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上学期高一级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兼容并蓄 B.多元一体 C.和谐共存 D.天人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出土了极具特色的文物,但却有着共同的玉琮,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兼容并蓄是吸收了其他文化的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天人合一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年2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了一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有关该文化遗存说法正确的是()A.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C.居住在干栏式房屋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明的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3.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运用“二重证据法”判断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但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部分学者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历史研究发展C.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 D.历史事实的认定依赖于考古发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部分学者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历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进行中西方考古研究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考古研究远落后于西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部分学者的观点发生变化,还未得到证实,无法认定二里头文化并非夏文化遗址,排除C项;历史事实的认定方法是多样的,不是依赖于考古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在谈及某一时期时认为,以前的人是跟在动物后面走的,动物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现在不跟动物走了,人以种植为生,土地成了“财产”,收获也成为财富,一旦有了财产,人就不愿意四处流动了,人们守着财产,守着自己的“家”,该学者意在说明()A.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社会分工 B.采集和渔猎促使家庭的产生C.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学者认为,狩猎时期人们迫于生活方式没过上定居的生活,但原始农业出现后则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即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没有体现社会的内部分工,排除A项;家庭产生的因素很多,渔猎和采集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排除B项;材料更深层次的表达是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走向定居,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这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强调“帝”是商王心目中的最高神,祖先的地位并未高于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6.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西周时期”、“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可知这是对井田制描述,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井田制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之前,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转型,不是造成分封制最终瓦解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7.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8.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型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 B.变法运动削弱周王室力量C.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强大 D.周王室东迁致使礼崩乐坏【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上层建筑的改变,所以根本原因是新型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进行变法运动,这一时期周王室已名存实亡,排除B项;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强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导致礼崩乐坏,排除D项。故选A项。9.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D.华夷观念彻底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也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说明戎夷之民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并且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华夷观念彻底消失”说法绝对,先秦时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10.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B.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C.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鲁国国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可知,鲁国国君由朝贡周王到朝贡其他诸侯国,说明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逐渐瓦解,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材料说明周天子地位下降,排除A项;朝贡是政治行为,而且时间跨度大,不能证明当时各诸侯国联系密切,排除C项;D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推行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什伍连坐 C.重农抑商 D.废除井田【答案】C【解析】【详解】“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中的“本”“末”指的是农业和商业,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C项正确;A、B、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项。1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孔子和墨子所处时代为春秋战国,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阶级属性不同,即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的利益,而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排除A、B项;学术思想的区别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曾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是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该材料阐述了荀子学说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是恶的。荀子属于儒家学派,“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的学说,两则属于同一流派,C项正确;A项属于墨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B项属于法家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D项属于道家学说,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西周卿大夫 B.秦朝御史大夫C.秦朝丞相 D.秦朝太尉【答案】B【解析】【详解】在中国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御史大夫,在秦朝开始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西周卿大夫不属于监察官职,排除A项;秦朝的丞相、太尉不负责监察,排除C、D项。故选B项。15.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首次转型,以下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代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德刚将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划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第一阶段封建转向帝制即是由商周时代的分封制转向秦汉时代君主专制统治阶段,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D项正确;由“公天下”至“家天下”发生在我国夏代,排除A项;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都发生在晚清时代,排除B、C项。故选D项。1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郡县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C项正确;“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排除A项;“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排除B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排除D项。故选C项。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18.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 B.专任法家之术C.杂糅阴阳学说 D.奉行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的法律中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说明秦的统治兼采儒家思想,而不是专任法家之术,故选A,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杂糅阴阳学说,排除C;汉初奉行无为而治,排除D。19.刘邦部下郦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败原因是()A.残暴杀戮部下 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C.统治政策失当 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可知,项羽不记部下的功劳,不进行封赏,说明其统治政策是有问题的,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项羽残暴杀戮部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战胜而不得其赏”可知,项羽并不能做到重视提拔下层士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根据地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20.西汉初年,由于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了“七国之乱”。故而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行了“推恩令”,以下对“推恩令”描述正确的是()A.完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实力C.规定在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可以分得土地D.使得郡国并行制度从此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颁行,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由此削弱诸侯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完全解决”表述太绝对,错误;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只有嫡长子可分得土地”不符合推恩令,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度在汉武帝之后仍然实行,并未消失,D项错误。21.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22.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A.是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C.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力 D.是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延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汉光武帝时期削弱相权,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汉武帝设立了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的侍从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权力,可见尚书台是对中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尚书台不是三公的下属机构,排除A项;掌握国家最高决策权力的是皇帝,排除C项;汉朝的尚书台的出现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不能简单地将汉朝的尚书台视为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延续,排除D项。故选B项。23.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4.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帝年幼 B.外戚专权 C.政治腐败 D.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外戚、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君权缺乏制约,因此根据题干信息可知,D项正确;皇帝年幼、外戚专权及政治腐败是影响因素之一,非根源,排除ABC项。故选D项。25.中国现存最早的两种竹简数学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A.历史渊源较久远 B.服务于现实需要C.重视逻辑与推理 D.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讨论的问题大多涉及国家财政、国家财富分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其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题意是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实用意义,并未表明历史渊源久远,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征,没有体现其重视逻辑与推理的特点,并且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不重视逻辑与推理,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铧材料二:“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司马迁《史记》材料三:“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别简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答案】(1)历史信息: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铧”可知,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根据材料“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富魏之河内”“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从水利工程修建对农业生产、商业交通、诸侯富强及秦国经商鞅变法统一全国的作用进行阐述。27.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材料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其起因当然与战国时代的纷争有关,为了避免再度出现这种状况,只有不再实行西周的封建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封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