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世界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_第1页
另一个世界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_第2页
另一个世界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另一个世界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约瑟夫斯皮茨韦格(1881.1942)是一位在世界上有最多读者的德国作家。他是传记和小说的著名作者。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作家,亲身感受了时代的变迁,也亲眼目睹了二战的血腥,这一切带给他巨大的伤痛和无以抚平的悲哀。就当二战的硝烟刚刚燃起之时,痛苦无助的他终于和妻子以服毒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回顾茨威格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位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作家对旧世纪的依恋和对新世纪的恐慌。了解这一切,对于我们认识茨威格,认识他的小说创作是十分必要的。一、象征主义的所需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自幼在维也纳接受教育。艺术之都维也纳的浪漫氛围滋养着这位少年的心灵,使他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文学热情。浪漫的气质、富足的生活,这一切造就了他唯美主义的性格。然而,他恰恰是生在一个旧世纪向新世纪的转型时期,他所熟悉的一切生活、道德、理想顷刻间被陌生的东西取而代之,茨威格对于这种转变显然并不适应。就在这时,象征派诗歌应运而生,茨威格很快在象征派诗歌中找到了精神归宿,于是,拿起笔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创作的初始阶段,茨威格更多的是借象征的手法表达内心的苦闷,但是,随着他阅历的丰富,人生体悟的加深,象征主义的思想成为他创作的主流,而且对作家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茨威格倾注全部精力揭示现实世界的痛苦、人生的虚幻无常,从而喻示“另一个世界”的真与美。或许正是因为他对“另一个世界”心存期望,才使得他有足够的勇气了断尘缘。虽然现实世界充满了丑恶与悲哀,但是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却是美的,至少是坚韧的。或许是由于个体能力的有限,他们往往并不与命运抗争,而是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但是在命运的围墙中他们也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意志和感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这样的心态:一个女人可以为一个根本记不起她的男人奉献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个在爱情上不求报偿,坚贞不渝的女性,实际上是追求自我完善的唯美主义的化身。然而,这美丽的女性却多次遭到资产阶级文化人无情无义的玩弄。茨威格塑造的美,是在丑恶现实压榨下扭曲的、凄惨的美。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美本身的强劲的张力。茨威格对美的渴望可追溯到青少年时代,年少时奠定的唯美主张也制约着他的创作。如果说茨威格笔下的人物是美的,那么,给这些人物以生命的作者则是更美的。他借助于笔下人物的遭遇和自白,抒发了他本人愤世的情怀。但我们不得不客观地说,在多变的时代面前,茨威格是无助的、是孤独的。他的无助与孤独缘自于他对往昔的留恋和对新生力量的不解,所以他只能做个孤独者在个体的悲哀中继续着美的梦想。二、对自己的救赎—怀旧情结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被摧毁,茨威格丧失了生存的国家。他不得不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到外部世界寻求出路。茨威格来到巴黎,在这儿他与罗曼·罗兰相识,并参加进步组织——光明社,从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创作,面对一战中人类自相残杀的荒谬和各国当局欺骗人民的可耻行径,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等人站在反战的立场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抨击交战双方,成为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者。茨威格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对于战争造成的血腥杀戳深恶痛绝,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直接摧毁了他的家园,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破灭了他的理想。新世纪打破了旧世纪的一切秩序,人们不得不根据新世纪的需要重建他们的精神体系。在重建的过程中,茨威格显然是个落伍者。在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中,茨威格写了一个普通女教师的爱情悲剧在一对小姊妹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激荡,从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侧面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在小说的结尾,茨威格写到:“对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可能发生的一切,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这段描写与其说是两姐妹的恐惧,倒不如说是茨威格本人的恐惧。战火击破了茨威格的“理想国”,但20世纪初叶的状况又不能带给茨威格任何希望,所以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显得尤为强烈。在另一篇小说《看不见的珍藏》中,茨威格塑造了一个失明古董收藏家的形象,他的许多藏品,因生活所迫早被妻女给变卖了,对此一无所知的收藏家依然会对来访者狂热赞颂那些“早以随风四散,荡然无存”的艺术珍品。茨威格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本人对于逝去的荣华的悲悼。往昔的富贵荣华,快乐理想虽不存在了,但它们会存留在记忆的深处,永不消逝。不能释怀的“故国”成为茨威格精神追求的惟一目标,这就决定了他的视野必然是狭小的,他的结局也必定是可悲的。当茨威格的同行者——罗曼·罗兰超越了所谓的“精神独立”,由抽象的人道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时,深受日耳曼语系和罗曼语系古老文化熏陶的茨威格,只能背着自己的艺术行囊,徘徊于时代轨道的边缘。他既不甘心同法西斯势力妥协,又不愿同各国进步势力站在一起,因而,他只能成为一个孤独的受难者。三、《象征派》中的人性与人性《异端的权利》是茨威格较重要的思想史著作。作者以16世纪瑞士自由主义者塞维特斯和卡斯特利奥等人反抗加尔文极端教权的斗争历史为背景,论证了以宽容为特征的人道主义必胜的历史趋势:“两权相通了,卡斯特利奥和加尔文死后两个世纪,前者的要求和后者的要求,一方面是兄弟般的宽容,另一方面是宗教肩并肩地和平地在荷兰、英国和德国共处,卡斯特利奥宗教宽容的理想,没有在坟墓中腐烂,在寒冬之后,它活了下来,现在以崭新的活力开出了花朵。”茨威格将人道主义奉为世界运行的准则。但他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在二战的炮火面前彻底破灭了。他在中青年时期投入巨大热忱的维护和平的行为也因二战的爆发而失去了意义。他倡导的宽容在这个世纪已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个体的努力在20世纪的无序状态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茨威格失望了,更准确地说,茨威格绝望了,早年象征派理论中“另一个世界”的真与美在现实的丑与恶面前具有更大的魅力。他最终决定:与现实决裂,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实现他唯美的主张。《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死后发表的作品,他以更沉重的笔触诉说了一个人的心灵和才智在纳粹残酷迫害下的经历。纳粹统治下的时代,一切“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均成了空谈,人们不仅在肉体上遭受来自于纳粹的折磨,更主要的是,人们的精神受到空前的摧残,那位为了摆脱“虚无”而背棋谱的男主人公是纳粹精神战的牺牲品,茨威格的死也缘于他精神世界的崩溃。茨威格是个充满矛盾的作家。既坚持真理,又停滞不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