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_第1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_第2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_第3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_第4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分析了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山东省Abstract: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evolutionrelationshipisanimportantresearchareaofeconomicdevelopment,bothexistverycloserelationship.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processof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inShandongProvince,meanwhilecomparesitwithinternationaltheoreticalstandard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rearelotsofsurpluslaborforcewithouttransfer,coordinationofsecondaryindustryisbetter,butalsohasobviouseffectonpromotinglaboremployment;however,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coordinatespaceisstillverylarge.Thecoordinationoftertiaryindustrydevelopmentisbest,absorbinglaborforceabilityisstronger.Keywords:industrialstructure;Employmentstructure;Coordinationmeasure;ShandongProvince

目录前言 1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2(一)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 21.产业 22.产业结构 3(二)就业结构的相关概念 31.就业 32.就业结构 3(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协调理论分析 4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4(一)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测度 6(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协调性问题 91.结构性问题 92.相互关系问题 93.协调性问题 10三、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1(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1(二)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12(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PAGE15前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两个重要指标,而两者之间表现为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其关系的协调与否则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不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克拉克认为,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其后,SimonKuzne在此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在全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随着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对比重趋于上升;Chenery则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前者的产业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的转换,而后者产业的转换和劳动力就业的转换则基本同步回。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协调性也陆续展开了研究。范剑勇等(2001)研究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所产生的结构效应呈现出“U”字型变化特点,1978-1999年间,我国劳动力再配置带来的就业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0.61%~0.91%。李仲生(2003)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进行了描述和问题分析,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在总体上是较为迟缓的团。近几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甚多。从研究方法上看,一是主要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作为工具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或均衡性问题。如陈祯(2007)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通过上述指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黄晓军、李诚固等(2008)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关性、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郑云(2010)运用结构偏离度对建国以来河南省产业就业结构均衡程度进行了分析图。但是,上述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如比较劳动生产率在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时只考虑了效益性,就业弹性则主要考察了三次产业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结构偏离度更适合于某一产业均衡状况的微观分析,这些指标都无法从整体角度衡量和比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二是运用相似系数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问题。如张春勋(2003)利用相似系数公式,通过测算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下山东市与发达国家的三次就业结构的相似性,进而对山东市就业结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进行了准确推断。周勇(2005)通过对1978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就业结构演变进程的量化分析,测算了其与全国的相似程度网。王庆丰(2009)运用建立在相似系数公式基础上的协调系数测度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时间、空间上的整体协调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借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计算方法,以山东市为例,分别测算了1985-2011年期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以及山东市“一圈两翼”战略下2008年三大经济区域协调系数,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山东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进行测度,从而对山东市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中两者的协调性有一个更为完整和正确的认识。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一)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1.产业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教材中通常从市场供给的角度对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即把“产业”定义为直接从事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活动的企业集合。对产业进行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前提。不同研究者研究产业的角度、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产生了多种不同的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霍夫曼产业分类法、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以及其他产业分类方法。本文所采用的是三次产业分类法,其分类标准如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2.产业结构从经济学发展史看,产业结构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它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概念的意义和用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的使用很混乱和不规范,直到七十年代,该概念的含义才基本确定下来。产业结构从广义来讲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联系与联系的方式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察。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动态地揭示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和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从“量”的方面讲,就是静态地揭示和研究各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从狭义来讲,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主要是侧重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二)就业结构的相关概念1.就业就业是指有在年龄内或超过劳动年龄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状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的就业者(从业人员)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再就业的离职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乡镇企业及农业从业人员;从事家庭副业,其收入相当于当地一个社会劳动者最低收入水平或者参加累计在3个月以上的乡村;劳动者;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等。2.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经常需要考察的就业结构有以下几种:就业的职业结构,该结构是按就业人口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就业的地区结构,该结构考察的是就业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及如何被产业结构影响,怎样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充分转移与吸纳,因此,本文中的就业结构主要是从就业的产业结构角度进行研究,即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分布及其数量对比关系。(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协调理论分析“协调”从用语上来讲指的是事物间关系的理想状态或指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在经济学中,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实现均衡状态也可以指趋向均衡状态的过程(熊德平2009)。由于经济结构系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内部的各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只有实现各要素关系之间的协调,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均衡发展。同样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也是连个具有密切联系的要素,是构成整个经济系统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门,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实现两者间关系的协调,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理想均衡状态,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根据前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进步,虽然从产业就业两者间的关系来看,前者的调整升级是造成两者间协调程度减弱的最初原因,但产业结构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的必经之路,如果为了两者的均衡而停止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失去了使两者协调发展的意义所在。(2)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讲,两者协调意味着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可以正常作用发挥,从前面的分析知,产业升级对于增加就业促进就业结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又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只有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情况下,两者的相互作用得到发挥实现才能匹配,才能实现协调发展。(3)从静态与结果方面讲,协调性应表现在劳动力要素在各产业间配置的均衡程度上,两者最理想状态是完全重合,然而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两者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距,因此实现两者更加协调的发展的过程其实是缩小两者差距的过程。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一)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从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最理想的均衡状态是两者完全重合,然而现实中两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构偏离度是众多学者在对这种差距进行时采用的最常见的指标。结构偏离度通常有使用相对量和绝对量数据两种计算方法,本文采取用绝对量的计算方式可以直接反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大小,同时便于不同年份间的比较。计算方法是对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取差值计算,所有产业的总偏离对各产业偏离取绝对值后再加总。根据1978-2011年间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历年山东省的各产业以及总体结构偏离情况(见表1),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标明以产业产值比重始终小于就业比重,意味着山东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持续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变化趋势来看,在1978-2001年阶段,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先减小后上升的轨迹,由1978年的40.59%下降到1986年的34.19%,又逐渐上升自2001年的42.57%,自2002年到现在总体上一直处于下降的阶段,表明第一产业存在的巨大偏离主要形成于2002年之前,就业结构调整在前面的阶段明显滞后。(2)二、三产业就业偏离度为正,且第二产业偏离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表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从变化趋势上看,二三产业的偏离轨迹均与第一产业相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在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拐点比较相近,而第二产业的拐点相对第一、三产业晚2-4年出现。(3)从总的就业偏离变化轨迹来看,先由1978年的81.18%下降至1986年的68.37070,而后又上升至2001年的85.15%,此后一直下降至2011年的60.52%,同样与第一、三产业的变化情况在拐点上相似。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上也出现了偏离“缩小一拉大一再缩小”的过程。表11978-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数据来源;由《山东统计年鉴2012))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4)山东省目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逐渐缩小阶段,正在向着协调的方向演进,但偏离程度依然较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三次产业的偏离程度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表明三次产业内部的不协调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二产业。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过多,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够是造成山东省产业、就业结构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而第三产业,偏离度已经接近于0,表明第三产业未来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能力将会减弱。(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测度上部分用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状况进行分析,这一部分通过选取指标对两者的整体协调性进行评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1989年提出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公式,用于衡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王庆丰(2010)在其学位论文中对这一公式进行改进,用同一地区的就业结构数据替换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数据,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衡量。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分别为第i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代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其值的大小衡量两者间均衡协调程度,的取值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就越均衡,两者的关系就越协调;越接近于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协调性就越差。廖重斌(1999)依据协调系数取值的大小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划分为10类,具体标准见表2.表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评价标准利用公式(1)与山东省1978-2011年的相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计算出山东省在此期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结果见表3和图1。表31978-2011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数据来源;由《山东统计年鉴1979-2012》计算得到从表3-6可以看出,1978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为0.7074,经过多年的调整与改变,到2011年上升至0.7935,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总体上有所上升。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协调系数一直在0.8以下,根据表3中的协调程度评价标准,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大部分年份处于中级协调状态,有一些年份还处于低级协调状态。据王庆丰(2010)对2008年全国各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计算结果: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9137,0.7778和0.7164,2008年山东省的协调系数为0.7212,仅略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在全国还处于较低水平,两者间的协调性较差。图11978-2011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来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呈现明显的波动性,这与不同时期国家的产业政策转变与劳动力转移的滞后相关。1978年-1987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村劳动力被大大释放,同时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都发展繁荣起来,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在总就业人数未发生多大的变化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不断改善,由1978年的0.7074上升到1984年的0.7851,此后改革开放释放的影响逐渐减弱,协调系数维持至1987年的0.7773。1987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以关中经济区为发展重点,对山东建国以来具有优势的重工、军工以及其他工业企业大量引进新技术,开始了第一轮为期5年的技术更新改造,对劳动力形成了替代,同时由于经济过热,1988年国务院决定进行经济整顿,协调系数到1992年下降到0.6862。1992年,经济整顿结束后,中央提出两个转变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的重点从招商引资向内部改革进行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与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到,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再次改善,到1996年上升至0.7169。但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隐蔽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同时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对劳动力需求减少再加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山东省产业与就业间的协调性再次恶化。2003年,中央首次把创造就业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第二大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就业是我国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2003年至今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协调性差的状况逐步改善。(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协调性问题1.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主要产业结构或者就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个产业的产值比重或者就业比重与理想状态相比较过高或者过低,出现比重失调现象。2012年山东省人均GDP为38564元,相当于1980年的1284美元,介于中所列钱纳里、塞尔奎因模式针对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划分阶段中的工业化高级阶段,而万阳辉(2012)结合国内外研究认为折算成美元的方法大大低估了实际收入情况,结合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计算结果,研究中认为山东省在2012年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发达初级阶段的过渡时间点。2012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9.48%,55.86%和34.660%,第二产业比重比经济发达初级阶段最高临界值要高出1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要比最低临界值小将近9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的角度来看,2012年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8.67%基本等于经济发达初级阶段的临界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011年为28.41%高于临界点将近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11年就业比重31.57%,少于临界点5个百分点。从上述比较来看,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产业结构内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就业结构内部,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就业规模较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大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结构性问题,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2.相互关系问题根据第前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理论上应该存在的关系,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能增加就业并且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变,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变动应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就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就业结构调整。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研究时发现:山东省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相关性较强,分别为0.9473和0.8277,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5445,表明第一、三产业规模与就业规模间的相关性较强,而第二产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对就业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同时第二产业与一、三产业的交叉相关系数较低表明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独立性较强。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MOORE)与就业增长率(REP、就业结构改善(NAREP)之间的关系进行长期趋势分析时,发现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改善之间的相关性较差,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分别与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改善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就业增长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成立。对比产业结构与就业、就业结构在理论上应该存在的关系和前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山东省发展道路的选择,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没有对促进就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且第二产业的调整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不能积极主动地促进就业增加以及推动就业结构的改善,相反地,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就业增加情况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3.协调性问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如何其实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在结构方面、作用机制方面产生问题的最终结果表现,从二、三章节的研究结果发现,山东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协调性问题:一是就业结构调整相对产业结构滞后,一、二产业间的产出、就业关系极其不协调。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偏离情况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以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一、二产业间,第一产业占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却创造了少量的产出,第二产业却恰恰相反,就业结构调整滞后是产生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配置不均衡的直接原因,一、二产业间协调关系差也是阻碍山东整体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向更高级协调阶段演进的根本原因。二是就业结构转变不合理,过分依赖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第三产业成长缓慢,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的研究都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更大程度上的走了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路径。根据一般经济理论,第三产业无论在劳动生产率还是在产值比重上,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具备的优势都应该越来越明显,然而山东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与产值比重近几年都逐渐降低的现象,就业未来山东省第三产业有成为像第一产业那样的劳动力“蓄水池”的趋势。三是行业内部(主要是第三产业)就业配置方向不合理,新型第三产业函待发展。从效率角度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行业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第三产业行业(大部分是传统服务业)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涌入而导致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而一些新兴服务业部门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规模较小、生产效率较高,但就业增加规模不是很大,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的关系开始变得如同一、二产业一样,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三、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山东省户籍制度的存在对劳动力向城市部门正常转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极大的减缓了应有的城镇化进程,虽然自2007年开始,山东省已逐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方法,但消除“户口特权”,实现山东省全民利益的对等与公平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户籍制度改革离不开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对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的户口管理制度,充实管理队伍与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农村户籍制度管理的城市化。(2)建立与完善以转移务工人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社保的覆盖范围与参保细则,从实际出发对外出务工的群体采用农村社保加外出务工社保相结合的方式,在城乡社保实现均等之前,实现对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补偿,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同时可以为劳动力大量转移情形下城市的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累经验。(3)各个相关的部门,包括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国家财政部门以及教育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户籍管理改革顺利有序的进行。(二)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目前阶段,山东省的主导产业部门仍是第二产业部门,因此第二产业内部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优化与调整对未来山东省整个经济体系发展的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山东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充分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均衡的道路,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过技术更新换代、以小并大的方式改变传统产业,保证山东省历来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工业领域的优势,并且整体增强传统第二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要注重传统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同时要注重自身高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第二产业结构内部的多样性与均衡。山东省应充分利用在装备制造、传统能源化工、军工业等方面已经形成的资本积累与技术优势,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第二产业内部整体层次的上升。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发展间的关联性,加大对第一产业下游产业链以及第三产业上游工业的开发,如食品加工工业等部门,不仅可以降低重工业的比重,还可以增加生活物资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强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联系程度。(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城市部门对第三产业发展与壮大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第三产业发展又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重要目标与内容,城镇化建设对发展第三产业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较强的吸能能力,形成以城市为主要阵地的第三产业体系除了要消除城乡间的壁垒,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聚集之外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主动的根据流入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合理的制定人口流动计划,要根据计划做好城市部门的建设工作,充分考虑城市人口增长所面临的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2)要认识到城市部门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存在的巨大空间,城市人口的增长会产生大量的服务需求,因此要以扩大就业为目标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对山东省丰富的教育、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培育旅游、特色餐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房地产、金融、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服务、居民服务与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内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水平,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高级化。(3)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放宽第三产业的准入限制和实施税收优惠,调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予以相应的投融资渠道优惠政策,积极促进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吸纳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