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质量评价历史(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并填写在相应位置。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小明是个小马虎,在历史课上学习山顶洞人时,他做了如下笔记:“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使用天然火。”你能从小明的笔记中找出几处错误()A.1处 B.2处 C.3处 D.4处2.《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道:“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3.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4.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以禹为继承人,这种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方式,史称()A.推举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选举制6.下列传说中的发明与人物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发明文字——仓颉 B.制作音律——伶伦 C.养蚕缫丝——嫘祖 D.发明弓箭——嫘祖7.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严格的贵族等级界限 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周王室的奢侈和昏庸 D.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8.“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斗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周王室的亲戚”取得土地的方式是()A.开垦荒地 B.接受分封 C.继承祖先 D.武力夺取9.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餐具 D.货币10.右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11.下图所示为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面具。面具重80公斤,眼睛从眼眶伸出来,长16厘米,两个耳朵展开后,宽达138厘米,象征着千里眼和顺风耳。该文物可用于印证()A.半坡居民的生活 B.炎黄部落的形成 C.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D.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2.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13.晋在春秋时期,政权已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控制。后来范氏和中行氏、智氏或被瓜分或被消灭,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手中。至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这反映了该时期()A.诸侯势力不断崛起 B.社会正在发生转型 C.分封制度盛行 D.诸侯争霸割据一方14.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细分到最小限度,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这表明商鞅变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秦国国富兵强 C.推动秦完成统一 D.重塑了社会结构15.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A.选贤举能 B.思想控制 C.清正廉洁 D.以民为本16.“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A.意义 B.作用 C.表现 D.原因17.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深重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写告示 D.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1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A.控制对全国各地的权力 B.开创官员选拔制度C.强化对边疆地区管理 D.形成了森严的等级1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20.小静同学搜集了“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典故,请你帮助她确定与这些典故相关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A.春秋争霸 B.秦灭六国 C.楚汉之争 D.战国争雄二、非选择题(60分)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图一 图二(1)图一所示的房屋名称是什么?图二所示的房屋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建筑?原始居民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材料二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的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简明中国历史读本》(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其他社会变化。(6分)材料三命蜀守李冰壅(注:堵塞)江水作坝,穿二江以通船,灌三郡之田亩,使四川沃野千里,号为陆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壅江水”修建的工程名称。(2分)材料四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三》(4)根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无敌于天下”的经济原因。(4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儒家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家墨子“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②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法家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上表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6分)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6分)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2分)23.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识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20分) 图1 图2(1)图1反映了秦朝对中央和地方管的管理,在地方管理上采取了何种政治制度?请分别指出ABCD所代表的名称。(10分)(2)图2中秦国的马字是什么字体?体现了秦朝巩固统治的什么措施?该措施的施行有何作用?(6分)(3)除上述图片反映的措施外,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2)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4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B2.A3.D4.D5.B6.D7.A8.B9.B10.D11.D12.C13.B14.D15.D16.D17.A18.A19.B20.C二、非选择题(60分)21.(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自然环境不同。(2)原因:出现了铁犁、牛耕。变化:周王室衰微(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新兴地主阶级产生。(3)工程:都江堰。(4)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便利经济发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22.(1)①孟子;②道家;③韩非。(2)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3)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