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_第1页
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_第2页
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_第3页
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_第4页
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凯海棠春天A区项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初步设计)专篇目录TOC\o"1-2"\h\z\u1、设计依据 页3、建筑专业3.1节能设计说明一、建筑设计(1)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与立面、剖面设计与自然通风的情况;[4.1.1]根据总体布局,结合场地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满足各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确定每幢建筑的平面形式。户型平面设计中合理组织套内功能空间。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合理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就餐空间与居寝空间、居寝空间与工作空间、便浴空间与盥洗洗涤空间的关系。各功能空间均具有适宜的尺度,避免了房间形态上的比例失调。室内交通组织短捷,不穿行主要功能空间,符合人的生活行为规律。大部分户型做到了“明厨、明卫、明卧、明厅”的“四明”格局。每户两间居住空间和客厅朝向主要景观。卧室设置低窗台大玻璃(内加防护栏杆),起居室至阳台为落地玻璃门,从而扩展了厅内的景观视野,提高了舒适度。(2)建筑物的主要朝向及体形系数;[4.1.2、4.1.3]本项目朝向为正北。(3)外窗可开启面积(含阳台门面积)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比,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轴线面积比情况;[4.1.4]外窗可开启面积(含阳台门面积)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比均大于8%,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轴线面积比均大于5%。(4)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布置情况,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置于凹槽时说明凹槽的净宽度及自风机出风口起算凹槽的深度;空调器(机组)室外机间的排风口相对时说明其水平间距;室外机采用的遮挡或装饰;室外机安装采取的减振措施;[4.1.5]本项目预留空调机位,室外空调机位的安装符合安全可靠,有利于通风换热的原则。在建筑外立面竖向凹槽内布置室外机时,凹槽宽度不小于2.5m,室外机置于凹槽深度不大于4.2m。空调室外机的排风口相对时水平间距大于4m。(5)建筑物的外墙采用自保温系统时,自保温填充墙及热桥保温隔热构造情况。[4.1.6]本项目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1)不透明围护结构各部位保温材料热工参数[4.2.1、4.2.2、4.2.4(3)、4.2.14]不透明围护结构部位主要节能材料厚度(mm)干密度(kg/m3)导热系数(W/(m.K))导热系数修正系数燃烧性能等级其它参数屋面难燃型挤塑聚苯板80350.031.2B1压缩强度≥150KPa(上人屋面及地面≥250KPa)外墙保温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401800.0551.25A抗压强度≥0.70,抗拉强度≥0.12外墙砌体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2008000.541.00A外壁厚≥25mm,强度等级不低于MU5.0Mpa,孔洞数>12,宽度方向孔洞排数≥5架空楼板岩棉板(垂直纤维)501000.0481.30A压缩强度≥80KPa,抗拉强度≥100KPa,憎水率≥98%,酸度系数≥1.8地面难燃型挤塑聚苯板50350.031.2B1压缩强度≥150KPa(上人屋面及地面≥250KPa)分户楼板或功能转换处楼板全轻混凝土451151~12500.311.2A强度等级不低于LC15级备注:其他要求列中填写除前面各列内容以外的主要参数,如抗压强度、砌体孔洞数、孔排数、壁厚要求、憎水性、质量吸水率、酸度系数等。(2)透明围护结构材料热工参数[4.2.1、4.2.4(1)、4.2.8、4.2.9、4.2.10]透明围护结构类型窗框型材规格玻璃品种规格传热系数W/(m2·K)太阳得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气密性等级外窗多腔塑料型材(窗框窗洞面积比25%)(6透明+12A+6透明)2.600.750.716(3)说明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窗墙比满足《标准》要求的设计情况;[4.2.3、4.2.4(2)、4.2.5]楼栋窗墙比均满足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窗墙比满足《标准》要求。(4)外窗(包括幕墙)遮阳设置情况,设置正面活动外遮阳的外窗传热系数修正系数取值;[4.2.6]本项目主要推拉外门窗有阳台等自遮阳措施,无活动外遮阳设置。(5)楼梯间、走廊、电梯间的外窗开启情况;[4.2.7]本项目楼梯间、走廊、电梯间的外窗具有可开启外窗。(6)屋顶天窗面积与房间地板轴线面积比值;[4.2.9]本项目屋顶无天窗。(7)外墙外饰面层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时说明其性能指标和修正系数β1取值;[4.2.11]本项目外墙外饰面层没有采用建筑反射隔热涂料。(8)平屋面采用种植屋面时说明覆土种植面积与平屋顶面积的比值、构造、种植土类型和厚度及种植屋面当量热阻取值;[4.2.12]本项目无种植屋面。(9)多功能建筑的不同功能空间的隔墙及楼板传热系数取值标准[4.2.13]本项目隔墙采用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传热系数为1.55。(10)建筑外墙和屋面的热桥部位,供暖、空调房间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和供暖、空调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外墙防结露设计的措施;[4.2.14、4.2.15]本项目外墙均采用外保温构造,外墙采用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屋面采用难燃型挤塑聚苯板保温。地面采用难燃型挤塑聚苯板保温,架空楼板采用岩棉板(垂直纤维)。满足《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16)第4.2.15条规定,屋面部位不会发生结露。(11)每个供暖空调空间满足供暖和空调季节新风量要求的方式,设置新风口时其净面积与该空间的地板轴线面积比值;[4.3.5]本项目1#~5#无需设置新风口,6#~8#的能耗房间均设置自然通风口。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5.0.1、5.0.2]简要说明项目各楼栋外墙、屋面、底部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分户墙(含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功能转换隔墙)、分户楼板、功能转换楼板传热系数、供暖、空调房间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地面和供暖、空调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外墙热阻值、外窗传热系数、屋顶天窗、朝向窗墙面积比是否达到权衡判断基本要求,各楼栋权衡计算结果以表格形式列出。本项目所有楼栋围护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权衡判断基本要求,权衡判断计算结果见下表:楼栋设计建筑计算(kWh/m2)参照建筑指标限值(kWh/m2)1#32.5532.782#32.5532.783#32.5532.784#32.5532.785#32.5532.786#32.5532.787#32.5532.788#32.5532.78四、安全设计[4.1.7、1.0.7](1)各保温系统保温材料、防护层材料、填缝材料、饰面材料名称、厚度及其燃烧性能等级,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有要求时应说明);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封堵措施及防火封堵材料名称、厚度及其燃烧性能等级;屋面保温材料:屋面采用难燃型挤塑聚苯板80厚,施工厚度100厚,难燃型挤塑聚苯板燃烧性能为B1级。外墙外保温材料:外墙砌体采用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燃烧性能为A级,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燃烧性能为A级。架空楼板构造安全措施:岩棉板(垂直纤维)粘结面积为满粘,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12.7×12.7Φ0.9热镀锌钢丝网复合锚固件固定,锚固件每平米不少于6个,锚固在混凝土基层的厚度不小于25mm。地面保温材料:地面采用难燃型挤塑聚苯板50厚。注:依据倒置式屋面应用技术规程JGJ230-2010,屋面保温材料的施工厚度应增厚计算厚度的25%。以上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均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2)防火隔离带设置部位、材料与厚度、粘贴与锚固要求,加强网规格及设置要求,屋面防火隔离的防水设计;本项目无需设计防火隔离带。(3)各保温系统对基层性能的要求,保温材料的粘贴方式、粘贴面积;外墙外保温系统中,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强度等级为5.0,外墙保温材料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粘结面积不少于60%,锚固数量不少6颗/每平米。锚固深度不小于25mm;架空楼板构造安全措施:岩棉板(垂直纤维)粘结面积为满粘,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12.7×12.7Φ0.9热镀锌钢丝网复合锚固件固定,锚固件每平米不少于6个,锚固在混凝土基层的厚度不小于25mm。(4)各保温系统加强网类型及设置要求(普通部位与特殊部位的抗裂、防冲击加强措施);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建筑物首层、易受冲击或碰撞部位墙面抹面层内铺设双层耐碱玻纤网。架空楼板保温材料: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12.7×12.7Φ0.9热镀锌钢丝网复合锚固件固定。(5)各保温系统保温材料的锚固要求(普通部位与特殊部位设置要求、根据基层材料不同说明锚栓的规格和有效锚固深度);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锚固数量不少6颗/每平米。锚固深度不小于25mm;架空楼板构造安全措施:岩棉板(垂直纤维)粘结面积为满粘,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12.7×12.7Φ0.9热镀锌钢丝网复合锚固件固定,锚固件每平米不少于6个,锚固在混凝土基层的厚度不小于25mm。(6)外墙外保温系统变形缝设置要求,填缝与密封材料类型;变形缝处应填充聚乙烯泡沫塑料条,填塞深度应大于缝宽3倍,且不小于100,单不宜超过250;缝口设置变形缝盖缝,盖板宜采用铝板或不锈钢板。(7)外墙外保温系统托架设置要求,托架的材料、规格与锚固要求;保温系统下端设置铝合金托架,勒脚部位托架离散水坡顶高度不应小于20mm,且应满足建筑结构沉降而不导致外保温系统损坏的要求。坡屋面保温系统的防滑措施(相关标准有要求时应说明);坡屋面应设置钢筋网,并且保温板应用胶粘剂粘贴,防止板材滑落。(9)标准要求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外门窗抗风压性能计算值、标准最小值及设计值,玻璃的安全性能(类型、厚度与最大单块面积);外门窗抗风压性能为4级。五、专项论证说明[1.0.5](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的论证内容与论证结论;本项目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2)建筑高度超过150m的论证内容与论证结论。本项目建筑高度小于150m。3.2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一、节地与场地规划选址(1)场地选址:项目的建设地点与周边情况,场地的安全性,场地内外需要保护的资源及措施,场地内外污染源及防治措施;[满足8.1.1]项目位于重庆市大足区1911号地块,地形北高南低。地型高差约3米。地块北面为和美小区及工农路,西面为新东方花园及海棠二路,南面为濑溪河及海棠路。河对岸为翠堤华府。基地三个角点均为城市道路的路口节点,其外并无其他不利因素。南侧大足濑溪河,可作为良好的景观资源加以利用。场地的安全性: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划分场地地基土类型为:杂填土属软弱(场地)土,剪切波速取121m/s(勘察报告提供);素填土属中软(场地)土,剪切波速取160.8m/s;基岩属稳定岩石,剪切波速大于500m/s。根据以上勘察及试验资料,场地内建筑均处于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内外污染源及防治措施:项目场地内不存在污染源,地质灾害;无洪涝灾害,无含氡土壤,无电磁辐射危害,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场地的防洪设计符合现行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项目建设用地区域及周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敏感保护目标。(2)场地生态修复方案: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场地的生态修复及表层土的利用情况,土石方平衡情况,对需改造的场地制定的生态修复措施;[满足8.2.14]本工程施工期对场地生态的影响主要源于施工占压、开挖等施工活动及施工人员进驻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对当地陆生植物的影响小。随着项目建成后绿地系统的建设,通过植草和种植当地常见的易成活、常绿树种,将重新建立起人工植被系统,并达到新的生态平衡。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通过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使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破坏得到恢复。(3)场地交通:场地交通组织,公共交通设置(位置、距离、线路)情况,建筑与周边公共交通系统的人行通道设计情况;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停车设施位置及比例;机动车停车设施方式及位置,地面停车位设计情况;[8.2.17、8.2.18、8.2.19]场地交通组织,公共交通设置情况:本项目位于大足老城区边缘,紧邻县道、省道,和汽车站有直接联系,进出城的交通十分便利,交通便捷,有多条公交线路(站点位于项目出入口500m步行范围内)与主城各区相连,便于人员绿色出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为原则,项目主要步行出入口和车库入口分离,实现人车分流。场地内无障碍出入口坡度设计及与外部无障碍设计的连通情况:无障碍设计:场地内人行通道设计路缘坡道、提示盲道、轮椅坡道和扶手等采用无障碍设计,与场地外人行通道实现无障碍连通,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机动车停车设施设计与管理方式:整个建筑停车为地下与地面结合的方式,总停车个数为1009个,均为地下停车位。(4)人均用地指标及地下空间利用:建筑用地面积、居住建筑层数、居住人数及对应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F.0.1-4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地下建筑层数及建筑面积、功能用途;计算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例;[8.3.7、8.3.8]本项目人均用地指标为20.59m2/人,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例为60.31%。(5)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场地内快递收发点设置情况;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相关设施是否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场地1000m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种类、数量;[8.2.20]相关的公共卫生设施在合理的管理时间段内,自由使用,满足公共绿地和设施的安全、卫生要求。项目门卫室可设置为快递收发点,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为500m,场地1000m范围内设计有5种公共服务设施。(6)改造或利用既有建筑:既有建筑的规模、面积、位置、利用率和利用规模、利用方案及其合理性(安全、适用、经济)。[8.3.9]本项目无改造或利用既有建筑。2)建筑物理环境设计(1)建筑风环境设计:场地自然条件与建筑群规划布局、建筑的平面及立剖面的通风设计情况;对于需进行软件模拟分析的项目,应按附录F.0.1-1提交分析报告,并说明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风速、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过渡季的自然通风及风压差情况,应说明分析结果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外窗可开启面积(含阳台门面积)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比例、每套住宅的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轴线面积的比例、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套型内只有一个卫生间时卫生间是否采用明卫,型内有两个及以上的卫生间时非明卫的数量;自然通风的进排风口具备的功能;[4.1.1、8.2.5、4.1.4、8.2.4(4)、4.3.4]根据总体布局,结合场地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满足各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确定每幢建筑的平面形式。户型平面设计中合理组织套内功能空间。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合理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就餐空间与居寝空间、居寝空间与工作空间、便浴空间与盥洗洗涤空间的关系。各功能空间均具有适宜的尺度,避免了房间形态上的比例失调。室内交通组织短捷,不穿行主要功能空间,符合人的生活行为规律。大部分户型做到了“明厨、明卫、明卧、明厅”的“四明”格局。每户两间居住空间和客厅朝向主要景观。卧室设置低窗台大玻璃(内加防护栏杆),起居室至阳台为落地玻璃门,从而扩展了厅内的景观视野,提高了舒适度。建筑室外布局分析表明建筑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均小于5m/s,过渡季节平均风速、夏季平均风速和夏季、冬季10%大风三种工况下风速放大系数满足小于2的要求,且建筑迎风侧与背风侧的压差大于0.5Pa。各种工况下均不存在局部无风区和涡旋区,不至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满足建筑过渡季、夏季迎风侧与背风侧的压差大于0.5Pa,冬季风速均小于5m/s的规范要求。本项目外立面开窗面积较大,所有主要功能房间开启外窗面积不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8%。满足人员舒适性要求,对人员活动不造成影响。建筑在整体布局、开窗设计、室内布局上有效的利用并强化了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因此,该建筑可利用自然通风满足热舒适度要求,满足相关规范对于建筑内部主要功能房间自然通风的要求。(2)建筑视野与光环境设计:主要功能房间的视野、光污染情况、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日照设计、控制眩光和改善天然采光均匀性的措施、有自然采光要求的建筑各主要功能房间采光质量、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采取的节能采光措施;天然采光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观演厅堂、大空间场站、地下车库等大尺度空间,医疗卫生建筑、实验室等)的天然采光设计按各自设计规范执行的说明;[3.1.2、8.2.16(1)、8.2.2、8.2.3(6)、8.2.4、3.2.14、3.2.15]建筑周边无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地上各个功能房间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周边近距离内无遮挡,室内人员与室外有良好的视野,自然景观好。建筑主要功能房间与周边建筑距离大于18m,可防止视线干扰。建筑间距满足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符合8.2.16(1)条相关要求,项目已取得相关规划审批文件。项目窗墙比面积比较大,玻璃透射比为0.72,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保证了建筑内部良好的采光,且周边建筑对其不会形成明显遮挡,因此,可实现良好的采光。本项目卧室、起居室、书房等房间窗地面积比均大于1/6,满足标准采光要求。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照明安装功率,照度设计值低于100lx,严格按照《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进行设计,禁止直射夜空的照明设计,光线颜色采用泛光照明。室外景观照明运行时间为18:00~6:00,冬夏季因日落时间不同而略有差异,严格控制室外照明运行时间。对于建筑室内照明,但建筑功能房间在夜晚运行时,考虑采用内遮阳帘等措施,防止室内灯光外溢。(3)建筑声环境设计:声环境功能区、场地环境噪声状况及设计要求、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要求、有声环境质量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允许噪声级及其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设计情况、噪声源房间的布置及相应的防噪减振措施、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等)专项声学设计;[8.2.5、8.2.6、8.2.7、8.2.8、8.2.9、8.3.33]提高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墙体采用外保温方式,外墙保温材料采用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内墙隔墙材料为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纤维增强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砌体等均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保证室内各功能房间的隔声。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和楼板、门窗的隔声性能优于该规范中低限要求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均数值。门窗:多腔塑料型材(窗框窗洞面积比25%)6透明+12A+6透明,隔声性能为3级。有助于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建筑满足各室内房间噪声级要求,且该项目围护结构设计合理,外墙、隔墙、楼板等隔声性能设计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均数值,设计标准见下表。表卧室、起居室(厅)内允许噪声级房间名称允许噪声级(A声级,dB)昼间夜间卧室≤45≤37起居室(厅)≤45建筑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设计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要求。同时,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优于《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和高限要求的平均数值。构件名称空气隔声单值评价量+频谱修正量(dB)分户墙、分户楼板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Rw+C>45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计权隔声量+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Rw+Ctr>51设备隔震:水泵等选用低噪音的设备以降低运行噪声,并通过设备基础减震、管道消声、室内采用吸声吊顶及隔声门窗等措施达到有效降噪的目的。水、暖、电气管线穿过楼板和墙体时,孔洞周边应采取密封隔声措施。排水管道设置于管道井内或不靠近噪声敏感房间,有效控制排水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加强绿化带的建设,多种植高大乔木,合理配置灌木等措施,以减少交通噪声的影响。因此,从以上分析总体来看,项目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3096-93、《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标准要求。(4)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屋面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8.2.4(3)]屋面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5)建筑遮阳设计:东、西、南向外窗(包括幕墙)遮阳设置类型。[4.2.6]本项目均为阳台等自遮阳措施。三、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绿色建材的等级、种类及应用部位;[8.3.37]建筑中采用了预拌混凝土、建筑保温玻璃等绿色一星级节能建材。(2)建筑装饰性构件位置及女儿墙高度,非功能性装饰性构件造价比例;[满足8.3.24]建筑立面造型要素简约,女儿墙高度不大于2.4m,满足重庆市《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71-2016)第8.3.16条的要求。(3)预拌砂浆使用部位;[8.3.23]预拌砂浆在外墙砖、砌体等需要抹灰找平的部位中使用(4)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情况,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8.3.36]建筑中大量使用了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如基础、粱、现浇楼板中的钢筋、玻璃、标准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框架结构体系中的基础、梁、柱大量采用了钢筋、钢材,机电设备采用了铜线、铝合金、橡塑保温材料、塑料等可再循环材料,建筑外窗采用了玻璃,金属型材等可再循环利用材料。项目中采用可重复使用材料的部位为隔墙和隔断,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0%。(5)厨房及卫浴间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情况,采用成套定型产品的厨房、卫生间的户数及与总户数的比例;[8.3.35]本项目不采用厨房及卫浴间整体化定型设计。(6)建筑构配件设计是否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土建与全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其重量与建筑地上部分重量的比值;[8.3.33、8.3.34]此条为可选项,本项目未选择此条作为达标项。四、景观设计(1)场地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等)有乔木遮荫措施的面积和比例;[8.2.1]场地户外活动场地设计具有遮荫的活动场地面积为2400平米,按小乔木10平米/株计算,须种植240颗小乔木,有效降低热岛效应。(2)建筑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架空层平台绿化的覆土深度;环境绿化植物选用;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乔、灌、草复层配置比例;[8.2.15、8.2.16]建筑绿地率为30.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2平米/人。绿化方式采用实土绿化和架空绿化,架空绿化覆土厚度为1.5m,满足重庆市园林局相关技术规定要求。种植乔木、灌木及草,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选择维护少、易成活的植物品种,实现乔木、灌木、草的复合绿化。且乡土植物数量占总的种植植物的比例超过70%。植物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按1:1比例搭配,以适应重庆冬季采光与夏季遮阳需要;乔、灌、草复层配置合理,群落乔木量≥3株/100m2绿地;复层群落占绿地面积≥20%;纯草坪面积占绿地面积≤20%。具体乡土植物配置由后期景观专业按比例要求和绿化方式进行选择(可参照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对“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的成果:即1(乔木/株):6(灌木/株):20(草坪/m2):29(绿地/m2)的指标来进行配置)。(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的位置、材质、面积与比例,透水构造说明,透水土基的渗透性能;[8.3.18(2)]硬质铺装中50%以上面积采用透水混凝土或石材设计,场地停车场采用石材和绿地间隔设计,既自然补充了地下水又减少雨水对市政雨水管网的冲击。采用实体绿化、架空平台绿化、雨水收集等进行场地内雨水地表径流的控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4)专项论证说明[1.0.5](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的论证内容与论证结论;本项目没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2)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万m2时的论证内容与论证结论。本项目建筑高度没有超过150m。4、结构专业1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修订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重庆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界定规定(2016年版本)》(渝建发[2016]20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破、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一~八)2场地规划选址[8.1.1]项目位于重庆市大足区1911号地块,地形北高南低。地型高差约3米。地块北面为和美小区及工农路,西面为新东方花园及海棠二路,南面为濑溪河及海棠路。河对岸为翠堤华府。基地三个角点均为城市道路的路口节点,其外并无其他不利因素。南侧大足濑溪河,可作为良好的景观资源加以利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划分场地地基土类型为:场地内素填土土层剪切波速值为121~138m/s,平均值为130m/s,为软弱土;第一层粉质粘土土层剪切波速值为159~162m/s,平均值为160m/s,为中软土;砂土土层剪切波速值值为172~192m/s,平均值为183m/s,为中软土;第二层粉质粘土土层剪切波速值为175~184m/s,平均值为179m/s,为中软土;下伏基岩强风化带500~800m/s,属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带>800m/s,属稳定岩石。根据以上勘察及试验资料,场地内建筑均处于抗震一般地段。3结构体系及构件优化[8.3.17]经工程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填土(Q4ml)、冲洪积粉质粘土、砂土(Q4al+p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按拟建物设计地坪标高考虑,拟建场地人工填土在场区分布较多,厚度较小,呈松散~稍密状态,均匀性差,压缩性较高,承载力低,经处理后可作为低层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场地内场地内粉质粘土分布较多,厚度变化大,为中压缩性土,可作为低荷载建筑基础持力层;砂土呈稍密状,夹杂粘性土及粉土,承载力一般,局部埋深较大,不宜作为拟建建筑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岩芯破碎,岩质较软,承载力较低,埋深较大,不宜作为拟建建筑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厚度大,岩体稳定,可作各拟建物基础持力层。根据场地实际地层情况,拟建物建议选择压实填土、粉质粘土或中等风化基岩作为拟建建筑基础持力层。本工程采用桩基础的形式,拟选取基础作为建筑的嵌固部位。采用布置相对灵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屋盖均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传力途径为板→次梁→框架梁→框架柱,传力途径清晰、受力明确。4建筑结构高强材料的应用[8.3.20、8.3.21]混凝土结构:本项目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柱纵向受力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不低于400MPa级钢筋的用量占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比例大于70%;混凝土强度等级:墙、柱C30~C35;普通层楼屋盖C30,地下室顶板楼盖C35;基础C30,地梁C30;钢筋:梁主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柱、墙主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柱、墙、梁箍筋及分布筋采用小直径HRB400级钢筋;楼板钢筋采用小直径HRB400级钢筋。钢板:Q345-B、焊条:E43、E55。5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的应用[8.3.24]混凝土结构:本工程采用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其首先使用在基础、墙柱、主要框架梁等构件,且使用量不少于混凝土总用量的50%。6预拌混凝土的应用[8.3.22]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7工厂化预制生产的建筑构、配件的应用[8.3.25]无工厂预制生产的建筑构配件。8预拌砂浆类型、强度等级。[8.3.23]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9绿色建材的等级、规格、型号及应用部位。[8.3.19]a)建筑中采用了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绿色节能建材。10BIM技术应用情况。[8.3.29]本工程无BIM技术应用。11既有建筑进行改造或利用时,说明是否依据国家或重庆市相关规范对结构进行检测鉴定、受力构件及结构体系的安全性。[8.3.8]本工程无既有建筑改造或利用。5、给排水专业一、设计主要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GBJ50015-2019《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二、水资源利用方案[8.3.11、8.3.21]市政给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资料、市政设施。根据项目情况,能利用非传统水源时,应说明可利用的雨水、再生水、市政中水等水资源状况,确定利用方式和处理措施及规模。本工本工程生活给水水源采用市政生活给水。根据甲方提供本工程供水资料,本工程市政北侧和南侧各有1根DN400市政给水管网,市政供水水压可绝对标高约为416.00。三、编制节水用水量计算(水量计算表)[8.3.10]用表格列出节水用水定额、用水人数或(单位数)、平均日用水量及全年用水量。节水用水量计算表序号用水部位平均日用水定额使用数量平均日用水量(m3/d)使用天数年用水量(d/a)(M3/a)1住宅220

(L/d.人)1555人342.1365184502商业8

(L/m2.日)12631m2101.048365742.783农贸市场20

(L/m2.日)1503m230.0636532425.144停车库地面冲洗用水2

(L/m2.次)43000m286401375.285道路冲冼

及绿化0.5

(m3/m2.a)14000m2717535457未预见水量按以上之和10%计5653.828合计62192.02四、给水系统(1)供水方式、分区压力及原则;[8.3.11、8.3.15]住宅1~6层由市政水压直接供水,7层及以上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加压供水;入户配水支管的压力超过0.20MPa处,设支管减压阀减压。(2)二次供水的设备房位置、数量、分区方式等,市政直供水利用情况;[8.3.11]无负压供水设备,设置独立的生活水泵房,水泵均为软启动,水泵的运行由远传压力表(设在泵房内)将管网压力信号反馈至变频柜控制水泵的运行。(3)二次供水的主要设备(水泵)的性能参数、组合数量和配置情况、设备控制方式等;[8.3.11]在本工程车库负一层设置生活泵房,变频给水设备型号及技术参数分别为:生活给水无负压设备:WII-T2CH3-WDL16-3/WDLS8-4,系统工作流量Q=40m3/hH=25mN=7.5KW/台。(4)用水计量装置:按用途计量和按付费计量的两种计量方式;[8.3.16]1)本工程按照使用用途,对生活、消防、绿化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2)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5)用水点供水压力:用水点压力满足的限定条件;[8.3.15]在保证不低于用水器具最低工作压力的前提下将其供水压力控制在0.20MPa以下,超过部分设置支管减压阀。(6)水质安全保证:采取一系列水质安全保证的措施及防水质污染措施;[8.3.11]本项目给水管与市政给水管接管处根据用水性质不同分别设置倒流防止器和止回阀。生活给水出水口与用水容器溢流边缘及生活给水补水管口与构筑物溢流水位的最小空气间隙大于等于2.5D(管口直径)。生活给水管道安装时避开毒物污染区。(7)采取防止管网漏损的一系列措施;如采用的管材及连接方式、高性能阀门选择,室外管道敷设方式等.[8.3.14]本工程给水系统采用PP-R塑料管和钢塑复合压力管,PP-R塑料管的管材、管件符合国家标准GB/T18742的要求;钢塑复合压力管符合国家行业标准CJ/T183-2008的要求;管道上采用零泄漏的高性能阀门;如弹性座封闸阀、偏心蝶阀、水力控制阀门等等。水池、水箱设置溢流报警装置;水池、水箱进水阀门采用水力控制遥控浮球阀或带液位控制自动联动开闭的电动阀。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8)用水器具及其用水效率选用的用水器具类型、参数和满足节水标准的情况,所采用节水器具符合现行标准《节水型卫生洁具》GB/T31436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18870要求。[5.1.4、5.2.3]本工程室内均采用节水器具。所有器具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要求;且其用水效率均为二级。五、热水系统本工程住宅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源采用城市燃气,其中燃气管路设计应由甲方委托燃气部门做详细设计。六、排水系统(1)排水方式、污水处理措施、排放标准、排放出路;[8.1.1]采用雨污分流制;按按生活给水量的90%计算,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185m³/d,B22-1/05地块(二期工程)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442.10m³/d。所有污废水排放必须达到本工程环评排放标准,本工程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排入室外污水管网,经生化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在地块一期工程东北角设置生化池1座处理能力为200m3/d,在地块西南角设置生化池1座,处理能力为250m3/d。生化池内产生的沼气通过设置专用通气立管上至建筑屋顶排放,保证不污染建筑内外环境。雨水暴雨强度按重庆市大足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现期取P=3年,综合径流系数:取Ψ=0.56,暴雨历时:t=10分钟;利用场地透水铺装和采用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口设于绿地之中)、植被浅沟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外排、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排出管管径为DN500~DN600mm,接市政雨水干管。2)场地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3.11、8.3.32]本项目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多孔混凝土地面,植草砖等)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并采用下凹绿地、浅草沟等控制场地雨水径流的措施。七、绿化节水灌溉(1)绿化给水的水源,如市政自来水、雨水、再生水;采用绿化节水灌溉的措施,如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或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等。[8.3.20]绿化给水的主要水源为雨水,旱季采用市政自来水作为补充水源,绿化灌溉采用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八、景观水体补水本项目无景观水体。九、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本项目没有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设施。十、循环冷却水系统本项目无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十一、非传统水源利用(1)再生水(中水)系统水源、回用用途、工艺流程、处理设施、并应列出可收集水量及回用水量计算表。[8.3.11、8.3.21]项目未涉及中水系统。(2)雨水利用方式(分收集回用、入渗、调蓄排放等方式)和相应的利用措施及设计参数(如设计重现期、日降雨量、入渗系数等);如以收集回用为主,应说明日可回用雨水量、日用雨水量、储存雨水量、处理工艺及构造物;[8.3.11、8.3.21]本工程雨水利用方式为就地入渗,采用下凹绿地、浅草沟等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十二、环境噪声控制(1)环境噪声控制设备(泵)站房、冷却塔等设备设施设置位置,及采取的相关防噪音措施;室内排水管管材选用及设置方式。[8.2.13]污水管道选用UPVC塑料管,承插粘接。十三、绿色建材的等级、规格、型号及应用部位[8.3.19]污水管道选用UPVC塑料管,承插粘接。十四、能源利用(1)可再生能源应用:当条件具备,且太阳能保证率ƒ≥30时,可采用太阳能加热制备卫生热水;或经技术及经济比较合理,可采用部分或全部热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热回收加热卫生热水;并应说明采用的依据、集热器(太阳能)形式、换热器(水源热泵)形式、供应能力、系统组成、循环方式、集热效率等,并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5.1.2、7.2.4、7.3.15]此条文为可选项,本项目没有选择此条文达标。2)当使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生活热水时,其提供生活热水的比例。[8.3.6]此条文为可选项,本项目没有选择此条文达标。6、电气专业一、设计主要依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16《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50200-2018《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重庆民用建筑电缆电缆防火设计规范》DBJ50-164-2013《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J50-071-2016《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设计规范》DBJ50-218-2020《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消防安全标志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50/202-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2018二、供配电系统(1)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的设置位置,是否靠近负荷中心,变压器容量、数量及负载率,过渡季节负荷调整措施;[7.0.6]专用内高压配电装置采用环网柜,进、出线柜均配置负荷开关,交流弹簧储能操作。操作电源应能满足正常运行时,事故状态下应能保证继电保护系统可靠工作。进线柜额定电流为630A,分断能力为25kA,出线线柜额定电流为630A,分断能力为25kA;公用变电所内高压配电装置采用环网柜,配置负荷开关。低压配电设备选用固定分隔式开关柜,落地式安装。变压器采用SGB13节能型干式变压器,设强制风冷系统,接线为D,Yn11,带保护外罩和温控器,保护外罩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数量、容量及型式见下表: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数量、容量及型式表配、变电所编号装机容量:变压器(kVA)变压器供电范围配、变电所设置位置配、变电所型式1#公用配电房800*2住户负一层室内型2#公用配电房630*2住户负一层室内型3#专用配电房800*1非居负一层室内型4#专用配电房1250商业负一层室内型三、照明(1)主建筑室内的照度标准值、照明功率密度限值、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7.0.1、7.0.2、7.0.3]照明参数表房间或场所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lx)照明功率密度限值(W/m2)眩光值(UGR)一般显色指数(Ra)走廊地面50≤2.02560发电机房地面200–2580配电室0.75水平面200––80弱电机房0.75水平面500≤13.51980消防控制室0.75水平面500≤13.51980楼梯间地面50–2560起居室0.75水平面100≤5.0–80卧室0.75水平面75≤5.0–80餐厅0.75餐桌面150≤5.0–80厨房0.75水平面100≤5.0–80(2)选用的主要灯具、光源及镇流器的类型及技术要求;[7.0.4]走廊、电梯厅、楼梯间采用LED节能灯。电气设备用房采用高光效的LED荧光灯。设计中选用的荧光灯应采用高品质、高显色性的节能型荧光灯,并应配置高功率因数的电子整流器。所有灯具均选用高效灯具,开敞式荧光灯灯具效率须达75%以上;带透明保护罩荧光灯灯具效率须达70%以上;栅格荧光灯灯具效率须达65%以上。荧光灯配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不低于0.9。光源及镇流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能效标准。直管荧光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玻璃或塑料)格栅透明棱镜灯具效率75%70%55%65%紧凑型荧光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格栅灯具效率55%50%45%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筒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保护罩格栅灯具效率60%55%50%高强气体放电灯灯具的效率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灯具出光口形式开敞式格栅或透光罩灯具效率75%60%发光二极管筒灯灯具的效能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色温2700K3000K4000K灯具出光口形式格栅保护罩格栅保护罩格栅保护罩灯具效能55lm/W60lm/W60lm/W65lm/W65lm/W70lm/W发光二极管平面灯灯具的效能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色温2700K3000K4000K灯具出光口形式反射式直射式反射式直射式反射式直射式灯盘效能60lm/W65lm/W65lm/W70lm/W70lm/W75lm/W(3)建筑的门厅、前室、公共走道、楼梯间、停车库等场所照明及室外景观照明、夜景照明的节能控制方式。[7.0.4]合理选择室内照明控制方式,充分利用天然光,根据天然光的照度变化,控制照明灯具的点亮范围。采用敞开式高效荧光灯为主,辅以高效节能嵌灯,控制采用就地控制的方式;车库照明采用简式荧光灯,由智车库防火分区照明箱集中控制;设备用房照明采用简式荧光灯,由各房间就地控制;室外环境照明、路灯照明由甲方另委托专业单位一并考虑,本次设计只预留电源。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第7章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室外照明包括如路灯、庭园灯、草坪灯、地灯、泛光照明、水下照明等。光源采用节能灯、金卤灯、LED灯等高光效光源为主。室外照明由时光控或手动集中控制。室外照明适当采用LED及LED-光伏电池一体化照明。四、电气设备(1)变压器的节能技术要求;[7.0.6]电力变压器选用SGB13型节能干式变压器,设强制风冷系统,变压器绕组接线型式D,Yn11,电压分接头10±2×2.5%。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2013中规定的二级要求。10kV变电所变压器低压侧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两段0.4kV母线之间设母联。正常工作时,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当其中一台变压器故障或检修停电时,可手动投入母联开关,工作变压器同时为两段母线供电。母联投入前,应切除部分三级负荷电源,以保证一、二级负荷供电。两路进线开关与母联开关之间设电气联锁及分闸锁定装置,任何情况下只能闭合其中两个开关。母线联络开关采用手动切换方式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合理分配负荷,控制变压器负载率在70--85%之间,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2)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的节能控制措施;[7.0.5] 住宅电梯应选用节能型电梯。装设2部电梯时,应选择并联运行方式。(3)地下车库排风设备的节能控制措施。[8.2.8]选用高效率的电动机。(4)照明装置与控制照明装置的选择与节能控制措施设置情况。[7.0.4]充分利用自然光,使用具有光控、时控人体感应的等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有外窗时,照明灯具的布置应对使用功能按临窗区域合理分组、并采取分组控制,对建筑的走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