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项目背景沙坪坝区井双片区道路工程勘察设计-4号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1工程概况1.1.1项目区位关系根据沙坪坝区井双片区规划《沙坪坝区沙坪坝组团双碑A、B(部分)、C、D、E、F标准分区(井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9年),井双片区位于沙坪坝区东北部,由石井坡、双碑、井口组成,是由沙区打造的老城改造的宜居性规划区域,该区域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目前仅有G212道路和双碑大桥(三横线)两条骨架道路贯穿该区域,因此为了满足该区域开发建设的需要,区域市政道路网络的完善也是十分紧迫的。项目区位关系图1.1.2工程规模及设计内容本次设计范围共包含21条市政道路,其中城市主干路2条,设计行车速度50km/h,总长约3.8km;次干路11条,设计行车速度为30~40km/h,总长约6.7km;城市支路8条,设计行车速度为20~30km/h,总长约4.4km。本次施工图设计为4号路,4号路道路全长343.169m,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标准路幅宽度16m,双向两车道。设计内容除道路工程外,本项目还包括雨、污水工程、照明工程以及交通标志标线工程。1.2设计依据(1)本项目工程设计合同;(2)《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修订;(3)《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评估及优化》(2015-2030年);(4)《重庆市沙坪坝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5)《沙坪坝区沙坪坝组团双碑A、B(部分)、C、D、E、F标准分区(井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2019年);(6)沙滨路施工图设计成果;(7)项目区在建地块红线及设计图;(8)轨道13号线前期设计资料;(9)项目所在区域1:500地形管线测量资料(2019年8月);(10)现状水系、规划水系资料。(11)重庆市设计院2019年10月《沙坪坝井双片区道路工程勘察设计-4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3工程采用的规范及标准1.3.1设计规范《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064-200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SHCF40-1-200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BB02-20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1.3.2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车速:20km/h(3)荷载:1)设计荷载道路路面荷载采用标准轴载BZZ-100。汽车荷载:城—A级,并参照公路—Ⅰ级人群荷载:4.0kN/m22)设计基准期、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及《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的相关要求,桥涵主体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及设计使用年限均为100年;桥梁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风荷载: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重庆地区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ω0=0.45kN/㎡,地面粗糙度为B类。温度荷载:结构整体升降温按+20℃及-20(4)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措施等级为7级。(5)最小净高:4.5m(6)道路技术标准与设计指标表1-1道路技术标准与设计指标规范技术标准采用的设计指标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计算行车速度(km/h)2020最小平曲线半径(m)203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圆曲线最小长度(m)2053.76竖曲线最小半径(m)凸曲线100400凹曲线100500最大纵坡(%)88最小纵坡(%)0.31.5坡段最小长度(m)60110竖曲线最小长度(m)2038.5停车视距(m)2020交通量设计年限(年)1515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年)151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BZZ-100最小净高(m)4.5≥4.51.4初步设计批复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重庆市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于2020年3月13日对《沙坪坝区井双片区道路工程——2号,4号,5号,6号,7号,9号,13号,14号》组织了专家进行书面意见评审,须修改完善的意见如下:1、应补充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说明;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2、应补充高边坡、涉轨、危大等专项内容及修改意见;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高边坡和危大设计内容,并在2号路说明中补充轨道专项设计内容。3、应补充路网结构、外部交通接口、关键技术方案论证等内容;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路网结构、外部交通接口、关键技术方案。4、应补充比选方案。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与规划纵断面比选方案。5、应补充公交站点分布、片区土石方平衡、实施时序等内容;。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公交站点分布、片区土石方平衡、实施时序。6、采用规范极限值的,应补充理由。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采用规范极限值的理由。7、按规范强条要求设置人行二次过街。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平面图中设置人行二次过街。8、补充地勘分段描述内容。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地勘分段描述。二、道路沿线场地自然条件2.1项目地理位置拟建道路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场地通过乡村道路连接212国道,交通便利。2.2.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重庆主城区气象资料,本场地气象资料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7.5~18.5°C,最高年平均气温19.4°C,最低年平均气温18.3°C。日极端最低气温-3.1°C(1973年1月8日),最高气温44.1°C(2006年8月16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M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6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70%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风:常年风速较小,以偏西北风为主,最大风速28.4m/s。2.3水文场地范围内地势整体较高,除村民生活给排水管沟外,无其它地表水存在。2.4地形地貌拟建道路为浅丘剥蚀地貌区,道路沿线由小型丘包坡顶起始,经丘包一侧的缓坡,最终接斜坡坡脚的村民院落及拆迁区。其中,道路K0+000~K0+140段位于小型丘包坡顶附近,地形平缓,坡度一般5~15°;道路K0+140~K0+240段位于丘包一侧的斜坡及坡间小型平台处,地形坡角一般10~25°,局部村民房屋附近存在坡坎,高度小于4.0m;道路K0+240~K0+343.169段位于斜坡坡脚宽缓平台处,该段多为村民房屋及拆迁区,地形平缓。拟建道路沿线地势起点较高,终点较低;最高点位于K0+140处的山包上,标高270.14m,最低点位于终点附近拆迁区处,标高240.46m,高差约为29.70m。2.5地质构造场地地处观音峡冲断背斜东翼(见图2.3-1),根据周边场地调查,场岩层产状一般93°∠49°,层面为软弱结构面。场地主要发育二组裂隙,分布描述如下:裂隙L1:产状一般186°∠76°,裂面平直,闭合~微张,无充填,间距1.0~2.5m,延伸长度2.0~5.0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L2:产状一般278∠33°,间距约1.80~4.00m,延伸约0.5~3.0m,闭合~微张,张开约1~3mm,局部粘土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岩体结构属薄层~巨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基岩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场区范围内未发现断层及断层破碎带。2.6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示,场区主要岩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的人工填土(Q4ml)、粉质粘土(Q4el+dl)、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J1Zl)泥岩、砂岩。现将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全新统(Q4):1、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杂色,主要由建筑废料、生活垃圾、夹少量砂、泥岩碎块石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散,主要为新近房屋拆迁填筑,回填时间0.5~1年。主要分布于场地东南侧拆迁区附近(道路终点),本次勘察揭露层厚最大2.03m(ZK4-63)。素填土:杂色,以砂岩、泥岩碎(块)石、卵砾石等夹粘性土为主,局部见少量的建筑、生活垃圾;堆填时间2~6年,稍湿,松散~稍密,均匀性差。主要分布于既有道路及村民院落附近,勘察揭露层厚最大6.41m(ZK4-63)。2、粉质粘土(Q4el+dl):褐色~红褐色。呈可塑状态。残坡积成因。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场地北侧原始斜坡处,局部素填土下方零星分布,勘察揭露层厚最大10.68m(ZK5-50)。~~~~~~~~~~~~不整合~~~~~~~~~~~~~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3、泥岩(J1Zl-Ms):暗紫红色~灰黄色为主,局部为青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灰绿色斑团,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手可捏碎;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岩质较新鲜,呈短柱状至长柱状,敲击声哑,易击碎,为中等风化。4、砂岩(J1Zl-Ss):灰黄色~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之为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中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岩质较新鲜,呈短柱~柱状,为中等风化。5、页岩(J2S-Sh):灰黄~黄色,局部为暗青色。泥质结构,页理构造;岩石含有较多泥质,局部段夹少量炭质;页理发育,扰动多呈碎块状。强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手掰易断,岩质软;中风化带岩芯页理发育,多为铁质填充,呈短柱状、块状,岩质较软,为中等风化岩石。2.7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为0.23m(ZK4-55、ZK4-11)~13.52m(ZK4-50),基岩顶面高程231.98m~275.17m,高差约43.19m,场地基岩面坡角一般5~45°。场地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厚度0.71(ZK4-49)~3.78m(ZK4-51)。强风化层底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强风化层风化强烈,岩质极软,少量可见风化裂隙,由于岩芯破碎,采样困难,故未采取强风化样。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岩质较新鲜,本次勘察共采岩样13组。2.8水文地质1、地表水场地范围内地势整体较高,除村民生活给排水管沟外,无其它地表水存在。2、地下水场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土体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岩类土体孔隙水本场地填土最大厚度约8.44m,人工填土一般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好;粉质粘土层为不透水层;场区岩、土体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水沿松散岩类土体间空隙入渗、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地表蒸发或赋存于岩、土体空隙内形成岩、土体孔隙水。(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拟建场区岩土层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泥岩和砂岩层组成;中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中风化砂岩结构较致密,为弱透水层。本次勘察钻孔终孔后,抽干钻孔中残留水24小时后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均无稳定水位恢复。表明,场地地下水总体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收集的相邻地块资料及地区经验,本场地渗透系数:素填土、杂填土取15m/d,粉质粘土取0.02m/d,砂岩取0.5m/d,泥岩取0.05m/d。特别注意,场地东南侧(厂房、村民院落)位置,地表覆盖层较厚,且地势较低,易汇集地表、地下水;道路施工可能会有少量地下水由基岩界面渗出,建议施工期间,加强截排水措施。2.9水土腐蚀性评价1、环境水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调查及周边建筑经验,结合环境地质条件(Ⅱ类)判断本线路区环境水在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水中C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环境土腐蚀性评价场地环境土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杂填土。根据现场调查及周边建筑经验,结合环境地质条件(Ⅱ类),判断本线路区环境土在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土中C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2.10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经对现场实际调查和钻探,场区内未见断层通过,勘察范围内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不发育。未见埋藏河道、沟滨、防空洞、墓穴等对工程的不利埋藏物分布。2.11场地工程地质评价道路起点K0+000连接拟建3号路K0+168,设计高程240.504,终点K0+343.169接规划道路,设计高程230.991m。道路全长0.34km,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30km/h,标准路幅宽度16m,双向两车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0m。全线共设3个变坡点,最大纵坡8.0%,最小纵坡1.5%,最小坡长110m,最小凹竖曲线半径1100m,最小凸竖曲线半径900m。1、K0+000~K0+212.8挖方段(横断面1-1’~10-该段主要为挖方路基段,长212.8m。该段道路主要位于小型丘包坡顶附近,横向地形整体平缓,坡角一般5~25°,局部存在坡坎,坡角45°左右。地表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一般0.23~5.74m,下伏侏罗纪下统自流井组泥岩、砂岩及页岩。素填土,稍湿,呈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褐色,呈可塑状;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质极软~软;中风化页岩岩体较破碎,岩质极软。按设计路面标高平场,挖方高度9.83~24.68m,挖方后地层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道路建设后,路基范围地势较低,易汇集地表水,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27.53m的岩质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及页岩,上部少量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23~2.42m,边坡坡向2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道路横向岩土界面较缓或与边坡坡向相反,土层沿岩土界面的滑动可能性较小,按直立开挖,图5.4-1K0+000~K0+212.8道路左侧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分析图可知: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反向(夹角162°),为反向坡,与裂隙L1大角度相交(夹角69°),与裂隙L2小角度相交(23°),边坡稳定性受裂隙L2控制,边坡开挖岩体可能沿裂隙面L2面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建议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33°,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2°。根据现场调查及地区经验,取裂隙面内摩擦角15°,内聚力30KPa,以横断面4-4’为代表性剖面,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之A.0.2条平面滑动计算公式(A.0.2-1~A.0.2-5)以裂隙面为潜在滑移面按直立切坡及1:1坡率放坡图5.4-2K0+000~K0+212.8道路左侧边坡计算简图表5.4-1K0+000~K0+212.8道路左侧边坡计算简表覆盖层重度γ(KN/m3)覆盖层体积(m3/m)岩体重度γ(KN/m3)结构面倾角(度)滑面面积(m2/m)滑体体积(m3/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度)边坡开挖方式稳定系数(Ks)19.020.0525.23341.85458.883015直立切坡0.6119.06.5325.23341.85144.3630151:1切坡1.03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通过稳定性验算可知:直立切坡稳定性系数为0.61<1.35,处于不稳定状态;按照1:1放坡稳定性系数为1.03<1.35,处于欠稳定状态。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基岩按照裂隙面33°、土层按照坡率1:1.75分级放坡,每级高度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场地页岩岩质软,裂隙发育,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同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36.82m的岩质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及页岩,上部少量粉质粘土、素填土,厚0.23~5.74m,边坡坡向7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段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0m,建议进行清除,按图5.4-3K0+000~K0+212.8道路右侧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分析图可知: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一致(夹角18°),为顺向坡,与裂隙L1大角度相交(夹角111°),与裂隙L2反向(157°)相交,边坡稳定性受层面控制,边坡开挖岩体可能沿层面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建议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9°,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根据现场调查及地区经验,取裂隙面内摩擦角12°,内聚力20KPa,以横断面3-3图5.4-4K0+000~K0+212.8道路左侧边坡计算简图表5.4-2K0+000~K0+212.8道路左侧边坡计算简表覆盖层重度γ(KN/m3)覆盖层体积(m3/m)岩体重度γ(KN/m3)结构面倾角(度)滑面面积(m2/m)滑体体积(m3/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度)边坡开挖方式稳定系数(Ks)19.226.1225.24933.47232.022012直立切坡0.32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通过稳定性验算可知:直立切坡稳定性系数为0.32<1.35,处于不稳定状态。该边坡高度较大(超限边坡),且场地页岩岩质软,裂隙发育,建议采用分级放坡+锚杆进行支护处理;分级放坡坡率:中风化基岩按1:1.00、强风化基岩按1:1.50,每阶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不小于2m,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2、K0+212.8~K0+250挖方段(横断面11-11’该段主要为挖方路基段,长37.2m。该段道路主要位于条形山脊一侧的斜坡及缓坡平台处,地形坡度不大,坡角一般10~30°,局部存在坡坎,高度小于4.0m。地表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1.74~7.14m,下伏侏罗纪下统自流井组泥岩、砂岩及页岩。素填土,稍湿,呈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褐色,呈可塑状;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质极软~软;中风化页岩岩体较破碎,岩质极软。按设计路面标高平场,挖方高度6.54~13.52m,挖方后地层主要为强风化、中风化基岩,可直接作为路基。道路建设后,路基范围地势较低,易汇集地表水,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13.52m的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素填土,下伏泥岩、砂岩及页岩,边坡坡向188~2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道路横向岩土界面较缓,土层沿岩土界面的滑动可能性较小,按最不利情况,选取坡向255°图5.4-5K0+212.8~K0+250道路左侧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分析图可知: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反向(夹角162°),为反向坡,与裂隙L1大角度相交(夹角69°),与裂隙L2小角度相交(23°),边坡稳定性受裂隙L2控制,边坡开挖岩体可能沿裂隙面L2面滑塌。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建议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33°,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基岩按照裂隙面33°、土层按照1:1.75分级放坡,每级高度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场地页岩岩质软,裂隙发育,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同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2.11m的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素填土,强风化基岩,局部少量中风化基岩,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边坡岩土界面较缓,土层沿岩土界面的滑动可能性较小,但可能在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破坏。下部岩质边坡段主要为强风化基岩,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V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场地具备放坡空间,建议中风化基岩按1:1.00、强风化基岩按1:1.50、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按1:1.75进行分级放坡,每阶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不小于2m,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同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3、K0+250~K0+343.169挖方段(横断面12-12’~14-14’该段主要为挖方路基段,长93.169m。该段道路主要位于村民院落及拆迁平台处,道路沿线地形整体较缓,局部存在坡坎、挡墙,高度小于4.0m。地表覆盖层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钻探揭露厚度0.23~8.44m,下伏侏罗纪下统自流井组泥岩、砂岩,局部少量页岩。杂填土,稍湿,呈松散状态;素填土,稍湿,呈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褐色,呈可塑状;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质极软;中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岩质极软~软;中风化页岩岩体较破碎,岩质极软。按设计路面标高平场,挖方高度4.59~10.32m,挖方后地层主要为强风化、中风化基岩,局部存在少量粉质粘土,可直接作为路基。道路建设后,路基范围地势较低,易汇集地表水,应作好地表水的疏排措施。按照设计方案开挖,道路两侧将形成高约4.59~10.32m挖方边坡,分别评价如下:道路左侧:将形成最高约9.42m的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强风化基岩,局部少量中风化基岩,边坡坡向150°,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道路横向除K0+250~K0+270m段(剖面12-12’)岩土界面较陡(20~25°),其余段岩土界面平缓,土层沿岩土界面的滑动可能性较小,但可能在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破坏。下部岩质边坡段主要为强风化基岩,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场地具备放坡空间,建议基岩按1:1.50、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按1:1.75进行分级放坡,每阶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按照上述方案开挖,K0+250~K0+270m段岩土界面坡度较大(20~25°),边坡开挖后上部土层可能产生沿岩土界面的滑动破坏;根据以上方案开挖开挖后,该段边坡上部覆盖层厚度较小,建议直接清除上部土体,并及时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同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道路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0.32m的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素填土,强风化、中风化基岩,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边坡岩土界面较缓,土层沿岩土界面的滑动可能性较小,但可能在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型滑动破坏;按直立开挖,取优势坡向330°,图5.4-6K0+250~K0+343.169道路由侧赤平投影图根据赤平面投影分析图可知:该边坡坡向与岩层面倾向大角度相交(夹角123°),为切向坡,与裂隙L1大角度相交(夹角140°),与裂隙L2大角度相交(52°),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场地岩质较软,建议中风化基岩按1:1.00、强风化基岩按1:1.50、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按1:1.75进行分级放坡,每阶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不小于2m,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边坡岩体的扰动,同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以免发生局部掉块,且应做好截排水措施。根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Ⅲ类,建议该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9.4°,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2.12结论及建议2.12.1结论1、通过本次详细勘察工作,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业已基本查明。场区无活动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周边无灾害性地质体发育。结合当地建筑经验,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良好,对拟形成的边坡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处理后,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3、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较贫乏。场地内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中等腐蚀性。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综合判断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2.12.2建议1、按照设计方案拟建道路K0+000~K0+212.8段:左侧边坡最高约27.53m,建议该侧基岩按照裂隙面33°、土层按照坡率1:1.75分级放坡;右侧边坡最高约36.82m,该边坡高度较大(超限边坡),且场地页岩岩质软,裂隙发育,建议采用分级放坡+锚杆进行支护处理,分级放坡坡率:中风化基岩按1:1.00、强风化基岩按1:1.50。分级放坡每级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不小于2m。2、按照设计方案拟建道路K0+000~K0+212.8段:左侧边坡最高约13.52m,建议基岩按照裂隙面33°、土层按照1:1.75分级放坡;右侧边坡:最高约12.11m,建议中风化基岩按1:1.00、强风化基岩按1:1.50、粉质粘土、素填土、杂填土按1:1.75进行分级放坡;分级放坡每级高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不小于2m。3、拟建道路主要为挖方路堑边坡,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建议土层按1:1.75、强风化基岩按1:1.50,中风化岩质按1:1.00分级放坡。每级放坡高度不大于8m,之间马道宽度不小于2m。边坡岩体较软,其中,页岩岩质极软,裂隙发育,切坡后应及时封闭,逆作法施工,分级开挖,中间设置马道,台阶式放坡,坡顶设截水沟。边坡开挖严禁爆破,以免破坏边坡岩体的完整性,施工时及时清除松动块体。4、建议对边坡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对施工现场揭示的地质现象与勘察资料对比,将现场地质变化情况反馈到勘察和设计单位,以调整不足,保障施工质量和顺利施工。5、拟建道路沿线挖方边坡高度较大,建议作好边坡的安全巡查和变形监测工作;对拟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6、本报告中岩、土强度值均采用统计值,可能与实际取样强度值有差异,可在后期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以现场取样为准。7、报告中裂隙产状为地表量测所得,道路施工开挖过程中实际裂隙可能会与实际产状有出入,可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修正。8、应加强施工措施,加强大气降水的拦截及排放措施。为便于施工,工程施工前(包括平场)应提前疏干场地内地表水。9、勘察期间周边施工场地在进行抛弃渣土于场地内,因此施工前需对现状地形图进行重新复核。10、施工中若出现异常地质情况,请及时通知我院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三、工程概况3.1工程地点与范围本次设计的道路所在区域位于沙坪坝区东北部,由石井坡、双碑、井口组成,以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医疗用地、绿化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进行配套,道路布置主要考虑地形、周边地块规划以及正在开发地块的建设情况,尽量避让现状桥梁、高压铁塔等重大构建筑物等因素综合考虑。本次设计范围共包含21条市政道路,其中城市主干路2条,设计行车速度50km/h,总长约3.8km;次干路11条,设计行车速度为30~40km/h,总长约6.7km;城市支路8条,设计行车速度为20~30km/h,总长约4.4km。3.2工程设计内容本次4号路为井双片区路网道路工程的其中一条路,工程内容除道路工程外,还包括结构工程、雨、污水工程、照明工程以及交通标志标线工程。四、道路工程设计4.1设计思路在遵照“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总体原则下,保证道路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维护城市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坚持以人为本的道路建设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块开发和经济的的原则。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周边规划区域路网及土地开发的需要,尽可能为周边土地开发服务,以此带动经济发展。4.2设计原则(1)根据控规确定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上与地下管线、涵洞、轨道建筑等进行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2)综合考虑项目可实施性,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3)路基设计充分考虑片区整体开发土石方平衡,尽量避免采用桥梁、挡土墙等支挡构筑物,并大致确定借土、弃土区域,为沿线土地利用创造有利条件;(4)在道路设计中处理好远期与近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5)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下限值;(6)对侵占的现状道路进行还建,保证周边居民正常出行;(7)道路设计与周边地块结合,提升地块价值;(8)道路设计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3平面设计本次设计的沙坪坝井双片区路网道路工程为该片区规划路网中的一部分,由于该片区除少量地块完成开发外,其他地块均处于待开发状态,因此本次设计道路基本按照规划在交叉和穿越处进行设计和预留,道路平面布设基本与规划保持一致,只对局部结合控制因素进行优化调整,确保线形走向经济合理。4号路道路全长0.343km,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4号路起于3号路,向南延伸,止于沿山路。标准路幅宽度16m,双向两车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0m。4.4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时采用以下原则:1)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沿线地块的开发相协调。2)纵坡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尽量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形,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绿化,改善变化后的地形和景观。3)纵断面设计应与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地域气候、地下管线、排水等要求结合,并应符合相应技术指标。4)纵断面设计应满足全转向交叉口及公交停车港段纵坡不大于3%的规范要求,连续上下坡应设置缓坡段,缓坡段纵坡不大于3%。4号路全线共设3个变坡点,最大纵坡8.0%,最小纵坡1.5%,最小坡长110m,最小凹竖曲线半径500m,最小凸竖曲线半径400m。4.5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横断面设计主要根据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进行设计,远近结合,在确定不同位置横断面形式时充分结合构筑物及地段特性,合理考虑断面形式,节约用地。路幅分配方案的确定主要考虑项目的道路等级、设计车速、交通量及人流量、功能要求和地下管线的布设要求等因素。(2)横断面设计4号路为城市支路,标准路幅宽度16m,双向两车道,标准段横断面具体分配为:4m(人行道)+4m(行车道)+4m(行车道)+4m(人行道)=16m4.6超高加宽设计(1)超高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要求,设计速度为20km/h的道路圆曲线半径小于70m处设置超高。4号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为30m(除交叉口),故需设置超高,最大超高2%。(2)加宽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要求,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4号路K0+217.360~K0+271.117段圆曲线半径为30m,单侧加宽1.55m,在曲线两侧加宽。4.7交叉口设计根据规划,本次设计的道路全部为平面交叉,相交道路主要为主干路和支路,根据规划,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口和让行的右进右出平面交叉口形式。本次4号路分别与3号路、沿山路相交,在相交位置,针对相交道路的等级不同确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4号路与3号路相交,属于支路与支路相交,交叉口采用斑马线过街设计;4号路与沿山路相交,属于支路与主干路相交,交叉口采用斑马线过街设计。4.8路面设计路面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作为设计和验算指标,采用北京市政院编制的“公路路面设计程序系统(HPDS2011F)”进行计算确定路面厚度。BZZ-100累计标准轴次Ne采用1.5×107(次/车道)为重交通。路面考虑采用sbs或smc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如下: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上面层40mm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5kg/m2沥青砼AC-20下面层厚60m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6mm乳化沥青透层油0.7~1.5L/m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0mm44.9路基设计(1)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填料土质量必须满足路基用土要求,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老宅基地必须清楚建筑垃圾,农田部位需先清除50cm耕植土。2)路基路床顶面的回弹模量应≥30Mpa。3)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的强度,路基压实度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采用重型标准。4)挖方路基根据地勘,挖方边坡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边坡开挖应采用逆作法由上至下分级开挖。除左侧K0+000-K0+280挖方边坡采用1:1.75放坡外,其余挖方边坡按照中风化岩层1:1,强风化及土层1:1.75放坡。挖方边坡第一级坡高8m,8m以上每8m为一级,各级边坡间留2m宽碎落台,平台做成向外倾斜2%~4%的坡面。挖方边坡坡顶外有雨水向路基范围汇集时,根据现场地形,在坡顶外2m处设置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雨水系统,坡顶至截水沟采用10cm厚C25砼硬化。挖方岩质边坡采用客土喷播护坡形式;挖方土质边坡采用生态袋护坡形式,施工工艺详施工图。(2)路基清表在路基施工前,应对道路边坡范围内的表面腐殖土、表土地、草皮等进行清理,清理厚度应根据种殖土厚度决定,本次设计填方按0.5m考虑,挖方按照0.5m考虑,在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清表的厚度。4.10公交系统根据片区规划,本次道路无公交停车港。4.11人行系统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近期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远期可根据需要修建人行天桥或地道。4.12长下坡路段安全设计本道路存在一些长下坡路段,为了提高行车安全,设计采用以下措施:(1)在长下坡路段的平面线形的设置上采用大半径的圆曲线与直线的组合,避免采用单一的长直线线形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产生急躁情绪,一再加速以致超速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2)在长下坡路段设置警示牌,提示驾驶人员注意安全,控制车速。(3)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在下坡路段的中段设置减速振荡带,提醒驾驶人员并强制减速。详细内容见交通工程设计。4.13道路安全防护设施设计(1)防护网防护网设置于道路挖方路段的坡顶(业主可根据周边地块的开发时序考虑是否设置)。(2)防撞栏杆由于本项目纵坡大,平曲线半径小,为行车安全在纵坡大于5%的路段设置防撞栏杆,构造详见大样图。4.14无障碍设计根据我国现有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全面推行城市无障碍环境,把无障碍设施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次设计的道路中,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时铺设位置距行道树树穴0.6m,行进盲道宽度0.6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12的要求。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道横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其中单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20,三面缘石坡道坡度为1:12.5。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0mm。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必要时可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盲道及残疾人通道详见大样图。4.15绿化设计本次设计在道路人行道上靠近路缘石侧种植行道树,树池每间隔8m一棵,树池为1.12×1.12m,采用植树圈缘石作法,植树圈采用光面花岗岩。4.16附属设施设计(1)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主要是路侧车行道缘石,采用花岗岩路缘石,尺寸为150×510×1000mm,路缘石露出车行道20cm高;在每隔30m处设置透水盲管路段采用150×345×1000mm。路边石、花带石均采用花岗岩,尺寸为120×200×1000mm。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2)人行道道路两侧人行道采用的结构如下:仿花岗岩透水生态砖200*100*65mm透水找平层30mmC20无砂大孔砼150mm级配碎石底基层150mm粘土封层100mm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方块必须表面平整,线路清晰、棱角整齐。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五、施工要点5.1路基5.1.1质量标准对不能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的路段全部翻挖后重新填筑,路基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路堤压实度要求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4号路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5≥95≥94≥92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5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横坡:±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挖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填方路基≥35MPa≤266.2≤232.9挖方路基≥60MPa≤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排水边沟均接入检查井。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5.1.3挖方路基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边坡工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地勘、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5.2基层5.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垫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约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具体掺量应根据对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的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通过试验得出。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6%。质量标准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5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在排冰冻区25℃以下湿养6d、浸水1d):≥2.5MPa,且≤3MPa弯沉值:≤46(0.01mm)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粒料组成设计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适宜于稳定的粒料,确定必须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各项试验规程应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水泥的水泥材料要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在6h以上的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宜采用32.5级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粒料施工,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采用骨架实型,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级配要求方筛孔尺寸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指通过质量百分率(%)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制混合料,并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层宜在春末和气温较高的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气温在5℃以上。级配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t以上的三轮压路机碾压,或者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碾压保证压实的质量,铺筑前应通过试验段来确定压实机具和松铺厚度等施工控制指标。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养生。养生宜采用厚度为7~10cm的湿砂进行,砂铺均匀后及时洒水,并在整个养生期间除洒水车通过外封闭交通,如不能封闭交通进,应限制重车通行,可通行车辆车速不应超过30km/h。养生期间应使砂保持潮湿状态,养生结束后必须将覆盖物清除干净,底基层养生7天后方可铺筑基层。5.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采用20cm厚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具体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1)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不大于10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中线高程:不大于+5mm,-10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4MPa,且≤5MPa弯沉值:≤27(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稳定碎石粒料组成设计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取适宜于稳定的粒料,确定必须的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水泥剂量一般为3%~5.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掺量不超过6%,各项试验规程应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0mm,级配为骨架实型,组成如下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要求方筛孔尺寸31.526.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指通过质量百分率(%)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前应将底基层顶面清扫干净,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或者采用18~20t压路机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压实质量。基层宜在夏季组织施工,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每层基层施工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基层养生期结束应立即喷洒透层沥青和下封层,并在5~10天内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当不能立即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且有施工车辆通行时,还应在透层沥青上增洒2~3m3/1000m2的粗砂或石屑。基层、下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5.3透层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之间必须在基层上喷洒透层油,透层沥青宜采用慢裂的洒布型乳化沥青,透层油的稠度和用量通过试洒确定,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mm,透层沥青的规格和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透层沥青的规格及用量表用途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半刚性基层PC-20.7~1.5PA-2透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破乳速度试验速度慢裂贮存稳定性5d%<51d%<1粘度标准粘度C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低温储存稳定性-50C外观无粗颗粒或结块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0针入度25℃0.1mm50~300延度15℃cm>20溶解度%97.5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沥青洒布车喷洒不均匀时宜改用手工沥青洒布机喷洒。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撒布石屑或砂吸油。浇洒沥青透层油后严禁车辆人、行人通过。5.4稀浆封层5.4.1材料⑴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采用拌和用乳化沥青,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破乳速度慢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标准粘度C25,3s12~60恩格粘度E253~30贮存稳定性5d%<51d%<1与矿料拌合试验均匀蒸发残留物性质蒸发残留物含量%≥60(25℃)针入度0.1mm40~100(5℃cm≥20溶解度(三氯乙烯)%≥97.5软化点,不小于℃53⑵集料粗集料可按照规范要求采用当地的石料轧制而成,粗集料形状应饱满且接近正方体,石质应洁净、坚硬、粗糙,细集料宜采用碱性洁净的机制砂或石屑,不得使用天然砂。集料的规格与级配要求应满足表下表要求。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集料压碎值%<28洛杉机磨耗率%<30集料的坚固性损失%<12粗集料的吸水率%<3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15(D≥9.5mm);<20(D<9.5mm)<4.75mm集料的砂当量%≥50<0.075mm水洗法颗粒含量%≤1表观相对密度%≥2.50⑶矿粉可选用不含杂质的石灰石粉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填料,用量由试验确定,以不影响稀浆的性能为度,并符合矿料的级配组成要求。⑷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组成要求稀浆封层矿料级配范围稀浆封层类型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0.150.075ES-2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稀浆封层的混合料中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学习配合比设计确定,混合料质量应满足下表的要求。⑸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性能要求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可拌合时间(250C)s>180负荷轮碾压试验的砂粘附量(LWT)g/m2<450粘结力试验初凝(30min)N·m>1.2开放交通N·m>2.0湿轮磨耗损失(WTAT)浸水1hg/m2<800浸水6dg/m2—稠度cm2~35.4.2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施工前彻底清除路面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应灌缝。(2)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3)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4)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5)稀浆封层施工前,应彻底清除基层上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需清理灌缝。(6)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7)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8)稀浆封层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9)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10)稀浆封层铺筑后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堆积或缺料现象,用3m直尺测量接缝处的不平整度不得大于6(11)稀浆封层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5沥青砼面层路面面层采用sbs或smc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以后轴载重100KN为标准轴载,设计使用年限15年,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确定路面厚度。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下面层:6cm厚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5.5.1质量标准压实度:>96%(*98%)(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带*号者是指SMA路面)厚度容许偏差:±20mm,-5mm;平整度:国际平整度指数IRI<3.0m/km、σ<1.0mm宽度:-20mm纵断面高程:±15mm;横坡度:±10mm且不大于±0.3%弯沉值:≤22(0.01mm)(上面层)5.5.2材料组成⑴沥青与基质沥青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13上面层,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的基质沥青为重交AH-70#,沥青的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与基质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重交AH-70#针入度(25℃,100g0.1mm60~80延度(5cm/min,15℃cm≥100软化点(R&B)℃≥4660℃动力黏度系数≥Pa.s16010℃延度,≥((25℃,100g(25℃,100gcm2015℃延度),≥cm40闪点℃≥260含蜡量(蒸馏法)%≤2.2溶解度,≥%≥99.5密度(15℃g/cm3实测记录薄膜烘箱试验163℃×5h质量变化≤于%±0.8针入度比%≥58延度10℃cm≥4残留延度(10℃),≥((25℃,100g(25℃,100gcm≥4((25℃,100g残留延度(15℃),≥cm≥15((25℃,100g改性沥青可采用SBS改性剂或SMC改性剂,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I类)SBR类(II类)EVA、PE类(III类)试验方法I-AI-BI-CI-DII-BII-C针入度25℃,100g,5sMin(0.1mm)>10080~10060~8040~60>10080~10060~80>8060~8040~60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Min-1.0-0.6-0.2+0.2-1.0-0.8-0.6-1.0-0.8-0.6-0.4T0604延度5℃,5cmmin,cmMin50403020605040T0605软化点TR&B℃Min45505560454850485256>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Max3T0625T0619闪点℃Min230230230T0611溶解度%Min9999——T0607弹性恢复25℃%Min70758085————T0662粘韧性N·mMin——5——T0624韧性N·mMin——2.5——T0624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Max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RTFOT后残留物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Max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Min5055606550556050555860T0604延度5℃,cmMin30252015302010——T0605(2)矿料①粗集料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具良好的颗粒形状,粗集料的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SMA13上面层其它层次集料压碎值%≤25≤28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表观相对密度≥2.60≥2.50对沥青的粘附性级44坚固性%≤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2≤15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软石含量%≤1≤5集料磨光值BPN≥42≥42集料的破碎面积%100(1个破碎面),≥90(≥2个面)100(1个破碎面),≥90(≥2个面)吸水率%≤2.0≤3②细集料沥青混合料表层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与轧制的石屑,如加入天然中粗砂,其掺量不应超过50%,SMA混合料不宜采用天然砂。下层可采用机制砂与石灰岩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沥青混合料细集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0砂当量%≥6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坚固性/≤12③集料规格要求沥青面层的粗集料与石屑应在下表所列规格中选取,最终配比应满足混合料级配要求。粗细集料规格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方孔筛的质量百分率(%)26.519.052.360.60.075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00~5S133~1010090~10040~700~150~5S143~510090~1000~150~3S150~510085~10040~70-0~15S160~310085~10020~500~15④矿粉用于沥青混合料中的矿粉应采用洁净的石灰岩矿料磨细而得,矿粉要求干燥、洁净,不得使用回收粉尘,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要求指标表观密度g/cm3≥2.4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3)纤维稳定剂在SMA13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宜选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表项目单位技术要求纤纤长度,mm≤6灰分含量%18±5PH值7.5±1.0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含水率(以质量计)%≤5纤维应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纤维必须在混合料拌和过程中能充分分散均匀。用于SMA的木质素纤维不宜低于0.3%。(4)沥青混凝土①级配要求与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通过率%)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31.526.519.016.05AC-16//10090~10076~9260~8034~62AC-20/10090~10078~9262~8050~7226~56SMA13///10090~10050~7520~34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沥青用量(%)2.30.150.07520~4813~369~267~185~144~84.0~6.016~4412~338~245~174~133~74.0~6.015~2614~2412~2010~169~158~125.8~7.2②混合料性能要求按上述级配范围与最佳沥青含量所确定的沥青混合料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凝土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表层改性SMA-13AC-20试件尺寸mmΦ101.6×63.5击实次数次/每面5075马歇尔稳定度KN>6>7.5流值0.1mm/20~40空隙率VV%3~43~5矿料间隙率VMA%≥17≥14.5沥青饱和率VFA%75~8565~75残留稳定度%>80>8060℃,0.7Mpa动稳定度次/mm≥3000≥6000冻融劈裂强度比%>80>80析漏试验%≤0.1/飞散试验%≤15/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构造深度mm0.8~1.5/为使面层各沥青层间粘结良好,两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酒布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重交70#沥青掺4%SBS进行乳化,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2,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破乳速度试验速度快裂贮存稳定性5d%<51d%<1粘度标准粘度C25,3s16~25恩格拉粘度E253~10与石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蒸发残留物含量%≥60低温储存稳定性-50C外观无粗颗粒或结块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0针入度250C0.1mm40~100延度50Ccm>20软化点0C>55三氯乙烯溶解度%≥97.5注:两类粘度试验可任选其一。施工前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配合比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为了保证沥青混凝土施工和压实质量,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施工温度应满足下表要求: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及施工温度(℃)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50号70号90号110号沥青加热温度160~170155~165150~160145~155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搅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搅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50~170145~165140~160135~155混合料贮料仓温度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20019519018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165140~155135~145130~140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40~160135~150130~140125~135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135~150130~145125~135120~13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80~8570~8065~7560~7075706055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高于505050455.6路面施工质量的检测针对道路路面应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应满足下列要求:5.6.1主控项目1)沥青混合料面层压实度,SMA路面不应小于98%。检查数量:每1000m2测1点。检查方法:查试验记录(马歇尔击实试件密度,试验室标准密度)。2)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10~-5mm。检查数量:每1000m2测1点。检验方法:钻孔或刨挖,用钢尺量。3)弯沉值,不应大于设计规定。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5.6.2一般项目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沥青混合料面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检验频率检验方法范围点数纵断高程(mm)±1520m1用水准仪测量中线偏位(mm)≤20100m1用经纬仪测量平整度(mm)标准差σ值一纵线主线≤1.5100m路宽>15m3用测平仪检测宽度(mm)不小于设计值40m1用钢尺量横坡±0.3%且不反坡20m路宽>15m6用水准仪测量井框与路面高差(mm)≤5每座1十字法,用直尺、塞尺量取最大值抗滑摩擦系数≥54200m1摆式仪全线连续横向力系数车构造深度≥0.55200m1砂铺法激光构造深度仪5.7附属工程5.7.1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规格为花岗岩150×510×1000mm,路缘石高出路面20cm;;人行道路边石、植树圈花带石规格均采用花岗岩120×200×1000,在每隔30m处设置透水盲管路段采用150×345×1000mm。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5.7.2透水砖本工程采用透水砖的透水系数不应≤2.0×10-2c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应大于35mm。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透水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透水砖强度等级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拆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小区道路(支路)广场、停车场≥50.0≥42.0≥6.0≥5.0人行道、步行街≥40.0≥35.0≥5.0≥4.2透水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由设汁人员根据铺装场所及功能要求确定。透水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硅砂透水砖接缝用砂级配参照《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5.7.3基层1、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4,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2、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2)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3)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下表采用。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26.519.052.3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85~9565~8055~7055~700~2.50~2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表3.5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本次设计建议选用基层为级配碎石15cm。5.7.4透水盲管及防渗膜1、透水砖路面内部雨水通过HDPE多孔盲管管道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N50,每隔30m布置一处。2、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人行道横坡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断裂强力≥14KN/m,CBR顶破强力≥1.8KN,有效孔径0.07~0.2mm。选用盲管的直径为DN5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3、防渗膜布置原理: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敷设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屋顶维修施工合同
- 储油罐清洗合同
- 2024年醚羧酸盐(AEC)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劳动合同服务内容详细描述3篇
- 二零二四年度知识产权许可使用合同:甲方许可乙方使用知识产权的协议(2024版)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服务合同(医疗服务内容、服务期限等)3篇
-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合作合同
- 法规重点:2024年度劳动合同的担保要点2篇
- 2024年度汽车环保设备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度厦门市酒吧酒水供应链管理合同
- 2024年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浙江省计算机二级MS考试题库(浓缩400题)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烟叶分级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
- 三年级上册数学脱式计算大全500题及答案
- 统计学职业生涯规划
- 技术协议与技术协议书
- 国外户外背包行业分析
- 颈肩按摩培训课件
-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件-09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保守主义
- 校园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