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叙述、视角与认识解读艾丽斯·麦克德莫特的《迷人的比利》
1998年,美国女子艾琳麦克唐德莫特(alicemcdomt,1953-)在她的第四本书《迷人的比尔》(charmationbuildy)中获得了今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冠。而读者却对这部作品众说纷纭:有人称它为天才之作,是对生活真实而又深刻的写照,反映了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有人说它不知所云、乏味、难以卒读,甚而引出对文学奖评比标准的批评;有人则在欣赏之余又感到疑惑和遗憾。人们在对小说中具体人物、事件的解读上也莫衷一是。对小说的批评集中于它在时间上过于跳跃,情节上循环往复、缺少悬念与发展,主人公不够“迷人”,其悲剧缺乏深度,对叙述者的选择令人费解。而对小说的褒扬则集中于它的文笔之优美、细节抓取之敏锐、涉及生活中的问题之丰富等等。小说的支持者大多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来肯定它的真实性和审美性的,因此,未能与有代表性的批评意见展开对话,而要展开这样的对话,分析评价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必须首先弄清小说的主题。本文认为,《迷人的比利》着力揭示了叙述者以不断变化的视角来认识比利、爱与谎言的过程,这认识本身即是它的主题。一建立在叙述中的人物小说的题目和故事都容易让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以性格鲜明的主人公为中心的言情小说。纽约爱迪生电气公司爱尔兰裔职员比利·林奇英俊、热情、忠诚、充满爱心,是叶芝诗歌的爱好者,认识他的人没有不喜爱他的。但不幸的是,他的初恋恋人伊娃早逝,使他心灵遭受重创,最后他因酗酒而死。这是亲友中众所周知的故事,小说中类似言情故事的那一部分也正在于此。然而谁也不能忽略比利与梅芙的婚姻。比利下葬那天,对于他是否终身未能忘情于伊娃,导致酗酒致死,人们争执不休。我们从小说中还可以读到比利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伊娃回爱尔兰嫁给了别人,比利的堂兄弟丹尼斯对比利和众人隐瞒了真相,谎称伊娃病故。30年之后,也就是比利去世前八年,比利本人去爱尔兰才发现真相,但是除了与丹尼斯谈论此事之外,他也选择了沉默。可见比利的性格比言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类型要复杂得多。在似是而非之间,小说流露出对僵化认识的反讽。小说开始时,比利已经去世,他的故事是由堂侄女格洛丽即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讲述的。而“我”又是通过父亲丹尼斯、“我”本人和亲友们有关比利的交谈和回忆来展开叙述的。交谈与回忆围绕着比利,又蔓延到其他的人和事以及相关的历史,这样,由比利的故事牵引出一系列故事:长岛海滨小屋的故事,丹尼斯的父母亲和继父的故事,丹尼斯和女友玛丽、妻子克莱尔的故事,梅芙和她的父亲的故事,“我”和丈夫马特的故事以及马特的父母韦斯特夫妇的故事。小说实际上涉及到这个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家庭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小说在谈话和回忆中交叉进行,谈话中有回忆的内容,回忆中又有谈话的场面。交谈往往显得散漫:交谈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不同的思维和谈话的方式。交谈中人们或附和、发展他人的看法,或提出疑问、表示反对,或沉默,或转移话题,当然也经常重复。人们有时互相打断,有时又被谈话之外的其他活动打断。交谈的内容会受时间、地点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制约。回忆的内容也同样是流动、跳跃、难以把握的:从一个人物跳到与之相关的某人或某物,又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些人和事,在不同的时空间往返穿梭。《迷人的比利》的这一形式特点使小说乍看之下十分凌乱。但是,如果我们能抛开小说标题唤起的有关言情小说的联想,不再试图在小说中寻找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性情节及在这样的情节中显现的人物,如果我们暂时将比利的故事置于一边,不试图一蹴而就地完成对它的解读,而是专注于分辨散落在叙述中的时间线头,倾听叙述者的声音以及隐含在其中的其他声音,我们就会发现小说的轮廓变得清晰起来。叙述者“我”是在1991年3月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上回顾性地叙述着,主要叙述1983年4月的一个星期四和星期六,也就是比利下葬那天和两天后的事情。虽然小说中的交谈和回忆的内容在“我”的祖母孩提时直到1991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穿梭,但谈话和回忆的人所处的时间位置都集中在那个星期四,交谈和回忆都在这一天展开,穿插在这一天的纪念活动中。小说可分为十三章,其中第一、二、七、八、九、十、十一章叙述星期四的活动,主要是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以回忆为主的交谈,第三、四、五、六章为相对集中的回忆,穿插在星期四的活动之中。第十二章虽然也以回忆为主,但它还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这一点后面再来讨论。第十三章主要叙述星期六在长岛海滨小屋的活动,最后又大步跨越了六七年时间,直到1991年。二我——“我”对充填的认识《迷人的比利》的时间布局和结构方式强调的,与其说是比利的故事、是围绕着比利的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不如说是对于比利和其他人的故事的认识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把认识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对葬礼午餐的酒吧便餐馆作了一番介绍之后,人物的身份在小说中尚未明了,由此便出现了一个认识问题——梅芙是怎么找到这家酒吧便餐馆的:这是个谜,尽管比利的朋友和家人鱼贯而入时这个问题被一遍又一遍地问到……所有的人都在猜测:或许是丧事承办人建议的,或者是公墓里的某个人。或许是她那边的有点儿了解布朗克斯的一个朋友或亲戚(尽管她的亲朋寥寥无几),或者也许是米基·奎因,他的推销区在这里。可是米基·奎因摇头否认,你要是能信纽约五个区哪个区还有一间酒吧他没去过才怪。这里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认识事情真相的强烈兴趣,也揭示出人们是在自己已知的事实的引导下去认识未知的,从已知的“丧事承办人”、“公墓”、梅芙的“一个朋友或亲戚”以及对米基·奎因的了解中来推测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以一句半认真半玩笑的话结束,真正的答案并未出现,暗示了认识的艰难。而小说中最中心的认识便是“我”对比利的认识。“我”是小说主要涉及的三代人中的第三代,在这个家庭历史与现实的两极中靠近现实,在比利的故事和读者之间贴近读者,安排“我”作叙述者一方面凸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一方面也表明历史其实只是被阐释的历史。“我”在比利的葬礼前并不十分了解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站在比利的故事之外,是局外人。由于父亲与比利的故事的特殊关系,由于与“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长岛海滨小屋也是比利的故事的见证,由于比利去世多年后梅芙改嫁丹尼斯,使“我”间接对比利的故事产生兴趣,成为故事的叙述者。而“我”与比利这种较为疏远的关系,使“我”得以在心理上与比利保持一段距离,“我”的叙述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感情羁绊,较为冷静、客观。选择由“我”来叙述比利的故事,也说明小说作者意在揭示人们复杂、曲折的认识过程。那么,“我”是怎样来认识比利的呢线索也在小说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在酒吧便餐馆里,梅芙就坐在窗前大长桌的一头,“我”坐在另一头,与其他人一起关注着她:当然,他们一直认为她有勇气(他们中的大多数这么认为,不管怎么说,或者——很可能——除了我父亲所有人都这么看),像她那样跟比利生活过;但是现在,看她坐在桌子上方,而比利已经去了(整个下午还有的是时间说这真无法相信),她的勇气,她的美,不管他们挑什么词来说吧,令人耳目一新——又使得他们可能对比利一生所发的议论焕然一新。因为既然说她美,那么他的故事,或者说这个下午他们将为他重新创造的故事,就会走上另一条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梅芙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人对处于不同时间、事件背景下的她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一个人(梅芙)的看法会影响到对另一个人(比利)的认识。在这里,小说不仅表现出对客观认识媒介的敏感,也突出了认识者的主观眼光的作用,于是,其他的人和事与比利的故事之间的关系也被揭示出来:了解其他的人与事是认识比利的必由之路。循着这样的线索,我们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对比利的认识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不是沿着一条严密的思路去发掘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他们的思维是扩散性、开放性的,带着对生活的知识和困惑,向着生活开放着自己的思维,不断产生新的疑惑的同时也不断有所发现,发现的碎片沉淀着、累积着,渐渐浮出意识的水面成为故事。这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任何过去的认识都是现在的认识的起点,任何现在的认识又都向着未来的认识延伸。另一方面,对比利的认识只能借助一定的视角和眼光,因而也就无法摆脱视角和眼光的局限。小说文本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比利的故事在最里层,丹尼斯等人的故事和有关比利的认识居中,最外面一层是“我”对比利和其他家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文本的三个层次中包含着两个认识的层次:丹尼斯等人对比利的认识、“我”对丹尼斯等人的认识并以丹尼斯等人为中介深入到对比利的认识。总之,对比利的认识调整着认识者对其他人与事的认识和自我认识。三对比我的故事对比利的认识问题最初出现在第一章中酒吧便餐馆的交谈中。人人都喜爱的比利为什么竟死于酗酒这深深刺痛了爱他的亲友们。坐在餐桌“我”这头的亲友们在争论中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失去伊娃的哀痛导致比利酗酒,这其中比利的姐妹凯特认为被哀伤折磨的比利是在酒中寻找安慰,比利的堂兄丹·林奇更为极端,认为比利向往着在死后的世界里与伊娃重逢;另一派以比利的另一个姐妹罗斯玛丽为代表,认为酗酒和癌症是家庭的两大痼疾。当“我”在餐后告诉父亲丹尼斯亲友们有关比利的争论时,他对“我”说明了真相。(第2章)丹尼斯得知伊娃背叛了比利后,不忍看到比利像自己那样感到幻灭,不愿看到他被人可怜或嘲笑,当然也不愿在继父面前丢脸,因此谎称伊娃病逝。丹尼斯告诉女儿,比利1975年在爱尔兰发现了真相但并没有怪罪自己。他承认自己为撒谎感到后悔,谎言并没有减轻比利的痛苦,更使自己对天堂的信仰在妻子于1973年病逝时发生动摇,“你自己很难同时既是撒谎者又是信徒。”(P.42)在比利为何酗酒的问题上,丹尼斯偏向罗斯玛丽的观点,认为“酗酒者总能找着一个原因但从不需要一个原因”。(P.42)父亲的话使“我”回忆起1971年祖母去世、1973年母亲去世前后和1975年夏比利重访长岛海滨小屋及“我”与丈夫马特初次相识等等场景。(第3章)这些回忆看似与比利的故事关联不大,实则反映出“我”对比利最初的认识。这些回忆也使“我”的性格特点、“我”看问题的方式得以显现。下午去看望梅芙之前,丹尼斯向女儿述说了1945年7月至次年9月的往事。1945年7月比利、丹尼斯在整修长岛海滨小屋期间分别爱上了来自爱尔兰的伊娃、玛丽两姐妹。(第4章)离开长岛后,丹尼斯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由此又引出关于母亲希拉早年生活的故事。这时的比利正在努力攒钱,等待着能把已经回爱尔兰的伊娃接来美国成亲。(第5章)丹尼斯本人既有母亲冷眼看人生的一面,也有父亲热情浪漫的一面。在他心目中,比利生活在诗的世界中,古道热肠,“比我父亲更像我父亲”,(p.134)如果比利与伊娃结合的梦想成真,将成为他们所有人的一个“小小的救赎”,(p.139)因此丹尼斯自作主张替比利向继父借贷500美元。1946年4月比利把钱电汇给伊娃,同年9月得知她去世,与此同时梅芙开始走进他的生活,由此又引出梅芙在此之前的生活故事。(第6章)这段回顾实际上是由“我”转述的丹尼斯的叙述,丹尼斯的叙述又包含转述其他人叙述的成分,而实际上,这里出现了视角越界,由第一人称叙述侵入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表现为站在故事与读者之间的“我”消失了,而故事中的比利等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时被展现出来。这一暂时的视角越界被作者处理得不动声色,以至这里的第三人称全知与第一人称叙述两种视角模式的界限相当模糊,明明是经过转述的故事,却好像事实本身一般被表现出来,故事显得更逼真,更生动,一方面使丹尼斯的说慌动机更易于被接受,另一方面更清楚地揭示出丹尼斯对比利的理解误区,产生了反讽意义。“我”从父亲那里听到比利的初恋故事以及关涉到家庭历史的其他回忆,在梅芙家吃晚餐时又目睹了梅芙的哀伤,了解到她与比利恋爱的故事。(第7—8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集到了许多有关比利的信息,而且有可能将比利的故事放在其他故事提供的不同线索下加以审视,观察它所呈现的不同面貌。比利酗酒而死的事实令人痛心,将之与爱情上的失意联系起来似乎十分自然,然而,“我”祖母早年充满艰辛的生活故事使比利的故事显得不那么哀婉动人了,梅芙的爱和自我牺牲也成了对比利的轻微指责。比利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渐渐丰满起来。餐后,“我”在丹·林奇的住所旁听他与丹尼斯谈论比利的婚姻。(第9章)在那里,“我”一边饮着可能是丹·林奇为已经不在人世的比利倒的酒,一边感受着比利的生活,猜测比利与梅芙恋爱时的感觉:“淡淡的眉,静静的手,黯然的发”——他可能会找到叶芝的诗句。“我有一位美丽的朋友/我梦想过去的绝望/最终在爱中结束——”(p.208)这样看来,并非在爱情上陷入绝望使比利贪杯。对比利来说,酒吧是朋友聚会、“爱可以被谈论”的地方,是可以沉浸于美好回忆的地方,是他的信念、他梦中的世界显得真实可信的地方。(p.215)稍后,针对丹·林奇认为比利对生活要求不高的说法,丹尼斯提出,比利“要的太多”,“他对世界抱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希望世界是他想像的那样。(p.223)可见父女两人在比利何以酗酒这个问题上的看法相距不远,差距只在于丹尼斯的看法中含有指责,而指责很可能出于丹尼斯与比利之间更为密切、复杂的情感联系,出于他平衡内心不安的需要。回家的路上,丹尼斯对“我”回忆起他去辨认比利的尸体的经历,回忆起比利醉后半夜给他打电话等往事。(第10章)这些回忆表面上由时间和联想串联起来,但它们所包含的两种相互平衡的痛苦——有关伊娃的谎言给比利的痛苦和对比利的爱与他的死带给丹尼斯的痛苦——说明它们很可能是针对与丹·林奇的争论的辩解,是对争论中产生的认识的回应。丹尼斯的回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我”已故母亲克莱尔的身影,比利与梅芙的恋爱和婚姻也自然引起“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生活的回忆,父女俩终于打破了自克莱尔去世以来,因丹尼斯在悲哀和沮丧中自我封闭而形成的父女之间的隔膜,进而谈到对爱的认识。(第11章)第12章中,比利的爱尔兰之行的完整故事出现在“我”的想像中,仿佛“我”身临其境;“我”进而借助新眼光重新回顾1975年比利重访长岛海滨小屋的往事片断,注意到以前视而不见的细节,仿佛现实也随着认识的深入而发生了变化。认识上的深入使这一章成为整部小说的高潮。第一节叙述比利在爱尔兰寻找伊娃的坟,却在路边加油站与伊娃重逢的戏剧性场面,这里几乎完全采用了比利当时的眼光来看事情的经过。比利在爱尔兰的经历和感受是认识比利的关键事件,只有了解他是怎样与伊娃重逢的,以及他对欺骗了自己30年的谎言最直接、最真切的反应是什么,才能真正回答:比利是否始终如一地爱着伊娃他酗酒致死与伊娃到底有什么关系显然比利的经历和感受只有通过他自己的眼光才能被描述得最细腻、生动,最接近真实。然而,这里的叙述者并不是比利。叙述过程中穿插了亲友在他的葬礼上的议论,而偶尔出现的“无疑”(p.249)这样表示推测的字眼、“你可以一秒一秒地数他们俩花了多长时间认出对方”(p.252)这种旁观者的声音也不会出自比利。如果由他直接叙述这段经历(不妨设想他的笔记被发现了),那么,比利就不再是一个难以到达的认识对象,就会有悖于整部小说的认识主题。那样至多只是揭示出人们对于他的认识上的偏差,而这样的揭示在这部小说中已经屡屡出现,它们可以说明为什么认识是复杂的、艰难的,但却不足以说明人的认识过程。叙述者也不是伊娃之事真相的知情人丹尼斯。从上文来看,凡丹尼斯述说往事时都有相应的时间与地点的线索,而在前一章末,丹尼斯与“我”结束了一天的谈话后,各自就寝,不存在继续谈话的时间与地点。此外,早些时候丹尼斯曾与“我”谈论比利的爱尔兰之行,显然对细节并不了解。(pp.40_41)他也不情愿反复提起有关往事,每当不得已回想起时,往往现出烦恼的神情。这些因素决定了他既不可能这样详细地转述有关情形,也不可能这样详细地想像有关情形,何况在通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中不可能出现完全属于另一个人的想像。因此,这一节只可能发生在“我”的想像中。实际上,“我”在丹·林奇的寓所时的那些片断性想像就是这一节的伏笔,甚至可以把这类伏笔上溯至“我”在梅芙家的时候。这样,“我”根据在葬礼这天的见闻,根据“我”在此基础上对比利已有的了解,想像出他与伊娃的重逢,见他之所见,想他之所想。从“我”的构想来看,比利见到伊娃时的确感到难以抑制的激动,比他在丹尼斯面前表现出来的要激烈得多,但这不是与爱人久别重逢的惊喜,也不是刚刚得知被爱人抛弃时的愤怒或痛苦,而只是“彻头彻尾的愚蠢的感觉”。也就是说,尽管比利对伊娃的爱不容置疑,但是她毕竟已不属于他现在的生活了,留给他的只是伤逝之痛,因此当他与伊娃意外重逢时,被愚弄的感觉才会压倒其他的感觉。对于伊娃,比利既不像丹·林奇认为的那样痴迷,也不像丹尼斯认为的那样已经淡忘,而是像丹尼斯和“我”后来认识到的:她“离开了但没有被忘却。”(p.225)既然“死去的”伊娃已经不是比利生活中惟一重要的内容,那么她的“死”就不会是他酗酒的惟一原因。在“我”看来,不管是重逢之前还是之后,比利酗酒都不是仅仅因为伊娃,而是由于他看世界的方式,自然,伊娃与他生活中的其他人与事影响了他看世界的方式。第二节,“我”想像的翅膀又飞到1975年比利从爱尔兰回到美国后重访长岛海滨小屋、与丹尼斯在房前草坪上深谈的情景。这段往事曾在第三章第四节“我”的回忆中出现过,而现在,“我”在完成对比利的爱尔兰之行的想像之后,又将想像的触角伸向这里,补足了“我”不在场时叔叔和父亲有关伊娃的真相与谎言的谈话,并在此咀嚼丹尼斯可能对比利提出的告诫:“丢开你那套谬论吧……比利,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明,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什么力量,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只不过它是坚韧的。”(p.260)这样,“我”对比利的认识扩展到对自己的父亲丹尼斯的审视。第12章第三节“我”回忆比利重访海滨小屋当晚“我”与丈夫马特的第一次约会,以现在的眼光、即追踪过比利的眼光审视“我们”当时对爱的感受和理解。第四节的注意力又回到比利身上:第二天离开海滨小屋前,比利极力克制着双手的颤抖给梅芙写明信片,明信片上的字“美丽的朋友”正出自“我”在丹·林奇家里联想到的叶芝的诗句。比利下葬那天亲友们多次谈起他爱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梅芙的客厅里,罗斯玛丽甚至提到,比利从爱尔兰回来后给梅芙写过一张明信片,画面是以一首老歌“家,温暖的家”命名的一所房子,(p.165)而现在“我”才终于回忆起比利写这张明信片的情景,确信了比利心目中的妻子是美丽的,确信失去了伊娃的比利在爱情上并非只拥有荒漠。叙述至此,现有的认识不仅调整着人们对过去的理解,而且是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和认识的出发点。在最后一章里,比利下葬两天之后,丹尼斯振作精神,准备重新装修海滨小屋,开始筹划未来的生活。六七年后,他决定娶梅芙为妻。“我”始终关注着父亲的生活,“我”对父亲再婚的态度显然与他对自己的母亲再婚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与“我”在比利葬礼后,由对比利的认识而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密切相关。第13章前半部分,叙事视角一度被丹尼斯的眼光取代。在表达他的内心想法的一句自由直接引语之后,丹尼斯的眼光被不露痕迹地引入,“我”成了“他的女儿”,在他的视线中甚至出现了“她”清晰的身影,而且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了“格洛丽”这个名字。这里似乎发生了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到全知视角的越界。然而从整部小说来看,“我”想像丰富,观察细致,对视角十分敏感,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视角转换看作是“我”想像着用父亲的眼光看包括“我”在内的他周围的世界,感受这个清晨的分分秒秒。无论如何,丹尼斯的眼光更生动地呈现出认识比利对他的生活信念产生的影响,显示出他舐犊情深,也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揭示“我”对他的理解。采用他的眼光也突出了他在小说中作为“构成理解的必不可少的成分”(p.272)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使“我”对比利产生兴趣的人,也是比利的故事的主要来源,而且以他对比利的认识和他自己的生活故事影响了“我”对比利的认识。此外,让叙述者本人暂时成为被观察者的观察对象,使读者一睹“我”眼中的、父亲眼中的“我”,便凸现出视角的丰富性、认识的复杂性和小说叙述的虚构性。全知视角在丹尼斯与女儿的一段对话中突然结束,“她”摇身一变为“我”,又张口称丹尼斯为“我的父亲”,十分扎眼,与全知视角潜入时的不露痕迹构成对比。一徐一疾、一隐一显的两种视角转换方式相辅相成,提醒读者注意认识背后极易被忽略的视角变化,迫使人们去思考视角与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部始于葬礼的小说结束于婚礼,传达出乐观的情绪。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尾:一个故事结束了,另一个故事又开始了。认识永无尽头,这不仅因为生活中新的故事不断发生着,新的认识对象不断出现,原有的认识对象也在生活中变化着,而且因为新的故事不断地改变着认识者看待原有的认识对象的眼光。“我”清楚意识到: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并不等于认识对象,认识总是只属于认识者本身,而认识对象是无法被穷尽的。这在小说最后一段话中得到印证:他们于1991年3月结婚,我父亲和梅芙。在东汉普顿的小教堂里,现在叫圣三一教堂,不再是圣菲洛米娜教堂——那可怜的女人已经在60年代中期被抛出圣徒名单,因为有人怀疑历史上真有其人。好像,在那部内容广泛的圣徒的生平故事选里,——这部故事集是我父亲的信仰,比利的信仰,我部分的信仰——实际发生了的事情,比起想像的,比起被信以为真的事情,说到底,有什么分别似的。(p.280)也就是说,在一个文本中,所谓“实际发生了的事情”,不过是人们借助想像所理解的、“被信以为真的事情”,是认识;而认识,也即人们从故事中读出的所谓事实,因处于不同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的个性不同的人(父亲、比利和“我”)而异。四对本质主义的批判比利的故事也是爱与谎言的故事。小说描写比利青年时期对伊娃的热恋、他30年来对她的怀念、他与妻子的感情、他对亲友们的挚爱、亲友们对他的挚爱与深切悼念以及亲友们彼此间的爱,作品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无不蕴涵对爱的肯定与赞美。小说中不时出现“你”、“我们”等称谓(见第3章第3、4节,第12章第3节),说明整部小说的受述者是叙述者格洛丽的丈夫马特,而格洛丽在叙述时如此坦诚、从容、不避琐碎,将自己的疑惑、感悟甚至想像合盘端出,也表现出夫妻间的信任和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中爱的故事并不以体现既定的爱的观念为目的,而是作为观察、思考和认识的对象出现的。同样,关于谎言,小说强调的也是对谎言的认识。它不是从社会道德的意义上来谴责说谎行为(尽管小说中的人物也有道德上的缺陷),而是从谎言的具体成因和后果当中、从对成因和后果不断深入的认识当中来认识谎言的。谎言可以导致错误的认识,它本身也是一定认识的结果。这里体现出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小说将许多行为都看作说谎:“我们中间那些宣称爱独一无二的人,是带着说谎者的勇气这么说”;(p.242)“我”与马特初次约会时对爱情的议论和当时的感受不符,也是说谎;比利去爱尔兰戒酒而未果,被丹尼斯指为“跟所有的人撒谎”。(p.267)当然,丹尼斯是小说中最明显的说谎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研成果成果转化
- 装修设计师的工作总结
- 房地产行业设计师工作总结
- 2024年爬山安全教案
- 2024年计算机应届生简历
- 农田租赁协议书(2篇)
- 2024年苯噻草胺项目营销方案
- 《赣州市国家税务局》课件
-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麻醉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专项训练 作图题(含答案)
- 物业品质督导述职报告
- 2024年山东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疗愈行业现状分析
- 北京海淀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数学试卷
- 2023年安全总监年终工作总结
- 浙江省杭州拱墅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营销效果的技巧
-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兽用疫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