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欣赏数学的真善美张奠宙柴俊世上万物,以真善美为最高境界。数学自然也有自己的真善美。欣赏数学的真善美,就成为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形态的数学”与“学术形态的数学”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数学欣赏”的内涵。但是,数学的真善美往往被淹没在形式演绎的海洋里,需要大力挖掘、用心体察才能发现、感受、体验和欣赏。欣赏,是教育的一部分。欣赏是需要指导、培育的。语文教学,旨在认识和欣赏人生的真善美;数学教育则是为了欣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真善美。不过,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差别。语文教育重在欣赏,比如语文课教学生欣赏古文,欣赏唐诗,却基本上不会作古诗,写古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数学教育的重点是“做题目”,几乎不谈“欣赏”二字。数学教育缺少了“欣赏”环节,使得许多人无法喜欢数学,以至厌恶数学,远离数学。那么,怎样欣赏数学的真善美呢?大致有以下途径:对比分析,体察古今中外的数学理性精神;提出问题,揭示冰冷形式后面的数学本质;梳理思想,领略抽象数学模型的智慧结晶;构作意境,沟通数学思考背后的人文情景。以下我们用10个案例加以说明。1欣赏数学的“真”,震撼于数学之理性精神爱因斯坦说过:“为什么数学比其他一切学科受到特殊的尊重?理由之一是数学命题的绝对可靠性和无可争辩性。至于其他各个学科的命题则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争辩的,经常处于会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1]数学的“真”,是和数学所使用的逻辑演绎方法密切相关的。严密性是数学的特点。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推理,崇尚公理化的演绎方法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问题在于,既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2]如何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演绎的“真”?许多人认为,数学学好了,题目会做了,思维自然就严密了。数学的“真”,也就在其中了,用不到什么特别的“数学欣赏”。其实不然。形式化表达的数学,犹如曲折表达的诗词,其背后掩蔽着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启发、点拨、解释,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例如,有意识地将古希腊的数学理性和日常思维进行对比分析,会使学生感到震撼。例1“对顶角相等”的教学.欣赏点:这样明显的命题为什么要证明?这是平面几何开头的第一个定理。定理本身非常直观,无人质疑。如果就事论事地解说一番,或者时髦地让学生“量一量”“拼一拼”那样地活动一下,都不能使学生获得数学之“真”的欣赏。事实上,我们的主题不是“对顶角相等”的知识本身及其如何证明,关键点是要问:“这样明显的命题要不要证明?”中国古代数学没有这样的命题。古希腊数学家提出这样的定理,认为需要证明,而且使用“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的公理加以证明。两相对照,才知道自己的浅薄,古希腊理性精神的伟大。从“显然正确因而不必证明”到“崇尚理性需要证明”,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可以说震撼了许多孩子们的“灵魂”,可是,现行的教材没有这样写,课堂上教师也没有这样教。数学“欣赏”的这一缺失,当知我们努力之所在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欣赏点:“数学和物理学的区别”,数学结论的无可争辩性,绝对可靠性。这也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几何命题.现在的数学课程和教材,以及无数的公开课教案,都是强调让学生动手剪三个角,分别量,再加起来得到结果;然后分组汇报,最后得到大体上是180度的结论。这样“活动”一番,命题就算成立了。这样做,背离了数学的“真”。可以说这不是数学,而是物理学。记得科普名作家谈祥伯先生说过这样的故事[3]:他是1947年上海大同中学的毕业生,60年之后,老同学聚会见面,几位研究物理学的“老同学”说,一个物理学定理成立,只要重复做几次实验,结果都稳定地体现某一个规律,研究就算成功了。可是数学则不行。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是说“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必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虽然我们已经用超级计算机验证过,凡小于10^13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仍然不能说这个猜想已经成立。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要欣赏数学的“真”,就必须挑明这两者的区别。数学地看“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命题,“量一量”是不算数的。必须从平行公理出发用逻辑演绎方法加以证明。这样的认识,不会自动产生。只有教师把问题挑明了,学生感到数学推理的价值了,数学“欣赏”也就在其中了。总之,我们要欣赏数学的“真”,必须浓墨重彩地解说、对比、分析,不能停留在形式的逻辑推演上。不要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吞到肚里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数学运用符号,具有形式之美。数学因为使用符号,显示其纯粹之真。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例3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定义.欣赏点:“用数学符号形式化地定义是熟悉的特征,但是它背后的思想往往是很朴素的.定义(线性相关向量组):如果向量组a1,a2,…,am。中有一向量可以经其余的向量线性表出,这个向量组就叫做线性相关.用符号写出来是:a1,a2,…,am。称为线性相关,是指有m个不全为零的数k1,k2,…,km,使K1a1+k2a2+...+kmam=0。如果一位教师直接把定义抄在黑板上,又逐字逐句地解释了一遍,那么学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定义。复旦大学的张荫南教授指出,教师只要问:“这n个向量中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多余的?”这就是线性相关背后的原始朴素思想。还可以更形象地问:“把n个向量比喻作一座房子的‘承重柱’,哪几根是不可少的,哪几根是由其他柱子派生出来并不承重的?”那就更加清楚了。数学欣赏的语言不在多,画龙点睛地提出问题,把原始的底牌翻开来,数学之“真”,就很容易理解了。当然,最后还要过渡到符号表示的形式。以下,我们用瞬时速度来理解导数之真。例4“飞矢不动”与“瞬时速度”。欣赏点:“辩证精密思维的典范,微积分思维的人文意境”。微分学的精髓在于认识函数的局部。如何透过微积分教材的形式化陈述,真正领略微积分的思考本质,是微积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直觉的瞬时速度,化为可以言传的瞬时速度,需要克服“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研究数学“美”的文字已经很多,大都是说数学是美的,并举例说明数学有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等等。但是,如何欣赏数学美,却没有很好地研究过。有些被数学家认为美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欣赏这些美需要数学的剖析,数学思想的揭示,数学意境的营造。法国名画家苏弗而皮说过:“艺术分两类。一类是小写的艺术,能够悦人耳目;另一类是大写的艺术,能够动人心魂。”数学也有这样的两类“美”,外观的数学美和动人心魂的数学美。[4]先看一个小写的“数学美”,使人赏心悦目。例8“无界变量”的意境之美。欣赏点: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加以描摹,人文意境和数学意境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贵州六盘水师专的杨光强先生在课堂上讲授“无穷大”和“无界变量”时,总要引用宋朝叶绍翁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讲到此处,学生每每会意而笑。事实上,所谓无界变量{xn},是指你设置无论怎样大的正数M,变量总要超出你的范围,即有一个变量的绝对值会超过M用数学语言写来就是:对任意的正数M,总存在一个下标N,使得∣xN∣>M。把M比喻成无论怎样大的园子,变量xn相当于红杏,结果是总有一枝红杏xN会越出园子的范围。诗的比喻如此恰切,用生动的意境去描述枯燥的数学语言,没有任何牵强!以下是一个具体而又深刻的数学美欣赏.对称与对联,竟然在意境上能够沟通,这是具体形象的美学分析。然后,我们会看到“数学不变量”是和谐深刻的数学美学的“大写”精品。例9对称与对联.欣赏点:“数学美和文学美是相通的,变化中的不变量是数学美的共同根源”。只说变化、化归是不够的,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道。数学中有对称,诗词中讲对仗。乍看上去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在理念上具有鲜明的共性:在变化中保持着不变性质。数学中说两个图形是轴对称的,是指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称为对称轴)折叠过去,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这就是说,一个图形“变换”到了对称轴的另外一边,但是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如图3。这种“变中不变”的思想,在对仗中也反映出来了。例如,让我们看唐朝王维的两句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的上句“变换”到下句,内容从描写月亮到描写泉水,确实有变化。但是,这一变化中有许多是不变的:“明”一“清”(都是形容词);“月”一“泉”(都是自然景物,名词);“松”一“石”(也是自然景物,名词);“间”一“上”(都是介词);“照”一“流”(都是动词)。对仗之美在于它的不变性。假如上联的词语变到下联,含义、词性、格律全都变了,就成了白开水,还有什么味道?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只单说事物在“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科学的任务是要找出“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一个民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是民族的传统精华不能变。京剧需要改革,可是京剧的灵魂不能变。古典诗词的内容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的格律不变。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有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化学反应中有方程式的平衡,分子量的总值不能变。总之,唯有找出变化中的不变性,才有科学的、美学的价值。数学上的对称本来只是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后来数学家又把它拓广到代数中。例如,二次式x^2+y^2,当把x变换为y,y变换为x后,原来的式子就成了y^2+x^2,结果仍旧等于x^2+y^2,没有变化。由于这个代数式经过x与y变换后形式上与先前完全一样,所以把它称为对称的二次式。进一步说,对称可以用“群”来表示,各色各样的对称群成为描述大自然的数学工具。物质结构是用对称语言写成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说,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领域叫做对称原理。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就和对称密切相关。此外,为杨振宁赢得更高声誉的“杨振宁一米尔斯规范场”,更是研究“规范对称”的直接结果。在《对称和物理学》一文中最后,他写道:“在理解物理世界的过程中,21世纪会目睹对称概念的新方面吗?我的回答是,十分可能。”[5]对称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它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能在文学意境中感受它,也能在建筑物、绘画艺术、日常生活用品中看到它,更存在于大自然的深刻结构中。数学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对称”只是纷繁数学文化中的标志之一。以上各例中,都是变中有不变性存在。再推而广之,我们会看到“不变量和不变性质”的思想之美。比如:民族要“与时俱进”,但是传统不变;物体运动,但是能量守恒(不变);解方程:移项、变形但是保持“根”不变;三角式作恒等变换,但是其值不变.如sin²x+cos²x=l;七桥问题:桥、岛、路的形状大小可以变,但是连接的方式不变;在各门数学学科中,常常看到几何不变量,代数不变量,拓扑不变量。变与不变,是辩证的统一。一个值得指出的现象是,常常在文章中和书籍中,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论述中,大量介绍化归方法。化归,是一种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方法,在数学上使用很多。遗憾的是,化归是和不变性质联系在一起的。方程变形,最后化为已知可解的情形,但是“变形”的“化归”,必须保持原方程的根不变。不等式证明,也通过不断地放大和缩小化为已知情形,但是不等号的方向不能变。一切化归必须以某个“不变”为前提。流传很广的“关系一映射一反演(RMI)”原理,是一种特殊的化归。但是,这里的映射,必须保持一种不变性。例如,这个映射是“同构”和“同态”等等,然后才能解决问题。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是一篇大学问。一个令人震撼的大写的“数学美学精品”。数学之美,低端欣赏在于“美观”层次.常见谈数学美的文字,说来说去就是黄金分割,蜂房结构,仅仅诉诸直观。其实,数学美的“高端”欣赏在于和人文意境的沟通。前面例子中,谈微积分的局部,无界变量的文学描写,对称与对联,都有直观的背景,更多属于意境的沟通与升华。最后,我们叙述一个纯粹意境性的数学美学欣赏的例子。例10拉格朗日微分中值定理的“存在性定理”的意境。欣赏点:“只知道它存在,却不知道它在哪里”,在数学中是常见的,但是也能用文学意境来想象。近年来,“奥数”的某些思考方法渐渐为人所熟悉。其中使用的“抽屉原理”(也称鸽笼原理)就是,把M个苹果放在N个抽屉里(M>N),那么必定存在1个抽屉,其中的苹果多于1个。至于究竟是哪一个抽屉,我们并不知道。在高等数学里,连续函数的介值性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都是典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骅市实验小学数学试卷
- 惠州市五上数学试卷
- 江苏2028数学试卷
- 2025年特种装备电缆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数字仿真计算机项目发展计划
- 未来旅游模式:2025年主题公园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与运营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合成材料阻燃剂项目发展计划
- 尾矿资源化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市场分析报告
- 资料护士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2025年护理部护理服务人才引进推广计划
- 退役军人考警察试题及答案
- 年初工作报告
- 2025潍坊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T/CAPE 11005-2023光伏电站光伏组件清洗技术规范
- 房屋顶账合同协议书
- 儿童摄影合伙协议书
- 日间手术护理全流程管理
- 浙江晶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亿套3D成像用低角度偏移窄带滤光片及组立件技改项目环评报告
- 水务运维管理试题及答案
-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尾矿库
- 《胸部查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