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_第1页
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_第2页
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_第3页
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_第4页
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

地理记录是新社会主义地方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省级纪事、地理、城市、市和区志,地理数据被视为首要报告内容。但是地理志的内容复杂,其学科体系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学科,是边缘性科学,地理志的记述内容易与其它专业志内容重叠,甚至于矛盾,所以编修地理志的难度也较一般专业志书要大,也就使得十几年的修志成果中,省志地理志成书者不多。本文试从地理学与方志学相互关系的角度,就新地理志的编纂作粗浅的探讨。一、“志”“史”是社会主义新体系和方略发展的多元载体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和历史,都有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完备的演替过程。方志学和地理学也不例外,其学科体系的形成,也都经过了萌芽阶段、发展定型阶段、概念体系和工作程式形成阶段、嬗变阶段、现代学科体系形成阶段,经过了一次次的选择和变革,逐渐趋于成熟。方志学是华夏文明孕育的特殊产物,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早在有了文字的时候,便出现了关于人类生产、生活及其认识自然的记载。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及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四方之志”(《春官·外史》)和“邦国之志”(《春官·小史》)随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百国春秋”已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秦灭六国,全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后,一种以地域为中心的著述以书、传、图、图经等形式出现,改变了上古时期地情载记的格式和方法,方志已从史及其它科学的记载中分离出来,并独立成书;历经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方志已逐步形成了以其独有的形式来记录一地之各方面情况的史籍。宋代,随着修志实践经验的积累出现了方志概念、理论的论说,尽管还仅散见于其它著述之中。明清时期,方志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志事业一派繁荣景象。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方志理论,构成了现代方志学的基础。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方志文化体系发生变化,方志现象不再是单一的官方文化现象。记述内容和方法也不再完全尊崇封建纲常和封建道德规范,当然也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的羁绊。社会主义新方志运用新的观点、方法和材料进行编修,批判地继承了修志传统,又全方位地进行创新。方志学史是研究方志的形成、发展、编纂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具有地域性、综合性、资料性、连续性特点的方志发展的历史,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方志学史是政治史。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精神文化产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方志尚在萌芽阶段,便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周礼.地官》言:“通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后来统治阶级将修志用制度固定下来,其目的是很明确的,把志书看作是资政、辅治之书,以便“上下相维,一持一统”(许有壬《大一统志序》)。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颂万国之一君,表千年之一圣”(乐史《太平寰宇记》),大力宣扬封建纲常和道德,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是指为统治者提供牧民的依据。“资治、存史、教化”是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对志书功用的高度概括。志书的“存史”价值亦是在其完成为统治者提供制定统治政策的依据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完成的。教化,实际上是统治者让人民按他们的意志去生存,遵守他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人民永远服从其统治。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即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记述人民群众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和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志史是政治史。2、方志学史是史学史。古代著述中,史志不分离,是无所谓史,无所谓志的多学科的历史载记,“百国春秋”、《越绝书》、《吴越春秋》被方志学家、史学家视若各自学科的滥觞。史志分离后,志仿于史,志中有史,史中有志,清代章学诚更是力主“方志乃一方全史”、“志乃史裁”。方志成为一地全方位的信息连续载体,具有明显的史的性质,形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历史载体。历代方志编修者和方志理论家,基本上都是历史学者,所修志书自然按史法、仿史例,且志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产物,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在某种意议上,志赖于史的发展而存在,史靠志而成。方志为史学提供了大量史学资料,具有史鉴性,“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并完成了“存史”的价值。3、方志学史是舆地史。统治者势力的大小往往体现在所属地域范围的大小,地图之变,预示着某种权力之增强和削弱,国家实现一统时,也是舆图之广之盛时。同时,舆地图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第一手的全面系统的材料,促进了制图技术的进步。光绪《山西通志》卷一言:“郡国之书,志道其详,图举其要”。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土地之图,还是以示方位、疆域、山川、关隘之舆地图,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史记·三王世家》载:“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宋王朝对未曾统一和丧失的土地念念不忘,常有收复之意,真宗等九个皇帝,不仅经常披阅地图,还下令将地图刻在石碑上,公诸于众,进行华夏版图与舆地知识的宣传教育。4、方志学史是思想史。方志学思想史是人类对于其居住环境认知、载记的历史,是方志学体系的发展史。方志学思想的形成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于周围世界形成的不同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志。方志学思想的发展受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一定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主要是与唯物论不断战胜并取代唯心论,辩证法逐步置换形而上学有关。从封建时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方志所记述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重人文而轻经济,封建纲常为其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以天命论解释自然灾异和祥瑞,并用天人感应来说明社会治乱和人生祸福。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记述历史与现状。5、方志学史是学术史、文化史。方志学是多学科发展的结晶,多源汇流,历史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史上贡献最大的有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地理学派”。此外还有“史地派”、“行政派”、“文献派”、“百科学论派”、“繁体派”、“简体派”、“著述派”、“编纂派”、“西方地史学派”等方志学派别,各派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并引进现代科学的系统工程、社会工程、软科学等理论和方法,扩大了方志学研究领域,丰富了方志学理论体系。方志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文化特色鲜明。方志是地情的忠实载体,是地方文化的承继和创新,不同时期的方志都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无论出土文物,还是从历史人物的活动、风俗民情、民间传说故事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方志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一定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地理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地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周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人类社会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认识周围环境产生了地理知识,文字出现后,用文字记述和图形来表示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形成地理记载,在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天文、历法及气象、物资的记录。鲁《春秋》记载了东周鲁国200多年的水旱。西方古埃及、巴比伦从实践中摸索出了天文和测地学知识。在上古时期,诸多学科还没有分离,地理记载也仅散见于各种各样的著述中,奴隶社会后期才出现了专门从事地理论述的著作。直到19世纪中叶,地理学采用了其它科学的成就,但还是一种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部门。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它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引入,地理学才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等学科,同时也依赖于其它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地理学史是地理学发现史。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去选择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使人类生产和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就不断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不同区域的人们自发地进行探险、异地开拓、旅行等,使得各个不同的区域有了经济、文化交流,地理知识便迅速传播,并形成全球地域发现、开发记录。2、地理学史是地理图籍史。地图是地理学的特殊语言,从人类在地上用石块、树枝来表示方位的最原始的地图到现代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所绘制的各种各样的精密地图的历史,实际上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掌握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体现,也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演变的历史,对地图的保存、整理和利用,就成为研究地理学史的重要内容。反之,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也是地理学发展的条件和地理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3、地理学史是思想史。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历史,是地理学说(地理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也是研究地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首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类对于生存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认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地理学说和派别。其次,不同的地理学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研究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也是对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具有自然一技术一经济的综合性质。其三,不同地理学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哲学和科学基础。哲学为地理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理学思想变革的历史,也就是唯物论斗争的历史。4、地理学史是科学技术史。地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其它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近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地理学相邻领域内的诸学科独立发展,这些学科及其它学科的进步,又为地理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论。地理学在解决其研究领域内的诸多课题时,同时又会给其它学科提出新的命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方志学、土地方志学与地理学在发展历史、学科特征、研究领域、应用学等诸多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1、方志学与地理学一样古老,源远流长,甚至于二者都把《禹贡》、《山海经》作为它们的原始之作,认为商代甲骨文是其滥觞。所不同的是,在远古时期,学科不分家,方志学与地理学体系都未形成,作为它们的前史,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从现代科学属性上来讲,方志学属社会科学体系,而地理学属自然科学体系。2、方志学与地理学研究的范围都是一定地域,地域特征明显。其研究区域大到世界、洲,小到县市、城镇、乡村,甚至于更小的范围。所不同的是方志记述以现状为主,注重其社会功能;地理学研究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社会并重,目的是预测将来。历史上的地理总志(地方总志)既是地方志书,又是地理书。3、方志学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既有交叉又各有特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地理志则是地理学体系形成及其发展水平在志书记述中的体现。方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又是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的研究内容。4、方志中有着丰富的地理学资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库,地理学的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方志记述的内容。方志记载注重地理学研究的成果,而地理学则注重其研究过程及其效果。5、地理学研究地理事物是分门别类,研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达到研究区域和部门的目的。方志记述体例是横呈事实,纵述历史,尤其是继宋乐史《太平宇记》之后单纯地理书和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方志在体例和内容上面貌一新。方志学和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都注重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地客观记述事物,运用综合法、比较法及其系列制图。所不同的是地理学工作者独立或集体完成地理学研究任务,而方志编修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三、对地理志的学习要求新地理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旧志地理志的优秀成果,吸取其精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实事求是地记述人类对于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认知。既要反映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水平,又要突出地理志作为志书的特色。笔者认为编修新地理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要弄清地理志与地理学的关系。地理志不能等同于地理学专著和普通地理书,无论从类目设置,还是体例、结构以及语言文字都有特定的要求。参与编写新地理志者,大多数为地理学专家和学者,往往将志稿当作专题或讲义来写,初稿内容较详细,推理过程较完备,有预测也有论说,编、章、节的标题有使用句子的情况,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无可非议,但从方志学的角度来看正是志书所忌。《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新编志书用记叙体,不用论说体。要“寓褒贬于记叙之中”,行文要严谨、简洁,文约事丰。标题应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2、要突出现代地理学的特色。现代地理学特定的研究领域,本身构成一个系统;并且这一特定领域特有内在规律的结合揭示,是其它科学不能代替的;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这一领域内的规律得到确定性的解释。因而地理志不仅要记述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经济、人文现象,还要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割裂自然与经济、人文关系,只注重自然环境的记述,忽略经济、人文现象,或者不记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揭示其内在规律,就不可能反映出现代地理学整体发展的水平。因而,地理志编辑人员应学习现代地理学理论和知识,熟悉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3、应注意地理志的内容与其它专业分志内容的重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学科逐渐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自成科学体系,如:地质学、气象学、测绘学等等,这些部门在省志中都设有分志,地理志中对应篇章所述内容要避免与这些分志内容的重复,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地理学的特征,突出地理学特色。4、地理志编写者,要充分运用地理学者特有的合成思索的办法,使用综合法、比较法、系列制图,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记述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增强地理志的科学性。就地理图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