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研究_第1页
法学-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研究_第2页
法学-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研究_第3页
法学-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研究_第4页
法学-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20届毕业论文(设计)PAGEPAGE23摘要二维码支付凭借收支方便的特点,逐渐改变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成为大众首选的支付方式。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店都会贴上商家自己的二维码,而顾客只需拿起手机扫码就可以与商家完成交易。正因为二维码的广泛推广,现代人只需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衣食住行了,但因此也使不法分子衍生了犯罪的意图:企图通过偷换商家的二维码来非法获取财物。关于这种行为该如何定性,是盗窃还是诈骗?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上都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分六章来研究偷换商家二维码这一行为的定性问题。第一章是关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是以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案情为切入点,总结争议焦点来分析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这种新型犯罪案件该如何定性的问题。本文第三章介绍了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的观点,主要都是围绕行为人通过偷换商家二维码来非法取得财物这一行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本文第四章从犯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分析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区别,从而得出在盗骗交织的新型犯罪案件中,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是辨析盗窃罪和诈骗罪中关键。本文第五章是笔者从诈骗罪和盗窃罪角度分析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由此得出偷换商家二维码构成盗窃罪。第六章是笔者对这次研究的归纳和总结。关键词:二维码,盗窃罪,诈骗罪,处分行为,处分意识单页打印单页打印

ABSTRACTQrcodepaymenthasgraduallyreplacedthetraditionalcashpaymentmethodandbecomethepreferredpaymentmethodofthepublicbyvirtueoftheconvenienceofincomeandexpenditure.Inadailylife,manystoresposttheirownqrcodes,andcustomerssimplypickuptheirphoneandscanthemtocompleteatransaction.Justbecauseofthewidespreadpromotionoftwo-dimensionalcode,modernpeopleonlyneedtotakeamobilephonetocompletetheclothing,food,housingandtravel,butalsomakecriminalsderivedtheintentionofthecrime:tryingtostealthetwo-dimensionalcodetoillegallyobtainproperty.Howtocharacterizethiskindofbehavior?Therearedifferentviewsintheoryandjudicialpractice.Therearefivechapterstostudythequalitativeproblemofthebehaviorofstealingtwo-dimensionalcode.Thefirstchapterisbackground,whichisabouttheresearchbackgroundofthispaper.Thesecondchapterstartswiththecaseofstealingqrcodesfrommerchants,summarizesthefocusofthedisputeandanalyzeshowtodeterminethenatureofthenewcriminalcaseofstealingqrcodesfrommerchants.Inthethirdchapter,theauthorintroducestheviewpointsofchangingmerchants'qrcode,mainlyfocusingonwhetherthebehaviorofillegallyobtainingpropertybychangingmerchants'qrcodeconstitutestheftorfraud.Thefourthchapterofthispaperstartswiththefourelementsoflarcenyandfraud,analyzesthedifferencebetweenlarcenyandfraud,andconcludesthatinthenewtypeofcrime,thekeytodistinguishlarcenyandfraudisthedisciplinaryactionanddisposeofconsciousness.ThefifthchapteristheauthorfromthecrimeoffraudandtheftAngletoanalyzethequalitativeanalysisofstealingmerchantstwo-dimensionalcode,whichisconcludedthatstealingmerchantstwo-dimensionalcodeconstitutetheft.Thesixthchapteristheauthor'ssummaryofthisresearch.Keywordsqrcode,Larceny,Crimeoffraud,Disciplinaryaction,Disposeofconsciousness

目录27970第1章绪论 7221281.1研究背景和意义 7183711.1.1研究偷换商家二维码的背景分析 731906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7218031.2文献综述 7289441.2.1国内研究 7194781.2.2国外研究 84433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8223741.3.1研究方法 8147951.3.2研究内容 921222第2章二维码案的相关案情及争议 10276832.1二维码成为犯罪工具的因素 10170032.1.1犯罪目标群体广、制作成本低 10108852.1.2二维码存在安全隐患,为犯罪提供有利条件 10324042.1.3法律规制不完善,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 10137642.2二维码案的相关案情 11114682.3关于二维码案的争议焦点 113552第3章我国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观点 1210983.1盗窃罪说 12203563.1.1一般盗窃说 12123203.1.2盗窃罪间接正犯说 1277773.2诈骗罪说 12242073.2.1一般诈骗罪说 1229783.2.2诈骗罪间接正犯说 13205443.2.3三角诈骗说 138399第4章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构成及区别 1436094.1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14150514.1.1盗窃罪的客体 14252714.1.2盗窃罪的客观方面 14322204.1.3盗窃罪的主体 15237784.1.4盗窃罪的主观方面 15130224.2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1526754.2.1诈骗罪的客体 1579444.2.2诈骗罪的客观方面 15223984.2.3诈骗罪的主体 16130424.2.4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1671054.3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核心要素——处分行为 1648014.3.1处分行为的必要性 17288434.3.2处分行为的关键——处分意识 1718586第5章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分析 19318645.1偷换商家二维码不构成诈骗罪 19153115.1.1行为人没有实施欺诈手段 198105.1.2商家和顾客都没有陷入错误认识 1967605.1.3商家和顾客都没有处分行为 19216195.2偷换商家二维码构成盗窃罪 2040795.2.1偷换商家二维码本质是秘密窃取 2096775.2.2商家对顾客支付的货款享有占有 20152795.2.3被害人是商家 218773第6章总结 2210686参考文献: 231490致谢 24单页打印单页打印

宋体、五号、自动生成第1章绪论标题1+黑体+三号+居中以下双面打印宋体、五号、自动生成标题1+黑体+三号+居中以下双面打印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偷换商家二维码的背景分析二维码支付的广泛推广,日益成为大众首选的支付方式。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店都会贴上商家自己的二维码,而顾客只需拿起手机扫码就可以与商家完成交易。正因为二维码的广泛推广,现代人只需带上手机就可以完成衣食住行了,但因此也使不法分子衍生了犯罪的意图:企图通过偷换商家的二维码来非法获取财物。关于这种行为该如何定性,是盗窃还是诈骗?最开始引起理论界和司法界关注的是福建省石狮市邹某偷换商家二维码一案,检察院以诈骗罪起诉邹某,但是法院却判决邹某构成盗窃罪。关于邹某一案,理论界和司法界众说纷纭,原因在于,邹某通过偷换商家二维码的方式,归根到底就是秘密窃取商家的财物,应构成盗窃罪。另外的观点提出,偷换只是实施诈骗前的预备行为,应将其认定为诈骗罪。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推广,网络技术与手机技术的融合,新型支付方式不断创新,移动支付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萌生,二维码支付也悄然生根发芽。由于移动二维码支付方式应用范围的扩宽,给正在成长完善中的法律带来了另一个犯罪隐患,即二维码支付犯罪。二维码支付犯罪的范围很广,本课题针对偷换商家二维码这一行为的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为司法界的工作人员在认定新型犯罪的思路上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是为新型犯罪的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帮助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预防犯罪,将犯罪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周铭川在结合多国学者的观点、分析众多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认定标准的基础上,他认为行为人的手段属于秘密窃取,至于行为人是否亲自将钱拿走不影响偷换商家二维码的本质就是秘密窃取;其次,他认为不能全然把传统的理论用在新型的犯罪案件上,商家对于顾客的钱款在扫码那一瞬间就享有占有;再者,他赞同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是认定诈骗罪的关键,如果缺乏的话就不构成诈骗罪。柏浪涛强调在偷换商家二维码案件中,关键是处分行为中的处分意识,这对是否构成犯罪,犯什么罪是有影响的。柏浪涛赞同处分意识必要说,通过“收银台案”、“私藏照相机案”、认识的内容等多方面展开说明处分意识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自己占有、转移占有、对方。对此,他认为该案的顾客、商家都缺少了诈骗罪中的处分意识,没有处分意识就不存在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这案件应构成盗窃罪,而盗窃的对象是商家的财产性利益。1.2.2国外研究国外关于二维码的日常使用少之又少,但是对于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研究却有不一样的看法。日本学者前田雅英也是赞同处分意识必要说,就以喝醉酒的人为例,如果使用欺骗的手法让喝醉酒的人免除对他人的债务,但醉汉主观意思并非如此时,构成窃盗罪。即前田雅英认为构成诈骗罪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缺一不可。德国在认定构成诈骗罪上的主流观点持处分意识不要说,即认为处分意识不影响处分行为的认定。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本论⽂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了以下三种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通过知网搜索文献,来获得不同学者对这一类案件的研究和观点,从而全面地、正确地掌握这个研究课题。该方法不仅有利于了解多数学者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内容和现状的分析和认定,也能形成关于该研究的一般印象,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从而进一步对该研究课题进行探析。描述性研究法,本文将现有现象,理论通过笔者的理解,给予叙述和解释出来。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提出见解,为我国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现存法律问题提供帮助。比较分析法。通过查阅国外相关国家对认定罪名的不同观点,对新型犯罪方式的具体认定提供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其国外学说以及理论的优质方面在国内实施具有可行性,并借鉴其立法规定,为我国所用。1.3.2研究内容本论⽂⼀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论⽂的研究背景,分析偷换商家二维码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同时,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献资料进⾏综述。阐述本论⽂的研究意义。第2章:是二维码案的相关案情和争议。笔者首先阐述了二维码的成为犯罪工具的因素后进而引出二维码案件的相关案情,以案件为切入点,提出此类新型案件的争议焦点。第3章:是介绍我国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观点。目前理论和实务界主要存在盗窃罪说、诈骗罪说之分歧。通过这两种学说,发现两者的区别。第4章:是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主要从两个罪的构成要件入手,分析盗窃罪和诈骗罪的核心要素,为进一步辨析罪名提供有力帮助。第5章:笔者从诈骗罪和盗窃罪角度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分析,简单谈谈笔者对于这种案件的看法。第6章:总结。是笔者在这次研究中的归纳和总结以及不足之处。备注:1.每章另起一页。

第2章二维码案的相关案情及争议在中国,二维码支付已成为生活中日常收支方式,一般是由商家通过交易平台或者手机移动支付账号生成存储交易数据的二维码,顾客则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扫瞄码特定的二维码进入手机银行账户或者第三方平台支付账户,结算二维码提供的交易订单,达到交易目的,进而生成电子票据。正因为二维码支付的广泛推广,使用群体较多,使犯罪分子产生犯罪意思。2.1二维码成为犯罪工具的因素2.1.1犯罪目标群体广、制作成本低二维码支付改变了传统的现金与刷卡支付模式,人们出行不再麻烦,这种便利性使更多人接受使用,人们只需要使用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进行扫码即可。这种新型支付方式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为新型犯罪类型提供新方向,且制作成本低,只需利用互联网即可生成二维码。2.1.2二维码存在安全隐患,为犯罪提供有利条件二维码支付的原理普通大众只停留在扫码支付即完成交易,大多数都不能正确判断在支付时资金的去向,篡改支付命令等问题。二维码支付不单只容留有用的个人信息,它还可以容留支付类的病毒,一旦支付人通过扫描带有病毒的二维码支付,个人支付账号的支付信息将被病毒读取复制,从而导致个人支付信息严重的泄漏,为犯罪分子提供有力帮助。2.1.3法律规制不完善,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广泛推广,关于这方面的更多细则需要结合实际问题来不断进行完善与健全。虽有法律规制,但是由于法律方面的网络技术类人才较少,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就陷入了破案难的境地,因此大大提高了犯罪分子非法取财的信心。2.2二维码案的相关案情2017年1月初起,被告人申某去到广州市天河区岑村北街16号1楼“彩虹鞋业”店铺,岑村北街焊塘尾3巷2号“天下客木桶饭”店内,龙洞步行街G5档“花某司”店外招牌处,烧烤车处,奶茶店等,趁被害人不备之机,将申某自己的收款二维码覆盖店内原有的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在此期间,申某共收取货款5474元。公诉机关以盗窃罪起诉申某。2017年7月,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申某无视国家法律,多次窃取公民财产,符合成盗窃罪的构成。申某昊有坦白,认罪认罚,可从轻处罚。公诉机关指控申某昊构成盗窃罪证据确实充分,法院予以支持参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2017)粤0103刑初735号判决书。。参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2017)粤0103刑初735号判决书。2017年2月至3月间,被告人邹晓敏先后到多家店铺、摊位,乘无人注意之机,将店铺、摊位上的微信收款二维码掉换(覆盖)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从而获取顾客通过微信扫描支付给商家的钱款。经查,被告人邹晓敏获取的钱款共计人民币6983.03元。公诉机关以诈骗罪起诉邹敏。2017年8月,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邹晓敏的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其以秘密手段掉换商家二维码获取财物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参见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2017)闽0581刑初1070号判决书。2.3关于二维码案的争议焦点上述两个案件的被告人采取同样的犯罪手法,利用自己的二维码覆盖在商家原有的二维码之上的方式,非法获得财物。对此,不同的部门对同一犯罪手法却有不同认识。由于法院对检察院指控的罪名有争议,使得人们更多的把目光投向偷换商家二维码定性,从而促使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这一方面加大了研究。也正是这一关注,使得偷换商家二维码行为的争议焦点愈加明显,主要集中在该行为应定什么罪名,为什么该行为符合这一罪名构成。针对偷换商家二维码这一行为,在国内目前争议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种罪名说,分别是盗窃罪说和诈骗罪说。

第3章我国关于偷换商家二维码的相关观点3.1盗窃罪说3.1.1一般盗窃说该学说认为:行为人采取的方式,本质上是秘密窃取:一是具有秘密性,二是手段较为平和。其次,被害人是商家,行为人获得财物。再次,这是违背商家的意愿。另外,盗窃罪的前提是被害人占有财产,但随着社会发展,观念占有也应包含在刑法上的占有之内,不能用传统的理论去认识新出现的事物,在二维码案中应收未收的钱款就是观念占有,因此,该案应定性为盗窃罪。3.1.2盗窃罪间接正犯说该学说认为:行为人在该案中将顾客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视为犯罪工具,然后利用顾客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秘密窃取商家的财物。与一般盗窃说一致的是,盗窃罪间接正犯说也是认为商家对应收未收的钱款属于观念占有。该案中商家的财产受到损失,而行为人获得财产。综上,行为人利用不知情的顾客或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犯罪,行为已满足盗窃罪的间接正犯的条件。因此,该案应定性为盗窃罪。3.2诈骗罪说3.2.1一般诈骗罪说顾客被骗说认为:偷换商家二维码是实施骗取财物行为的预设前提,直到利用偷换的商家二维码取财才是实行行为。张庆立.偷换二维码取财的行为宜认定为诈骗罪[J].东方法学,2017(2).123-131.张庆立.偷换二维码取财的行为宜认定为诈骗罪[J].东方法学,2017(2).123-131.商家被骗说认为:首先行为人采取偷换的手段,让商家错误认为店内的二维码属于商家自己所有;其次商家的处行为是商家指示顾客扫描二维码支付货款;再有就是商家不仅把货物交给顾客了,而且自己未收到应收的货款;最后行为人获得货款。综上,本案的被害人和受骗人均为商家,本案构成诈骗罪。3.2.2诈骗罪间接正犯说第一种情况:“顾客的扫码支付行为”被视为犯罪工具。行为人事先偷换,商家误以为店内二维码未发生变化,然后行为人利用了不知情的顾客的扫码支付行为,令商家处分本应属于自己的货款,行为人获得货款,商家遭受损失。第二种情况:“商家的指示付款行为”被视为犯罪工具。行为人事先偷换,然后利用了商家的指示付款行为(这里的商家为不知情),使顾客误认为商店里的二维码是商家的,随即扫码支付自己的财产,行为人获得货款,顾客遭损失。这里的被害人和被骗人均为顾客。3.2.3三角诈骗说该学说认为,被害人是商家,被骗人是顾客,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顾客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商家的财产,顾客处于可以处分商家财产的地位,因此属于三角诈骗。马超.偷换二维码案的定性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5.

第4章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构成及区别本文认为,盗窃罪和诈骗罪在具体案件的定罪过程发生争议主要是盗窃罪和诈骗罪构成要素存在混淆,理论上分析盗窃罪和诈骗罪,务必要从基本犯罪构成着手,传统的四要件理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本章节就是采取四要件分析法来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探究这两种罪名的本质区别。4.1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分析4.1.1盗窃罪的客体第一,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财物,否则,只能称之为“物品”。假如同样偷一张“纸”,如果是一张白纸,则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客体,即不构成盗窃罪;如果是一张有价证券,则构成盗窃罪。第二,可以被人们控制或占有。盗窃罪是排除他人对财物的绝对控制和占有,从而使自己替代原所有人的地位。这里控制和占有不仅指物理上的支配,也指观念上的支配。例如,人在卧室,但手机放在客厅,这仍属于观念上的占有;但是对于一些无形物则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客体,如空气。第三,能够被移动。动产显而易见是可以被移动的事物,只有满足可移动性,行为人才可以对其实施盗窃,比如搬走、偷走。由于不动产自身的属性就具有不可转移性,不存在简单的物理移动,因此,不动产不能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第四,他人的财物。偷“自己”的财物在一定情况下仍构成盗窃,例如所有权归自己,但是他人拥有合法的占有使用权,反之亦然。4.1.2盗窃罪的客观方面第一,窃取具有秘密性。秘密意味财物占有人没有发现行为人的盗窃行为,并且财物的占有状况被悄悄地转移。其次,秘密针对的目标是财物的所有者或占有人,而不是所有其他非参与者。最后,行为人必须在窃取财物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保密性,在犯罪实施的过程中突然改变犯罪手段,相应犯罪行为的犯罪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第二,窃取是为了排除原所有人对财物的支配,从而使自己取代原所有人支配财物。盗窃的手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注意分清行为的本质。如果只是排除原所有人对财物的支配状态,则不是盗窃,要具体分析行为。第三,窃取具有平和性。在这过程中不能出现非平和性行为,如暴力。第四,窃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笔者认为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去认定“多次盗窃”,同时应根据不同地方而制定不同标准才算合理。4.1.3盗窃罪的主体主体是一般主体,刑法没有对其特别规定。4.1.4盗窃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里需要从广义上去理解)。至于行为人是为了谁占有或者占有之后财物的如何处分,都不影响侵犯他人财物占有事实的存在。4.2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分析4.2.1诈骗罪的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诈骗罪的对象是公私财产所有权,但近些年来犯罪手段的复杂化,犯罪对象并不是唯一的。诈骗罪的对象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4.2.2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第一,行为人实施了欺诈的方法,可以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指行为人没有将客观的事实反馈给被欺骗人,制造一种假象使被欺骗人上当受骗,从而在主观上产生认识错误。第二,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诈骗罪的认识错误是基于诈骗行为而产生的,又因为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刘宪权.中国刑法学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52刘宪权.中国刑法学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52—856.第三,在陷入错误认识之后,要求被害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李慧丽.盗窃与诈骗行为交织刑事案件的司法认定[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10.第四,行为人基于被害人的处分行为而获得被害人的财产。第五,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4.2.3诈骗罪的主体主体是一般主体,刑法没有对其特别规定。4.2.4诈骗罪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的,行为人就是为了使被害人上当受骗处分自己的财物,真正实现了行为人的犯罪意图,继而实现自己的犯罪行为。4.3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核心要素——处分行为盗窃罪的逻辑结构为:行为人秘密窃取财物→被害人受到损害→行为人取得财物。诈骗罪的逻辑结构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害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第889页.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第889页.通过上述逻辑结构得知,行为人取得财(物)产、被害人遭受财(物)产损害都是两罪都具备的结果要素,除此之外,区分两罪的因素还包括秘密窃取行为和欺诈行为、被害人的错误认识及处分行为。我们都知道前罪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秘密窃取,但是对于窃取的手法刑法上并没有规定,当然也可以在窃取的过程中行为人实施欺诈,使被害人上当受骗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盗窃和诈骗,一个是他损行为,一个是自损行为。所以,上述均不能成为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标准。盗窃罪的本质是他损性犯罪,被害人不可能存在处分行为;诈欺罪本质上属于“自损行为”,而处分财产的要素,同时构成其与本质上为“他损行为”的窃盗罪之界限林钰雄.论诈欺罪之施用诈术[J].台大法学论丛.第32卷第3期.。因此,处分行为是诈骗罪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是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周光权.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04页.,即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核心要素为处分行为。林钰雄.论诈欺罪之施用诈术[J].台大法学论丛.第32卷第3期.周光权.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04页.4.3.1处分行为的必要性德国的主流观点认为:处分行为是成立诈骗罪的必备条件。我国刑法学界也同意德国的这一观点,即诈骗罪的成立要求被害人客观上要有处分财产的行为。第一,被害人需具有行为能力。这里的行为能力是评价被害人有无处分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果行为人对有行为能力的人实施欺诈手段骗取财产必然构成诈骗罪。但是,如果行为人是对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欺诈手段,即从小孩、精神病人手中骗取财物,刑法规定成立盗窃罪。因为被害人虽然处分了手中的财物,但是对于自己处分财物的行为全然不知,对处分意识认识不足,所以不可能构成诈骗罪。第二,被害人对财产必须进行了处分。当处分的对象是有形物时,可以是直接交付或者间接交付;当处分的对象是无形物时,可以是转移,如一些财产性利益。第三,被害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与行为人实施欺诈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才成立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否则就不构成诈骗行为,即仅仅发生了行为人的取财行为。4.3.2处分行为的关键——处分意识处分意识是评价处分行为的关键,因此,学术界衍生了三种不同的学说。。处分意识必要说认为:处分人实施处分行为不仅要求客观上确实存在转移财产占有的处分行为,同时要求主观上必须认识到自己确实是在转移财产占有。黄秋龙.偷换二维码非法行为的刑法分析[D].广东:广东财经大学,2018.11.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其中一个条件(仅指处分意识)不满足的话,这个行为便不能视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黄秋龙.偷换二维码非法行为的刑法分析[D].广东:广东财经大学,2018.11.处分意识不要说认为: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内心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根本不重要,处分行为只需要在客观上有表现行为即可,即主观不影响客观。区别说认为,在诈骗财物的场合,因为有必要与盗窃罪划定界限,所以必须是有意识的处分行为;而在诈骗债权等财产性利益的场合,因为没有必要与盗窃罪划定界限,所以可以是无意识的处分行为。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88页.笔者认为,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是诈骗罪缺一不可的成立要件。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主客观相统一的传统刑法原则,而且也为了在新型犯罪的认识上,尽可能准确定罪量刑的标准。

对偷换商家二维码的定性分析5.1偷换商家二维码不构成诈骗罪5.1.1行为人没有实施欺诈手段在偷换商家二维码案中,顾客和商家根本不知道有这行为人、也不知道行为人的偷换行为,可以说顾客和商家对于这整一件事是全然不知,所以顾客和商家并没有受骗的结果发生,行为人也没有采取欺诈的手段进行取财,所以不构成诈骗罪。5.1.2商家和顾客都没有陷入错误认识商家没有陷入错误认识。第一,对于在商店里的二维码属于商家的认识并没有产生错误认识;第二,商家指示顾客扫码,是为了让顾客把货款转移到商家的账户里,这一认识也并没有产生错误。虽然商家误以为货款已经在自己的账户里,但导致这一认识并不是因为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而是因为行为人偷换的这一行为,由始至终行为人根本没出现,又如何欺诈商家呢?商家又怎么陷入错误认识呢?由此可见,商家根本不存在认识错误的问题。顾客没有陷入错误认识。第一,顾客支付货款指向的直接对象是商家而不是行为人,顾客和商家是基于合法的买卖交易产生密切联系,扫码付款的行为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交易付款行为而己。第二,顾客对自身处分财产这个行为本身未产生错误认识。虽然顾客误将行为人的二维码当做是商家的二维码进行支付,使得货款流入行为人的账户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顾客从头到尾是不知情的,但是不知情并不等于顾客陷入了刑法上的错误认识,顾客在商店购买商品,向商家支付货款的行为是正常的商品交易需要而产生的,而非偷换商家二维码这个行为而进行的财产处分,所以顾客没有陷入错误认识。5.1.3商家和顾客都没有处分行为商家主观上没有处分意识,客观上没有处分行为。且不说商家是否被骗一事,单单从社会认知而言,商家经营商店就是为了营利,商家的主观上怎么可能会有想把自己的财产转移给别人占有的想法呢?这并不符合社会认知,也不符合常理,况且商家对于行为人的出现是不知情的。至于商家指示顾客扫码支付这一行为是商业交易行为,至于最后货款到达行为人的账户里,并不是商家将债权的占有转移给了行为人,而是行为人通过偷换二维码的行为代替商家处于债权人的地位,因此商家没有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顾客主观上没有处分意识,客观上没有处分行为。顾客一直以为交付的对象是商家,从来没有认识到是行为人。其给付货款的行为时基于合法的买卖交易而言,并己经达到交易初衷,顾客只是履行了其交易义务,不能将交易义务等同于处分权或者就此推出处分行为。就此可以推出,由于顾客缺乏处分意识,所以顾客不存在处分行为。就算顾客有“处分行为”,也并非成立诈骗罪的处分行为,因为诈骗罪之处分行为要求建立在处分意识之下。5.2偷换商家二维码构成盗窃罪5.2.1偷换商家二维码本质是秘密窃取在该案中,顾客和商家是从未意识到有行为人这一人物的存在,且在整个过程中行为人的偷换行为都是在顾客和商家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该行为具有秘密性,本质上属于秘密窃取,而不属于诈骗、抢劫、抢夺等手段。至于行为人事实上是否亲自从商家账户中划走了钱款,不影响对其行为之“秘密窃取”本质的认定。周铭川.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获取财物的定性分析[J].东方法学,2017(2).112-122.5.2.2商家对顾客支付的货款享有占有关于顾客扫码支付给商家的货款,无论在社会观念上还是在所有权上,至少在扫码支付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属于商家所有和占有马超.偷换二维码案的定性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5。因此,行为人偷换商家二维码这一行为的介入因素,根本不影响货款应属商家所有和占有这一事实认定马超.偷换二维码案的定性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8:5顾客扫描商家二维码支付货款,货款本应转入商家的账户,商家也一直以为货款是转到自己的账户,并且商家也没有要处分货款的意思表示。主观上,商家从始至终认为货款是在自己的账户的,自己对货款享有所有权。但是由于行为人的偷换行为转移了占有,这种转移占有的方式是违背商家的主观意志的,行为人为了非法占有商家的货款,采取了秘密窃取的方式,满足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并且是通过平和的手段获取财物,导致商家丧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