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的思考
“科学有效地促进国家”战略的实施是基于对科学有效地第一生产力的全球思想,坚持教育作为基础,把科学教育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实践生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道路上,加速国家的繁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校长为本。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抓好校长队伍建设,反复指出“一位好校长带出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因此,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奠基工程。本文试从知识经济及其对校长培训工作的要求出发,就通过完善校长培训体系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的问题进行探讨。一、经济和技术的基本(一)大陆法系在经合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知识智力资“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于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称为“知识产业”(Knowledyelndusty),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信息服务。1973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将未来社会称为“后工业社会”,指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知识革新与变革,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结构。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表代表作《第三次浪潮》,明确提出人类已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称这为“后工业经济”。1982年,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发表《大趋势》一书,认为“知识是经济社会的驱动力”,“信息经济社会是真实的存在,是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提出了“信息经济”这一概念。1984年,美国企业家保罗·霍克在他的《下一代经济》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信息经济”的对立物是“物质经济”,并认为“信息经济”是使用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消耗较少的能量和材料,生产出质量更好,人们更热爱的商品的经济。1985年,日本土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提出以“知识价值社会”,取代“后工业社会”等概念。1985年,美国政府授权Calgar大学成立“知识科学研究所”,把知识作为体系加以全面考察,研究知识对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作用过程和转化机制,其虽未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对知识经济的几乎所有方面做了富有成果的研究。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中又提出“高技术经济”这一概念。90年代初,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在其发表的《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总结了9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与趋势,提出了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地位作用,用统计数据具体说明了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大因素,得出了“知识是支撑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的重大结论。其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并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总之,“知识产业”、“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知识价值社会”、“知识经济”等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实际上是在逐步确立一种日渐清晰的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分为劳动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的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有人说,下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这个说法准确不准确,其含义是非常清楚的,它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已经比我们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概念扩大了。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形态:第一是“事实知识”(Know—what),即“是什么”,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是“原理知识”(Know—whr),即“为什么”,是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第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即“怎么做”,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决窍等;第四是“人力知识”(Know—who),即“他是谁”,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可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包括了平常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即包括了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而且更强调能力部分。在经合组织的年度报告中,把第一类“事实知识”和第二类“原理知识”称为归类知识,而把第三类“技能知识”和第四类“人力知识”称为“沉默知识”。归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讲、查阅文献资料及数据库而获得。而不显露、比较难于归类和量度的沉默知识,主要靠实践获得,不易从正式渠道传授和转移这些知识。因此,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学习归类信息和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更为重要。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识别信息中的专利,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甚至忘掉旧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少数人用少数时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物质产品,多数人用多数时间将去生产和传播知识。因此,天然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和管理。(二)从企业社会经济特征角度看,经济体制是一个中心经合组织将知识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三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四是人力的素质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实质上,如果对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进行比较,知识经济至少有九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经济动力的变化;二是产业内容的变化;三是效率标准的变化;四是管理重点的变化;五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六是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七是社会主体变化;八是分配方式的变化;九是经济学原理的变化。(三)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的生产和组织从上述知识经济的由来、内涵及特征看,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不难发现,在知识与经济的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经济的知识含量日益提高,形成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历史趋势,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因此,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新潮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代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知识经济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知识经济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长,迅猛扩张;知识经济推动生存、生活、生产、创造的目的性和理念化;知识经济推动物质关系、社会关系、人口关系和知识关系四大再生产的理想化,从而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具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丰富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有机统一,将使精神文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二、“科教兴国”战略下的中小学校长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经济由来、内涵和作用的认识,我们不能不认为,知识经济必将也已经开始创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世纪之交而又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认为“科教”是英国这一“日不落帝国”兴衰的根基,美国是“科教”支撑下的经济大国,日本是战后腾飞的科教强国,亚洲“四小龙”是崛起的科教新秀。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正在运筹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战略,克林顿政府用科教“重建美国”,日本从《产业构想》到《科学技术白皮书》,欧共体用高科技再唤昔日狂飙,俄罗斯以“科技发展纲要”重铸大国之舰,“科教兴国”是中国跨世纪政府的“承诺”。两方面概而言之,科技是关健,教育是基础。而中小学教育则是“教育”这个“基础”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实施者,直接制约着这个“基础”的牢固程度和有效程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校长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奠基人”,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排头兵”。能否真正成为“奠基人”和“排头兵”,取决于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校长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已成为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命题。(一)对现行校长培训体系的反思校长培训体系指的是承担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载体和规范校长培训工作的制度系列等诸多相关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规定了校长培训工作的机构设置、责权范围及其运作方式,是校长培训工作的现实框架。有效的校长培训体系应该是机构合理、责权明确和灵活高效的。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该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决策要科学,就要掌握客观、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就要注意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咨询参谋作用,善于从专家学者提出的多种方案中选优。科学的决策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指挥得当,执行有力。要执行有力,就要经常督促检查,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方案,纠正偏差,直至达成目标为止。毫无疑问,我们的校长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反思现行的校长培训体系,既令人欣慰,又使人忧虑。主要忧虑是,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各系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执行系统涉及面广,层级多,战线长,履行职责的能力不强,而咨询、信息和监督系统又相对薄弱。由于咨询、信息和监督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难免导致决策有疏漏,执行不到位,信息不灵敏,监督无力度。所以,尽管我们对校长培训工作有“发展规划”,也有“指导意见”,还有“具体要求”,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还是难以达到要求,以致在培训内容上,仍重本本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在培训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过多地采用满堂灌方式;在教学管理上,要求不严;少数地区还存在着赶进度,走过场的问题;干训师资的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干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地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不顺,培训与考核、任用相结合的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培训科研滞后于培训实践的发展。(二)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1.从全面启动到各个方面转变决策系统由国家教育部、省(市)、地(市)、县(市)、乡镇教委(局、办)构成。其根本任务是决策什么,如何决策,决策形成后如何指挥实施等。1989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八五”期间,使全国百万中小学校长接受一次岗位培训。1991年,国家教委在山东省莱芜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会议,明确了“八五”期间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岗位培训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1992年,中组部、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提出:“今后新任命的校长应取得岗位合格证书,持证上岗”。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的校长、教师进行培训。……争取在1997年左右实施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宏观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具体表现是:制订并下发《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规定了校长任职的基本条件,明确了校长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校长必备的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组织编写了与校长岗位规范相配套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为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评估制度;建立了培训、使用、考核相挂钩的政策制度;完善了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在全面完成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基本实现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关于做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1997年12月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提高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实践证明,决策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制订校长培训工作规划,并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制订校长培训的政策和规章,规范校长培训工作,等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校长培训体系中决策系统的职能要实现三大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指令性管理为主向指导性管理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即: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直接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校长培训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特别是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小学校长培训决策系统要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的工作,积极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科学研究,使决策更加科学化。2.加强干训师资建设执行系统主要由承担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干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有关师范院校组成。从省市教委以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既有决策系统的职能,同时也有执行、沟通和监督系统的职能。在大的决策方针之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地的相关政策,而不是死搬硬套。其主要职责是执行上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指示,组织好培训工作。当前培训基地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学条件差,特别是一些教师进修学校较差。有些地方这几年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普九”,上“等级”,搞“中师达标”,教师进修学校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二是干训师资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要:数量不足,特别是有些新的专题课程教师严重缺乏,专职干训教师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干训教师自身的培训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艺术有待于进一步更新,特别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经济”的了解,不能站在知识经济的高度看待“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紧迫性。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执行系统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为此,笔者建议:(l)应继续完善专兼结合、三员一体的干训师资队伍;(2)充实加强专职教师队伍;(3)加强对专职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并以现代成人培训模式与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4)严把授课教师课前试讲关;(5)建立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挂职实践和调研的制度;(6)成立省市两级干训教研组、加强干训教学研究,以指导面上的干训教学工作,通过开展正常的干训教研活动,促进干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7)开展干训专题课评优活动;(8)实行干训授课水平考核定级制度;(9)建立全省干训师资库;(10)加强干训信息资料建设,增大干训教师信息量;(11)按照国家教委举办“九五”干训骨干师资研修班方法,结合本省实际,举办全省干训专职教师研修班;(12)通过撰写干训教材和教参,培训骨干师资;(13)组建“九五”干训讲师团。3.校长培训的形式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部门组建,主要的职责是搜集、整理、发布校长培训信息,为提高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服务。要健全信息系统,就要注意开发信息源,疏通信息流通渠道,提高信息利用率。要充分占有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以下几点是值得考虑的:首先,现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校长的培训需求。其次,培训研究。校长培训是有规律的,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提高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八五”期间、“九五”期间正在进行的校长培训研究课题都非常有意义,如《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律和管理制度的研究》、UNDP项目《“九五”期间我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研究》以及教育部“九五”重点科研课题《面向21世纪中小学校队伍培训与建设研究》等,对已经进行、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校长培训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次,通过各种会议。一是工作会议,二是备课会议,三是学术会议。这些会议对交流信息,促进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第四,通过传播媒介。一是通过电子类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等,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很多的培训信息和教学资料。二是通过印刷类传播媒介,如:书籍、报纸、期刊等。原国家教委为校长岗位培训和校长提高培训提供了两套教材,一些专业性的报纸、杂志也设有“校长培训”、“校长论坛”等专栏。除了这些公开出版的书报期刊外,还有一些内部交流的“校长培训简报”,这些都为交流校长培训信息,促进校长培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关于“严格”“培训”强化监督系统,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决策,纠正偏差,保证执行到位。问题是:如何有效监督?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法律监督,二是行政监督,三是技术监督。要做到依法监督,就要有法可依。《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有关校长培训的“意见”和“规定”,都是督促、检查和评估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要使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得到落实,必须加强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业务指导)。陕西省为了确保“九五”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能按时完成,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规定,基本的有:(1)中小学校长参加省、地、市县区安排的培训,学习期间的职务不变,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享受原单位在职同类人员的各种福利待遇。(2)建立干训手册,各次培训累计计算,严格填写,负责人签名,培训单位盖章。完成规定学时且经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发给省教委统一印制的经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培训合格证书。(3)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校长,取得校级干部培训证书,等同于取得同期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中层干部培训学时计入同期教师培训学时。(4)获得中小学校长管理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毕业证书者,可免“九五”提高培训。凡取得上述学历的新上岗校长,分别可免“九五”期间小学校长或中学校长的岗位职务培训。(5)把培训同干部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待遇等紧密结合,没有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校长,不能享受校长岗位津贴,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也不能把管理内容作为评审条件之一,是民办教师不能享受招转优惠条件,并视具体情况予以免职。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校长,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阿奇霉素市场运行动态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铝合金金属型铸件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酵母核糖核酸市场运行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赤藓糖醇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蒸发器冷凝器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航空运输货物保险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膨化食品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纤维素醚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空气净化系统工程行业发展规模规划研究报告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房琪-读书分享
- 2024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
- 最新版结婚函调报告表.doc
- 纸张克重、厚度对照表
- 主斜井架空乘人装置安装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 《铁路桥梁检定评估工作规则》铁运2004第42号
-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