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尚书》《周易》三经比较研究
歌曲的区别是学术史上的一个开始,它引起了许多科学家对中国学术史的深入思考。朱熹对《诗经》的分什,不仅改变了旧本分什的体系,而且包含着他对诗书易三经共生与兼容这一事实的思考。统观《诗经·小雅》,其中有作品七十四篇。篇数太多,指称不便,古人于是以十篇编为一组,名之为什。为什么叫做什呢?就是取军法十人为什的意思。将《国风》《小雅》《大雅》和《周颂》按什划分,称为分什。《鲁颂》仅四篇,《商颂》仅五篇,就无所谓分什了。按照《毛诗故训传》的分什体系,《小雅》共分为七什。它们是《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甫田之什》和《鱼藻之什》。前面六什,各含作品十篇,很整齐。最后一什,含作品十四篇,只好如此了。这种分什,为《诗经》研究者沿用,称为旧本。到了朱熹作《诗集传》的时候,他对旧本的分什体系作了改进。在《小雅》中有六篇作品有旋律而无歌词,称为笙诗,因为用笙等乐器来演奏它们还是可以的。朱熹把笙诗也计算在内,于是《小雅》就有八十篇,恰好分为八什。它们是《鹿鸣之什》《白华之什》《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和《都人士之什》。在旧本中,《小旻》是《节南山之什》中的第五篇。按照朱熹《诗集传》的分什,《小旻》是《小旻之什》中的首篇。江荫香《国语诗经注解》采用朱熹的分什。关于毛公与朱熹在分什方面的差异、奥妙与区别,江荫香有所研究,该书卷四:“毛公因为《南陔》以下三篇没有辞句,所以把《鱼丽》一篇升上去,补足《鹿鸣》什数;并将笙诗三篇附在他(它)的后面,因此就把《南有嘉鱼》作次什的第一篇,现在却照《仪礼》订正的。”他认为,朱熹分什,其根据是《仪礼》。由于《仪礼》成书年代远远早于《毛诗故训传》,因此,朱熹分什,其意义在于恢复了传统。实际上,朱熹分什,有他自己特殊的考虑,未必合理,也很难说是恢复了传统。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熹强调了他认为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那些诗篇。事物的顺序具有暗示性,这是最高存在对人类的启迪。最高存在通过事物之顺序向人类启迪其奥秘,中外古人皆信之以为然。在种种暗示中,以对重要性的强调为最明显。一般说来,位居第一者也就是同类事物中最重要者。在对《诗经》分什时也是如此。人们用第一篇作品的名称来指称该什,称为“某某之什”。第一篇作品叫做“什首”或“什长”,这好比一位班长统率着他的士兵。《小旻》就是《小旻之什》的什长。值得注意的是,《诗经》的不少外文本子,采用的是朱熹的分什体系。英国传教士、文学硕士詹宁斯(WilliamJennings)的英文译本《诗经》(THESHIKING)于1891年出版于伦敦,该书完全采用朱熹的分什。1法国传教士、耶稣会士古夫瑞尔(S.Couvreur)的拉丁文译本《诗经》(CHEUKING),基本上采用朱熹的分什,即不标明《白华之什》和《彤弓之什》这样的名称,在其他地方则一律遵从朱熹的分什,并且采用朱熹的分什名称。这是因为,《白华》等六首笙诗,因为没有辞句,也就无法翻译出来,因而不便标注。如果硬要标注出来,那么就必然和decas(十)这个拉丁文单词的含义不合,会使西方读者产生疑惑。2从学术史的眼光看,《小旻》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解剖《小旻》之文本,我们可以明瞭《诗经》《尚书》和《周易》这三种经典共生的事实。其次,由诗书易三经共生这一事实出发,我们还可以明白诗书易三经的兼容性。复次,在研究诗书易三经的共生性和兼容性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更为合理的学术立场,庶几从宏观上推进《诗经》的学术研究,让中国源远流长的诗经学走向世界学术之大舞台。朱熹从《小雅·小旻》出发论述了诗书易的共生与兼容,其论述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小旻》一诗,说它是吟咏性情的诗歌,不如说是以韵文方式论说道理的文章。这首诗的本意是什么呢?西人治文学,讲究文本批评。文本批评主张研究者根据文本的存在本身来求证。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解析文本。欲寻求一首诗的本意,可以从反复出现的意象(recurrentimages)中求之。在《小旻》一诗中出现最多的是“谋”、“犹”、“谋犹”。在第一章中,出现三次:谋犹、谋、谋犹。在第二章中,出现三次:谋、谋、谋犹。在第三章中,出现三次:犹、谋、谋。在第四章中,出现三次:犹、犹、谋。在第五章中,出现一次:谋。第六章为全诗的总结,没有出现“谋”等字眼。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卷十九《小旻》:“诗说‘谋犹回遹’,换言之,就是政策邪僻,或说政策不正确。这是一篇的主脑。此外还用‘谋犹’一次两次,单用‘谋’字七次,单用‘犹’字三次。这是贯通各章的脉络。所谓‘谋犹’或‘犹’,好像如今说的政策、策略,乃至政治纲领、路线、方针、计划之类。”总之,谋、犹和谋犹,就是《小旻》一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用他那诗性的思维对当时的国之大政进行思考,就是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所谓诗性的思维,维科(GiambattistaVico)在《新科学》(ScienzaNuova)中说得很充分,不过也很复杂。在我看来,诗性的思维,就是以质朴的态度,对事物的本真面貌,进行最基本的思考,并用韵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性的思维,大约相当于“民歌唱出大实话”那样的思维。诗性的思维所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性。《小旻》一诗的作者,在实际运用这些关键词的时候,还前后组合,形成了一些词团。具体说来,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如下:一、谋,谋划、计谋、计策。二、谋臧,臧,善也,谋臧,即臧谋,好的计谋,这是古汉语中定语后置的例子。三、谋犹,犹,猷也,谋犹,即谋略,计策。这是构词法中同义反复的例子。四、犹、道,道理,其转义还是谋略。五、谋夫,谋划的人。六、大犹,大道,其转义为大谋略。七、道谋,词组,与行道之人谋之。总之,《小旻》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因而导致政策邪僻,人民怨声载道的诗,其着眼是国君的施政方针、具体政策和用人方略。清代学者钱澄之《田间诗学·小雅·小旻》说得比较具体:“愚按。此篇刺王未尝不听言,而所听者,细人之言;未尝不好谋,而所谋者,纤末之计。以先民为朴拙,以大犹为迂阔,是故迩言最易动人主之听也。千古危亡之祸,总由人主是非之不明,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他’也。是非之辨,介在几微,遂有毫厘、千里之判。则听言之际,战兢恐惧,曷可以哉?”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十一《小雅·小旻之什》讲得比较概括:“《小旻》,刺幽王惑邪谋也。”这就是《小旻》一诗的本义。在宋代以前,人们只把《小旻》一诗当作一首讽刺昏君的诗歌来读,并不在乎它背后的学术史问题。宋代可谓疑古的时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自汉儒至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如土梗。古之讲经者,执卷而口说,未尝有讲义也。元丰间,陆农师在经筵,始进讲义。自时厥后,上而经筵,下而学校,皆为支离曼衍之词。说者徒以资口耳,听者不复相问难,道愈散而习愈薄矣。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斯言可以箴谈经者之膏肓。”这一段话对于我们概略地了解疑古思潮的变化极有帮助。《七经小传》五卷,刘敞著。刘敞,字原父,号公是先生。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事始》:“《国史》云:‘庆历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至刘原父为《七经小传》,始异诸儒之说。王荆公修经义,盖本于刘原父云。’英宗尝语及原父,韩魏公对以有文学。欧阳文忠公曰:‘刘敞文章未甚佳,然博学可称也。’”《七经小传》为杂论经义之语,其曰七经者,一《尚书》、二《毛诗》、三《周礼》、四《仪礼》、五《礼记》、六《公羊传》、七《论语》也。朱熹对刘敞《七经小传》的评价甚高。王安石《三经新义》系对《书》《诗》和《周礼》所作的新解说,成为他后来变法的理论根据。熙宁变法后,考试用经义论策,规定必须用该书的说法。此书现仅存《周官新义》。陆佃,字农师,号陶山。经,经书;筵,讲席。经筵是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汉宣帝曾诏诸儒讲经于石渠阁。唐玄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并置集贤院侍读学士、侍读直学士,也就是高级讲官。宋朝时始称经筵,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冬至日,每逢单日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陆佃曾任崇政殿说书一职,其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书。从前讲经,讲官不需要准备讲义,也没有讲义留下来。不过,陆佃就不同了,他每次讲经时还把讲义进呈皇上。这种讲义,就是经过认真准备的理论性极强的著作,其中必然含有疑经辨伪的内容。陆游对汉代至南宋的疑古思潮作了概括。总之,疑经辨伪,在宋代蔚然成风。宋人把各种问题都提交理性的法庭予以审理。宋人喜欢疑经辩伪,虽然也惹出过一些笑话,但是也的确发现了许多真理。比如,《小旻》《小宛》《小弁》和《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苏辙对此所作的解释,就是根据不足而近乎笑话的猜测。然而,从《小旻》一诗之着眼点为国之大政而引起的哲理思考,却是有着学术史意义的探讨。首先注意这个问题的是朱熹。朱熹注意到,《小旻》一诗,其政治哲学之意义主要集中在第五章里。朱熹《诗集传》卷五提出了“《洪范》五事之德”这一命题。德,德化,道德教化。简言之,在这里,德,其含义为功能。试比较英文virtue一词,本意美德,转义功能,正是这种用法。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朱熹之前的学者们是怎样认识这五事的。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十二之二:“毛五事皆准《尚书》为说,故笺引《书》曰以正之。……顺次《诗》经,故倒彼《书》文也。然睿、明、聪、恭、从,是君德也。圣、哲、谋、肃、乂,是臣事也。……‘敬用五事’,以《洪范》文也。五事者,即彼云‘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是也。”这里所提及的有毛亨、郑玄和孔颖达。“君德”与“臣事”相对,显然,君德,指君主的道德品质;臣事,指大臣的具体工作。由此可见,虽然朱熹之前的学者们也注意到了五事的来源是《尚书·洪范》,但是他们仍然在《洪范》的原文中打转,亦即把五事看成个人修养在礼貌上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未能从五事的政治功能上看问题,因而他们均未能达到朱熹的思想高度。朱熹在论述《小旻》第五章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箕子。《史记》卷三《殷本纪》、卷四《周本纪》和卷三八《宋微子世家》都有关于箕子记载。箕子是殷纣王的亲戚,曾任太师之职。纣王恣行逸乐,箕子进谏,纣王不听。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狂人,希望纣王有一天能觉醒,结果却被囚禁为奴。后来,虽然箕子被释放,可是他从此隐居不出,常常抚琴低唱,排遣心中的郁闷,人们把他弹奏的曲子称为《箕子操》。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一(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推翻了殷朝。武王想,既然已经推翻了殷朝,那么应该总结殷朝灭亡的教训。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前1064)年,即周武王灭殷后的第二年,武王去访问箕子这位贤人,问殷为什么灭亡,箕子不忍心说殷的恶政。于是武王改问治国的方略,箕子便将治国安民的大道理告诉武王,还说这是天地之大法,周国所宜。箕子对武王所作的讲论就是《洪范》,《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录有其全文。司马迁那诂训与经文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洪范》的内容。《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1342虽然箕子受周武王之封,但其受封的规格高于一般臣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箕子既受周之封,自认为不得无臣礼,因此他还是来朝拜周天子。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也有关于箕子和朝鲜的记载:“朝鲜,故箕子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礼俗。……其地今高句丽之国治,余访蕃时,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迳故乐浪朝鲜县,即乐郎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浿水,即大同江。根据当时的情形,箕子封于朝鲜,含有将中华文化从中心地带传播到远方的意义。传播到远方的中华文化,其核心内容自然是道德教化,亦即政治功能。在《朱子语类》卷七九《尚书》二《洪范》中,朱熹告诫人们,学习《洪范》一定要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地研究,才能把握隐含在其中的政治哲学体系。显然,朱熹认为治道最紧切处才是人们应该关心的。那么,什么是治道呢?治道(thewaytorule),就是政治哲学。巴尔扎克说过:“学者是研究书的,政治家是研究人的,研究他们的利益、他们活动发生的原因,”3由此可知,朱熹感兴趣的五事乃是政治的五个主要方面。可以说,朱熹是精通政治哲学的。王应麟是世界级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这可以从《宋史》卷四三八《王应麟传》对其著作情况的综述中看出来。10126宋代出现王应麟这样的学者,很能代表当时的时代风尚。在西方,曾有像达·芬奇这样的人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且被马克思誉为全面发展的人(acompleteman)。在宋代,这样的人物颇多,王应麟仅是其中之一。元·牟应龙《小学绀珠序》:“王公应麟,以博物洽闻伏一世,盖自经史传记、诸子百家、浮屠老氏之书,以至当代典章之因革、食货之源流、衣冠之谱系、群公先正之嘉言善行、家乘野史之各见殊闻,莫不遍览而周知之。”王应麟治学有大综合的特点。他博采众长,吸收了汉学一派治学注重考据,宋学一派治学擅长说理的特点。王应麟也从《小旻》出发论述了诗书易三经的共生与兼容,丰富和发展了朱熹关于诗书易三经共生与兼容的思想。王应麟明确地把《小旻》一诗当作政治哲学的文献看,《困学纪闻》卷二:“《诗》:‘或圣或否,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庄子》:‘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皆为《洪范》之学。曾子固奏疏曰:‘《洪范》所以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而要其所以为始者,思也。《大学》所以诚意正心修身治其国家天下,而要其所以为始者,致其知也。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不逾矩,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二程子以前,告君未有及此者。”37王应麟的这一论述有以下诸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王应麟的思路是由《小旻》篇扩展至整个《诗经》,进而扩展到《庄子》。这说明,王应麟具有把《诗经》与其他元典综合起来一同加以研究的倾向。上面所引庄子的话,出于《庄子·天运》篇,系巫咸袑所说话中的一部分。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五下引唐代学者成玄英《疏》:“六极,谓六合,四方上下也。五常,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人伦之常性也。言自然之理,有此六极五常,至于日月风云例皆如此,但当任之,自然具足,何为措意于其间哉!”496该书又引家世父曰:“此言天之运自然而已,帝王顺其自然,以道应之,天地亦受裁成焉,而风雨调,四时序。九洛之事,即禹所受之九畴也。庄子言道有不诡于圣人者,此类事也。”497此外,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引用明代杨慎的话说,所谓九洛,即《九畴》和《洛书》两书。其中,《洛书》就是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所在九幅《易》图之一,为易学的重要文献。由此可知,王应麟考察《小雅·小旻》篇的时候,不仅从《诗经》联系到《庄子》,而且还从《庄子》联系到《尚书》。而且,王应麟对《庄子》所涉及的五行也感兴趣,这说明他实际上也从《庄子》而联系到了《周易》。第二,王应麟提出《洪范》之学这一概念。所谓《洪范》之学,就是洪范学,乃是对《洪范》所作的系统性的研究,它并不等于《洪范》本身。既要认识《洪范》,就必须认识整个《尚书》,并进而认识其他的元典。在上面的引文中,王应麟说《诗经》和《庄子》都属于洪范学的大范畴。实际上,洪范学的范畴还要广大得多。《洪范》只是《尚书》中的一篇,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历代学者便把它单列出来进行专门研究。比如,《四库全书》所收以“洪范”开首的著作就达十二种之多。为什么呢?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五《洪范传》揭其秘:“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语器也以相治,故序六府以相克;语时也以相继,故序盛德所在以相生。《洪范》语道与天命,故其序与语器与时者异也。道者,万物莫不由之者也。命者,万物莫不听之者也。器者,道之散;时者,命之运。由于道、听于命而不知者,百姓也。由于道、听于命而知之者,君子也。道万物而无所由,命万物而无所听,唯天下之至神为能与于此。”宋有六家。王安石和曾巩对《洪范》有专门的研究,两人都撰有万余字的宏文《洪范传》。王安石事功最著,尽管他有书呆子气,也有不熟悉民情的缺点。由此可知,《洪范》单独成为治学的对象并围绕着它而形成洪范学,就在于它具有政治哲学的价值,它教导人们如何经邦治国,一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与邻国相处,各国如何实现和谐共存和平发展。曾巩,所著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惜其一生未得大用。曾巩所著《洪范传》载《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十。第三,王应麟认为《大学》在系统地认识中华元典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宋代学者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本来,《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可是,到了南宋时期,关于《大学》的作者,朱熹提出了新的见解。朱熹《大学章句》:“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所谓经,指开头一段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一段共二百零五字,自成一章。所谓传,指经后面所有的文字,共一千五百四十六字,分为十章。《大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来《大学》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即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理论。《大学》虽然篇幅短小,却像托马斯·阿奎纳(ThomasAquinas)的《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ae)一样,结构完整,思想深邃,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大学》是融伦理、政治和哲学为一体的伟大著作。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纲领》:“或问:《大学》之书,即是圣人做天下根本?曰:此譬如人起屋,是画一个大地盘在这里。理会得这个了,他日若有材料,却依此起将去,只此一个道理。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223原来,《洪范》和《大学》所讲的政治哲学就是这样,它既适合于君主,也适合于百姓。随着科学的昌明,思辨的发达,应当以政治哲学来教导人民。宋儒强调《洪范》,非常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第四,王应麟认为,认识《诗经》,认识《庄子》,认识《尚书》,其总的指向都是认识孔子之学。而认识孔子之学,其终极指向则是和同天人之际。在以上引文中,王应麟提及:“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不逾矩。”这是隐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王应麟所引曾巩语,其出处为《熙宁转对疏》,载《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卷二九。这篇文章是熙宁元年曾巩为入内殿向皇帝陈述时政得失而写的汇报提纲。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更张,然而客观形势很不好。这一年,八月京都地震,九月潮州地震,十月漳、泉诸州地震,建州邵武、兴化军地震。次年改元熙宁。这一年,七月京都两次地震,河北多次大震,八月京都又地震两次。总之,神宗即位以来,地震、水灾频繁发生,人民因饥馑而流亡,社会上流言四起。熙宁四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召之越次入对,即破格提拔重用,入内殿与皇帝面谈治国计划。曾巩担心宋神宗操之过急,被邪情邪说蒙蔽,因此写了这篇文章进行劝诫。意气风发的宋神宗自然不满意曾巩的意见,于是把曾巩从储才之所的馆阁,调到越州作通判去了。也就是说,曾巩因此而失去了作为中央机关的干部梯队成员之资格。曾巩《熙宁转对疏》:“臣愚以谓陛下宜观《洪范》《大学》之所陈,知治道之本不在于他;观傅说、周公之所戒,知学者非明主之所宜已也。”研习孔子的学说,贵在得之于心,此为全篇之大要。用全副心思去体认孔子的学说,这就是《熙宁转对疏》的中心思想,也是王应麟的基本看法。第五,王应麟的思路中,还隐含着对一组数字的认识,而在其后则是《周易》的理论支撑。《系辞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84在一至十的数目之中,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为地数。两类数字相加,其和为五十五,称为天地之数。这五对奇数和偶数相互配合,象征五行。泰一,又作泰一、太一、太乙,为最高的存在。《太平御览》卷一元气:“《家语》曰:夫礼必本之太一,太一分为天地,转为阴阳,变为四时,列为鬼神。”由于最高的存在难于把握,变幻莫测,泰乙又成为最高天神的名称。《系辞上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83这里所说的鬼神,并没有任何的贬义,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所说的圣灵,试比较《约翰福音》开篇“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因此,在古代文献中,泰一,还与泰初、太初、太易、太始、太素等表示宇宙本原的词语联系起来,它们经常交替使用。至于这些数字与太一之间的联系,可参考《列子·天瑞》:“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轻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在列子的这段话中,乍看不见数字三,实际上隐含着三,即天、地和人。在这段话里,乍看也不见数字五,实际上隐含着五,即各种基本元素。在这段话里,也隐含着二这个数字,即天和地。进而,通过一与三、五、七、九等奇数数字相减,可以得到二、四、六、八等偶数数字。第六、值得注意的是,王应麟还言及二程子,即程颐和程颢弟兄二人。程颐,世称伊川先生,深于易理,著有《伊川易传》。今重庆市涪陵区,在长江北岸有座山叫北山屏,半山腰上有个山洞,叫点易洞。绍圣四年(1097),程颐入元祐党籍,削籍,遣涪州编管。徽宗立(1100),程颐遇赦还洛。点易洞就是程颐谪居涪州三年间研读《周易》的所在。点,断句加标点也。用不同的颜色反复多次点同一部书,是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程颐终日沉浸于易理之中,心情快乐。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一零录程颐《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云烟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所写,或许就是程颐点易时的心态。程颢,世称明道先生,深研易学,其易学与程颐相类,主于以儒理阐说《周易》的含义。二程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开南宋理学程朱一派。这说明,以上所说不是王应麟一个人的认识,而是宋人较为普遍的认识。《小雅·小旻》之所以引发宋人思考诗书易三经共生与兼容这一学术史问题,乃是有其客观的历史根据的。《小旻》这首诗本来很普通,不过是三百篇中的一篇罢了。可是,《小旻》竟然引发了一个学术史上的大问题!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与之相适应,宋代学术甚为发达。一个在其他时代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在宋代有可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从而随波讨源,展开学术探讨。在欧洲,许多问题也是在沉睡千百年之后才在文艺复兴时期引起人们重视的。比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成文于公元前347年,直到1508年才出现了该书的标准拉丁文译本阿尔都斯校订本(Alduscollatedversion)。在中国,在宋代以前人们对《小旻》的重视是不够的。到了宋代,《小旻》才得到足够的重视。王应麟视《小旻》为学术史上的问题。朱熹不仅视《小旻》为学术史上的问题,还将它列为《小雅》的什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方法论上,宋人对《小雅·小旻》这一学术史问题的思考,对我们今人研究《诗经》有什么启迪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看到,在《诗经》研究方面,宋人的认识路线明显地体现出综合的特征。这种综合,不仅体现在宋人将《诗经》的各篇视为一个整体而加以研究,而且宋人还突出地将《诗经》与其他经典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围绕着《小雅·小旻》这首诗,宋人体现出将《诗经》《尚书》和《周易》综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倾向。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宋人看到了《诗》《书》《易》共生和兼容这一事实。笔者这样说乃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朱熹曾明确地认为,《诗经》与《尚书》是共生和兼容的,此见前述。此外,朱熹本人也曾明确地认为《洪范》与《周易》是共生和兼容的。从《朱子语类》卷七九《尚书》二《洪范》中,我们可以看到,朱熹以具体生动的大量事实说明,以《洪范》为代表的《尚书》与以五行为特征的《周易》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到,在诗书易三者的关系中,《书》起到了连接《诗》和《易》的作用。换句话说,诗书易三者是历史地统一在一起的。朱熹能够看到诗书易共生与兼容的关系,绝非偶然。宋人治学一向注重融会贯通。一人治数经,多人共讨论,各派相争鸣,在宋代蔚然成风。《诗经·小雅·小旻》篇所引发的学术史问题,关涉到轴心时期(theaxialperiod)元典的生态问题。本来,在轴心时期,各元典就是共生与兼容的,它们并不是什么孤立的存在。从表面上看,《诗》《书》《易》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它们的出现有先有后。但是,由于在轴心时期,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几十年上百年乃至两三百年的差距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上古时代诸问题的时候,应该以大时段看问题。雅斯贝斯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它们是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期和科技时代。史前时代和古代文明是间歇阶段,而轴心时期是突破阶段。科技时代是第二个间歇阶段。在轴心时期,数量众多的哲学家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几乎同时出现。这是人类意识的觉醒阶段。这时,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救护理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安徽中医药大学
- 2025年海口经济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202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社交媒体中的商务礼仪与形象维护
- 2025-2030年中国电动窗帘行业前景趋势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电费转让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车灯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枕套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杂交稻谷市场十三五规划及发展建议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无水叔丁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解读与培训
- 学校食堂“三同三公开”制度实施方案
- 2025年浙江国企台州黄岩站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医院财务工作计划(2篇)
- DB32T 4969-2024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监督管理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 2025年大连长兴开发建设限公司工作人员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案-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 《物理学的发展史》课件
- 2025年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道办事处政府雇员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