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_第1页
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_第2页
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_第3页
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_第4页
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大豆产业发展的隐忧

1大豆油是国内优质蛋白的来源中国是大豆的故乡,通常被称为“豆”。种植已有5000多年,在世界豆类史上创造了辉煌的篇章。迄今,大豆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产业。所谓大豆产业,是包括大豆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研发及其相关服务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在当今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接近968万hm2,总产量高达1700多万t,约为4000~5000万个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为5000多家油脂加工企业提供大豆原料来源,大豆油年产量在590余万t以上;在大豆油的消费中,食用消费量超过760万t,工业及其他消费量约为80万t,预计进口大豆油230万t。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已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6.4%,成为世界最大的食用植物油消费国;大豆还是我国配合饲料优质蛋白的来源。大豆产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当之无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从构成成分看,大豆全身是宝,价值极高,是“五大来源”:一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4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3~6倍,是重要优质蛋白来源;二是,大豆含油脂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高,是优质食用植物油来源;三是,大豆中含有异黄酮、皂甙、低聚糖等成分,可以抑制或防止多种疾病,是制作重要保健品的原料来源;四是,大豆蛋白纤维是纺织业的优质原料,是高档次纺织工业新型原料的来源;五是,大豆粕是高价值的蛋白饲料,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优质蛋白饲料来源。2005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已超过亿吨,总产值高达2740亿元,其中配合饲料工业总产量约占7500余万t,跃居世界第二位。配合饲料工业大量需求的、作为重要饲料蛋白的大豆粕靠大豆产业提供。在未来,饲料工业对大豆饲料蛋白的需求还将大幅度增加,大豆粕的重要性还将增大。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的饲料蛋白供应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豆粕在饲料蛋白原料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由1993年的33%增长到2005年的59%,增加了26个百分点。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延长大豆产业链,对其进行精深加工,可以几倍、十几倍地提高大豆的附加值,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2特征明显的“五化”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豆产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我国大豆产业也相应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五化”特点:种植居于高位,作物大宗化;区域特征明显,趋向集中化;购销放开多年,完全市场化;加工结构转变,规模扩大化;进口愈来愈大,严重依赖化。下面,兹对我国大豆产业的主要特点作些阐述,并顺便与国外大豆产业进行简要比较。2.1大豆生产现状上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3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超过了我国。预计2005/2006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的大豆总产量依次为:8400、5800万t、4050万t和1700万t,我国的大豆总产量在世界大豆生产中居第4位。同时,大豆在国内农作物中也居第4位,仍然是大宗农作物(见表1和表2)。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产大豆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t左右。到1993年,大豆的播种面积出现飞跃性增长,达945.4万hm2,产量达1530.7万t,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31%和47%,单产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为922.2万hm2,而产量却创记录地达到1600万t。此后,大豆生产出现徘徊甚至呈现萎缩的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又逐步扩大和提高。目前我国大豆产业遭遇到国外粮油贸易商挟其强大资本优势和产业背景大举进入的挤压。2.2春、冬大豆分布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种植大豆,但区域集中的特征很明显,主产区有两大片:一片是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另一片是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按其播种季节划分,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等4类,但以春大豆占大多数,夏大豆次之。我国春大豆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50%。东北地区是我国春大豆主要生产基地。夏大豆大多在小麦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播种,耕作制度采用的是麦、豆轮作,为一年二熟制或二年三熟制,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海流域各省(主产省份是河北、河南、安徽、山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30%。秋大豆通常是早稻收割后再播种,当大豆收获后,再播种冬季作物,形成一年三熟制,我国江苏、浙江、江西的中南部、湖南的南部、福建和台湾省,种植秋大豆较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15%。冬大豆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的南部,播种面积不大,产量所占比例也很低。2.3大豆油的工业应用我国大豆消费主要有4种途径:榨油消费、种用、食用及工业消费。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大豆消费中用于榨油消费的比重逐步提高,从1998/99年度的63%提高到2001/02年度的73%,再提高到2005年的77.2%以上,7年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大豆榨油后的主要副产物是豆粕,它有不同的用途,因而又产生不同的产业链。豆粕除用于制作牲畜和家禽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可以用于制造糕点、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抗菌素等。大豆油除直接食用和进行食品加工外,也用在工业和医药行业。令人瞩目的是,外资的进入和大举并购,促使油脂企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涌现一批“巨型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日加工1000t的油脂企业就算很大了,但现在这样的企业已经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企业了。到2003年7月,我国拥有日加工1000t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已达72家,2000t的油脂企业28家,3000t的油脂企业13家,7000t的油脂企业2家。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t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t/d),广西防城港大海油厂(7500t/d),河北秦皇岛金海油厂(7000t/d),江苏连云港益海油厂(6000t/d)和河北三河汇福油厂(6000t/d)。其中,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包括:江苏连云港益海油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目前这几家企业集团已拥有日处理大豆加工能力10万t以上。全国日加工大豆量在1000t以上的大型油脂企业分布如表3。2.4大豆压加工企业多,主导型我国大豆加工业地理分布大举转移,其走向特点是由大豆主产区向豆油豆粕主销区转移。近年来新增的大豆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由北向南、再向西南的“沿海一线”,即由辽宁大连、山东、经江浙、广东到广西北海的几千公里的沿海港口,迄今已经建造了约100个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量均在1000~3000t之间,其中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天津塘沽,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张家港,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东莞,广西北海等地建起了约占全国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这一“线状区”是豆粕和豆油的主要消费地,有良好的港口,方便大豆进口。此外,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的大豆生产和大豆压榨业的主要省份,该省依靠其大豆主产区的优势,全面铺开大豆压榨加工,迄今压榨能力500t/d以上的油脂企业达到12家,形成了一个“面”。上述“一线一面”就是我国目前大豆压榨加工业的基本地理分布格局。随着大豆加工业的转移,目前我国突现出“五大区鼎立”。2004年,国内民营企业和国外一些大集团公司又开始在内地兴建一系列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如新疆昌吉油厂(日处理1000t大豆),西安邦淇油厂(日处理2500t大豆),重庆油厂(日处理3000t大豆),湖北天门油厂(日处理1500t油菜籽),黑龙江九三油脂(日处理5000t大豆),安徽蚌埠花园油厂(日处理3000t油菜籽)等。新增油脂加工能力改变了全国油脂加工业的分布地图,形成了五大油料加工区:东北加工区(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和吉林德大油脂公司为代表);环渤海加工区(大连华农公司、大连华良企业集团、山东莱阳鲁花、秦皇岛金海粮油公司、河北汇福粮油、连云港益海油脂和山东黄海油脂为代表);长三角加工区(以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浙江新市油脂、南通宝港油脂、宁波金光油脂、上海良友集团、安徽大平工贸集团和蚌埠花园油脂等为代表);珠江三角洲加工区(以广州植之元、湛江华农饲料蛋白开发公司、东莞中谷油脂、东莞嘉吉油脂、南天油粕工业和南海粮油公司为代表)和西部加工区(以四川金石油脂公司、西安邦淇油厂、新疆昌吉油厂和重庆大豆油厂为代表)。沧海桑田,产业变迁。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大豆生产、贸易、加工和消费形成新的格局,大豆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我国仍然是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同时也成为大豆加工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同时,还不能不面对的是,曾经是世界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占首位的我国,如今已经沦为世界最大的大豆净进口国。3纳入“三大隐忧”的表现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不小的业绩,应给以充分的肯定。然而,我国民族大豆产业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需要认真研究排除的隐忧,或者说隐患。概括起来有“三个严重”和“三大隐忧”:一是全国大豆加工业产能有一多半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严重;二是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国产大豆的总产量,大豆压榨加工业对进口大豆严重依赖;三是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油籽压榨加工领域,在油籽压榨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还在猛烈扩张,冀图进一步占领我国的油脂消费市场,我国民族大豆产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严重挤压。下面,试作一些阐述。3.1油籽压榨的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过剩我国大豆压榨业的猛烈扩张,导致其产能增加过快、过猛,严重过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国外资本大举进入导致的盲目扩张,促使我国大豆的压榨加工能力迅猛增长:2003年我国大豆压榨加工能力已接近5200万t;目前全国年加工大豆的能力已经超过8000万t,加上花生、油菜籽、棉籽、葵花籽等油料的加工能力,我国的油料加工总能力已超过亿吨,成为世界上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国家。大豆压榨加工能力已经严重超过实际大豆压榨量。2005年,全国大豆实际压榨量约为3350万t,全国大豆压榨加工能力是实际压榨量的2.6倍以上。针对这种新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早在2005年3月初就发布了行业预警报告:“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国内大豆压榨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国内油籽压榨产能的扩张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遏止,反而出现了加速扩张的反常现象,大豆压榨加工业由沿海向内地迅速扩张,加剧了大豆压榨加工能力的闲置浪费。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大豆的实际压榨量的增长幅度都远远低于大豆加工能力的增速(见表4)。透过国内突飞猛进、红火蓬勃的大豆压榨业的表象,可以看到其产能严重超过实际需求的真相,隐伏着严重生产过剩的危机。为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大豆压榨业不能再盲目扩张、膨胀了。3.2大豆进出口贸易摩擦,引发国际市场的依据1995年是我国大豆产业的分水岭。此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我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越来越大,大豆压榨业对国外大豆的依存度不断加剧,进口量猛增。所谓我国大豆压榨业对进口大豆依存度的概念是指:大豆进口量与大豆压榨业对大豆实际需求量之比。从2000年到2005年,大豆的进口量与实际压榨量的比重由55%提高到79.37%,提高了24.37个百分点;大豆进口量占国产大豆的比重由67.49%猛增到156.41%,增长了近89个百分点(见表5)。从1995年我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后,大豆进口一直持续至今。2000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达到1040万t,占当年国内大豆生产总量的67.5%。2001年,大豆进口量又在上一年进口量剧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54万t,达到1394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90.5%。到2003年、2004年,大豆进口量突破2000万t大关,分别达到2074和2023万t,依次比当年国产大豆总产量高出534.7万t和282.9万t。在此期间,与我国大豆进口量相对照,大豆的出口量很小,而且逐年减少(见表6)。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我国进口大豆的货源供应也由少数跨国粮油贸易商所控制。例如,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4家公司就垄断了我国80%的进口大豆的货源。照此发展下去,还何谈中国大豆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在经济趋向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适量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像小麦、大豆、大麦等是必要且有益的。但是,应该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一般认为,如果进口增长有利于国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有利于保护环境,那么,这样的进口增长是积极的。否则,是消极的,必会产生负面效应。实际上,我国大豆进口价格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牵着鼻子走”,明显受制于以美国为主的国外粮油贸易商的价格控制,形成了“南美人种大豆、中国人买大豆、美国人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令人费解的现象。大豆的交易价格更多反映了美国国内的行情,并未全面反映国际大豆供求关系。同时,大豆进口合同采用的是美国粮商提供的合同文本,保护的是大豆出口商的利益,而不利于大豆进口方。例如,美国大豆出口合同条款规定出口大豆的杂质为1%,而我国进口合同规定进口大豆的杂质量为2%,导致大豆出口商向出口大豆中大量掺假。更不可忽视的是,对国外大豆的超量进口,越来越严重地挤压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空间,影响农民增收。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分析报告:2006年4月以来,每月运抵进口大豆的数量在250万t以上,价格也比较低,使黑龙江省种豆农民手中积压40%的产品待售。至今大豆供大于求的压力持续不减,同时豆粕价格下跌使榨油厂亏损依旧。由此可见,我国大豆产业现在承受着强大的来自外部的压制力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大豆王国”,过度依赖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豆”,会严重挤压国产大豆生存空间,会左右国内大豆的市场价格,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甚至于丧失我国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为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要减弱对国外大豆的过度依赖性,增强我国大豆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3.3中国大豆产业面临南美化的后果之虞在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产能已大大超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大豆压榨业的扩张势头不仅不减,反而增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际粮油贸易商挟其强大的金融资本及产业背景,通过并购重组途径进一步大举占领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领域,控制要地,以图垄断我国的大豆油消费市场和整个大豆产业。2005年7月,邦基公司收购山东一家油脂企业的控股权,随后在2006年1月份又表示,将从华农集团购买位于江苏南京的第二个大豆加工厂;2005年11月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在东莞的油脂工厂,又在2006年1月和2月份在江苏南通分别建设和租赁了一个油脂厂;2006年2月,来宝公司宣布收购广西钦州市的一个大豆压榨和精炼厂;据称,ADM在国内管理着年加工能力在1500万t的13家工厂。由此可见外资来势之迅猛。据估算,外资已经控制了我国40%的大豆加工能力。如果按照有效加工能力计算,外资已经控制了我国大豆实际加工能力的50%以上。外资之所以大举闯入,是因为国外粮油贸易商看好我国巨大的食用油消费市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仍然会保持着全球大豆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在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油贸易帝国”成功地控制了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产业之后,又迫不及待地觊觎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市场和大豆资源。我国应高度警惕大豆产业的“南美化”现象,即国际资本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曾几何时,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油贸易商为了巩固自己在全球大豆产业中的霸主地位,以继续掌控全球的大豆资源,用资金和大豆产业的规模优势迅速向南美扩张。他们通过向巴西、阿根廷农场主提供商业贷款和生产资料等方式,与其进行物物交换,最终导致南美大豆生产者越来越依赖美国的资本,以土地抵押和低价大豆偿还,美国粮油贸易商以低于世界市场大豆价格的价格得到南美的大豆。此外,以美国为主的跨国粮油贸易商还在南美国家大兴土木,建设仓储、港口、运输等物流设施,以加强对当地大豆资源的控制。如今,大约有80%以上的南美大豆资源是经美国跨国粮油贸易商出售的。可见,南美大豆越来越陷入依赖美国等跨国粮油贸易商的境地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所谓“南美人种大豆,美国人卖大豆”的现象。南美大豆产业的前车之鉴,中国大豆产业的后事之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前,我国大豆压榨加工业存在受控于国际资本之险,潜伏着步“南美化”后尘之虞。对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实现从大豆原料生产到产品终端销售的全过程的垄断经营的目标,必须加以防备和防范。为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必须健康利用外资,掌控大豆产业的主动权,决不可蹈大豆产业“南美化”的覆辙。3.4国内大豆深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大豆产业技术保障较打铁还得自身硬,我国大豆产业面临国外资本控制的隐患,也有我国主观的原因。我国何以由“大豆王国”急落直下,沦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何以国内巨大的大豆压榨市场为国际资本占据“大片江山”?其中,除了上述的客观原因之外,在主观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大豆科技落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其主要表现是:一是缺乏高油优质专用大豆品种;二是高产优质大豆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三是与大豆育种栽培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储备不足;四是大豆深加工技术落后。正是在这些方面,我国大豆产业与先进国家存在着差距:①单产差距。2000年,欧、美等13个国家的大豆单产都超过2000kg,高于中国,以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等4国的单产比较如下:美、巴、阿、中等4国大豆产量依次为:2561、2400、2354、1705kg/hm2。目前,我国大豆单产居世界第15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②投入产出差距。以2000年为例,美国、巴西、阿根廷分别以占世界40.1%、18.5%、11.70%的大豆种植面积,生产出的大豆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6.5%、20.2%和12.5%。同年,我国以占世界12.7%的大豆种植面积,却只生产世界大豆总产量的9.5%。投入产出的差距,反映我国对大豆产业有效的技术支持薄弱。③品质差距。目前,国产大豆含油率一般只有16%~18%,而美、巴、阿大豆的含油率却高达19%~20%,相差2~3个百分点。加上国产大豆混种、混收、混存,含杂质量较多,明显降低了大豆的品质,自然也削弱了国产大豆的竞争力。④科技差距。我国大豆科学研究力量极其薄弱,资金等投入也极为可怜,很难适应需要。先进科技是振兴一个产业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我国民族大豆产业承受着国外以先进科技支撑的大豆产业竞争的沉重压力,务必尽快提高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其国际竞争力。3.5大豆产业面临的问题迄今,我国大豆产业的基本信息,都缺乏准确的、全面的信息。特别是大豆收购、库存、压榨、大豆成品的销售行情等方面,更是难找到系统、全面的信息资料。多年来,我国大部分油脂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主要参考美国农业部或外商提供的大豆市场数据资料。以他人之数据作为决策依据,难免跌入他人之陷阱。2004年3月,国内无序竞争的大豆压榨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价格为4300元/t。货物到岸后的一个多月里,大豆价格风云突变直线暴跌,猛降到3100元/t,每吨降价高达1200元,也就是说,不计其他费用每吨净亏1200元。巨额亏损把中国大批依赖进口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推入绝路。例如,山东省境内的中小型油脂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另外,还有一批国内较大型的油脂企业元气大伤。与此相对照的是,跨国公司参股、控股的国内一批油脂企业则未受到多大冲击,使人颇费思量。我国大豆产业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隐患或者叫风险,已经并将可能导致更大的负面后果:①中国大豆产业逐步丧失生存发展空间,完全陷入国外粮油贸易商的控制和垄断。如前述,迄今我国国内大豆进口货源的80%受控于国外粮油贸易商,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的50%左右受控于国外跨国公司。②进口大豆挤压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迫使国产大豆价格下降。目前,大豆价格比去年同期跌落近20%,会给大豆主产区农民增收带来很大困难。③大豆超量进口,很可能诱发农民“卖豆难”。到2006年8月,国产大豆还有20%的库存积压,一个月后,新大豆即将开秤收购。这很可能造成今年东北大豆主产区发生“卖豆难”的问题。④大豆贸易和竞争秩序扭曲,导致国内油脂企业大面积亏损。2004年突发的大豆“价格波动”事件暴露出大豆贸易和竞争秩序的不公平,带来的深重影响瞩目惊心。我国油脂企业亏损额高达60亿元,大批中小油脂企业停产、转产或破产,大豆压榨加工业至今步履维艰。⑤扰乱国内市场稳定,危害国家粮食安全。食用油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豆油在居民食用油消费中占的比例高达38%,大豆粕为现代饲料工业提供了60%以上的优质蛋白饲料来源。如果大豆产业为国外粮油贸易商所控制和垄断,必将使我国丧失对于大豆的宏观调控能力,损害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的确严峻,并非骇人听闻。我国大豆产业处在前进、还是后退,壮大、还是萎缩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资本控制性、垄断性、步步紧逼的压力,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反控制、反垄断的综合性配套措施,那末,其严重后果不堪设想。4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为健全完善我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今日之中国民族大豆产业,正处于进退、兴衰的历史路口。“避害兴利,避退促进,避衰促兴”,尽快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是重大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是转变和提升我国传统大豆产业,进而建设一个现代化大产业的需要;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迎接国际大豆市场挑战的需要;是民族大豆产业对国际粮油贸易商跨国公司的垄断与反垄断、控制与反控制的需要,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刻不容缓。相对于以美国为主的国际粮油贸易商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处于弱势。在以弱对强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寻求正确的出路和策略。包括: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大豆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扶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组建油脂企业“集团军”,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民族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成熟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增强我国大豆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建立全国大豆产业协会,密切产业协调合作,加强产业自律管理;健全和完善大豆信息系统,采取信息化管理,防范国际贸易中的“陷阱”等。这里,着重阐述4点意见:4.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我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大豆是我国推向市场和利用国际市场最早的大宗农产品,不仅商品率很高,而且市场化程度也很高。这一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推向市场不等于放任自流,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近年来,面对国外资本的垄断性并购,政府在策略上或许有所缺失,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对民族大豆产业造成损害。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加强宏观调控。如前述,国际大豆市场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农业部报告的影响。从其报告的内容、发布的时机及其与美国基金和美国粮油跨国贸易商间的默契看,美国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是成功的。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这一方面基本上呈空缺状态。这暴露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如何利用政府资源认识不足,现在急需加强,尽快建立我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包括:①继续实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提升我国大豆现代生产体系;②完善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内的大豆交易市场,健全我国大豆现代流通体系;③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大豆产业链,“做大做强”大豆压榨加工业体系;④兴建大豆仓储、运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立大豆现代物流体系;⑤确定国家大豆自给率指标,从我国资源状况和需求趋势估算,大豆自给率可确定在60%~65%。从总量控制入手,就可基本保护我国的民族大豆产业;⑥把大豆安全纳入国家粮食安全的“预警、应急”体系中,在适当地点选择若干家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大型食用油脂加工企业作为定点企业,赋予应急和调控职责;⑦加快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建立为我国大豆产业“保驾护航”的法律体系。我国应尽快对外资强力渗透风险进行评估,运用相关政策和法律手段化解外来风险与不利因素。同时应该尽快出台《反垄断法》,从法源上阻断国外资本的掠夺式并购,使国内大豆压榨加工业以及经济安全等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这里,还要顺便提出“技术贸易壁垒”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加,我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一方面要有力打破国外的歧视性贸易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又要运用合理的技术。这样,除了可以把有危害性的大豆拒挡在国门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大豆的进口进度,帮助相关企业进行贸易避险。4.2组建中国油脂企业集团,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一个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植根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采用新体制、新机制的企业。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榨油加工厂都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设备旧,技术落后。以2004年为例,对于入调的890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来说,年油料总处理量仅5138.1万t,精炼油总量只有1460.5万t。在企业构成中:①国有企业201个,但年处理油料总量只占648.7万t,平均每个企业的油料年处理量不足3.23万t。②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6个,年处理油料总量984.1万t。后者是前者的6.6倍多。如果与国外大豆压榨加工企业规模相比,真是相差悬殊,不可比拟。从经济效益情况看,2004年,国有的201个植物油加工企业亏损额高达6584万元。不言而喻,如此弱小的油料压榨加工企业,根本无法与国外油料压榨加工业“大鳄”相匹敌,只能被“弱肉强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要振兴我国民族大豆产业是无望的。所以,我国急需培育和组建少数上规模、上档次、体制新、机制活的有实力的油脂企业集团。同时还要考虑建立投资基金。我国只有具备大型油脂企业集团,才能有机会绕过跨国粮油贸易商直接得到南美的大豆资源,也才能有实力在当地建立以仓储为基础、以物流为延伸的大豆生产供应链,从而避开跨国粮油贸易商所架构的大豆供应链的风险。近期“中粮”和“中谷”两大粮油集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