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_第1页
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_第2页
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_第3页
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_第4页
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创新回报率的若干重大举措研究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调整时间已达11年,非同寻常,从增速调整的力度看,经过11年的漫长调整,我国经济已从2007年的14.2%的增速调至目前的季度增速仅6%,且依然存在继续下行压力。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动能的转换过慢,报酬递减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分析发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整体经济回报率的方式才能改变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式。一、经济下行趋势难以扭转的深层原因分析(一)衡量经济增长真正向好的标准不是速度,而是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在发展中国家的进路历程中,存在一种呈“S型曲线”特征的一般发展规律。所谓“S型曲线”理论是指,每一种技术的增长都是一条条独立的“S型曲线”,即通常会经历起步、加速、减速和效益递减的生命周期过程。一个技术在导入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构成经济发展的要素和产业体系尚不完备,经济发展处于发育期,经济增长较为缓慢,表现为S型曲线的第一部分的典型特征;当要素储备和产业体系趋于完善,技术进入成熟期,经济增长开始进入加速起飞阶段,通常这一时期也是先发国拉开发展差距和后发国拉近发展距离的关键时期;当要素成本升高、相对优势消失,增长速度到达递减的拐点,经济进入减速期。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调整的困难在于当经济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不可逆转的明显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报酬递减规律也在同时发挥作用,形成双重压力(在过去高增长时期反而没有出现这一情况)。一方面,当经济增长与效益增长关系不变时,经济增速下滑,必然导致经济效益同步下滑,由于经济增速递减是不可逆转的,那么周期性的刺激政策只能稳增长而不能促进经济增速明显回升,结果企业效益增长受到经济增长回升空间的巨大限制,企业在6%-7%GDP增长下效益最多达6-7%,这与高增长时期形成巨大的差距,那时,平均GDP增速为10%,企业效益增长至少10%;另一方面,受报酬递减律的作用,效益下滑速度快于经济增长下滑的速度,结果导致经济效益增长继续放慢,6-7%的经济增长对应的行业、企业效益增长仅2-3%。行业经济或企业经济越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自然就会越大。改变这一趋势是无法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增速来实现的,就像一个人长个子到18岁时身高已定型,刺激身高增长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只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注入新的报酬递增动能,来根本扭转报酬递减律的影响,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主要是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在实现这一过程中,必然经历报酬稳定到报酬递减,再到报酬递增的转换。当经济发展持续处于报酬递减的过程中,经济自然无法见底,在这一过程中,即使通过某种改革促进或稳增长刺激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回升,那也一定仅是小周期的反弹(如2017年),也不会出现实质地见底回升,即见底回升绝不是看经济增速是否明显回升,而是看报酬递减趋势是否被打破,新的报酬递增态势是否确立。也只有新旧动能转换完成、新的报酬递增开始出现时,经济才会真正的走出困境,到时也就真正跨过了“历史关口”,跨跃了“中等收入陷阱”。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一转换的判断标准,我们创造一种新的衡量方法,即用效益增速与GDP增速之比来确定报酬稳定、报酬递减和报酬递减。即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带来几个百分点的效益增长,两者之比长期等于1或在1左右波动时,便定义它为报酬稳定,两者之比小于1则说明处于报酬递减期,而大于1,特别是超过1.5或2,便处于明显的报酬递增阶段。在高增长时期,增长质量不高的主要标志是效益与经济增速同比例增长,一般为1:1,即GDP增长1%,企业效益增长1%,GDP增长10%,效益增长10%,速度越高,效益增长越快,速度下降,效益同步下降,呈典型的速度型效益增长特征。在6-7%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即使报酬稳定,经济发展也会比以前困难,如果出现较明显的报酬递减,必定会“雪上加霜”,因而使“宏观喜微观忧”常态化,即经济增长中高速的背后是效益的长期低迷,从而导致长期发展动力不足。也使政策刺激效果明显递减,无法达到预期。在经济增长面临较低的天花板限制时,要想使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只有改变增长与效益的关系,即提高效益的增速,使经济增速与效益增速之比由1:1提高到1:1.5或1:2以上,如提高到1:2,经济增长率为6%,效益增长率则为12%,此时企业或社会效益增长将达到或超过高增长时期10%经济高增长时的效益。经济也就全面向好,来自于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也就自行解除,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境界。(二)从实证的角度看,经济调整为什么总不能见底的内在原因是新旧动能转换迟迟不能完成,其根本原因又是投机的回报率严重偏高而创新的回报率严重偏低。这里因难以找到第三产业的效益数据,只好用工业效益数据代替整体效益,通过计算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增长与GDP增长的比值来实证我国过去20年间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动力的变化。1、2012年以来我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均在继续下降,尚未见底。从趋势来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两项收益率指标,都在2011年前后达到最高值,2011年前一路上升,2011年后一路下滑。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净资产收益1998年仅为3.7%,2005年上升到14.33%,2011年达到峰值21.68%,之后持续下降,2018年降至13.46%,比2011年回落8.22个百分点,7年来年平均下降1.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变化也如此,1998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27%,2005年上升到5.96%,到2010年达到最高值7.60%,之后持续下滑,2016-2017年受经济周期性回升的影响,有所反弹,2018年又明显下滑。从下滑的程度上看,净资产收益率下滑较为猛烈,而销售利润率下降较为温和。表1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变化趋势规模以上工业净资产收益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19983.72.2720008.885.22200514.335.96200615.746.22200718.096.79200816.766.11200916.616.37201021.017.60201121.687.29201219.166.66201318.736.58201416.636.16201514.905.96201615.016.21201715.176.61201813.466.32图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净收益率的年度变化图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的年度变化更能反映微观经济实际收益状态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率与同期销售收入增长的比值变化,结果显示,我国经济自2012年以后持续处于报酬递减的趋势中。我们把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分个阶段,2011年前属于高增长期,2012年后经济增速首次降至8%以下且一起下滑至今。这两个时段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比值变化显著。2002-2011年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为年平均为1.19,其中仅2005年、2008年和2011年三年降至1以下,其他均在1以上,表现出明显高增长时期速度效益型特征。2012年后则出现了较明显的报酬递减特征,7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下平均值降至0.35,其中仅两年超过1,其他年份都在1以下或出现负值。即2012年平均一个百分点的销售收入增长,仅能带来0.3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与2002-2011年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可以说,处于持续的报酬递减过程中且经济增速仍在下降,不可能出现实质地经济向好,我国经济真正走出低谷,必须有赖于报酬递减状态的逆转,这又取决于新旧动能转换能否尽快完成,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占比偏小,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四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大致在15%左右,难以支撑大块头经济增速的持续回升,更重要的,当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占比较低时,其所带来报酬递增效应相对也小,无法抵销传统产业整体处于报酬递减的压力。表2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变化利润年增长率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199956.938.896.40200092.0020.474.4920017.7411.390.68200222.2016.811.32200344.1330.771.43200436.0431.181.16200530.5132.330.94200631.7626.171.21200739.2327.461.43200812.5525.090.50200913.028.501.53201053.5828.611.87201115.7320.650.7620120.8410.390.0820131.4910.750.1420148.477.571.122015-2.890.25-11.3320168.664.431.9620174.16-2.23-1.872018-11.43-7.381.55*2002-201129.2124.551.192012-20181.113.200.35*注:2018年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比超过1,是两个负值相除,负负为正,实际反映的情况是利润下降比销售收入下降更猛,仍然显示出较强的报酬递减特征。从各行业的情况看,我国离摆脱报酬递减律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对全部41个工业分行业中35个有20年成系列数据的行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仅有8个行业在2012-2018年间仍保持报酬稳定或出现报酬递增,其他27个行业均出现较明显的报酬递减(见表),巨大的报酬递减压力可想而知。8个行业保持报酬稳定或出现报酬递增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化工业,如钢铁行业,这一行业保持报酬稳定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持续20年繁荣的强劲支撑(价格上涨成为其利润增长相对较快的原因),第二类是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电力和水的生产等三个行业,这两类报酬稳定的行业与创新的关系不大。与创新能力提高关系较大的是其他四个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只有当七大高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比明显上升且都呈现明显的报酬递增时,且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使它们大多数摆脱报酬递减律的制约时,我国经济在于全面向好,呈现中增长高效益的佳境。要达到这个目标路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要增强忧患意识,只争朝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否则,中国经济可能在内外持续强大压力下,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表3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利润增速与销售收入增速之比的区段变化2002-20112012-2018全国总计1.190.3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691.8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932.3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362.8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362.32*非金属矿采选业1.433.06*农副食品加工业1.45-3.13食品制造业1.370.77饮料制造业1.371.70烟草制品业1.180.20纺织业1.552.9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360.2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660.0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42-6.55家具制造业1.620.61造纸及纸制品业1.330.0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00.3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40.9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177.4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30.82医药制造业1.131.28化学纤维制造业1.560.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24-1.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90.8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730.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6-1.07金属制品业1.320.07通用设备制造业1.323.98*专用设备制造业1.40-0.4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80.50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0.910.9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5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691.9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6.310.7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81.73*同表2注。**如果剔除2018年较大的利润负增长数据,该比值降至1.27,但仍高于前期水平。二、导致我国工业企业回报率下降的原因分析S型曲线告诉我们,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是普遍规律,但通过提升技术水平的方式可以使较低的增速也能实现较高的收益。因此,可以得知造成我国整体的工业发展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术进步上没有跟上发展步伐,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技术进步上依然落后,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一)新旧动能转换迟迟难以完成的根本原因是投机的回报率严重偏高,而创新的回报率严重偏低。新旧动能转换、形成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新报酬递增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其中最主要是我们难以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从而导致房地产过度占用稀缺的社会资金或资本,进而必然通过“挤出效应”遏制创新活动,导致创新回报率明显偏低。房地产尽管是一个高资金密集型行业,但由于其发展快捷方便、技术含量低、收益率却极高等“优点”,因而成为社会资金长期追逐的热点产业,成为地方政府快速增加GDP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一部分人投机致富的“摇钱树”。自2008年以来,每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不少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刺激房地产市场,让其发挥“支柱”作用,而把优化结构调整、促进创新新产业发展抛到一边,正是这种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过度偏重短期稳增长的惯性,使得我国经济此轮调整过于漫长,新旧动能转换无法进入“快车道”。(二)创新研发强度不够,且基础研究占比严重偏低。长期以来我国研发强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些年来,提升较为明显,2018年已经上升到2.1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同OECD国家依然有较大差距,大大低于瑞典(3.25%),日本(3.14%),德国(2.93%),美国(2.74%)等国,仅相当于全球创新强队最高的以色列和韩国的一半左右。并且研发强度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象,2018年研发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天津等六个省市,其他剩余省份平均研发强度仅为1.2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基础研究占比过低也是我国创新水平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高、回报慢且难以量化,但意义不言而喻,它决定了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这通常会在未来几年显现出来。1862年《莫里尔法令》的实施,使美国开始出现大批的州立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某种程度上这促成了美国在20世纪初的崛起。然而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占R&D内部经费支出比重长期在5%左右徘徊,远低于主要创新型国家15%~25%的水平。更广义上讲的“科学研究”支出比重(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2018年也仅为16.7%,不到美国的一半,只相当于英国和法国的1/4左右。此外基础研究还存在经费来源单一的问题,与美国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依赖度达到90%以上,美国仅有50%左右。此外,单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也是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科研机构中科学家群体数量往往决定了获得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几率。一个企业中科学家的数量越多其在未来获得技术性垄断的机会就越高,西方的医药公司就是典型代表,其通过大量囤积高水平的科学家并投入高比例的研发资金,来赢得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行业主导权,这种集聚高峰人才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生物医学的领先地位。华为公司也正是因为学习了这种模式才能在国际上获得领先的技术地位,据任正非介绍“华为至少有700个数学家,800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还有6000多为专门在基础研究的专家,再有6万多工程师,构建这么一个研发系统,可以让华为快速赶上时代的进步,抢占更重要的制高点”。可以说正是由于高额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研发人才的集聚,才塑造了华为强大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从而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但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毕竟太少,民营企业因为各方面因素制约并没有华为这样的魄力,大部分都步入了如中兴公司的发展模式,最终发现在国际市场处处被卡脖子。表31999-2018年中国研发强度和基础研究占比研发强度基础研究占比19990.764.9920000.905.2220010.955.3320021.075.7320031.135.6920041.235.9620051.325.3620061.385.1920071.384.7020081.464.7820091.684.6620101.734.5920111.794.7420121.934.8420132.014.6820142.054.7120152.075.0520162.115.2520172.135.5420182.195.54表42018年分地区研发强度统计地区全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R&D经费投入强度(%)2.196.172.621.391.050.751.820.760.834.162.72.572.161.81.412.15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R&D经费投入强度(%)1.42.091.812.780.710.562.011.810.821.050.252.181.180.61.230.53(三)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缺乏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机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讲过,“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欧洲技术水平的落后,而是由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落后”。这反映出西方世界对创新源泉的深刻反思,也一定程度表明创新环境中必须包含风险容错机制方能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硅谷”创新型文化中所谓的“容忍风险、共享收益”,其关键是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动要得到创新型金融的有力支撑。没有创新型金融(风险投资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支持,创新便会因融资难、融资贵而变得风险无限大,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存在高效的风险投资市场是全球创新中心形成的关键。“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区域内存在一个发达的风险投资一级市场和在美国存在一个非常有效的风险投资二级市场(纳斯达克),且均具有高度市场化的运行特征,配置创新资源的效率非常之高,完全充当了激发创新活力的“催化剂”。反观我国当前创新环境,创新型金融的发展还极不完善。表现在一是风险投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风险投资项目的多样化、风险投资的周期长、市场变化快等特点,要求风险投资人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包括金融、法律、财务、管理、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甚至掌握直接运转风险企业的能力。目前,从我国教育体制、海外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来看,这类高峰人才的需要既难以通过自我培育产生,也无法通过吸引海外人才方式解决。二是风险投资契约关系不够完善与资金来源狭窄。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产权主体的缺位,以及风险投资家运营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以后,对于后续风险企业的管理不看重,有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参与后续的管理,即使参与了,起到的效果也不明显,导致我国风险投资契约机制的严重扭曲以及大量的违约行为。再者现阶段构成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主体主要是海外的投资公司、一些大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的拨款资助、高新科技企业和少数大型民营资本企业。其中地方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占绝对主导地位,造成如今的风险投资结构不均衡。三是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退出机制不健全。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存在可行性方面和法律保障上的问题,风险投资的资金很难在合适的时候退出。且目前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价方式,投资风险较大。(四)企业税负过高,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回报率。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科技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是国家活力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同国际几大创新强国,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税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当前企业税负重的根本原因是税制结构不合理,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必然造成企业高税负。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能认为是过重,宏观税负具有内生性,即与一国承担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量相对应。更重要的是,宏观税负重并不是导致企业税负重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采取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让企业承担了过高的税负(居民,特别是富裕阶层承担的税负严重偏低)。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至少存在以下两大弊端:一是明显增加了企业税负。由于政府主要对商品和劳务征收流转税,且纳税人主要是企业,那么企业在整个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只是这些流转税的代收代缴义务人、还是税收的负担者?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采用购进扣税法计算其应纳税额,似乎一般纳税人只是增值税的代收代缴义务人,并未负担增值税。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存在大量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情形以及征管体制方面的原因,企业依然负担了大量的增值税税款。另外,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其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除了增加了一步“价税分离”,与原营业税的计税方法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他们依然负担了增值税。对于消费税而言,消费税含在交易价格中,企业纳税人能否将其全部应纳的消费税转嫁出去取决于应税消费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越高,则消费税越不容易转嫁,企业直接承担的税收就越多。通过对增值税和消费税两个主要的流转税税种的分析可知,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同时也是重要的负税人。二是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大部分税收随着商品劳务的流转而产生,且以商品劳务的增值额或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在实际的市场交易中,由于最终交易价格包含了税收,必然使得征税下的均衡价格高于不征税的均衡价格,从而对企业产品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五)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拿来主义”普遍。后发国由于具备后发优势,在追赶初期往往制定较为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最大程度的借助和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成果,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但这种模式在带来初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即原始创新水平较低,且由于过去凭借模仿创新获得的巨大短期效益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整个社会投资基础研究的意愿不足,最终导致创新发展的后劲乏力。尽管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我国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依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观念淡薄一直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掣肘。大到企业小到个人,均没能树立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如企业层面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导致了大量侵权及“无效研发”的现象。个人层面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山寨文化”,及互联网监管的缺失,使消费者形成了对廉价又易得的盗版产品、盗版资源的依赖,助长了“拿来主义”的风气。二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依然不完备。由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从事知识产品生产,进而因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存在而导致其收益大于成本的人还处于社会少数派的地位,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促进作用也还不能够得到非常明显的表现。社会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而直接获益,他们往往会认为知识产权法的制定会增加自己消费知识产品的成本。从这一角度出发,知识产权法在我国现阶段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大多数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偏好。三是我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水平较低。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统筹协调能力、法律程序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不足,使得知识产权的整体管理机制较为混乱,一方面造成维权成本过高的现象,很多人宁愿忍气吞声,也不寻求救济;另一方面又使得侵权成本过低,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司法震慑作用。(六)创新环境不完善,难以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一方面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降低了社会的创新意愿。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企业在运转过程中由于遵循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要承担的成本。过高的制度性成本不仅浪费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更会贻误企业的市场机遇,极大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且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简政放权质量需要提升、市场监管转型相对滞后、政务服务工作亟待优化等现实问题,不少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换了一套“马甲”存在,审批服务中的各种“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关卡林立,企业降成本的好政策被困在“最后一公里”,没有发挥好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二是国有企业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国有企业有政府背书,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抓大放小”,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存在,对民营企业产生较强的行业“挤出”效应。(七)科技体制不健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偏低。当前科技体制中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阻碍了创新水平的提高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经费管理不合理,导致预算执行“成本”过高。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及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等,然而当前我国在科研经费申请中存在硬性的预算编制要求,预算对于科学研究本身又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预期的,这就使得科研人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处理如何执行预算的繁琐事情上,严重挤占科研时间。并且科研经费预算中缺失项目绩效的科目,课题负责人无法从科研成果中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大大降低了科研积极性。二是我国科研体制中过度鼓励盈利性,导致普遍存在追求短期效益的研究取向。创新本身就是资源和时间高度集聚的产物,尤其是原创性、开拓性的科学发现通常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方有较高的几率取得突破,而目前我们的科研体制对广大科研院所提倡的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发展方向,表面上改善了收益率,但也让科研院所的工作重心放在短期能取得回报的科研项目,严重误导了长远期的科研布局。三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回报率严重偏低。在我国的薪酬结构中,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能力和回报不匹配的现象,这既反映在工资收入中,也反映到科研绩效里。严重偏低的薪酬结构造成科研工作者热情不高,不愿从事高度不确定性的科学研究,尤其打击基础性研究的研究意愿。三、提升创新回报率的若干举措(一)摆脱房地产依赖,降低投机回报率。一是要通过税收杠杆降低房地产投资收益,来抑制投机行为。我国现行税制中没有财产税性质的房地产税,只有一些相关的非财产税性质的税种,如房产交易税、资产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这些税种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通常可以完全转嫁,对房价上涨所带来的高投机回报率起不到“稳定器”作用。房地产税法应加快推进,并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尽快予以推出。征税房地产税的总原则是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应把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政策写进将要出台的房地产税法。征收房地产税要坚持“第一套住房长期免税、二套住房低税、三套及以上高税”的基本原则,同时设置3年或5年的过渡期,以防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落”。一旦开始征收房地产税,限购限价等行政性管控措施“即刻终止”。二是要通过金融杠杆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从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来看,每次价格上涨均伴随着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既使大量资金即流向了房地产开放企业,同时较低的房贷利率也给加杠杆炒房行为提供了支持。因此,要想有效抑制炒房行为,要在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上做出严厉设计。如可以研究制定一套房低首付、低利率,二套房首付60%以上、利率加倍,二套以上必须全款等金融政策,通过提升成本来降低投机意愿。(二)加快提升国家整体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是促进创新水平最为重要的要素,是建立创新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摆脱工业企业报酬递减困境的关键“药方”。一是加快提高研发强度,以适应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需要。第一步要在2025年即十四五末期将国家整体研发强度提升到OECD的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30年,研发强度达到OECD国家前列水平。二是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提高既要满足当前创新驱动的需要,也要遵循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规律,稳步提高。发达国家经验启示我们,工业化前期阶段,国家研发投入中主要是用于试验发展,当工业化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研发资金才会投入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中来,此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会占用更多的经费资源,因此基础研究的比重也会在工业化后期迅速提高,一般在后工业化阶段基本维持在15%∼25%之间。据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研判,我国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并将在未来15∼2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建议我国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要求,参照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到2025年,基础研究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至少达到10%以上,再过五年到2030年要达到15%,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时,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也相应地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三是提高单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求发挥行业机构的统领优势。科学家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只有布局大规模的科学家团队,企业取得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成果的几率才会变高。在企业运转中,人力、物力的大规模研发投入需要有较强的经营收入和利润率的支撑,且需要企业家有极强的胆魄去面对企业长期盈利不高甚至亏损的状态,这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仅有华为等少数企业能取得国际领先性的基础研究成果。而行业研究机构一般具有事业单位性质,有些已经完成企业化管理的转变,形成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创新宏观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且经过几轮改革的洗礼,很好完成了优胜劣汰,幸存者都有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特法宝和特殊能力,整体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较强。再加上行业科研机构普遍具有国家支持、财政兜底的特点,有实力也有水平投入大量资源布局基础性研究。因此,提高单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要从行业科研机构做起,首先要囤积大量高水平的科学家团队,并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其次要改变自负盈亏、自力更生的管理取向,不给科研人员设定刚性的盈利要求。再者要提供具备竞争性的薪酬水平,让科研人员潜心、专注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加强行业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严格监控科研资金走向,杜绝其流向非科研性的投资方向。四是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是发达国家科研经费“资金池”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其即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也能更好利用市场作用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建议要将基础研究作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的战略性投资,继续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调动有条件的省区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逐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五是充分发挥不同研发活动主体的优势和特色,构建各有侧重、协调互补的一体化基础研究体系。在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一般是高校或政府研究机构最主要的研发活动类型,企业通常也有6%以上的研发支出用于基础研究。在我国,基础研究既不是高校、也非政府研究机构最主要的研发活动类型,企业更是只有0.2%的研发支出用于基础研究。应鼓励三大研发活动主体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机构战略定位明确、各有侧重、协调互补的基础研究体系。(三)大力促进创新型金融发展,确保创新活动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具有预期成果高度不确定性、现金流不稳定等特点,这与传统金融市场的投资取向(如银行)有很大不匹配性,所以尤其需要长期资金支持。创新型金融业态作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鼓励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业态。在把好监管大关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有经验、有影响、有技术实力、有资金实力、信誉良好的企业设立网络小贷、互联网众筹、金融电商、互联网支付、网络银行等创新金融机构,完善创新金融业态,推动创新型金融加快发展步伐,为小微企业、创业者等提供融资支持。二是发挥天使投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天使投资人帮助创业者度过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光。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社会融资渠道有效运行,信息通畅交流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三是加快区块链对传统金融的改造,以技术驱动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区块链技术特别是联盟链适用于跨机构的金融业务场景,能够对业务起到促进作用。包括金融资产交易、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业务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都可以低成本地填平交易各方之间的信任鸿沟,使得交易环境更为安全可信,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简化了业务流程,降低了成本。同时区块链技术也能使企业和企业家的经营行为可追溯,有利于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精准、全面地评价,既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小微企业的风险溢价,又可以简化服务流程,扩大服务范围,从而大幅降低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四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把深圳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型金融中心。创新型金融体系不完善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升级和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建议从国家层面,明确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型金融中心,作为深化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可采取以下改革措施:第一重构机制,形成上海-深圳两大创新型金融发展板块的竞争新格局。为加快我国高效有活力的创新型金融体系的形成,有必要将上海科创板新机制引入深圳的创业板,这不仅可以有效激活活力不足的深圳“创业板”,而且可以通过两地的竞争,促进我国创新型金融机制的完善。第二在条件成熟时,重组我国资本市场的区域结构,形成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的资本市场分工。在创新型金融得到大发展、其体制机制也比较完善时,可将两大创新型金融板块重组合并。将上海的科创板并入深圳的创业板,形成统一的科创板(中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同时,将深圳的主板和中小板并入上海的主板。这一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两地的国家金融和国际金融定位相一致,可以避免两者的过度竞争,且在国际竞争中能显示整体竞争优势。(四)减税与税改并重,建立降低企业税负的长效税制。2018年税收政策的一个重点是加大减税力度,全年减税费总额达1.3万亿元,为企业降成本、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经济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仅靠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减税负、降成本是相对有限的,特别是未来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可能明显放慢的形势下,减税空间将明显受限。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减负感,必须实施“减税+税制”的综合方案,以求从根本上为企业减税负,增强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我们建议,在今后再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负举措的同时,有必要同时加快税制结构改革,以从实质上为企业减税负。一是直接税要增份额,明确时间表和量化指标。要切实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的“逐渐提高直接税比重”的税制改革任务真正贯彻落实,需要明确具体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给市场主体一个明确的预期。虽然难度极大,需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但中国若要走向一个现代社会并构建现代税制,这是别无选择的路径。如能明显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中国也就具备了进一步考虑大幅削减间接税负担的“本钱”与可能。即“左边减”、“右边增”,总体税负平衡,但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税负将因此而明显减轻。二是个人所得税要搞综合制,重点是针对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是综合所得的范围,还是扣除的项目,以及其他的税收要素,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现在最需要解决也是社会关注度最高问题是如何确保对高收入者的全面征税(个税的负担应该主要是收入最高的20%家庭,其中又以5%最富的人贡献最多),并相对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对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采用重点监控、普遍抽查的税源管理办法,针对高收入阶层,国家税务机关可以通过设立税务警察这一专业性税收监管队伍实施重点监控,普通收入阶层纳税人则是被随机抽查纳税申报状况是否属实。三是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要开征,其中关键是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征收房地产税的总原则是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应把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政策写进将要出台的房地产税法。征收房地产税要坚持“第一套住房长期免税、二套住房低税、三套及以上高税”的基本原则,同时设置3年或5年的过渡期,以防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落”。一旦开始征收房地产税,限购限价等行政性管控措施“即刻终止”。四是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要进一步改革,“有减有增”。第一,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目前我国增值税税率分为三档,分别为16%、10%、6%,多档税率并存导致税制较复杂,可能引发“高征低扣”和“低征高扣”现象,抑制增值税中性作用发挥。另外,由于多档税率之间存在的一些模糊边界问题,给税收征管和纳税遵从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尽可能简化,将税率级次简化到两档以内并继续适当降低税率,从而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逐步降低增值税的比重,甚至最终取消。第二,深化消费税改革,既要发挥好消费税引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也要发挥好消费税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从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和改进征收环节三个层面展开。对消费税征收范围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