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判断第一节判断概述一、判断及其特征二、判断同语句的关系三、判断的逻辑形式四、判断的分类一、判断及其特征什么是判断一般的教科书都认为,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报断定的思维形式。所谓事物情况是指客观事物或思维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或存在的状态、彼此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及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而所谓断定就是指对事物情况的否认或肯定,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况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情况的一种反映。2.判断的特点(1).凡判断必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即有所肯定或否认(2).判断有真有假要注意的是:形式逻辑在研究判断时,不研究和解决特定某个判断在内容方面的真假问题〔这是各门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只是从判断的形式方面研究判断的特征、种类及各种判断形式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和真假条件。二、判断同语句的关系1.判断与语句之间的联系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必须依赖和借助于语句。离开了语句,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是不可能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是判断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语句也依赖于判断,离开了判断,语句就仅仅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和文字,判断是语句表达的思想内容。2.判断与语句之区别(1).任何判断者要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只有在内容上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认的语句才表达判断(2).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由于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判断,所以在应用逻辑知识分析语句所表达的判断时,要善于透过丰富深动的语言材料,把握住语句所表达的判断的逻辑结构,这对于识别由丰富的语言材料所表达出的推理关系也很有益处。(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练习:指出以下语句中,哪些表达判断,哪些不表达判断1.本案总算结案了。2.难道警察就不会犯错误吗?3.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过失杀人?4.请勿酒后开车!5.啊,祖国,可爱的母亲!。6.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7.请法庭对被告人张XX从轻处分。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审判机关。9.他学习很努力,而且成绩很好。10.ThatforeignerspeaksfluentChinese.11.MyfellowAmericansasknotwhatyourcountrycandoforyou,askwhatyoucandoforyourcountry.12.Today,itisafineday,isn’tit?13.Themoonrevolvesaroundtheearth.14.Thecourtmaysetasidethearbitralawardsonthegroundslistedintheconvention.15.Nohorninthecampus.三、判断的逻辑形式1.什么是判断的逻辑形式判断的逻辑形式是指撇开判断的具体内容后抽取出来的判断本身各组成局部之间的联结方式。2.理解判断的逻辑形式时要注意的问题(1).逻辑常项是决定判断的逻辑形式的特征的局部,是区别不同判断逻辑形式的主要依据(2).判断的逻辑形式本身无所谓真假(3).判断的逻辑形式本身虽无所谓真假,但形式逻辑要研究它们的真假条件,或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四、判断的分类第二节性质(直言)判断一、性质判断及其特征二、性质判断的分类三、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四、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一、性质判断及其结构和特征1.什么是性质判断性质判断又叫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2.性质判断的组成结构组成性质判断的概念叫“项〞。其中表示被断定的对象的项,叫“主项〞。用以表示被告断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项,叫“谓项〞。表示对象与性质之间的联系的概念叫“联项〞。联项分肯定联项和否认联项,否认联项常用“不是〞表示,肯定联项常用“是〞表示。表示被断定的对象〔主项〕的数量范围的概念叫“量项〞。在逻辑学中常用“S〞来表示性质判断的主项,用“P〞来表示其谓项。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所有〔有的〕S是〔不是〕P。3.性质判断之特征从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形式上看,性质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断定。二、性质判断的分类1.按主项的量项的不同来划分按量项的不同,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分为全称性质判断,特称性质判断和单称性质判断。(1).全称性质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的全局部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是普遍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都是/不是P。性质概念做主项时,通常将该性质判断当作全称判断。(2)特称性质判断就是断定主项所反映的那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分子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也是普遍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有些S是/不是P。注意:作为特称量项的“有些〞“有的〞“有〞与日常语言中的“有些〞“有的〞“有〞是有显著区别的。在日常语言中,说“有的S是P〞,往往被理解为同时断定了“有的S不是P〞,反之有然。而逻辑学中说“有的S是P〞并不意味着“有的S不是P〞,因为这里的“有的〞的含义是“至少有一个〞,可以指的是“一个,一局部,甚至全部〞。同样,说“有的S不是P〞,并不意味“有的S是P〞。(3).单称性质判断是断定某个特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某个特定的S是/不是P。2、按联项的不同划分按照性判断的联项的不同,可将性质判断分为肯定性质判断和否认性质判断。(1)肯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联项为肯定联项。其逻辑形式为:所有/有的/某个S是P。(2)否认判断就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联项为否认联项。其逻辑形式为:所有/有的/某个S不是P。3、按照联项和量项的不同划分。将联项和量项结合起来,性质判断可以分为以下六种:(1).全称肯定判断(2).全称否认判断(3).特称肯定判断(4).特称否认判断(5).单称肯定判断(6).单称否认判断由于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一样,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因此一般均把单称判断归入全称判断(在后面讨论对当关系时例外),这样就只有四种形式。(1).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是PSAPA(2).全称否认判断所有S不是PSEPE(3).特称肯定判断有的S是PSIPI(4).特称否认判断有的S不是PSOPO4.确定性质判断的种类的方法在判断一个性质判断时,要排除语句的表层含议的干扰,抓住其深层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首先确定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然后再按照该判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其与前述标准句式一致。否那么,不同的人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练习:判断以下判断是A、E、I、O的哪一种1.这些孩子没有一个不是非自然死亡的。2.有期徒刑不是附加刑。3.几乎所有的公园都是不收费的。4.合成生物碱中至少有几十种潜在的毒物。5.提高警察素质是解决警力缺乏的重要措施。6.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是拥护改革的。7.A学院80%的学生是四川人。8.存在的东西不都是合理的。9.无论什么样的疑难案件都不是不能侦破的。10.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三、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1.什么是主谓项的周延所谓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是指在一个性质判断中是否断定了主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问题。如果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该主项或滑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该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要注意:周延性问题是就判断中对主项和谓项的外延的数量情况的断定而言的,属于主观认识,它不同于充当主项和谓项的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事实上存在的关系。因而在确定一个判断的主谓项是否周延时,只能以该判断本身对其主谓项的外延的数量情况的断定为准,而不能以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在事实上存在的关系为据。2.A、E、I、O四种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1).A判断的主项周延而谓项不周延(2).E判断的主项和谓项都是周延的(3).I判断的主谓项都不周延(4).O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而谓项周延练习:判断以下判断主谓项是否周延1、有的商品是次品。2、所有这些人都是我国法理学的创立者。3、这家书店没有哪本书是外文书。4、无论什么样的疑难案件都不是不能侦破的。5、市公安局刑警队最近承办的那些案件都不是杀人案件。6、该被告的口供不都是真实的。7、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8、存在的东西不都是合理的。9、法学院80%的学生都是四川人。10、无论什么样的疑难案件都不是不能侦破的。四、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SAP++___SEP____+SIP++++_SOP__+++SPSPSSPSPSP1.(上)反对关系,即A判断与E判断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那么另一个为假:如果一个为假,那么另一个真假不确定.即二者不能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2.下反对关系,即I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那么另一个真假不确定;如果一个为假,那么另一个为真.即二者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3.矛盾关系,即A判断与O判断、E判断与I判断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那么另一个为真;如果一个为假,那么另一个为真.即二者既不能同真又不能同假.4.差等(附属)关系,即A判断与I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判断为真,那么下位判断为真;如上位判断为假,那么下位判断真假不确定;如下位判断为真,那么上位判断真假不确定;如下位判断为假,那么上位判断为假.即二者既可以同真又可以同假.需要说明以下二点1.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并不包括同素材的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认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因为单称判断是断定某个特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对于特定的一个对象,它要么具有某具有某种性质。要么不具有某种性质,这就决定了这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不能同假,是矛盾关系,而非反对关系。如“王某是审判员〞为真,“王某不是审判员〞那么为假,反之亦然。2.相同素材的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也可引伸到其它判断,只要两个判断之间具有不能同真亦不能同假的关系,都叫矛盾关系,假设具有不能同真,但可同假的关系,都叫反对关系。练习1.写出和以下判断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①没有任何一种法律是不具有强制性的。②这些犯罪嫌疑人都不是作案人。③极个别受刑事处分的人不是有罪的。④有的杀人行为是过失行为。2.以下判断为真,写出其它三个同素材的判断并判断其真假。①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②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不是合法证据。③有的语句不是表达判断的。④有的刑事被告不是有罪的。3.以下判断为假,写出同样素材的其它三个判断并说明其真假。①所有的伤害罪都不是成心罪。②有的松树不是植物。③所有中国人都是汉族人。④有的否认判断的谓项是不同的。4.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原理,用一个素材相同的判断来反驳以下错误判断。①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②有的受贿罪不是成心罪。③有的盗窃罪是过失罪。④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4.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原理,答复以下问题。①“没有任何一种知识不是天赋的〞为假,能否断定“没有任何一种知识是天赋的〞为真,能否断定“有的知识不是天赋的〞真,为什么?②“发言的人不都是教师〞和“发言的人都不是教师〞之间是矛盾关系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③能用“这个犯罪集团中有些成员是罪犯〞去驳斥“这个犯罪集团有些成员不是罪犯〞吗?为什么?第三节关系判断一、关系判断及其组成结构二、关系的逻辑性质及关系判断的种类一、关系判断及其组成结构1.什么是关系判断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2.关系判断的组成结构从关系判断的结构来看,它是由关系主项,关系项和量项三个局部组成的。(1)关系主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是关系的承担者.(2).关系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3).量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的数量范围的概念。在不考虑量项的情况下,假设用“a〞“b〞分别表示关系前项和关系后项,用R表示关系项。那么反映两项关系的关系判断的逻辑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aRb或R〔a、b〕〔读作:A与B具有R关系〕二、关系的逻辑性质及关系判断的种类1.关系的对称性所谓关系的对称性是指:对于某类中的任意两个对象而言,对象a与对象b之间具有R关系时,是否对象A与对象b之间也具有R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是否也真。由此可具体分为三种关系:(1).对称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论域中就叫做对称关系。(2).反对称关系对于某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一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的论圩中就是反对称关系。(3).非对称关系。对于某个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真假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的论域中就是非对称关系。2.关系的传递性关系的传递性是指:对于某类中的任意三个对象a、b、c而言,当时象a与b具有R关系,对象b与对象c具有R关系时,对象a与对象c之间是否也具有R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都真时,是否aRc亦真。由此可具体分为三种关系:(1).传递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真,bRc亦真时,aRc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论圩中就叫作传递关系。(2).反传递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之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都真,aRc一定假时,在于这个特定的论圩中,关系R就是反传递关系。(3).非传递关系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真,aRc那么真假不定时,关系R就是非传递关系。练习:1.指出以下关系判断中的关系是对称的,非对称的还是反对称的。①张某和李某是邻居。②李某与王某是同案犯。③某甲检举某乙。④张三和李四是亲戚。⑤周恩来先于毛泽东逝世。
2.指出以下关系判断中的关系是传递的,非传递的,还是反传递的。①张三包庇李四,李四包庇王五。②某甲的刑期比某乙长二年,某乙的刑期比某丙长二年。③某甲是某乙的亲属,某乙是某丙的亲属。④a与b相交叉,b与c相交叉。⑤无刑重于无期徒刑,无期徒刑重于有期徒刑。综合练习填空1.“法学院有些学生是优秀学生〞这一判断是性质判断中的()判断.2.“难道你的观点就全都是正确的吗?〞这一语句表达的是一个()判断.3.“有精神缺陷的人是不能作证的人〞这一判断是()判断.4.“没有人不具有自我防卫意识〞是()判断.5.“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人就不是唯物主义者〞是一个()判断.6.“张三和李四是同案犯〞是一个()判断,〞张三是李四的同案犯〞是一个()判断.7.“人民商场出售的许多商品都是名优产品〞这一性质判断的主项是().8.“爱说谎的人的证言不都是不可采信的〞这一性质判断的谓项是().9.就概念是否周延来看,〞没有哪个S不是P〞中的〞P〞是()的.10.〞某甲是他杀〞这个判断的矛盾判断是().11.假设甲判断真时乙判断假,甲判断假时乙判断真,那么甲乙两判断是()关系.12.假设〞某班有些学生不是共青团员〞为真,那么()判断为假.13.就周延性问题而言,与〞凡审判员都是司法干部〞这乙判断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的主项(),谓项().14.〞有的违法行为不是犯罪行为〞这一判断的逻辑常项是().15.如果一个性质判断的主谓项都周延,那么其主谓项的外延关系只能是()关系.16.当一个主项不周延而谓项周延的性质判断为假时,与之主谓项相同的真判断的主项和谓项在外延上不可能是()关系.17.〞小王是审判员〞和〞小王是律师〞这两个判断是()关系.18.就关系的对称性看,概念之间外延上的全同关系是()关系,而交叉关系是()关系.19.就关系的对称性看,概念之间外延上的真包含关系是()关系,而全异关系是()关系.20.假设aRb为真而bRc为(),那么是非对称关系.二.单项选择1.“占我国人口6%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这一判断是().A.全称判断B.特称判断C.单称判断D.既可理解为全称判断也可理解为特称判断2.〞不努力学习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这一判断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SAPB.SEPC.SIPD.SOP3.“云南大学法学院的每一个教师都是律师〞这一判断的主项是().A.云南大学法学院的每一个教师B.云南大学法学院的教师C.云南大学法学院D.云南大学教师4.〞该法院没有一个审判员是学过法律的人〞这一判断的主谓项周延情况是().A.主谓项都周延B.主谓项都不周延C.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D.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5.〞张某有些行为使犯罪〞与〞张某有些行为不是犯罪〞这两个判断,().A.谓项都周延B.谓项都不周延C.前一判断谓项周延,后一判断谓项不周延D.前一判断谓项不周延,后一判断谓项周延6.概念B真包含于概念A,那么判断()为真.A.AABB.BOAC.BIAD.AEB7.假设一个性质判断的主谓项都周延,那么其逻辑形式一定是().A.SAPB.SEPC.SIPD.SOP8.与〞违法行为不都是犯罪行为〞具有上反对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是().A.所有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B.所有违法行为都不是犯罪行为C.有些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D.有些违法行为不是犯罪行为9.“这些人都不是犯罪嫌疑人〞与〞这些人不都是犯罪嫌疑人〞这两个判断具有()关系.A.上反对B.下反对C.矛盾D.差等10.“有些法律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与〞有些法律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这两个判断().A.可同真,可同假B.不可同真,不可同假C.可同真,不可同假D.不可同真,可同假11.假设SAP为假而SIP为真,那么S与P的外延关系可能是()关系.A.全同B.(P)真包含(S)C.交叉D.全异12.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假设〞有些事物的运动不是无规律的〞为真,那么().A.“没有事物的运动不是无规律的〞为真B.〞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无规律的〞为假C.〞所有事物的运动都不是无规律的〞为真D.〞所有事物的运动都事无规律的〞为假13.当SEP和SOP都为假时,〞S〞与〞P〞的外延关系只能是()关系.A.全同或真包含B.全同或真包含于C.全同或交叉D.真包含或真包含于14.假设P、Q和R是三个性质判断,P是全称判断,P与Q为差等关系,Q与R为矛盾关系,那么P与R为()关系.A.矛盾B.上反对C.下反对D.差等15.假设P、Q和R是三个性质判断,P是全称判断,P与Q为矛盾关系,Q与R为下反对关系,那么P与R为()关系.A.矛盾B.上反对C.下反对D.差等16.根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假设〞任何法律标准都具有强制性〞为假,那么().A.“有些法律标准具有强制性〞为真B.〞有些法律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为真C.〞任何法律标准都不具有强制性〞为真D.〞没有法律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为真17.〞张某的这一行为构成抢劫罪〞和〞张某的这一行为构成抢夺罪〞这两个判断是()关系.A.上反对B.下反对C.矛盾D.差等18..〞张某的这一行为构成抢劫罪〞和〞张某的这一行为不构成抢夺罪〞这两个判断是()关系.A.上反对B.下反对C.矛盾D.差等19.由〞张某的这些行为不都构成抢劫罪〞为真,可断定()为假.A.张某的这些行为都不构成抢劫罪B.张某的这些行为没有哪一个不构成抢劫罪C.张某的这些行为中有的构成抢劫罪D.张某的这些行为中有的不构成抢劫罪20.逻辑上看,〞有些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到刑罚处分的〞应理解为().A.所有犯罪行为都是应当受到刑罚处分的B.局部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分,局部犯罪行为不应当受到刑罚处分C.至少有一种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分D.犯罪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刑罚处分应视情节轻重而定21.〞小王和小李是同学〞和〞小王和小李是团员〞这两个判断,().A.都是关系判断B.都是性质判断C.前者是性质判断后者是关系判断D.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是性质判断22..〞小王和小李是同学〞和〞小王是小李的同学〞这两个判断,().A.都是关系判断B.都是性质判断C.前者是性质判断后者是关系判断D.前者是关系判断后者是性质判断23.〞不相等〞是().A.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B.对称关系和非传递关系C.对称关系和反传递关系D.非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24.〞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关系A.对称B.非对称C.反对称D.传递25.〞判断之间的反对关系〞是()关系A.传递B.反传递C.非传递D.对称三.多项选择1.以下语句表达判断的有()A.她的行为是不文明的.B.课堂上禁止讲话C.请不要在课堂上讲话.D.她的行为文明吗?E.难道她的行为文明吗?2.〞没有犯罪行为是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的.〞是一个()判断.A.单称B.特称C.全称D.肯定E.否认3.如概念A是B的种概念,那么为真的判断有().A.AABB.BAAC.AIBD.BIAE.BOA4.如概念A与B是交叉关系,那么为真的判断有().A.AIBB.BIAC.AOBD.BOAE.BEA5.以下判断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的有().A.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B.在座的没有哪一个不是法学院的学生.C.法学院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四川人.D.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E.她是本案作案人.6.如SIP为假,那么S与P的外延可能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反对D.交叉E.矛盾7.假设一个性质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且该判断为真,那么其主谓项两个概念的外延可以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交叉D.矛盾E.反对8.当SAP和SEP都假时,S与P的外延可以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9.假设AAB和AAC这两个判断都为真,B与C的外延可以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10.假设AAB和BAC这两个判断都为真,那么A与C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可以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11.当SIP真而SOP假时,S与P的外延可以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12.以下判断组中,具有反对关系的有().A.〞某甲是审判员〞和〞某甲是非审判员〞B.〞这些人都是被告〞和〞这些人都不是被告〞C.〞这些人并非不都是被告〞和〞这些人都不是被告〞D.〞这些人中并非有些是被告〞和〞这些人中并非有些不是被告〞E.〞某甲是自杀〞和〞某甲是他杀〞13.以下判断组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有().A..〞某甲是自杀〞和〞某甲不是自杀〞B.〞没有哪个S不是P〞和〞S不都是P〞C.〞这个S是P〞和〞这个S是非P〞D.〞小王是1978年出生的〞和〞小王是1979年出生的〞E..〞小王是78年出生的〞和.〞小王不是78年出生的〞14.当AAC和BAC这两个判断都为真时,A与B的外延可能是()关系.A.全同B.真包含C.真包含于D.交叉E.全异15.当判断〞没有特称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真时,可确定其为假的判断有().A.没有特称判断的主项不是周延的B.所有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C.所有特称判断的主项都是周延的D.至少有一个特称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E.至少有一个特称判断的主项不是周延的16.在以下判断中,主项和谓项都不周延的判断有().A.教师中有律师B.某厂工人中有不少是技师C.被告并非都有罪D.判断皆有真假E.有一个参加数学竞赛的同学是高中生17.根据对当关系原理,假设SAP真,那么可推知().A.SEP和SIP假B.SOP真而SIP假C.SIP真D.SOP假E.SIP真,SEP和SOP假18.与〞所有法学家并非都不是哲学家〞这一判断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有().A.所有法学家都是哲学家B.所有法学家都不是哲学家C.有的法学家是哲学家D.有的法学家不是哲学家E.有些法学家并非是哲学家19.要反驳一个具有SAP形式的判断,可以用与其素材相同的()判断.A.SAPB.SIPC.SOPD.┐(SOP)E.SE┐P20.要证明一个具有SIP形式的判断,可以用素材相同的()判断.A.SAPB.SEPC.┐(SOP)D.┐(SEP)E.SEP21.以下关系中,()是反对称关系A.真包含于关系B.矛盾关系C.大于D.全异关系E.战胜22.在〞甲控告乙〞这一关系判断中,〞控告〞是()关系.A.对称B.非对称C.反对称D.传递E.非传递23.〞张某和李某是同案犯〞是().A.关系判断B.性质判断C.复合判断D.简单判断E.模态判断24.〞判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A.对称性B.反对称性C.传递性D.反传递性E.非传递性25.〞概念之间的反对关系〞具有().A.对称性B.反对称性C.传递性D.反传递性E.非传递性四.论述题1.能否用以下各组判断中的B判断去反驳A判断?为什么?①A:并不是所有犯罪都受到了处分.B:有些犯罪没有受到处分.②A:并非任何犯罪都是成心犯罪B:有的犯罪是成心犯罪③A:所有唯物主义者都是有神论者B:所有唯物主义者都不是有神论者2.:①判断A与判断B具有反对关系;②判断B与判断C具有矛盾关系.证明:判断A与判断C具有差等关系.第四节联言判断一、复合判断概述1.复合判断及其构成复合判断就是本身包含有其它判断的判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复合判断由肢判断和联结词构成。其中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叫复合判断的肢判断。2.复合判断的真假简单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其是否与实际相符,复合判断的真假那么取决于其肢判断的真假情况。3.复合判断的种类复合判断的类型及其逻辑性质取决于它的联结词,根据联结词的不同可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和多重复合判断等.二、联言〔合取〕判断及其构成1.什么是联言判断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2.联言判断的组成结构与逻辑形式联言判断是由肢判断和联结词组成的。其中组成联言判断的肢判断叫联言肢,联结词在汉语中常用“并且〞,除此之外,“而且〞、“和〞、“既是,又是〞、“不但,而且〞、‘虽然,但是〞、〞首先,其次〞等也是表示联言判断的联结词。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P并且q,P∧q〔∧读作“合取〞〕。三、联言判断的种类1.联主联言判断联主判断是由几个主项一个谓项构成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断定几个对象同时其有某个属性。可用公式表示为:S1∧S2∧……∧Sn是P.2.合谓联言判断合谓判断是由一个主项假设干谓项所组成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断定一个思想对象同时具有几种属性。可表示为:S是P1∧P2∧……∧Pn。3.联主合谓联言判断联主合谓判断是由假设干个主项和假设干个滑项构成的联言判断。这种联言判断断定假设干个思想对象同时具有假设干不同的属性。可用公式表示为:S1∧S2∧……∧Sn是P1∧P2∧……∧Pn。根据表达联言判断的连接词的不同,把联言判断分为并列关系的联言判断〔既P,又q〕、递进关系的联言判断〔不仅P,而且q〕和转折关系的联言判断〔虽然P,但是q〕等.四、联言判断的真假由于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故如果各个联言肢都是真的,该联言判断即为真,假设联言判断中任何一个肢判断是假的,该联言判断即为假。联言判断的真假与联言肢的真假关系可用右面的真值表来表示:pqp∧q++++___+____第五节选言判断一、选言判断及其构成1.什么是选言判断选言判断又叫析取判断,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即至少有一种情况为真〕的判断。2.选言判断的构成选言判断是由选言肢和联结词构成的。选言判断中的肢判断叫“选言肢〞,连接选言肢的联结词有“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也许……,也许……〞、“可能……,可能……〞、“二者必居其一“等。二、相容选言判断1.相容选言判断及其逻辑形式相容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可以同时存在,即几个选言肢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或者q〞或“p∨q〞〔P析取q〕2.表达相容选言判断的非标准句式3.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由于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而且可以同时存在,即选言肢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因此,当至少有一个选言肢为真时,该选言判断即为真,只有当全部选言肢都假时,该选言肢才假。选言肢的真假组合情况和相容选言判断的真假关系可用右面的真值表表示:PqP∨q++++_+_++___三、不相容选言判断1.不相容选言判断及其逻辑形式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中有并且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即所含选言肢有且仅有一个为真而不能同时为真的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联结词在汉语中常用“要么……,要么……〞。此外还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只能择其一〞、“p、q、r等中有且仅有一个〞等.其逻辑形式为:“要么P,要么q〞或“p∨q〞〔p严格析取q〕。2.不相容判断的真假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如果只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如果有2个或2个以上的选言肢是真的,或者全部选言肢都是假的,那它就是假的。可用右面的真值表表示:PQPvq++_+_+_++___四、对于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在日常语言中,假设两个判断都是真的,或其中一个判断已被断定为真,一般不作选言判断,而在逻辑学中那么可以作这样的选言判断。2.在日常语言中,两个内容毫无联系的判断一般也不连在一起构成选言判断,但在逻辑学上这样的选言判断是可以成立的。3.要正确地区分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4.在作出选言判断时,必须穷尽选言肢,否那么便会犯错误。第六节假言判断一、假言判断概述1.什么是假言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是断定一种事物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产生或存在的判断。假言判断反映了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2.假言判断的构成假言判断是由两个肢判断和联结词构成的.其中表示条件的肢判断叫作前件,表示依赖于条件而出现的肢判断叫作后件。前件和后件在逻辑上表现为理由和推断的关系,常用联结词“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才……〞等表示。3.关于假言判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逻辑学不研究各个具体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的内容方面的条件联系,只是研究通过抽象而获得的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在形式上的条件关系,即从肢判断的真假来研究假言判断的真假。(2).逻辑学上研究的假言判断不要求前件和后件在事实上存在着某种条件联系,这与自然语言中的条件复句是不一样的。4.假言判断的种类二、充分条件假言判断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及其逻辑形式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事物情况的出现必然引起另一事物情况出现的假言判断。这种假言判断反映了一个事物情况与另一个事物情况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所谓充分条件关系是指:P、Q两个事物情况之间的有P必有Q的条件关系。在这种关系中,P就是Q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假假设……,就……〞、“假设……,那么……〞等,有时也可不用任何连接词。用P表前件,P表后件,其逻辑形式为:“如果P,那么Q〞或“P→Q〞〔P蕴涵Q〕。2.理解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1).“如果P,那么P〞它只断定了有P一定有P,至于没有P是否有Q,它并未作断定,因此这种判断没有“如果不P那么不Q〞或“如果不P那么Q〞的含义。即(P→Q)¬↔(¬P→Q)、〔P→Q〕¬↔〔¬P→¬Q〕。(2).“如果P,那么Q〞也没有“如果Q,那么P〞的含义。即即〔P→Q〕¬↔〔Q→P〕。(3).“如果P,那么Q〞等值于“如果不Q,那么不P〞。P→Q〕↔〔¬Q→¬P〕。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设右图所示.从该图表可以看出:(1)只有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才是假的,即〔¬〔P→Q〕〕↔〔P∧¬Q〕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有两种情况:或者前件是假的,或者后件是真的,即〔P→Q〕↔〔¬PVQ〕。这就是现代逻辑学称的“蕴析律〞。PQP→Q++++___++__+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1.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逻辑形式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事物情况的不出现必然导致另一事物情况的不出现的假言判断。这种假言判断反映了一事物情况与另一事物情况之间的必要条件关系。所谓必要条件关系是指P、Q两个事物情况之间的无P必无Q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P就是Q的必要条件。表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词除“只有……,才……〞外,还有“必须……,才……〞“除非……,才……〞等。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或“P←Q〞(读作P逆蕴涵Q)。2.理解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有P,才Q〞的含义前件假后件必假,即“如果不P,那么不Q〞也就是说:〔P←Q〕↔〔¬P→¬Q〕。(2).“只有P,才Q〞没有“有P,便有Q〞或“只有Q,才P〞的含义,即:〔P←Q〕¬↔〔P→Q〕或〔P←Q〕¬↔〔Q←P〕。(3).“只有P,才Q〞意味着“有Q,便有P〞,即〔P←Q〕↔〔Q→P〕。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设右图所示.从右图可见:(1).当且仅当前件假而后件真时,P←Q才是假的。由此可得出一个等值式:〔¬〔P←Q〕〕↔〔¬P∧Q〕(2).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真的有两种情况:或者前件是真的,或者后件是假的。由此可得一等值式:(P←Q〕↔〔PV¬Q〕。PQP←Q++++_+_+___+四、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其逻辑形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一种事物情况的出现必然引起另一种事物情况的出现,同时该一事物情况不出现必然导致该另一种事物情况不出现,即有P就有Q,无P便无Q的假言判断。这种假言判断实际上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结合。表达充要条件的联结词常用的是“当日仅当〔有且只有〕……,才……〞。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为:“当且仅当P,才Q〞或“如果P,那么Q,并且只有P,才Q〞。用现代逻辑符号表示为:P↔Q〔P等值于Q。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可以得到这个等值式:〔P↔Q〕↔〔〔P→Q〕∧〔P←Q〕〕。2.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充要条件假言判断得真假设右图所示.根据真值表,有如下两个等值式:(1).〔P↔Q〕↔〔〔P∧Q〕∨〔¬P∧¬Q〕〕(2).〔¬〔P↔Q〕〕↔〔P∧¬Q〕∨〔¬P∧Q〕〕PQP↔Q++++___+___+第七节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一、负判断及其逻辑形式1.什么是负判断负判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复合判断,是否认某个判断的判断。这里的某个判断既可以是肯定判断,又可以是否认判断,既可以是简单判断,又可以是复合判断。2.负判断与否认判断负判断和性质判断中的否认判断不同。性质判断中的否认判断是否认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是简单判断,而负判断是对某一判断的否认,是复合判断。表达负判断的否认词通常是放在被否认的判断前面的,而否认性质判断的否认联项是位于判断中间的。3.负判断得逻辑形式与逻辑性质在语中表达负判断的联结词有〞并非〞、“不是〞、“不〞、“没有〞、“非〞、“……是假的〞等。假设以“P〞表示被否认的判断,“并非〞表示联结词,那么负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并非P。符号表示为:¬P〔“¬〞读作“并非〞〕由于负判断是对某个判断的否认,因此它与被否认的那个判断之间是矛盾关系。即某判断为真,其负判断必假,反之亦然。由于某判断为真,其负判断必假,某判断为假,其负判断必真,故P↔¬¬P,这就是双重不定律。二、性质判断的负判断及等值判断1.“并非这个S是P〞等值于“这个S不是P〞。2.“并非这个S不是P〞等值于“这个S是P〞。3.¬(SAP)↔SOP。4.¬(SEP)↔SIP。5.¬(SIP)↔SEP。6.¬(SOP)↔SAP。三、复合判断得负判断与等值判断1.联系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P∧Q〕↔〔¬P∨¬Q〕(德·摩根律1)同理:¬〔¬P∧¬Q〕↔〔P∨Q〕¬〔¬P∧Q〕↔〔P∨¬Q〕¬〔P∧¬Q〕↔〔¬P∨Q〕2.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析¬〔P∨Q〕↔〔¬P∧¬Q〕(德·摩根律2)同理:¬〔¬P∨¬Q〕↔〔P∧Q〕¬〔¬P∨Q〕↔〔P∧¬Q〕¬〔P∨¬Q〕↔〔¬P∧Q〕3.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P∨Q〕↔〔〔¬P∧¬Q〕∨〔P∧Q〕〕4.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P→Q〕〕↔〔P∧¬Q〕将上式两边同时加以否认并换位而得:(¬〔P∧¬Q〕)↔〔P→Q〕同理:〔¬〔¬P→¬Q〕〕↔〔¬P∧Q〕〔¬〔¬P→Q〕〕↔〔¬P∧¬Q〕〔¬〔P→¬Q〕〕↔〔P∧Q〕5.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P←Q〕〕↔〔¬P∧Q〕。同理:〔¬〔¬P←¬Q〕〕↔〔P∧¬Q〕〔¬〔¬P←Q〕〕↔〔P∧Q〕〔¬〔P←¬Q〕〕↔〔¬P∧¬Q〕6.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P↔Q〕〕↔〔P∧¬Q〕∨〔¬P∧Q〕〕练习:给出以下判断的负判断及其等值判断1.只有杀人犯才判无期徒刑。2.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是共产党员。3.他既不是盗窃犯又不是贪污犯。4.当且仅当案情复杂才不能破案。5.明天或者刮风或者下雨。6.或者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材料进出仓管理办法
- 教材征订与管理办法
- 半成品储存管理办法
- 博士后站点管理办法
- 团队创建及管理办法
- 江苏村公墓管理办法
- 水污染绩效管理办法
- 数据主人制管理办法
- 宁夏咨询费管理办法
- 新联合协同管理办法
- 2025年四川省凉山雷波县事业单位考试招聘3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喷漆车间火灾应急预案
- 路灯设施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T-CTSS 3-2024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
- 合唱排练劳务合同范例
- 妇科医疗风险防范
- 新《医用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云仓课件教学课件
- Python快速编程入门(第3版) 课件 第8章 面向对象
-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培训课件
- DL∕T 1901-2018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