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_第1页
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_第2页
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_第3页
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_第4页
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教材根据由易到难的依次,分别支配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驾驭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驾驭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育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敏捷性,同时,各种实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到处有数学。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依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态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依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驾驭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育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敏捷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样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样性。

五、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敬重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肯定相识并驾驭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绽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习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学问,须要每一个学生切实驾驭。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相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安排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安排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驾驭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的引导,熬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习的爱好、视察实力、语言表达实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化的儿童。他们对新学问有很高的学习爱好和热忱,但年龄小,相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纳多种练习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习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其中,激发爱好巩固所学,并培育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洁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驾驭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肯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学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驾驭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有条理思索问题的实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识的好玩情境,引导学生发觉、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须要老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晰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相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详细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精确娴熟地解决简洁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打算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新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爱好。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育,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实力、语言表达实力还很欠缺,还须要老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识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详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主动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肯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宠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胜利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学问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育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相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爱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的爱好,相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洁的统计表,并依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洁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竞赛》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支配了学生所熟识的组织竞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激励学生经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阅历。

本课是在学生相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接着学习有关的统计学问。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肯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推断,从而为决策供应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的爱好,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相识简洁的条形统计图。

3、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依据信息做出推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阅历,培育合作、沟通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呈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实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实行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爱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新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竞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识的生活中去找寻、发觉、探究,相识和驾驭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意合作沟通。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爱什么活动好,又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增加了合作意识。再依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加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学问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当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驾驭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嘉奖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打算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习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视察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操作、沟通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实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爱好,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视察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操作、沟通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实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主动思索,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驾驭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详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问。

充分运用教材供应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学问和阅历,以此为基础绽开想象和思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激励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老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索,并与同伴沟通,亲身经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胜利的乐趣。

3、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意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索角度的不同,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必定是多样的,教学中应敬重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确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便利的方法,因此老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汲取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详细情景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胜利、学习的欢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索、进行特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沟通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敏捷、好玩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学问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爱好。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算法,再沟通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的方法,为学生供应了一次对比沟通的机会,使学生在沟通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搜集、获得有价值信息的实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嬉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终对学生在学问驾驭、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纳的复习题是和新课亲密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纳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爱好。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依次”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持续性学习。但相识左右比相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相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相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相识“左右”的过程中,培育初步的推断实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好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4、教学重点:相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纳各种好玩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广袤、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视察与操作中相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沟通谈话,让学生相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阅历动身,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挚友;“做一做”小嬉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洁而好玩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相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敏捷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加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学问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因此,除了相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相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新奇、好动,学问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爱好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肯定的感性阅历,但不肯定精确推断的状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相识。

1、说。是从生活阅历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相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挚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嬉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分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相识变成得心应手的学问。

5、看。这是让学生视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相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育学生会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调皮和笑笑他们平常可喜爱玩嬉戏了,你们喜爱吗?喜爱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日我们一起来相识一对新挚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相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挚友,能帮我们做许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挚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嬉戏,进一步相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视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视察左手和右手,你发觉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视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觉了什么?

(3)小结:方向变更了,左边右边也变更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60页“找一找”。

出示挂图:

师:这位小挚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这位小挚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记得上楼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几号房呢?

(2)解决“练一练”第3题。

A、师:停车场的管理员听说你们学会了新学问,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是什么吧。

B、出示挂图:从右边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

C、沟通说说是怎样想的。

(3)解决“练一练”第5题。

A、出示挂图: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探讨、沟通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挚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留意平安。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长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理解教材

《相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学问的起先,主要从形态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相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相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相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相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意学问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在活动中学习学问,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驾驭学问。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态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相识,为将来学习几何学问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起先接触各种形态的物体,关于形态,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阅历,只是这些阅历太感性,须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洁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实力还特别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简单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相识过这些图形,但许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视察,使学生初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学问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及视察实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索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看法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纳这样的学法:一、主动投入到活动中,细致视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学问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老师该做的是:一、打算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视察、操作活动供应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孩子们喜爱看动画片,喜爱蓝猫,我先出示美丽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挚友,今日聪慧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态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挚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爱好,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态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阅历,这时老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相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沟通。

(2)在班上汇报沟通。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沟通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相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育学生动手实力和合作实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老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留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探讨对象,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相识,这时引导学生视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嬉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推断它的形态。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支配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学问与生活联系起来,培育学生数学思索的意识和实力。

(四)、嬉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嬉戏调动学生参加的主动性,使学生欢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育动手实力、合作实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下面是我就十几减9本节课说一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其次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学问特别重要,必需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验与他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育学生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爱好,体验探究与创建的欢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意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详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问。充分运用教材供应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呈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学问和阅历,以此为基础绽开想象和思索,自觉地构建学问,学会计算方法。

2、激励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老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索,并与同伴沟通,亲身经验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胜利的乐趣。

3、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意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索角度的不同,所运用的计算方法必定是多样的,教学中应敬重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确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便利的方法,因此老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汲取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详细情景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的胜利、学习的欢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索、进行特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沟通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敏捷、好玩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开心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嬉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爱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详细的问题情景中,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解决问题。在亲身经验探究学问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驾驭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育学生迁移类推的实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学问驾驭、技能提高、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方面的状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说后评:其实大家对说课稿无外就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然后就是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这样能充分发挥你在每个环节的设计,这样很清晰也能预见到你本节课,真这样讲下去的大致效果了。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相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阅历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支配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育学生的视察力和动手操作实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打算: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态,(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学问,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学问内容?

2.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望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老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相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知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订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视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3:00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挚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挚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索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竞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智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觉图形”、“看竞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竞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主动而又自然的参加每个环节的学习,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既能为学生供应参加沟通的学习空间与平台,又能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支配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沟通,并相互评价;其次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依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加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加学习。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验过的,用它来作为学问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学问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常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学问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好玩,而且会有胜利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学问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敬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竞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沟通时采纳师生共同参加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念,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中,培育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视察力、想象力和创建力以及观赏美的实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敬重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好玩的图形》的第一课时《相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洁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化阶段培育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相识图行》是本册教材《好玩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相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相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相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学生初步的视察实力,动手操作实力和沟通实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视察操作,初步相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实力目标:在视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育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实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休戚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忱,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分辨这四种图形;另外,依据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很简单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剧烈的新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状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纳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经验探究,获得学问。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相识和5以内的加法支配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相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相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学问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相识,主题图是一个改变过程,让学生在此改变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详细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支配了一个改变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其次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驾驭了5以内数的依次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依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挚友计算4+1=?的思索过程,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敬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相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学问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支配了“做一做”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肯定的感性相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驾驭了5以内数的依次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激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相识提高到理性相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肯定的语言表达实力、动手操作实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育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实力和初步的数学沟通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沟通的乐趣,也培育学生主动思索、仔细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验与同伴沟通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语言表达实力;培育学生初步的数学沟通意识,并感受与同伴沟通的乐趣。

(3)培育学生主动思索、仔细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4)使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自信念。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学问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相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学问的起先,主要从形态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相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相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相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相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意学问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在活动中学习学问,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驾驭学问。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实力还特别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简单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相识过这些图形,但许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视察,使学生初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及视察实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态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挚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态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沟通。

(2)在班上汇报沟通。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相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嬉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推断它的形态。

(四)、嬉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相识图形:

正方形长方形圆柱球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相识时间》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相识时间》这一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相识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相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相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相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其次层次例2,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相识是根据从特别到一般、从简洁到困难的依次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常人们看表读时间的阅历与习惯。我选择的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即例1。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驾驭了钟表刚好间的一些学问,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等,已经驾驭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数字表示法表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育学生仔细视察、勤于思索问题的好习惯。

3、教化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1、生活——数学——生活的大教学观。

2、建构主义理论——“做数学”

3、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探讨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爱好,我采纳了开心教学法,把故事、嬉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例:在练习认读几时几分时我设计了击鼓传花的嬉戏,同时还采纳了发觉教学法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一拨通过合作沟通学会看时间。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画一画、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主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充分发挥课件的协助教学功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给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仔细视察、合作探究对学问进行迁移、重组,达到相识、理解学问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表学具。

依据新课标理念和我校开展的“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探讨课题,我实施了分层教学,开展了了“四步走”教学活动,详细活动过程如下:

一、猜谜导入,激发爱好

首先由猜谜导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创设学生宠爱的情景,让学生感到,时间与我们休戚相关,在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二、以旧引新,掀起欲望

1、复习旧知:相识8:00和6:30。

2、引发冲突:课件演示分针由6转动到9,接着抛出问题:“你还相识这个时间吗?”引起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学习自主化。

三、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第1层:相识钟面,利用课件认钟表里面的第1、2个分支,了解钟面是由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的构成的。

第2层:相识几分,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相识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是一个教学重点,我采纳课件协助教学,利用认钟表里面的第2、3个分支,把抽象的学问直观化。我先将钟面放大,让学生能更清晰的看到分针走一个小格就是1分,从12走到1走了5个小格就是5分,接着再5个5个的数,得出一共有60个小格。

为了使学生对分有一个更深刻的相识,我让孩子们在书上自己填一填,从用眼视察到动手书写,再从写到说一说每一个数字对应的是几分?使学生的实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学问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巩固。

接着是感受一分钟的长短,懂得一分钟的时间虽然短,但还是能做很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化。

第3层:利用分支4解决时针走过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的问题。

第4层:相识时、分的关系,理解1时=60分。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读、写时间

这一阶段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带领学生探究9时5分的写法。其次步:扶。在老师的帮助下相识10时5分和6时25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相识。

2、同桌合作,拨时间,说时间。

3、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说“小明的一天”使学生感到数学学问就在身边。采纳击鼓传花的方法选择学生沟通。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4、画一画

从看着钟面说时间到依据时间画针,提高了难度,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

5、玩一玩

加强对时间的相识和推断。

6、想一想

这是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的回顾和对时间学问的延长,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化。

总之,整节课,我尽量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开心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沟通,激励他们去猜想、验证、归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成为精彩的发觉者、英勇的探究者和欢乐的创建者。

相识时间

1时=60分

7时5分7:05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沟通合作。

四、说教具打算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挚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老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爱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老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视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育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育。接着老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