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10000字】_第1页
【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10000字】_第2页
【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10000字】_第3页
【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10000字】_第4页
【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承担问题研究目录TOC\o"1-3"\h\u17641一、绪论 19671(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2583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6529一、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的现状分析 28245(一)确定真正高空抛物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328500(二)赋予可能加害人事后追偿权 39781(三)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327395二、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存在的问题 37608(一)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过大 32541(二)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不明确 424895(三)由建筑物使用人承担举证责任缺乏正当性 419624三、我国高空抛物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难题 59914(一)适用范围被不当扩大 512882(二)补偿主体的判定标准混乱 513843(三)免责事由缺乏细化 67006(四)不同法院对补偿范围的认定大相径庭 611588(五)采取单一的“平均主义”划分补偿数额 714321四、完善我国民法典高空抛物制度的建议 71470(一)明确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 81548(二)明确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 828272(三)调整高空抛物侵权中举证责任规则 917937五、结语 926291参考文献 11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020年5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已经开始实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向世界人民宣布我国法典时代的到来。这部民法典的到来,补充了我国现有民法制度所急需的国内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民事立法成果,而且完善了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体系,同时也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提供了一些崭新的法律依据。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民法典的制定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往后的民事审判通过民法典就可以通通解决我国存在的那些新旧疑难问题。还是有很多的“典型特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检验、仔细探索新思路,从而去完善民法典,使之更加匹配我国现有的社会情况。因此,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不仅仅是民事立法研究的结束,也是民法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民法典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囊括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法典中有着许多法规,都是针对我国公民生计的现实问题和利益所在,其目的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公民提供法律保护。我们本次研究的民法典第1254条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条法律的目的是关注和处理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高空抛物所造成的人身伤害,保护和挽救受害者,这也是民法典中部分争议内容之一,在这些争议内容之中关于高空抛物定责赔偿的争论与不同意见又尤为激烈。民法典之高空抛物责任源自于2009年我国司法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中的第87条。侵权法第87条是我国地方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一项法治,是我国法院当时在处理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纠纷的一个里程碑式重要转折。一方面,由于第87条它仅仅是一个原则规范性的内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人民法院对侵权法第87条的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实务适用。另一方面,各级法院在根据第87条进行案件审理过程时,往往会为了保护高空抛物的被侵害人便过度的牺牲掉建筑物使用者即被告方的权益,加剧受害人与不确定的加害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第87条的司法适用在实践中并不理想。《民法典》第1254条继承了《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在我国司法现实情况适用的部分规定,形成了目前的状态。我们就改革的内容而言,第1254条是成功的。为了更好地协调和平衡被害人与潜在加害人的利益保护,取得良好的司法实践效果,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国外许多国家、地区对高空抛物和坠物案件的判断与裁定都有明确和单独的证据排除规则与诉讼事由。在对外法的研究中发现,罗马法将高空抛物和落物所导致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责任赔偿诉讼定义为“落下物或投掷物致害之诉”。其中赋予了受害人可以根据诉讼事由来免除对不明加害人的举证责任,但必须要证明抛落物是从哪幢建筑物上出现的。根据罗马法,责任必须由抛落物所在的建筑物所有人或该建筑物当时的占有人来承担,并非该建筑物的实际拥有人。英国法院则在1864年1月19日的一个案件中创立了“事实上的自我证明”规则。原告经过被告的仓库,不幸被几个糖罐砸晕。在审判中,申诉人说他听到一个撞击声时便被击倒了。于是法院认为即使申请人没有证据证明被告确实违反了提供照顾的义务,申请人自己的伤害也可以证明被告有过失。申请人仅仅只需要提供间接证据证明被告有罪的,可以认定被告对申请人负有责任。在美国,其司法界普遍认为,自证原则是在没有证据证明侵权诉讼的情况下,原告为被告提供有效依据。我们必须首先评估这件事实是否会自动发生,而不会造成其他人的过错,其次,第二件事就是检查事实是否在被告的完全控制范围内,如果是肯定的,申请人将被排除故意或自愿行为,而被告将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域外司法实践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认定一般适用两种原则,为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而具体在审理中是否有明确的侵害人,法院在进行审理责任推定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在明确致害人的情况下,主要从是否违反安全义务、是否违反注意义务、是否违反照管义务三方面来进行归责。安全义务是指德国法院在一次案件审理过程中改革性的创立的“社会安全主义”理论,因故意或者过失而导致他人受到人身、财产的侵害,或其他权利的无法实现,自身要承担赔偿责任。注意义务是指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的“注意义务”归责事由,如果当事人因为过错或疏忽而导致自己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导致他人人身财产受到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照管义务是意大利司法实践中对于高空抛物类型案件的总结,在审判类似案件中若意大利法院认为照管人没有尽到自身的照管义务则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在具体侵权行为人无法明确时,可从两个方向对侵权行为人进行归责,一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为承担共有责任。前者吸收罗马法精神并加以创新,在司法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以建筑物所有人对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若因倾倒不明液体致人损害且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的,则由建筑物内可能加害的住户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者的制度设计吸收了智利民法的有关规定,具体应用为:在建筑物为二人以上共有的前提下,因高空抛物致使造成他人损害的,根据建筑物所有人在建筑物内分别占有的份额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一、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的现状分析从《民法典》1254条中看到,它的大体依旧是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款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第三款公安机关依法调查的责任要求,在实务中为受害人提供了明确的赔偿责任人及后期调查取证的便利。法律是根植在特定的社会现实土壤中而出现的特定产物。《民法典》第1254条虽然从我国高空抛物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基础上,完善了部分规则,这些规定受到大众的认可,但仍有待完善。在内容上,《民法典》第1254条的进步之处在于,它在司法适用上积极回应了《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问题。(一)确定真正高空抛物行为人的侵权责任第1254条第1款第1句这一规定的初衷是纠正原先的错误,因为在之前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存在通过随意的扩大赔偿责任的范围的行为。此条目的在于提醒法官必须注意真实加害人和可能加害人赔偿责任的区别。在该类案件中,确认具体侵权人之后,才会将此行为定性为一般侵权行为的范畴之内,只有在具体犯罪人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才能从法律上推断出可能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二)赋予可能加害人事后追偿权根据民法典第1254条的规定,是由造成损害的人去承担责任,以便分担受害人的损失,同时去提醒在建筑物内的使用者要加强安全意识,注意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防患于未然。第1254条所提到的让可能加害人去承担赔偿责任并不是说不是他们有高空抛物的事实行为,而是因为他们是有可能进行该项行为的。但我国司法实践已经认识到了高空抛物赔偿责任的特殊性,一些高院既注重对受害人的救济与保护,又照顾到可能加害人的自身利益,并明确指出赔偿责任人将来可以向真正的高空抛物加害人进行追偿,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三)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民法典颁布之后,高空抛物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有了新的成员物业服务企业。在原侵权法高空抛物诉讼的时代里,我国司法实践普遍认为,物业服务公司不是房屋的使用人,不需要对受害人承担所谓的赔偿责任。民法典也为了增强物业服务公司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在《民法典》颁布后的服务之中,积极做好物业管理领域的安保工作。而且也利于受害人在往后的高空抛物诉讼中要求物业服务公司承担责任,倒逼物业进行社区高空抛物防治措施的改进升级,同时补偿自己的经济损失。二、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存在的问题(一)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过大高空抛物致人死伤,是很难找到真正的加害人的,它具有隐蔽性、搜寻范围大等对其自身有利的因素。所以被害人与可能加害人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为了达到救济被害人、又尽可能考虑可能加害人利益,以致达到平衡的效果,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便是协调二者。为了补偿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可能加害人一般会以金钱物质的形式来赔偿受害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被害人的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人身利益要远远高于财产利益的,那么受到人身伤害时的赔偿范围就包括了可能加害人名下的各类财产,如果当受害人仅仅因高空抛物而遭受财产损失时,被害人所受到的财产损失和对可能加害人的要求的赔偿责任就属于财产利益范围之内,不在具有优先权,不再去考虑可能加害人的不动产利益。总之,从平衡被害人与可能加害人之间的利益和调合双方当事人矛盾的角度来看,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应当适用于受害人仅仅受到人身损害的情形,即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应当赔偿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在另一种高空抛物造成财产损害的情况下就不能将可能加害人的不动产利益计算在赔偿范围之内。(二)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不明确对于明确高空抛物损害赔偿责任对象,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建筑物的使用人,二是判断建筑物使用人是否承担责任。第一说的是认定标准,第二是免责标准。所以在司法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个判断标准:第一个便是居住的目的,所指的居住目的是说是否实际使用或居住涉案的建筑,第二个是实际的所有权或对建筑物的控制标准,第三是有效使用标准。因为建筑物的使用并不局限于居住建筑物,例如,建筑物可以出租用于商业经营,商业经营也是建筑物的使用,因此,如果采用居住目的和实际的适用标准的话,一些适用商业经营类建筑物的人将会被排除在建筑物使用者的适用范围之外,不利于救济受害人同时也不利于司法公正。(三)由建筑物使用人承担举证责任缺乏正当性当前,我国法院对高空抛物行为的裁决表明,当高空抛物行为损害发生时,肇事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且大多数人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总之,由个人证明自己没有实施特定行为是不合理的,同时这种举证原则也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但是,《民法典》中的第1254条却沿用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高空抛物行为的有关法律规定,高空抛物案件中,由建筑物使用人承担案件的举证责任。通常情况下,高空抛物案件中的加害人可能不止一个,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侵权人只有一个。因此,除了真正的侵权人之外,其他所有可能加害人都很难接受决。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有自己却是做了违心事才会承担责任。很多被告人都莫名其妙地成为被告人,莫名其妙地接到法院的传票,然后莫名其妙地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很多当事人很难接受这种判断,认为这是对自身责任的违背,甚至有人认为其是封建制度下“连坐”制度的变形,这主要是因为法律是基于公平的责任或正义来保护弱者的。从受害人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为了公平,但从被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法律规定。所以,被告人难以承担侵权责任,并且会连续上诉,最终导致高空抛物案件执行和判决都出现较大的困难。三、我国高空抛物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难题(一)适用范围被不当扩大作民法典第1254条颁布之前的重要法律依据,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司法实践中,适用范围被不当扩大,其重要原因是,法院即使认定了明确的侵权责任人,也会把第87条作为判决依据。比如在王某和侯某关于物体抛坠致人损害责任纠纷中,被告侯某将一玻璃杯作为生活垃圾从楼上窗户扔掉,不幸打伤路过的原告王某,好在侯某及时认识错误行为,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案情。本案定性为一般侵权案件,适用一般侵权规则。但是,法院在提出支持原告的损害赔偿的情况下,仍错误的引用了《侵权责任法》第87条。适用范围不当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院在对高空抛物导致财产损失其他权利损害的情况下也不当使用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比如在原告郑某和被告王某和宋某对高空抛坠物体造成财产损害的赔偿责任纠纷中,原告郑某的车停在楼下,被楼上坠落或掉落的砖块砸中,车顶凹陷。由于无法明确具体责任人。法院依旧在判决中错误的适用第87条去要求两名被告赔偿原告。因此,高空的抛物只关系到财产损失,那么侵权法第87条尚有司法实践中适用的位置。另外,在这样的财产纠纷中,被害者向保险公司追求赔偿损失,并不是要求所谓有可能的加害者赔偿。如果法院不区分第87条而直接使用的话,就会引起受害者和可能加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至于降低第87条的实际司法调解效果。(二)补偿主体的判定标准混乱根据《侵权法》第87条,投掷高空物体的赔偿对象是“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物的使用人”,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高空抛物的实际受害人,即投诉人,一般认为该栋楼内所有的业主、承租人,房屋开发商和房地产公司都是“房屋的潜在使用者”,因此有义务分担赔偿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原告主要采用“不动产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标准,声称在被告拥有房屋的同时,相比之下,不同的法院采用不同的规则来确定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有些法院采用“住宅使用+实际占用”的标准,认为被告成为该房屋家庭用户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被告拥有这间房屋的实际使用权和日常在房屋内生活。一些法院也表示,判断被告是否为房屋使用人的重点是看房屋是否被实际使用,这是“拥有所有权还是实际控制”的标准,此外,法院还采用了“有效使用”的标准。不难看出,正是司法实践中“建筑物实际使用人”判断标准的多样化,从而致使建筑物使用人范围的模糊,进一步影响了高空抛物损害责任赔偿的认定。(三)免责事由缺乏细化在高空抛物损害赔偿案件中,被告作为建筑物的实际使用人,经常会面临着败诉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原告一般只需要通过证明自身有人身财产损害的事实,并且损害事实与高空抛物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着前后关联,就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举证责任,但是被告的举证责任相比与原告来说较重,根据侵权法第87条,被告要想逃避责任,必须证明自己不是高空抛物行为者,没有高空抛物的行为动机,也就是说,被告必须提供可以排除他自身进行侵权可能性的证据。另外,在关于高空抛物赔偿类案件的司法实践中,被告的出现往往会以家庭的形式为单位。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会要求被告人到法院来证明自己不是高空抛物的行为人,也不可能会进行高空抛物的行为,于此同时也要证明与自己同样居住在建筑物的其他家庭成员也没有造成损害事实行为,而这个要求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被告举证难度。而且,当被告辩称自己的房屋没有进行装修或者自身本就不在房屋内时,法院也会认为,因为被告对该建筑物内的房屋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控制权,不能够排除被告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高空抛物行为的可能性。比如在肖某状告河南某煤矿等一众被告的案例中,当地法院在该案判决书中对高空抛物责任认定进行强调,但凡涉及到投掷或抛掷物体造成损害赔偿责任纠纷:其他相关被告人在辩称事发当日房屋是否装修或其他情况时,也会被认为房屋的实际使用人和管理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被告人在任何实际都有权控制房屋,证据显示中不能够排除业主或相关人员进出房屋的可能性。从本案也可以看出,被告在举证责任上位处不利地位,也是极容易受到偏见的地位,他的证据或辩护是很少得到法院的支持和认可的。由此看出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建筑物使用人的法律地位,建筑物使用人提供的证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排除建筑物使用人损害行为可能性,具体由法院进行判断。(四)不同法院对补偿范围的认定大相径庭《侵权法》第87条中没有明确规定赔偿责任人的赔偿范围,导致法院法官在审理高空抛物类案件时会根据自我裁量权进行审理判决。我们可以看到,法院在确定责任人赔偿范围时,会在两个问题上存在意见的不统一:首先是,高空抛物导致受害人遭受人身伤害,给受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合理范围应该规定在多少以内。一些法院认为被害人的合理损失应当只限于直接损失,有的法院则认为被害人的合理损失应当包括直接损害赔偿和间接损害赔偿.还有的会根据受害人的伤残程度来判断被告的精神损害赔偿,但有的法院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有惩罚的性质,不宜纳入赔偿框架。其次是被害人的合理损失是应当全部赔偿还是部分赔偿,在这方面,有的法院适用了完全赔偿原则,对可能造成损害后果的建筑物使用人便要求其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但有些法院则采取了部分赔偿的方式,限制了赔偿数额。这些差异如果不能正确分别,就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显失公平正义的案件,影响司法正义减低群众对法院的信任。在程某与刘某等被告关于高空抛掷不明物体致人损害责任赔偿纠纷中,当地一审法院认为,被告的赔偿责任与赔偿额度只限于程某的直接经济损失,程某的医药费、伙食补助营养费、误工费、交通费、护工费等,至于程某所要求的的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鉴定费等间接经济损失的索赔,一审法院不予支持。但在二审法院审理过程中指出,一审法院区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程某的合理损失应当包括医药费、误工费、护工费、伙食补助营养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交通费、鉴定费等共计27万余元。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法院,赔偿金要求的范围和数额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责任条款中细化对责任人的赔偿范围。(五)采取单一的“平均主义”划分补偿数额法院确定赔偿范围后,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是划分赔偿金额,即必须支付的赔偿金额。法院的做法是允许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物使用者也分担受害人的损失,法院之所以赞成这种平等分割的方法,是因为:首先,造成损害的责任是一种按份承担责任,任何一个建筑物使用者在建筑物内投掷物体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所以,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物的使用者不论是情理还是法理上是应该分担受害人损失的;随后,在高空抛物事故发生时,受害人难以明确真正的高空抛物行为人,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被害人会将建筑物内涉及到的用户同时起诉为被告,而这就导致了审判过程中被告人数的众多。如果法院法官考虑被告进行抛物行为的可能性,那么无疑是法院沉重的负担,也不利于审判过程的流畅进行。第三是由于现有技术达不到确定高空抛物加害人的程度也达不到根据每个赔偿个体所属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赔偿份额的程度,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难以确定各个被告的赔偿金额。虽然这种独特的平均主义易于操作,似乎提高了审判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这是因为“法律的价值目标不同于经济的价值目标,后者以效率为优先价值,而前者仍以公平正义为优先价值”。其结果将是,与高空抛物事故的发生有关的不同关联的居民将承担相同的责任,这种对内部责任的认定与侵权法实践所要求的正义相去甚远。我们必须探索其他划分的方式来支持使用,更加科学的确定补偿人之间的应有的补偿比例。四、完善我国民法典高空抛物制度的建议《民法典》归根究底它是我国的第一部基本法,有它在法治定位上的原则,不可能对于法典内所有的细节都作出相关完善的规定,所以我们需要我国司法机关来进行相关的司法解释、批复、意见去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赔偿责任规则适用中的缺陷进行补充;而且同时要准许各层法官根据自由裁量权、结合具体案例的情况来实现相关立法在实践中的适用,从而合理的进行高空抛物定责。(一)明确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法院在受理高空抛物赔偿案件中,针对被害人提出的损害赔偿应做到具体事例具体分析,保证在对被害人与可能加害人之间的利益判属上做到兼顾,既不过多损失可能加害人的财产利益,也相对满足被害人的索赔要求。对高空抛物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如何确定建筑物使用人,另一方面是判断建筑物使用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目前我国司法实务中,对可能加害人的判断有三个观点,“实际使用”“居住目的+实际使用”“占有或实际控制”。“实际使用”观点,可能会不当限缩可能加害人的范围,例如房产以过户交付,但业主由于未装修尚未实际使用。“居住目的+实际适用”观点,也会不当限缩可能加害人的范围,例如以营业为目的实际使用房屋的。“占有或实际控制”观点,合理的将建筑物相关主体纳入可能加害人范围。这样,建筑物的借用人、出租人、所有人和其他所有人在客观上都对建筑物具有支配权,可以归入建筑物使用者的范畴。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其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可能加害人要承担的补偿责任是什么样的范围。关于这个问题要综合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失衡,要平衡各方利益,要综合考虑,包括原告的损害程度和被告的经济状况,这些因素都很重要。补偿责任不同于赔偿责任,要合理考量,不能过分加重被告的负担,要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救济原告,还要防止给被告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要防止造成更加不公平的局面出现。(二)明确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因为在我国司法实践存在牺牲可能加害人利益补偿被害人的损失,导致可能加害人在审判过程中时刻处于不利地位,对可能加害人所提出的免责事由不采纳不信任,加剧了受害人与可能加害人之间的矛盾。明确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更有利于保护可能加害人的合法权益,缓解不良情绪,缓和可能加害人对法院判决的仇视态度。在法律体系中,刑法规制的成本大于民法,刑法也比民法更为严厉,所以在民法未使侵权人受到惩戒时,就需要刑法对其规制。《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严重的高空抛物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该规定只对刑罚作出了说明,并未对高空抛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严重是指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还是对人身造成伤害,又或者指即使没有造成损失但是在极有可能造成损失的地点实施了该行为,希望将要出台的刑法司法解释可以作明确规定。区分“补偿责任”与“赔偿责任”。在高空抛物侵权责任案件中,可能加害人的补偿责任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受害人承担的道义补偿,与实际加害人和未履行安保义务的物业管理人应承担之赔偿责任应作显著区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立法及司法解释应对可能加害人的补偿前提和补偿范围作进一步细化。细化“补偿责任”的比例。(1)明确比例原则。确定各补偿主体的补偿金额,是高空抛物侵权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法律暂时没有确定这类案件中的补偿责任的标准,导致司法实践中许多法院判决比例不一致。因此,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细化补偿责任的比例,保证司法公正,增强司法的信服力。(2)确定具体比例。关于补偿责任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可以规定在30%至50%的比例之间,一般情况下以30%为主,若涉及严重的人身损害时可适当增加比例。关于具体的比例的基数,笔者认为,应以受害人实际损失为限。(三)调整高空抛物侵权中举证责任规则划定补偿责任人范围。明确高空抛物行为的损害赔偿主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确定建筑物的使用者;二是确定建筑物的使用者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目前我国司法实务中,对可能加害人的判断有三个观点,“实际使用”“居住目的+实际使用”“占有或实际控制”。放宽“可能加害人”证明标准。就高空抛物案件而言,原被告双方在举证过程中都面临着举证难的问题。原告首先要证明损失是高空抛物行为所致,其次要证明无法找到具体侵权人,再次要将可能加害人一一列举出来,有一百个就要列一百个,有的甚至列了数百名被告。由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对于可能加害人范围和信息,不是原告一人之力可以查到的,还必须和公安机关密切配合,一个一个调查筛选确定。明确免责事由和证据认定。不明加害人高空抛物侵权案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