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_第1页
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_第2页
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_第3页
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_第4页
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振荡的经济学资本主义发展的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近期有关争论综述

一、19世界经济新动能197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快速稳定增长,从长波扩展到长波剧作家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如下。“在1973—1990年间,西方七大国的制造业年均增长率较1950—1973年间年均增长率要低35%,其中1980—1990年间年均增长率较1950—1973年年均增长率低50%……1973—1990年间,西方七大国制造业年均劳动生产力较1950—1973年间低30%。由于劳动生产力和利润率下降,实际工资被压低和下调程度远远超过人均产出的下降程度。”“1973—1990年间,西方七大国平均失业率为6.5%,是1960—1973年间平均失业率——3.1%的两倍多。由于产出和需求的下降,国际贸易增长率也下降。1973—1990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约为3.9%,而1950—1973年间相应数据为7.1%。发达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一系列周期性萧条,其程度实际上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它所遭受的所有危机要深重和长久得多。”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并认真分析了这一次萧条性长波,但是90年代由于苏东社会主义崩溃以及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再谈萧条似乎不合时宜,因此相关的讨论很少。而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1998年于《新左派评论》5—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动荡的经济学——1950-1998年世界经济的特别报告》的长文(250多页),重新探讨了这次萧条性长波的产生根源、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由于该文立论鲜明、材料充分,以及1998年后世界经济颓势渐显,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美国泡沫经济形成等形势的发展,该文发表后反响激烈,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度掀起关于这次萧条性长波的讨论热潮。这次讨论内容很广泛,涉及其根源和发展趋势等,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本文主要对有关这次萧条性长波产生的根源的讨论进行综合介绍。这个讨论主要有两派观点:过度竞争(Overcompetition)论和过度剥削(Overexploitation)论。二、世界市场竞争加剧过度竞争论是罗伯特·布伦纳的主张。布伦纳首先批驳了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劳工力量太大,工资增长太快导致萧条。他说:“西方七大国合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工资年均增长约5.45%,同期生产力年均增长5.15%,前者只是稍微超过后者,而同期产出—资本比率年均只下降大约0.2%。因此劳工问题不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那么大。”布伦纳认为是过度竞争导致了萧条,他说:“导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的条件下,生产商不能将成本加到价格上去,这被如下事实所证实:在1965—1973年间,西方七大国非制造业利润率总共只下降了19%,而同期制造业利润率总共下降了25.5%,尽管同期非制造业产品成本比制造业产品成本增长快得多。”为什么此时出现国际性生产过剩和过度竞争呢?他说:“德国、日本低成本制造业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量涌入世界市场,加剧了国际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压低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制造业的利润率,而此前美国生产商已经承受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然而,德、日的工业扩张直接冲击了美国制造业,使德、日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盈余,而美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这(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使日元、马克对美元的币值大幅上升,从而导致美国产品成本大幅降低。于是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由于币值调整带来的产品价格的下调,现在是日本和德国的制造商不得不放弃此前的高额收益,——如果他们想维持销售水平的话。世界经济于是在1969—1973年间不能复苏,而萧条的后果现在在国际上被发达国家同等地承受。”前文述及德日工业的崛起,已经使世界市场竞争加剧。而由于它们威胁美国的经济地位,致使美国不再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加强了美国竞争力。这样世界市场的竞争更激烈,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终于形成长期萧条。布伦纳将自己的观点总括为:“我对1965—1973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西方七大国发生的利润率开始下降的解释是: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导致整个体系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我对其后利润率不能恢复的解释是,至少最基本的原因是‘未能调整过来’:已经过剩的制造业仍进入太多而退出太少。”阿吉特·萨查里亚斯批评布伦纳的主张,认为美国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不能归因于国外竞争加剧,他的证据是1980年以前除1972年外,美国国际收支都是顺差的。布伦纳反驳说,此间美国制造业对外贸易虽然是顺差,但是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到1972年出现负值。对布伦纳更根本性的批评来自约翰·B.福斯特,福斯特主张过度剥削而不是过度竞争才是这次萧条性长波的根源。三、垄断趋势与“竞争全球化”福斯特和巴兰(已故)、斯威齐的基本思想倾向一致,他首先指出布伦纳在挑战斯威齐的理论,他说:“事实上,布伦纳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关于垄断资本的理论特别是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的观点只是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暂时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美国某些行业存在的供给垄断相联系。在他看来,这些观点已经因如下事实而过时: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美国政治经济地位的相对衰落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供给垄断。”而福斯特坚持巴兰和斯威齐的理论,他说:“巴兰和斯威齐以及持相同观点的思想家如阿尔文·汉森、琼·罗宾逊、迈克尔·卡莱茨基、约瑟夫·施泰因德尔等认为停滞根源于投资出路的枯竭,而这一问题由于‘垄断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严重。”福斯特认为垄断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趋势,而且垄断正超越国界向全球发展,他说:“(垄断)并不拘于一国之内,资本倾向于超越民族国家界限进行积聚和集中。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根源于资本积聚和集中,但是认为对资本积累及其危机的分析可以无视垄断趋势无疑是愚蠢的,因为垄断已明显地改变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如果垄断大量存在,那么垄断资本就可以很大程度控制竞争和价格,而不致出现像布伦纳所说的情况:因过度竞争而带来产品价格和利润率的大规模下降。他说:“尽管布伦纳分析中不断谈到价格总体水平下降,而在过去1/4多世纪中,尽管存在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过剩生产能力,通货紧缩一直不是资本的主要问题。真正的价格竞争一直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这表明极大程度的垄断的存在。”按巴兰和斯威齐的观点,垄断趋势将导致资本主义停滞和危机日益加重。“‘经济剩余’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仅其绝对量,而且作为国民收入(或总产量)的份额(百分比)都趋于增长。也就是说,存在着‘剩余增长趋势规律’。”剩余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的不断增长,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的剥削所得的总值越来越大,即存在过度剥削,这导致有效社会需求和投资出路存在减少趋势,正是这种趋势最终导致1973年开始的萧条长期不能摆脱。福斯特认为,布伦纳以竞争解释资本主义,这和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并无二致,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除了注意到竞争现象,还考察生产中的雇佣劳动剥削,并以之作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特征。正是出于这一认识,《资本论》第一卷将竞争抽象掉,先论述资本一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直到第三卷才引入对资本之间竞争的阐述。福斯特说:“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的上升,像‘纯粹的’、‘充分的’竞争这样的幻想出来的特征就被塞进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之中,人们不再主要从生产而是从市场分析该体系,这导致人们总是去设想和追求稳定而独一无二的均衡状态。而生产领域和阶级斗争干脆被打发掉了。”而布伦纳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分析国际经济变迁更是不得要领,而用垄断资本的全球积累更能解释国际经济现象,福斯特说:“当(布伦纳)整个主张误置于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理论之上时,情况弄得更糟。事实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被简单地还原为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无疑,这种处理方式的基本吸引力来自于流行的‘竞争全球化’理论。”面对福斯特的批评,布伦纳在美刊《每月评论》1999年12月号作了回应,他反驳如下。1.技术领域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首先,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他说:“‘二战’后的一个较短时期内,像汽车、钢铁或橡胶等行业的企业集团,在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和国外竞争者受削弱或毁灭的情况下,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操控价格。但是很快它们就被迫和来自国外特别是德、日的日益强大的竞争者激烈争夺市场。这些竞争者依赖与它们相联系的大银行、企业集团以及政府的支持,能够进入技术越来越复杂的高科技生产领域。”其次,资金门槛不再是问题。布伦纳认为,“二战”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只要有大量利润可图,筹集大笔资金不再困难。他说:“如果说在当代资本主义有任何像资本积聚和集中、企业规模扩大趋势一样的趋势的话,那就是资本在国际水平的可流动性和可筹措性趋势。最明显的是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往往能够迅速地筹措出进入那些有极高利润率领域所需的任何数量的资本。在日本、德国和东亚新兴工业国家中,由于制造商和银行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企业能极其容易地从银行融资。而且这些国家政府往往大量资助企业。”布伦纳认为非垄断化这些年正在深化,他说:“这些年像交通、冶金、化工、电机更不用说纺织行业,由于世界市场强加的价格使之不能维持以往的收益,遭受利润率大幅下跌,如此,在何种意义上能说‘垄断’是趋势呢?”他否定了福斯特的观点:垄断企业有足够的市场控制力,能够不仅从竞争性企业那里吸收剩余,而且能够以快于标准工资增长的速度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牺牲工人阶级利益,从而提高剩余,资本主义从而出现剩余增长趋势和有效需求下降趋势。2.积累和创新社会的原因在于成本比最大化,也不实质比就业的市场布伦纳解释他不把雇佣劳动和剥削作为分析中心的原因是,竞争而不是雇佣劳动和剥削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说:“(只要财产关系)使直接生产者屈从于竞争,那么资本积累的规律就会占主导,即使没有雇佣劳动。……欧洲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封建地主由于拥有直接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料,就不受竞争的压迫,因此他们一般不寻求通过减少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也不系统地积累或创新。相反,他们采用战争或对农民的剥削的方式使他们的剩余最大化。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农民也得以保持自己所认可的生活方式,例如自给自足或宁愿闲着也不工作。结果是形成不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而在那些人们的剩余不被超经济剥削所取走又不拥有生活所需的全部资料(特别是土地)的经济体来说,生产者不得不最大程度地通过积累剩余和创新以使价格—成本比最大化、竞争性地出卖产品,这是因为他们被迫依赖市场提供投入(相反的例子是农民,他们拥有生产生活所需物品的资料)。”()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布伦纳用资本和资本之间的竞争压力来解释利润率的变动和萧条的原因。四、方主流经济学是正确布伦纳和福斯特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将这次萧条性长波归因于工人阶级力量过大,是正确的。但是布伦纳的分析框架有很多缺陷,而福斯特却是正确的。1.剩余价值是一种非法制度,主要表现为首先,离开大规模的雇佣劳动的存在不可能有资本的增值。正是在生产商雇用越来越多的工人从而剥削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的情况下,资本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扩大,并使小生产者大规模破产并击败封建生产方式。其次,没有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也不可能产生过度竞争。正是由于对雇佣劳动过度剥削,才使资本主义有效需求相对于生产能力来说越来越不足,使竞争趋烈,而资本为了争夺市场又进一步压低工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形成过度竞争局面。2.美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解决者如上布伦纳所论,美国垄断资本面临冲击是因为受政府扶持的德、日垄断资本的壮大。也就是说,以世界范围计,垄断资本的力量是在上升。而且面临1973年以来长期的过度竞争、生产过剩局面,国际垄断资本为避免破产将不可避免地寻求集中和垄断。其实德、日对美国的挑战只存在并不长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逼迫德、日货币升值以及开放市场,对内大力扶植高科技,终于又将德、日远远地抛在身后,在新的信息产业技术革命中占有绝对优势,于是发展出很多全球垄断公司。全球500家最大公司大部分是美国公司。美国又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地位,以保护美国垄断公司在海外的利益,保护美元霸权即金融业上的垄断地位。美国的垄断可以说是超级垄断,而不存在着布伦纳所说的非垄断化。按布伦纳的观点,只要竞争减缓就可以发展,但是在高科技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也不面临任何来自德、日的实质性竞争压力,为什么还是全球生产过剩、竞争过度(只是改善了美国经济)呢?当然,由于美国重建了垄断优势地位,它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一极独大的地位调节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依赖美国国内市场一段时间得以勉强维持。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1998年秋大幅降低利率以刺激美国股市,世界大量游资流入美国股市,股市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公司和个人消费收益大增,美国国内需求和进口也大增,经常项目赤字每年高达约5000亿美元,美国国内需求的扩大维持世界经济不坠。也就是说,按布伦纳的观点,美国已经是最大程度地调节了竞争:让出如此大的国内市场,可是世界有效需求仍不见良性的长期的根本性增长。难道还要沿着布伦纳的思路,继续刺激美国泡沫加大?按布伦纳的逻辑,要免除过度竞争还可以走减少生产能力的道路。20世纪末叶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非工业化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金融危机以后的亚洲新兴工业国的持久非工业化,应该说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世界工业生产能力,那为什么还是没有根本缓解过度竞争呢?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虽然摧毁了很多,但是由于就业减少,相应的国内市场也减少,并且资本主义国家既有生产能力仍然庞大。美国下一步很可能进一步发动有硝烟或无硝烟的战争,掠夺相应国资源、摧毁其生产能力,又维持世界对其垄断霸权地位的信心,从而美国可以进一步维持美国国内消费繁荣,维持世界经济的有效需求不崩溃,同时减少世界生产能力。但是如果世界经济仍不复苏,它也许就只好对欧洲、日本挤压,进一步对劳动人民挤压,那样矛盾将加剧而不是缓解。美国正力图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之路:美国作为全球调节中心,维持全球市场秩序,再一次迎来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