术:青铜器为人工合金冶铸而成,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成分,经分析测试的几乎都含有铜、锡、铅三种金属。二是铸造工艺已具有一定水平:铜器铸造均使用陶范,生产工具锛、凿、锥、刀、鱼钩等多采用单范铸成,容器爵、、鼎、则采用组合范铸成,且铸成的器物大多比例匀称,协调美观;有的铜器还铸有花纹,特别是铜饰品,采用了铸造与镶嵌工艺相结合的手法。三是青铜铸造初具规模:在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铸铜坩埚片、铜渣和陶范,不仅说明该遗址出土铜器属于当地铸造,而且也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业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尤其是消耗性兵器青铜镞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水平。然而,这时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成就还仅仅是初步的,其铸造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如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还不稳定;铜器器形创新者少,多仿造同期陶、石等其他质料的同类器的形制。此外,铸造的铜器,精致者很少。杨育彬认为32,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似钟表刻度形的圆铜片,其制作十分精致,不仅需要熟练的铸造技术,而且还需要熟练的镶嵌工艺。几件铜爵从铸痕上看,至少是四块范合范铸成。偃师市文化馆保存的1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窄长流,尖尾,流口间立两小矮柱,束腰平底,腹部的一面有两道相距1.2厘米的凸线,中间排列有5个乳钉。这些都反映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铸造工艺达到较高水平。韩玉玲在《谈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冶铸业》一文中指出33,青铜器铸造技术直接影响到铜器的器形和花纹,对器形和花纹进行分析,是探索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出土器形来看,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早、晚之分,有的用单范铸成,器身平直;有的用合范铸成,器背遗有范线,较早的器表还留有范痕,修整较差;较晚的修整较好,表面平整。铜爵还采用复合陶范铸成,如1980年秋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了两件铜爵,其中Ⅱ式铜爵(ⅢM2∶2)是科学发掘品中的第一件,其造型独特,三棱锥足外撇,是另行铸造后再与器身嵌接在一起的。上述分析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人们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不但会使用单范铸造,而且已掌握并使用了在当时属于较进步的铸造技术——复合陶范分铸法。从出土铜器的花纹看早期多为素面,有花纹的也很简单;后期花纹有弦纹、乳钉纹、单线饕餮纹、圆圈纹或镂孔装饰等。青铜器铸造工艺从素面到花纹,其表现为一种技术的发展。李京华也撰文发表了对中原地区早期冶铜技术的几点看法34,认为二里头遗址的铸造工艺技术已经相当进步。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些陶范、铜器和绿松石以及铜铃和铜爵的铸造工艺看,当时已普遍采用双合范和复合陶范技术,进而推测将会看到这一时期数量较多、体型较大的铜容器出土。此外,和铃形铜器是器形复杂的铸件,在外范铸面的变化、范块准确的套合等方面有许多技术要求。外范采用浑铸法制作,合范缝间的榫卯就必须结构合理,才能使外范套合后不变形。内范范形必须设计制作得当才能使减芯后器壁厚度控制均匀。铜容器铸件的器壁很薄,铸造时为避免在铜水凝固过程中铸件开裂,还需要解决范芯的退让性。铸造薄壁容器还要考虑怎样使铜液在极狭窄(0.17厘米~0.28厘米)的范腔中畅通并充满范腔;这要求除熔炼时提高温度,使铜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外,还要解决范的冷热问题。观察二里头遗址三期的泥范,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泥范已经经过预热处理,因此它能顺利铸出铜铃、铜爵。巴纳(NoelBarnard)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35,认为三期出土的一件铜爵(编号为ⅧT22(3)∶6)铸作工艺还很原始。据对合范线的观察,沿垂直的轴线(从流到尾)分为两块外范,另在身体的腹部和足部之间,有一条水平范线存在,据此认为铸造陶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对一件爵进行详细观察研究后,他认为爵和爵身应是分铸完成的,下部表面残留的红色范土,可能就是铜器先铸的痕迹。黄克映在对中国早期铜器的锻造、铸造技术归纳研究后,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加工工艺作了分析36,认为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铜器锻造和铸造工艺都已采用,但锻造工艺明显高于铸造工艺。而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出土铜器的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青铜占绝对优势,因而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正因为如此,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铸造工艺超过了锻造工艺。但铸造技术要求的技术较高,难度大,因此铸造技术在早期阶段发展较慢,二里头时期的铸造工艺还不尽完善。陈芳妹撰文指出37,二里头遗址三期出土青铜容器(如爵)造型简单,质朴无文,器壁也薄,透露出较早期阶段的征象。(三)锡青铜生产地区的铅同位素组成金正耀和日本学者对二里头遗址62件出土器物样品做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38,根据207pb/206pb的结果,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分为两个集团。其中第二和第三期的31件器物中有24件分布为一个集团,第四期28件器物中有23件分布为另一个集团,介于这两个集团之间分布的器物有7件。结合同时所做的13件化学成分分析,认为前一集团器物的含铅量均低于2%,锡含量也有一半在2%以下,这一集团器物的铅同位素组成数据分布,应该反映的是铜矿产地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而另一集团器物中,高铅含量合金类型的很多,其铅同位素组成数据分布,反映了铅矿产地的铅同位素组成。目前样品中仅发现1件异常铅(异常原因目前不明),余者皆为正常铅。由此所做的结论是30,二里头时期的锡矿产地及前一集团青铜生产开采利用的铜矿产地目前尚无线索。认为约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另一集团制造青铜的重要铅矿产地开始转移,新的重要矿产地可能位于夏文化在山东半岛所能到达的地区范围。四、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于“文明”,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观点,但都将城市、文字和冶金技术的产生作为文明的基本要素39。作为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深入研究将为揭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程,提供重要的论据。二里头遗址铜器的冶铸技术对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影响研究,成为学者们近年来关注的重点。李学勤据此专门撰文指出40,青铜器作为文明要素之一,是文明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项。青铜时代的开始是社会生产关系巨大变革的指标,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已发现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工艺已有比较进步的特征……这预示在更早的时代,冶铸青铜器的手工业就存在了。在对“夏王朝”时期的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四坝文化出土铜器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后,严文明认为41,各地青铜文化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差别。像礼、乐器还仅仅出现在个别中心遗址,大件容器还未出现,说明此时还没有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因而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整个时代,应该是中国的早期青铜时代。李伯谦进一步指出42,早期中国青铜文化,由于起源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它们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从而构成了中国早期青铜文化既错综复杂又有规律可循的局面。二里头文化时期即是这样,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区,包括了六支不同的青铜文化。其中二里头文化的铜器大多是青铜制品,爵、、鼎都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表明二里头文化是当时发展水平最高的一支青铜文化,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董琦则认为43,青铜生产工具在二里头遗址出土数量最多,而青铜生产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夏代已脱离石器时代跨入了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还发现有手工业生产工具中最重要的铸造用范以及青铜锛和铜凿,这在其他考古学文化中还未见到,显示出二里头遗址在青铜工具种类上要多于其他考古学文化。此外,二里头文化青铜容器、兵器的发现,不仅反映出青铜制造水平远远高于其他考古学文化,而且宣告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佟柱臣指出44,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早期即产生了铜器冶铸业,从铸造铜爵使用复合范来看,二里头文化晚期则是达到了一定发展程度的青铜时代。张忠培指出45,夏代应当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黄河流域被确定为夏代考古学文化中,铜制品屡见不鲜,这里应该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二里头文化三期骤然增多的出土青铜器,则是夏代前后期青铜工艺水平有所区别的反映。另一方面,各考古学文化青铜器的种类和具体形制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中国青铜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同时,各考古学文化之间一些器物形制的酷似,又说明各地青铜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根据对二里头铸铜遗址、陶范和铜器等的综合分析研究,郑光认为8,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工业,并非处于原始阶段,因而二里头文化并非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阶段,在此之前应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阶段。郑光进一步指出46,二里头遗址所出陶器数量之巨大,种类型式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其他遗址难以相比的,同时出土的铜器、玉器、漆器的数量也为数不少。其中绿松石镶嵌之兽面纹铜牌饰则是罕见珍宝,容器(爵、、鼎等)造型和铸造工艺与商代相比虽较逊色,但它们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所有这些遗存,无疑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文明社会的一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在此以前中国文明还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育成长阶段。至今二里头遗址是研究、探索中国文明、国家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据点则是无可争议的。李先登指出47,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晚期是夏代初期夏人的文化,夏人是中原地区的土著,夏文化是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夏王朝及夏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应该指出的是,二里头遗址各类文化遗存显示出它们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青铜礼乐器的出土、宫殿及其他建筑的形制以及埋葬制度和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征,正是这种承上启下作用的反映。除陶质器皿独具特色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种类很多,发现的漆器上绘有繁缛的图案纹饰且种类也较多。更值得重视的是青铜兵器、工具、牌饰和一批我国最早青铜容器的出土,其中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