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系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案及反思乐观探究物理欢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培育同学学习物理的乐观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1
机械效率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依据生活事例熟悉物理学问,并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依据试验数据分析、归纳简洁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同学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学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预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依据需要,选择器械关怀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争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当怎样表示?
依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看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看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依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试验,设计出试验的方案。
小组争论,设计试验的方案。
小组试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试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依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2
杠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洁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熟悉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熟悉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洁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预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同学了解简洁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熟悉到学好这部分学问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同学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假如能围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同学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围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围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同学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试验:请一个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竞赛。(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关于。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试验动身,引导同学猜想。
(3)设计试验,制订方案
(4)进行试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试验前,要调整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假如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试验,应留意什么问题?
4、同学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附:课后总结
第一节杠杆(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洁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分类方法;
(2)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熟悉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杠杆的分类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洁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劲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二、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p=
2、当l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劲。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劲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劲。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公平。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同学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同学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三、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争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劲杠杆,虽然费劲,但可以省距离。
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争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四、练习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围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未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假如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假如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设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缘由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简单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简单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沟通一下,争论是什么缘由?利用的物理学问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肯定留意了首先调整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假如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觉用2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平衡,确定未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关于。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试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信任,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准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需要的关心器材:
应用的物理学问: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四)作业
课堂上没履行的练习
附:课后总结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把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把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把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娴熟地运用左手定则推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准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供应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准备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造成或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设立?
设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依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依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需满意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推断。
提问:假如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
让同学争论得出准确的结果。
我们已知,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同学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重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
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
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黑板上演算题:下列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
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若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准确解应当是多少,并把推断和描述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同学讲解一下(如图4示)。
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造成或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造成或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造成或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造成或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则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履行上述分析,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源,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水平放置在滑轨上,若滑轨四周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四周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行能平衡,它必定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依据题意和左手定则推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对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属棒平衡,则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对下的重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课堂小结
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
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推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
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学问,使同学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看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阅历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力量目标
通过同学的阅读使同学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同学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同学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诞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辩有许多内容可向同学介绍,教材为了简洁明白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依据同学的实际状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同学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留意向同学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叙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支配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支配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同学在上课前预备大量的资料文件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觉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今连续十几个月观看这颗星从光明到消逝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试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规律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转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熟悉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履行了第谷未履行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关于资料文件资料可以关怀同学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觉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老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叙述.也可通过放资料文件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叙述.也可大胆的让同学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同学了解托勒密奇异的说明,同时让同学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扬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同学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依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依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未能任凭变更。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推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推断出,故选项B是准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造成或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定会致使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行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准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供应的,若由于某种缘由,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定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行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供应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看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看日消逝象.
人教版八班级下册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关于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试验观看、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看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肯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肯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观看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状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试验验证:
【演示试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试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争论 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机械的智能工厂规划考核试卷
- 组织沟通与团队凝聚力考核试卷
- 鼻炎新人日常护理常规
- 苏教版五年级方程课件
- 护理研究生文献阅读汇报
- 2025汽车销售合同范本范本
- 2025节能灯具购销合同
- 2025电子产品供应合同模板
- 2025商场店面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写字楼租赁代理合同范本
- GB4053.3-2009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 销售部长助理岗位职责
- ISOTS 22163专题培训考试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 比例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1张PPT)
- JJF(鲁) 142-2022 称重式雨量计校准规范
- Adobe-Illustrator-(Ai)基础教程
- 程序的运行结果PPT学习教案
- 圆柱钢模计算书
- 合成宝石特征x
- 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 年度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模板(共2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