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对比手法示例与强化巧练考点:1.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与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二)》——对比2.谭正壁《滕王阁》——只字未提核心内容的好处3.汪曾祺《鸡鸭名家》——对比的作用4.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对比手法【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对比的作用2.对比3.对比手法4.只字未提核心内容的好处【考点示例】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与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二)》——对比【考点解读】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2.对比文本1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文本2北齐【注】二首(其二)李商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注】北齐:550年~577年,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导致亡国。问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句描述了华清宫所在地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的秀美景色。B.李诗首句“巧笑”一词刻画了冯淑妃的妩媚形态,“敌万机”讽刺了北齐后主的昏庸。C.“倾城最在著戎衣”一句表面上赞美穿着出猎武装的冯淑妃风姿,实为反语。D.同为咏史诗,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但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说法错误,应是“杜诗重在叙事,李诗重在议论”。故选D。问题2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杜诗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李诗把晋阳已被攻陷的画面和高纬与冯淑妃还在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的画面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皇帝的昏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杜诗,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地打开了,是因为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的妃子嫣然而笑。此句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亡国破身的故事。“无人知”三字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皇帝更知。这样写,意在说明外人还以为是多么重大紧急的国家大事,其实不过是皇帝为讨宠妃欢心,命令快马加鞭送荔枝到京城给妃子吃,“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李诗,“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意为: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后两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这两种画面,把晋阳已被攻陷的画面和高纬与冯淑妃还在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的画面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皇帝的昏庸。译文1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赏析1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译文2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赏析2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二、谭正壁《滕王阁》——只字未提核心内容的好处【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对比手法叙写故事的效果4.只字未提核心内容的好处文本滕王阁谭正壁重阳佳节到了,在平时十分冷落的城墙上面,这天游人特别多。洪都府城皇通到章江门的大道上,人多如鲫。一到城门口,便都爬到城墙上去。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可是他们的脚一踏到那阁前,便都大失所望。原来距离阁子四周百步以内,已经特别戒严,没有通行证不能过去。看看太阳将近中午,用纸片做凭证而到阁子里去的客人,渐渐由稀少而至于绝迹,最后来了一个青年,穿着青布袍子,风尘满面。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他痴痴地说道:“我是来见宇文太守的,他约我这时候在这里相见。”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名片!”“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阎伯屿兴高采烈地:“今天重阳佳节,敝地文士们在这里举行联欢大宴,老夫虽忝为一府之长,但在文坛上无藉藉名,不足领袖群彦。恰逢高贤于今日下降,从此主盟有人,正可谓天助老夫了!请上楼与会,再行请教!”当下王勃不免谦逊了一番,便由阎伯屿在前引道,他和宇文钧并肩居中,文士们跟随在后,一窝蜂地走上阁子里的楼上。楼面很高宽大,中间设有十多桌十分丰盛的宴席。楼外正对着长江,但见江水滔滔,风帆不绝,隔岸山林村野,一片如画。他们到了楼上,各个分位坐下。宇文钧便把当地最有名的文士十多位,一一替王勃介绍:“这位是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先生,是当地第一流新进作家。”吴子章露着不愉快的脸色,勉强站立起来和王勃握手:“久仰‘四杰’大名,今日得睹龙首,正是三生有幸,过一会当将拙作请教!”“不敢!不敢!”“这位就是作《洪都赋》的刘静先生!”“这位是主编府报的唐子高先生!”“这位是洪都新诗人徐夜先生!”……在一片“不敢”“不敢当”声中,阎伯屿站起来演说,先说了一番今天宴会的旨趣,然后再把王勃用介绍的口气着实恭维了一番,最后说:“今天是洪都‘破天荒’的文士大会,请各位先痛饮几杯,然后分韵作诗,以留纪念,而且向王先生请教。然后再请王先生演讲,指示今后的写作方针!”宴会一开始,酒像潮水似的只管向文士们的肚子里流。酒过三巡,大家重新提起分韵作诗的话来。宇文钧提议道:“从前王羲之修禊兰亭,作诗之先,先作一序。今天有诗也不可无序,此事须烦主人大笔。”阎伯屿掀髯大笑道:“这是宇文兄取笑小弟了!小弟既不长文事,而且今天大巫在前,小巫哪还敢班门弄斧?这事正好一烦王先生大笔。”领导起来了一阵热烈的拍掌声。王勃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今天小弟躬与盛会,已很荣幸。小弟在这里是客人,万不敢喧宾夺主!这篇序文,最最适当,还是请吴子章先生大笔一挥!”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很好!那么就请两位立即挥毫,再由大家各来献诗一首。”大众不约而同地高喊:“赞成!赞成!”帘外一钩新月,照得帘内人的身上像着了冷水一般,感到一阵阵侵骨的寒意,屋里的一切,都显得异常的寂寞。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王勃从大醉中醒来,挤挤眼,一看已是换了一个日子,自己的身子早已回到船上。他才模糊地想起昨天的事。当他在滕王阁上把那属《滕王阁序》在不到半个时辰里一挥而就后,得到了阎宇二公及全体文士的领服,每个人都向他敬酒,他喝得大醉。后来仿佛是有人扶着送他下船,此后便昏然睡去,一切都不知了。他看见天色已明,便唤醒书僮琴儿,问他自回船后,有没有人来看过他。琴儿说:“当公子被送回来的时候,阎都督派人同时送来白银千两,说是他送给公子的程仪,叫我代为收下。现在我去拿来交给主人。”他想,果然不出宇文世伯预料,现在盘缠既有了着落,不如早些开船。因为他知道洪都城里一般文士们都知道他在这里,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他应酬几句话倒不怕,怕的是把他当做明星看待,要问他要什么亲笔签名的照片。所以他不再上岸去向朋友们告别,便命船夫解缆东驶。长江在曙光里滔滔地流。(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人对大文学家的崇拜,既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勃对守卫兵的态度表现出他的年少轻狂,也对守卫兵竟不懂他的大名而恼怒。C.吴子章先是“不愉快”,后“眉飞色舞”,表情的变化源自于他复杂多虑的心态。D.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既表现了对丈夫的怨恨,也暗示自己孤独寂寞的悲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后文重点写了王勃与阎伯屿、宇文钧的交谈内容以及王勃作《滕王阁序》的经过,前边游人对大文学家的崇拜与后文内容联系不紧密;B.“年少轻狂”“恼怒”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可知王勃不理守卫兵是因为急于和宇文钧打招呼;D.“孤独寂寞的悲凉”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可知,闫小姐“满面的不痛快”表现了对丈夫要写《滕王阁赋》的怨恨,并不能从文中体会到阎小姐孤独寂寞的悲凉。故选C。

问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重阳节,一者与“时为九月,序属三秋”呼应,一者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B.小说介绍文士时虽然用了相同的句式,但介绍的顺序很有讲究,表现了场面上说话的特点,也让读者有了“古今一体”的感觉。C.小说中的场面描写较生动,有客套的对话,有热烈的拍掌声,有绘形绘色的神态,又在“赞成!赞成!”中戛然而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小说结尾部分不仅补充交代了与王勃相关的故事情节,而且“今天他们一定都要来拜访他”也与开头的游人心态照应,结构颇具匠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也揭示了该小说与《滕王阁序》都表达了登高望远的主旨”理解错误,本篇小说与《滕王阁序》的主旨不同,且这两篇文章主旨都不是登高望远。故选A。问题3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叙写故事有什么效果?答案①具有幽默讽刺效果。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②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反来的垂头丧气,让故事情节陡转。③具有引人深思效果。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第一处对比是守卫兵对王勃前后态度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守卫兵看见他没有纸片,拦着不放他进去。他痴痴地说道:‘我是来见宇文太守的,他约我这时候在这里相见。’守卫兵还是不肯放他,大声地:‘名片!’‘名片没有带,我叫王勃!’守卫兵顿时露出瞧不起人的样子,给了他一个白眼:‘那么请你在这儿等一下,待我进去为你通报,不知宇文太守见不见客人?’一边说,一边懒洋洋地转身走进去。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可知,守卫兵对王勃前倨后恭,让人忍俊不禁,具有幽默讽刺效果。文中第二处对比是吴子章在宴会上的眉飞色舞与反来的垂头丧气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吴子章顿时眉飞色舞迫不及待似的:‘王先生太谦了!既是这样,就烦王先生写一篇《滕王阁序》,小弟写一篇《滕王阁赋》来奉陪,大家分工合作,以完成今日的胜节佳会,如何?’”“阎小姐坐在闺房一角,她紧皱着眉,满面的不痛快。”“吴子章垂头丧气,丈人阎伯屿预先给他作的《滕王阁赋》,他在宴会现场竟然只能记起大半,然后再也写不出来了。下午那场景他连投江的心都有了,但他舍不得自己死,只能装羊癫风发作”可知,此处对比让故事情节陡转,具有情节跌宕起伏效果。文中第三处对比是众人的追捧名人与宇文钧的真心对待王勃的对比,根据原文内容“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没有多久,阁子里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宇文钧同阎伯屿并着肩走出来,后面跟着一大群的文士们。守卫兵满脸通红地从后面抢先跑过来,对王勃道:‘王先生,小人有眼不识秦山,刚才招待不周,请你多多包容。现在宇文太守都督爷亲来接你了。’王勃不理他,慌忙上前先和宇文钧招呼,宇文钧便替他们介绍相见”“宇文钧不等王勃再推辞,首先点头赞成”可知,此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人生世相,具有引人深思的效果。问题4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本文对《膝王阁序》的内容却只字未提。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②有利于虚构故事,依据《滕王阁序》内容,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③有利于借古讽今,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故小说中没必要叙写内容,从而节约笔墨,使小说情节更紧凑;小说依据《滕王阁序》内容,虚构了王勃参加宇文钧在洪都府城参加文人宴会,作《滕王阁序》的故事,不写王勃《膝王阁序》的内容,更有利于虚构故事,又不完全拘泥,从而更加突出王勃形象;原文“在这些游人中,一部分是来履行那年年履行的登高习俗的,一部分是来瞻仰都督公的文人大会,认识认识那些久闻大名而没有谋面的大文学家,有机会还得请他们在签字册留下几个字儿,可以拿回去骗骗乡下人,说他是某大文学家朋友”,作者将古今对文学家的态度融为一体,直击时弊,有利于借古讽今,增添作品的现实意义。【考题对接】一、汪曾祺《鸡鸭名家》——对比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鸭名家汪曾祺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那两个老人是谁?”“一个是余老五。”“另一个呢?”“陆长庚。”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只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怎么办呢?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高大方正,一副大汉的形态,作者偏偏用“母性”来形容他,实则是有反差的、俏皮的,也与前文暧昧含情的环境相呼应。B.余老五“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他技艺高超之外的专断顽固与仗艺欺人,人物形象也由此丰满立体。C.陆长庚出场前,作者通过写倪二丢鸭后一筹莫展,围观人们推荐陆长庚时的众口一词,赋予人物一定的传奇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D.陆长庚通“鸭性”,“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却命运不济,几次鸭瘟的打击使他发誓不再养鸭,但手艺偶一亮出仍令人叫绝。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B.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叙事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和文化色彩。C.小说在叙事上短句居多,语言简洁灵动,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讲述,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体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3.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请结合本文内容各举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分析。一、汪曾祺《鸡鸭名家》【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B.“仗艺欺人”错误。“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体现了余老五的技艺高超和专断顽固,还说明在小鸡即将“出炕”时余老五的认真谨慎态度,与他平时大大咧咧的形象形成对比。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C.“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讲述,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错误,本文写余老五“炕鸡”和陆长庚“赶鸭”时虽然笔墨不多,但运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使情节集中而曲折,故事性也强。故选C。

3.纵比: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大小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横比:将别人家刚出炕小鸡的大小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其他师傅炕鸡时的胆量、手艺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技艺高超;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篇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作用主要是突出余老五与陆长庚的形象以及人物命运。纵比:“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与“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将炕鸡前后余老五的声调大小作对比,突出余老五对工作的认真谨慎。横比:“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文中将别人家刚出炕小鸡的大小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炕鸡”技艺高超。横比:“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文章将其他师傅炕鸡时的胆量、手艺同余老五的作对比,突出余老五“炕鸡”技艺高超。横比:“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将余老五和陆长庚的外貌、性格、境遇作对比,强调两个人物的不同命运。横比:倪二赶鸭“鸭子全散了”,陆长庚赶鸭“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文章将倪二的赶鸭水平和陆长庚的作对比,突出陆长庚的技艺高超。4.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以问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构安排的能力。小说开头先写沙滩上有人分鸭子,然后由四个人的穿着打扮写到江南江北的生活环境,最后又写鸭子满意这样的天气和养鸭人的生活,他们依水而住,靠水吃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展现了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为两位老人的出场作了铺垫。小说在讲述完余老五“炕鸡”和陆长庚“赶鸭”的故事后,以“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两个问句简笔收束全文,让人思考二人的命运,给人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小说开头虽用繁笔写水乡的环境与生活,但是由分鸭子写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笔调舒缓;结尾两个问句结束小说,看似简单,但提出了主人公从何而来、命运如何的问题,内容急促,开头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可以产生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二、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对比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舞会之后[俄]列夫·托尔斯泰“你们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在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瓦莲卡一边对我说,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了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使我格外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再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近游戏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他就是瓦莲卡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打下去。鞑靼人往前扑去,可是军士们挡住了他,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到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的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突然间,上校停下来,快步走到一名士兵面前。“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上打下棍子。“‘来几条新的军棍!’军官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我再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那么,爱情呢?”我们问。“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述极具特点,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舞会后到街上闲逛,偶然看到士兵们残暴地殴打逃兵而改变想法的故事。B.小说中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讲述故事时,不仅对上校的外貌、衣着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对他跳舞的情形有详细描述,这是因为他深爱瓦莲卡,因此对她的父亲也格外关注。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表现了“我”在看到瓦莲卡的父亲残暴地对待逃兵后内心对他的恐惧、害怕。D.小说中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既营造了不安的氛围,又暗示了下文情节的变化。2.小说不论在谋篇布局还是在刻画人物方面,都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3.托尔斯泰擅长敏锐捕捉、精细呈现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请简要分析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二、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对他的恐惧、害怕”的心理的分析错误,结合小说内容“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等来看,“我”应是对自己认识这样残暴的人而感到羞耻。故选C。2.①场景对比。小说主要描绘了舞会和逃兵受刑两个场景,舞会的欢乐、幸福与逃兵受刑时的冷酷、凶残形成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