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高考语文备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法及范文点评

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理解含义,品味语言

分析写法,个性解答

品味人物,理解环境

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某一物品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写

作技法。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意愿或理想来选"物"因此掌握好“物”与“志”

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让“志”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何才能选好“物”?

1.依“志”选“物”。“物”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写作中既要捕捉“物”

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内在的“神”。如《陋室铭》,作者选取“陋室”作为

自己志向追求的寄托者,而“惟吾德馨”才是作者所表达的主旨。

2.“物”“志”有相似处,便于读者的理解。文中所言之志,应是所托之“物”

固有特征给读者的自然启示。如《爱莲说》中,莲的体态、生长环境、香气等自身特

点,与君子的高贵品格,极其相似,让读者浮想联翩!

3.-“物”可表多“志”。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由于每个人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受生活影响极大,

因此对同一“物”,都有着不同的独特体验,作者的“志”就有所不同。如《陋室铭》

中的“陋室”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座简陋的房子,而在作者心中却有“惟吾德馨”

的情感表达。

※注意:

1.言志之“物”不是随意选取,也不是苦苦思考的结果,而应是作者的情思感

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

2.“言志”与“选材”紧密相连,浑然天成,要力避随意引申,牵强生发。

【范文展示】

心中的芦苇

雷尧

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中穿梭,谁曾一睹芦苇的风姿?只不过是一片嘈杂罢了;货

船在河中疾驶,船上的人,谁曾去注意那些芦苇?恐怕心中早已装不下了。

芦苇,春天钻出地面,在河畔洒下一片新绿,那一刻,它们新生!冬天,经历

了春华秋实的煎熬,它们渐渐老去,换上粗糙发黄的衣服,静立在寒风中!

而我唯独钟情于那时的它一一

风从窗外门缝里吹进来,我冻得直哆嗦,上下眼皮也直打架,手也冻麻了——

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放弃吧,睡觉去!”

于是放下笔。站起了身,猛然发现一一

透过窗户,几棵芦苇映着月光的影子折射在我的写字台前,那不停晃动的影子

让我的心有一丝牵动。“芦苇快断了吧!"我心中一直这样想。

可是----

等了许久,它终究未断,我的心猛然一惊!

大风中的芦苇,就像“不倒翁”,任凭风吹,就是不倒!芦苇的叶子在风中飘

动,似乎在向我招手,在向我传递生命的真谛。于是我又慢慢坐下,同芦苇在寒冬的

夜晚,一起拼搏!

芦苇,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

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清苦的宁静

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大风,也醉倒了我!

芋苹芦苇,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白云融为一体,在芦

花交织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生!

人是柔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

种连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我们一路向前……

【教师点评】

文章描绘了芦苇的韧性,展示出芦苇的风骨。作者对芦苇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提

升,引入到心灵触觉,以芦苇为榜样,表现了自己学习生活中将不断坚强地走下去的

决心,启发颇深。

文章“物”与“志”相融,情感真挚自然,语言生动形象,做到了“形”、“神”

一致。

叙事散文的阅读:

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在阅读这类

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

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

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

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

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

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

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

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

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

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J'……,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练习与解析】

海边荒石

高立群

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

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

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

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

我挑着拣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

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

俯身其中,令人沉醉。

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宝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

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

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失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现

它们依然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美丽。我看见一些普通的石头别扭地

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儿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

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相信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宝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

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

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原因,只是来了我------个倾

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婪,无可厚

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久熟稔而亲密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妙的大

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

么容易犯傻。

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一一“昆虫

之父”法布尔。这个一生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

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

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有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

成标本,他却是活着研究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法布尔把

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充满了尊重和温暖的

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自在,荒得其所。

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

1.文章说:“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这句话表现了“我”

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

2.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

【思路点拨】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

从作者的情感变化入手,在作者看来,让如此光艳、润泽的石头失去神采本来就是一

种罪过,自责、后悔、内疚在所难免。解答这类题最好能采用情景体验法设想当时的

心理活动。

2.此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解答此题

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抓住抒情句,就知道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不要“贪婪”地占有

而应“尊重”自然的本性。

【答案要点】

1.答:(1)这句话表现了“我”的自责(后悔、内疚)。(2)海水中的本来

很美,“我”把它从海水里拣起来,暴晒在岸边的阳光下。由于“我”的犯傻,石头

失去了原来的美态,引起了“我”的反思,由此“我”产生了自责的心理。

2.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环境,都有自己的美,我们要尊重它们,

而不能贪婪地占有它们。

叙事散文的阅读:

理解含义,品味语言

细节品味类题是在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品味类题都体现出

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这类题,有的针对某

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

有的是针对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在审清题干要求之

后,有针对性的详细研读。

【应考策略】

1、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

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

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2、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笫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句

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

(3)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

【练习与解析】

圆梦的翅膀

尤今

①台上,亮晃晃的灯光打在她美丽得毫无瑕疵的脸上。这名身材高挑而仪态万

千的女子姜馨田,就好像是一轮骤然从山里跳出来的太阳,四射的光芒扎得人眼睛发

痛。台下数千名观众,绝对不会想到,在21年前,当她还不满周岁时,被诊断为失

聪儿。绝望透顶的母亲曾把她抱在怀里,悲痛难抑地走向大海。咆哮的大海掀起的巨

浪打湿了婴儿的双脚,婴儿尖锐的哭声唤醒了母亲混沌的意识。在乍然醒过来的刹那

间,身为音乐教师的母亲,噫着眼泪,痛下决心:即使女儿永远听不到声音,她也要

设法把悦耳的音符嵌入女儿的生命里。

②此刻,这位绝处逢生的女子,以独特的手语对大家“说”道:“生命,总是

有梦的,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要献出一片绿荫;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想献出

全部芬芳……”

③她的话,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表演《我的梦》拉开了序幕。

④金元辉天生失明,他没见过光亮,不识乐谱,凭着天赋,两岁弹琴,五岁登

台,乐曲过耳即能弹出。那晚,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在他灵活的十指下,如溪水

般潺潺流泻,在观众心里铺陈出一片醉人的温柔。

⑤黄阳光生于广西山寨的一个瑶族家庭,五岁那年因电击而失去双臂。他以脚

代手料理生活,从事耕耘,闲来还绘画编织。在《秧苗青青》这支充满了动感的舞蹈

里,看他敏捷万分地挑着扁担,蹲、坐、起、跃;扭、转、摇、摆,轻盈得像只小鹿,

活泼得像只羚羊。

⑥张佳欢出世时,医生沉重地叹息:“她脊椎肌肉萎缩,最多只能活上一两岁……

然而,现今15岁的她,己在生命之页屡屡谱写奇迹,她无法站立,却能在大海里游

动如鱼;她没进校园,却靠自学修读大学课程;她学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只为了

能以多种语言演绎异国歌曲的内容。当晓,她以英语演唱的两首歌曲《雪绒花》和《剧

院魅影》,音域宽广,歌声甜美得仿佛淌着蜜糖。当她神采飞扬的引吭高歌时,轮椅

上那萎缩的身子,高大如一巨人。

⑦最绝的是艺术总监邰丽华,两岁那年因发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导致失聪,上聋

哑小学时,受律动课老师的影响,爱上了舞蹈。在《白舞鞋一一我的自白》一文里,

她忆述自己曾发狂地渴望拥有一双白舞鞋,可是,为了带她治病,母亲辞去了工作,

全家四口只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父亲洞悉她的愿望,在她七岁生日时,给她买了

一双舞鞋。为了练舞,她全身跌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为了不让妈妈担心,长年穿着长

裤来遮盖身上的伤痕……

⑧这晚,她的独舞《雀之灵》,确实已臻于艺术的化境,双臂柔若无骨,身体

软如云;舞姿轻灵、轻盈、轻俏、轻巧,如深山的月光,如树梢的微风,如小巷的晨

曦,如荷叶的圆露。让人如饮甘醇,醉得难以自抑。

⑨站在台上的每一个表演者,背后都有一个悲酸的故事。他们原本是不幸的,

但是,他们的双亲,以厚重如山的爱,为他们铸造了一只无形的翅膀,而他们所生长

的社会,乂以宽阔如海的胸襟,为他们塑造了另一只翅膀。

⑩这双翅膀,带他们飞越了重重的难关,让他们在艺术的天地里,展现了生命

的价值。

1.选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对文章第⑧段进行简单赏析。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思路点拨】

1.此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析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按

照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再结合题干要求按照上面揭示的方法分三步解答,根据

此题的情况,先答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再答出修辞句表达的内容,最后答出修辞

的作用。

2.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段画线句用如诗的语言,写出

家人对他们的关爱,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表现了他们的“幸运”。解答此类题必须结

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其含义,才能全面准确。

【答案要点】

1.答:这段话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邰丽华舞姿的优美以及难人

带来的美感,给人以生动形象感。(后两方面也可以合成•句话回答,即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邰丽华舞姿的优美以及难人带来的美感。)

2.答:他们身有残疾,这是不幸的,但他们有家人的关爱,有社会的帮助,他

们同样能够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叙事散文的阅读:

分析写法个性解答

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让学生将生活

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解答这类题容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其实解

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必须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所以解答程序

是: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应考策略】

一、关于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突出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写作目的所

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写作手法。它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主,既包括表现手法、结

构特点,也包括表达方式及用词用句等。在叙事散文中,它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

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乃至用词用句特点来把握。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

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

观全面。

叙述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

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

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

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

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

力。

以上所有表达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答到其作用,还要联系文章内容,

这样答题才完整。

二、关于个性解答

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要求体现阅读

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这也并非毫

无限制,它必须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解题步骤: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

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

认识和见解。

2、提炼。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

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3、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

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达。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

意的表达。

题型注意点:

1、感受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

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

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①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②语言、动作、

神态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③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

相映衬。

【练习&解析】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

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

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

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

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

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

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

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

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

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

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

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

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

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

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

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

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

把。

1.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文章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思路点拨】

1.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其实也就是写作手法。这道题仅仅考查了刻画人物的方

法。刻画人物首先要知道人物是谁,再根据文章内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去判断。本文

着力表现的是父亲,也就是说父亲才是主人公,而本文表面全是写“我”的文字,所

以塑主人公应当是侧面描写,因此A选项的内容是有误的。

2.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个性表达,情感把握方面,学生一般没有问题,

而学生对父亲的行为的用意却难以理解准确,父亲的行为中不仅是单纯的爱,还有帮

助我成长的深意,答到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完全正确,并且表达时注意心理描写时

应使用第一人称。

【答案要点】

1.A

2.示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

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叙事散文阅读:

品味人物理解环境

(应考策略+真题回顾&解析)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

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

婉跌宕的叙事之中。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叙事塑

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

某种情感。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应考策略】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首先弄清描写的分类方法,因为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

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

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

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

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④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从阅读的

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

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真题回顾&解析】

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

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

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

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

一样格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

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

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

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