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_第1页
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_第2页
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_第3页
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_第4页
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应麟先生学术成就述评

《诗歌地理调查》是南宋王英林所著的《诗地理研究》的一部著作。这是现有的地理问题研究的第一个结果。也是著名的历史地理领域之一。一、王应麟《重塑海域》书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深宁老人,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迁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是宋末著名学者。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尚书,兼给事中。宋亡,不仕。卒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卷四三八有传,此外钱大昕、张大昌、陈仅等皆著有其《年谱》,亦可资参考。王应麟一生嗜学,博览群书。交游学林贤俊,师承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三大派,治学得以博采众长。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宋亡后,更是长达二十年闭门著书,是以著述颇丰。据考订,其著述计有《玉海》等凡三十余种,今存者尚有近二十种(1)。王氏著述以现存各书为例,相当部分都具有较大影响:如辑佚之作《周易郑康成注》、《诗考》,四库馆臣云“筚路蓝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小学绀珠》为后来同类著述之先导,四库馆臣称张九成《群书拾唾》、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实皆以是书为蓝本”;《汉艺文志考证》是已知对《汉书·艺文志》加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学者示范意义重大。二、《诗地理考》与《互鉴地理通释》在王应麟庞大的学术体系中,舆地之学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且成绩显著。对于地理资料的辑录集中体现在《玉海》一书,在地理文献流传和整理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通鉴地理通释》虽冠“通鉴”之名,实则泛考古今地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地理学经典著作,有人认为“这书可以视为历史地理撰著的一个首创”,有人称本书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著作”,王应麟本人为系统论述历史“军事地理的先驱”,是“王应麟最成体系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此外,被梁启超称之“为清代考证学先导”的《困学纪闻》一书,卷一0有“地理”一类,卷一六有“汉河渠”、“漕运”等专节,其它卷次也有不少地理考订内容,《困学纪闻》的地理考订方法和学术札记性质的撰写体例,对以顾炎武、钱大昕、阎若璩等为代表的清代学者影响巨大。较之《玉海》的辑录资料,《困学记闻》的零篇考述,《诗地理考》和《通鉴地理通释》无疑是王应麟最成体系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著作,然而,与《通鉴地理通释》相比,《诗地理考》是对儒学经典《诗经》的地理名物加以阐述考订的注疏类专著,在王朝时期其地位和价值自非《通鉴地理通释》可比,因此自成书后便深受重视。王应麟意识到“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且“声音之道与政通”,而“诗由人心生”,“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也就是说王应麟已经体味到诗歌类文学作品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区域风俗的差异导致了各地诗歌文学作品特点的不同,故应当“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尔”,即考订《诗经》地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考订地理名物本身,还有更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作用,出于这一目的,王应麟着手搜集“凡涉于《诗》中地名者,荟萃成编”而成《诗地理考》一书。尽管《汉书·地理志》和《毛诗谱》已经注意到对《诗经》地理名物的记载和考述,“开启了《诗》地理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然而,就现存文献及其记载来看,《诗地理考》无疑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诗经》地理学的专书,王应麟在书中较早提出并身体力行地考察了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对于《诗经》文献的解读另辟蹊径,因此有人认为“王应麟是第一位在著作中提出并实践其《诗》地理学观点的学者”,这个按语可谓中肯。清代部分学者对于《诗地理考》的学术成就评价不高,有人更是直接讥其“皆采摭群书,标目分隶,而不自下一语,故不拘其说是非得失,一概并存,可谓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四库馆臣持论相对较为公允,一方面认为它“皆采录遗文,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同时又认为其“兼采异闻,亦资考证”,“征引该洽,固说《诗》者所宜考也。”今本《诗地理考》首列《地理总说》,卷一、卷二为国风,卷三、卷四为大、小雅,卷五为商、周、鲁颂,以上各卷依次摘取《诗经》及《毛序》中出现的地理名物加以考订,卷六全文集中解释《毛诗谱》中的地理名词,体例完备,条理明晰,检索便利,对于《诗经》地理名物极尽述考之能事,成为研读《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王氏此举深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和效法。明代一些类书已经设有《诗》地理类专目。至清代,有焦循《诗地理释》四卷、朱右曾《诗地理征》七卷、桂文灿《毛诗释地》六卷、尹继美《诗地理考略》三卷等一批“《诗》地理学”类著作问世,“《诗》地理学”的发展达到高峰,兴盛一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诗地理考》的问世,使历代学者继对于《尚书》、《周礼》等具有专篇地理文献的儒学经典的地理研究之后,正式开始关注到《诗经》地理问题的讨论,不仅是经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也是传统地理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在传统地理文献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不容忽视。三、《诗地理考》卷一《集古录》引孔氏注引“北”也正是由于“兼采异闻”、“征引该洽”,因此《诗地理考》引用资料极其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在王应麟所处的时代,部分相关书籍尚存,其后经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等历次大的战乱,图书损佚至为严重,《诗地理考》所引文献相当部分今已失传,或已经难明其所由来,实缘《诗地理考》所引,我们今天始得以睹其梗概,对于今天解读《诗经》以及从事《诗经》学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如卷一“甘棠南国”条所引曹氏曰:“系之周公,则由雍州以至荆、扬,东南之域也。系之召公,则由岐山以至梁、益,西南之域也。武王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国之人为助,其服周之化久矣。召伯能以先王所以敎者宣明于其国,是以见美也。”可备“二南”之一说。同卷“狄人”条引林氏曰:“史伯曰:当成周之北,有卫、燕、翟、鲜虞、路、洛、泉、徐、蒲。然则河北自卫之外皆戎狄之国也。”对于周代河北的疆域变化、民族分布情势的研读有一定帮助。同卷“鄘”条引傅氏曰:“孟庸当是鄘国之姓,鄘为卫所灭,故其后有仕于卫者。”从语音及地理方位方面推测“庸”国后裔流布,有启发意义。又同卷“河水北流”条引董氏曰:“齐地西至于河,卫居河之西,則自齐适卫,河界其中,故曰‘北流活活’。”这条引语不仅解释了何谓“北流活活”,也揭示了两周时期黄河干流下游的流向及其河道位置,是一条有关黄河的重要史料。皆可视为释《诗》一得之见。这些文词最早见于或仅见于《诗地理考》本处所引,然今天均已难明其所由来。此类引文在《诗地理考》中比比皆是,是《诗地理考》保存文献之功不可没。《诗地理考》除具有辑佚已经散佚文献之价值外,对于一些现存文献的散脱、异文亦有收录之功,可起到辑补之用。《诗地理考》卷二“四国”条小注引孔氏语:“《书传》称周公二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清)沉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一三云:“《书传》云遂践奄。案:《诗地理考》引孔氏曰‘《书传》称周公二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今无文,疑脱也。”又欧阳修《集古录》一书,四库馆臣云:“采摭佚逸,积至千卷,撮其大要,各为之说。至嘉祐、治平间,修在政府,又各书其卷尾。于是文或小异,盖随时有所窜定也。”《诗地理考》卷一“周南”条引《集古录》:“陜州石柱,相传以为周、召分陜所立以别地里。”其文又见于王应麟《玉海》卷二五《地理·标界》之“周畿疆·畿封”条所引《集古录》,而不见于今本《集古录》。又《诗地理考》卷三“暴公”条引《风俗通》:“暴辛公,周诸侯也。”今本《风俗通》亦无。《诗地理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诗经》的地理名物,开辟了《诗经》研究一个新的领域,丰富了传统地理学研究内容,它的编撰体例及学术着眼点、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后世学者。《诗地理考》引文丰富,文献价值亦值得注意。因此,《诗地理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地理学名著,在《诗经》学史上亦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完全可以说王应麟是“《诗》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对《诗地理考》的价值予以完全抹杀显然有失公允。四、汉字人的引用资料《诗地理考》尽管拥有较高的学术和参考资料价值,但是书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应当重视。首先,全祖望在《困学纪闻序》中称王应麟之书:“援引书籍奥博,难以猝得其来历。”这个案语放在《诗地理考》上也是较为允当的,本书在引用文献资料时多作“某氏曰”,极少标明所引作者全名及其书名,故增加了阅读难度。其次,行文时过于简略,令人费解,加之多用典故,导致本书在使用时难度较高,对于一般文史爱好者尤其如此。如本书卷五“四岳”条引孔氏曰:“诸书皆以岱、衡、华、恒为四岳,《尔雅·释山》岱、泰、衡、霍,二文不同,一山而二名也。”初读殊不解,及查阅《左传》昭公四年“四岳”条孔颖达《疏》原文:“诸书史传谶纬皆以岱、衡、华、恒为四岳,四岳必是此四山也。《释山》又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岱、泰,衡、霍,二文不同者,此二岳者,皆一山而二名也。”始畅晓其意。再次,诚如清儒所言,本书的确存在“兼采异闻”且往往“按而不断”的毛病,致使一些问题纠结难明,如有关蟠冢及东、西汉水源流枝津及二者之关系、济水与荥泽之关系、古韩城之地望等等。又,王应麟自身在引用史料时并不是十分严谨,有些引文存在未加以考订和仔细核对的问题。如《诗地理考》卷五“常许”条小注王应麟引《史记正义》:“尝邑,在薛国之南。”今考《史记·孟尝君列传》“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条《集解》:“尝在薛之南,孟尝邑于薛城。”又《索隐》:“尝邑在薛之旁。”又《正义》:“孟尝君墓在徐州滕县五十二里。”王应麟此处引文云出自《正义》,未详所据,疑误。又《诗地理考》卷五“允犹翕河”引孔氏曰:“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盘,往往有遗处焉。”鬲盘:孔颖达《疏》作“鬲津”。考汉无鬲津县而有鬲县,鬲津为隋、唐时县,此处孔颖达所引为郑玄语,是“鬲津”误。又《续汉书·郡国志》平原国有般县。《大清一统志》卷一二七《济南府·古迹》:般县故城,在德平县东北。汉置县,属平原郡,后汉、晋因之。是“盘”当作“般”。第五,《诗地理考》剪裁欠精,条目和文字重复较多。如卷二已有“营”条云:《地理志》临甾名营丘。《齐诗》曰:“子之营兮。”《注》:“《毛诗》作‘还’,《齐诗》作‘营’。”《水经注》: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有营丘之名。孔氏曰:水所营绕,《释丘》云“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乃东,以丘临水,谓之临淄,与营丘一地。《括地志》:“营丘,在临淄北百步外城中。”卷六复有“营丘”条曰:《地理志》齐郡临淄县,师尚父所封。臣瓒曰:“临淄,即营丘也。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郡县志》:营丘,在青州临淄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此外,在传抄中讹、脱、移较多,不同版本之间文字差异较大。以目前通行的浙江书局本为例,如《诗地理考》卷五:“《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吕氏春秋》曰”原作“吕氏曰春秋”,《春秋》无有娀氏二佚女事,有娀氏二佚女之事见《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此处显系移文,据是当乙作“《吕氏春秋》曰”。又同卷“生商”条引李氏曰:“生契谓之商者,契于商也。”似不可解。核对其它版本,则后一“契”字库本作“封”。考《李黄毛诗集解》卷四二“天命玄鸟”条李樗曰:“生契谓之商者,契封于商也。”是疑此处引文脱一“封”字,或此“契”字原作“封”。卷六“北邻于虢”条引《左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又引杜预注:虢叔,东虢国也。虢君,今荥阳县、成皋县,故虎牢,或曰制。注文显然较为混乱,核对库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