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共4篇)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
(二)班-程婷
一、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五、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类型和基因重组的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六、教学过程
1、回顾遗传物质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学基本规律。2、设疑: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3、进行学习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解读。1、学生回顾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回顾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思考并回答指出遗传过程中存在变异。3、明确本节内容和学习目标。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激发欲望。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实例。观看多媒体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自主学习,组内讨论探究1:基因突变
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2、多媒体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探讨”进行分析,引出基因突变的概念。4、对基因突变的意义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2、观看多媒体展示。3、小组讨论,基因突变的概念。4、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自主学习,组内讨论探究2:基因重组
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重组的类型、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2、多媒体展示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机理。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2、观看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多媒体展现合作探究内容,倡导学生合作式学习、交流。2、对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1、合作交流,确定难点。2、尝试构建表格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完成课标中的能力要求。随堂练习,当堂反馈多媒体展示相关习题,由简单到复杂。读题,思考与讨论,并进行解答。1、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2、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1、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对本节课的小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并评出最佳小组。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掌握相关知识。科学评价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七、板书设计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
1、实例
2、概念
3、原因
4、特点
5、意义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2、类型3、意义
三、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发生时间及原因: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条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发生可能: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在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2、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五、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类型和基因重组的原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六、教学过程
1、回顾遗传物质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学基本规律。2、设疑: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3、进行学习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解读。1、学生回顾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回顾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思考并回答指出遗传过程中存在变异。3、明确本节内容和学习目标。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实例。观看多媒体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自主学习,组内讨论
探究1:基因突变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2、多媒体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探讨”进行分析,引出基因突变的概念。4、对基因突变的意义进行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2、观看多媒体展示。3、小组讨论,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4、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自主学习,组内讨论
探究2:基因重组
1、组织学生组内探讨基因重组的类型、特点、实例及意义,并进行小组展示。2、多媒体展示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机理。1、通过学案上的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进行小组展示。2、观看多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班内交流,确定难点
1、多媒体展现合作探究内容,倡导学生合作式学习、交流。2、对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1、合作交流,确定难点。2、尝试构建表格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完成课标中的能力要求。随堂练习,当堂反馈多媒体展示相关习题,由简单到复杂。读题,思考与讨论,并进行解答。1、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2、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归纳总结,科学评价
1、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对本节课的小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并评出最佳小组。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掌握相关知识。科学评价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可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然后,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师精心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列表总结,其中的总结内容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学法
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必修一中《细胞的癌变》一节,介绍了引起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改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学生已学过的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基因重组概念、时期及意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1910年,一黑人青年因发烧和肌肉酸痛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为弯曲的镰刀状,(展示图片)引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通过观察课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从上→下顺次演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完成思考讨论中的图解及问题。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
(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并由课文叙述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3)基因突变的意义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得出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
3、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入手,讨论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不同的原因,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4、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第3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2)殖实现的,各自遵循的遗传规律是和,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的时期和
A.基因突变发生在DNA的复制过程中
11.一园艺工作人员发现一株结有核蜜橘的枝条上结无核蜜橘,据此分析回答。B.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不利于生物进化
(1)从变异的来源分析,无核蜜橘出现的原因是。(2)从植物形态学分析,C.只有细胞核中的基因才会发生基因突变结无核蜜橘的枝条是,发生变异的结果。(3)欲想培育出结无核蜜橘的新D.同源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往往同时突变
2.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大约有109个的果品种,常采用的方法是,其原因是
蝇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2.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个体,若进行无性生殖一般情况下能产生种A.2×109B.2×108C.2×107D.108
3.在田间选择穗大粒多的变异植株的种子播种后,子代植株有的保持了穗大粒多的特点,有的却不能.原因是()A.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
B.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C.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有的是遗传的,有的是不遗传的D.上述穗大粒多的变异在播种后又产生了新的变异
4.大丽花的红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一株杂合的大丽花植株有许多分枝,盛开众多花朵,其中有一朵花半边红色半边白色,这可能是哪个部位的基因突变为c造成的()
A.幼苗的体细胞B.早期叶芽的体细胞C.花芽分化出的细胞D.杂合植株产生的性细胞5.某基因的一个片段中αDNA链在复制时一个碱基由G→C,该基因复制三次后发生突变的基因占该基因总数的()A.100%B.50%C.25%D.12.5%6.诱发突变与自然突变相比,正确的是()A.都是有利的B.都是定向的C.都是隐性突变D.诱发突变率高7.诱变育种有许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结实率高,发育迟缓②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④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⑤提高变异频率,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因而加速育种进程8.基因突变按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两种。如果是前者,则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期;如果是后者,发生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人的癌肿是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突变,它属于;如果突变导致突变型后代的产生,则属于。9.填写下列育种方法:用抗倒伏不抗锈病的小麦与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育成既抗倒伏又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用60CO辐射的稻种,育出成熟期提前、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系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0.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是和,二者都是是通过生
类型的后代,若采取自花传粉,能产生种表现型的后代,这些后代中是
否产生了新的基因?。由此可见,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1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_____生殖的过程,控制______的基因重新组合。14.基因突变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前者应发生在________分裂______期,后者应发生在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期。15.一株世代都开红花的植物,在依次突然性冰冻后,在一个枝条上出现了一朵
白花,白花授粉后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都开白花,试分析该白花是来自于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发育成该花芽的细胞在___________时发生差错,从而使_______________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16.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火烈鸟,喙、翅边缘和腿都是鲜红色的,而捕到的火烈鸟
经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没有鲜红色。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火烈鸟在野外常吃的红
色藻,红颜色就会出现。火烈鸟的眼是橙色的,即使不吃红色藻,眼的颜色仍然是橙色的。请分析回答:(1)火烈鸟食用红色藻,身体的有关部位就呈红色,不食用红色藻则不呈红色。这种性状的变化是由
引起的,属于。(2)火烈鸟的眼色不会因食用红色藻而发生变化。这说明火烈鸟的眼色是
由
控制的。17.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的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通过转基因技术已将该基因导如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的DNA整合在一起。这样的细菌仍能繁殖。请根据上述内容回答:(1)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作
。(2)这种重组DNA技术可以达到定向改变的目的,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或者组建出新的。(3)通过这种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其原因是:
第4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从根本上说改变了生物的()
A.遗传密码B.遗传信息C.遗传性状D.遗传规律2.人体下列细胞中不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是()
①神经细胞②皮肤生发层细胞③精原细胞④次级精母细胞⑤骨髓造血干细胞A.③④B.②④C.②⑤D.①④
3.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原因是()A.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B.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C.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D.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交换4.用紫外线照射某细菌红色菌落,12天后培养基上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白色菌落转移到培养基上培养,长出的菌落都是白色的。白色菌落的出现是由于()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自然突变D.人工诱变5.(2010年泰州模拟)某种群中发现一突变性状,连续培养到第三代才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纯合突变类型,该突变为()
A.显性突变(d→D)B.隐性突变(D→d)C.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D.人工诱变6.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7.(2010年淄博高一检测)有关基因突变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的根本来源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同时产生新的基因型
C.A基因可以突变成a
1、a
2、a3„,同样a基因也可以突变成A
1、A
2、A3„
D.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并一定能改变生物的性状8.(2010年广州高一检测)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UA)。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A—T缺失,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
↓
—ATACGGGAGGCGGATGTC——TATGCCCTCCGCCTACAG—
↑
A.—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B.—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谷氨酸—C.—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D.—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
9.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可导致基因重组B.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导致基因重组
C.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无性生殖可导致基因重组11.(1)基因突变,从发生突变的时间看,都发生在_______;从发生突变的概率来看,都是________;从发生突变的方向来看,都是________;从突变与生物的利害关系看,都是________。(2)基因突变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若是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