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_第1页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_第2页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_第3页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_第4页
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路径探析概要——五联社区图书馆知识援助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龙城街道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172

[摘要]透过对龙城街道五联社区图书馆为外来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知识援助服务实践的分析,探索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知识援助、农民工及其子女

theexplorationintothewayofthedevelopmentofthecommunitylibrary——thepracticeandexplorationoftheknowledgeassistanceofthewuliancommunitylibrary

fang

linglongchengstreetlibrary,shenzhen,guangdong

518172

[abstract]theauthoranalysesthefactthatthewuliancommunitylibraryinlongchengsub-districtsuppliesknowledgeassistancetotheoff-farmworkersandtheirchildren,andexploreanewwayi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thecommunitylibrary.[keywords]communitylibrary;knowledgeassistance;off-farmworkersandtheirchildren

龙城街道五联社区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00人,常住外来人口4万多人,其中95%以上是外来农民工。鉴于此,五联社区图书馆自2000年创建达标以来,一直把为外来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服务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抓手,大胆尝试和探索为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实施知识援助,并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XX市优秀社区图书馆”、“XX市平安和谐社区”等多种荣誉。本文拟从五联社区图书馆发展个案入手,并透过五联社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探索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

1构筑阅读平台,提供知识援助

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劳工群体,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劳务大军,是深圳物质文明成果的辛勤创造者,又是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最普遍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文献资源与服务来满足各层次、各类型的读者在教育、信息和个人发展,包括娱乐与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其将为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知识援助服务视为自己的使命和义务。

1.1面向服务主体,创办企业借阅网点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农村贫困地区,与城市生活距离较远,图书馆等公益性社会文化场所,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生活的外来农民工群体来说还比较陌生。而且外来农民工的从业范围多限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在城市生活的重负,使得业余文化活动就成了“奢侈”。更何况图书馆规定办证时需交纳的押金(退证时全额返还),对城市居民说不上是负担,但对于温饱尚需努力的农民工则依然是障碍。为避免外来农民工因心理、时间、经济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而对图书馆“望而却步”,五联社区图书馆除了降低农民工借阅图书的门槛外,还大胆尝试在有条件的宏晟、利源、成和等5家企业员工宿舍区域内创办企业图书借阅网点,使之与社区图书馆阵地服务并驾齐驱。企业图书借阅点的创办,突破了现有馆址的局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服务的覆盖面,从地理位置上拉近了与企业读者(外来农民工)的距离,而且针对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免办借书证、免收押金,只凭工作牌借阅图书的措施,同时流通时间完全取决于企业读者的阅读需要,可长可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受到企业读者的热烈欢迎。

1.2创新服务模式,盘活馆藏文献资源

企业图书借阅点的设立,极大地盘活了馆藏文献资源。较之过去送书上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突破了过去文献只限于阵地服务的局限而扩展到阵地之外的企业图书借阅点;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而无人利用的书刊资料,也因服务对象的扩展,发挥了在阵地服务中难以发挥或根本不可能发挥的作用。流通到企业借阅点的第一批图书资料约3000多册,基本上是阵地服务中被淘汰下来或压架的、不被利用或很少被读者利用的图书,投放到缺乏图书资料的企业借阅点后,却受到企业读者的热烈欢迎,他们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争相借阅,借阅点的藏书几乎借阅一空,只好又将第二批5000多册图书资料迅速投入借阅点流通。据统计,自企业借阅点创办以来,90%以上员工不定期光顾借阅点。不但使图书流通使用率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使一些在图书馆阵地服务中的呆滞图书甚至是“废”书焕发了“青春”,“废”书变成了“宝”书,起到了盘活资产的作用。此外,五联社区图书馆秉承“为书找人”、“书尽其用”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将在阵地服务中利用率低的专业图书分散转移到对口的企业借阅点。在企业借阅点,由于读者的阅读范围相对集中,专业性较强,这部分专业图书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1.3依托总馆优势,提高分馆办馆效益

社区图书馆建设体制创新,主要是指在建馆与运作模式上创新。从国内外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来看,实行总分馆制是最值得推广的建设模式。五联社区图书馆为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积极申请成为XX县区图书馆第一个社区分馆,即由XX县区图书馆(总馆)提供文献资源,通过网络连接,实行统一的业务管理,文献统采统编,通借通还,建立统一的公共图书馆书目查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五联社区图书馆(分馆)不仅不用担忧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和外来农民工需求。总馆作为资源保障者,就像一座“大水库”,依托这个“大水库”的“蓄水”、“分流”功能,五联分馆就有了较充足的“水源”。根据读者实际需求,定期向总馆反馈意见,由总馆统一调配文献资源,定期轮换。借助于总馆的支援,五联分馆不仅获得文献资源的支持,而且获得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统一的书目数据库,通过总馆现代技术以及“关爱劳务工,平等享受文化权益”的理念支撑,才能以多样的服务方式,人性化的服务手段吸引社区的读者和外来农民工群体。

正是由于五联社区图书馆采取了创办企业图书借阅点、整合馆藏文献资源及实现总分馆制运作模式等措施,积极为外来农民工构筑阅读平台,提供知识援助服务,图书借阅量才逐年攀升。据统计,2009年,五联社区图书馆及各借阅点共计接待读者53107人次,外借图书8778册次,较未改革前增加了3倍多。

2实施定向服务,拓展知识援助

当代图书馆服务强调以人为本,以尊重读者、关怀读者为宗旨,要求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提供针对性的定向服务,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精神文化家园。把外来农民工纳入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献资源的借阅服务,还需要根据他们的文化素质、技能学历、生存发展等,把握其文化需求倾向。

2.1开设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生存能力

农民工中除少数技术人才外,大多数存在文化知识水平及生产技能的局限。在城市中,他们从事的多为简单操作岗位,专业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强,社会对高素质、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临就业困难的农民工迫切渴求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培训。因此,五联社区图书馆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联合街道工会、妇联、劳动保障部门等其他社会力量,适时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并聘请不同行业的专家、技师,面向外来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设流动女子学校。不定期免费开办电器维修、计算机培训、美容美发、插花烹饪等培训班,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比拼,鼓励农民工参加技术技能资格考试,帮助农民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掌握生存发展的先机,取得竞争的优势。同时,社区图书馆也提高了馆藏的利用率,尤其是专业图书的利用率,从中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2.2提供法律法规服务,加强农民工法制观念

外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还较多地受到人身权益的侵害,被拖欠工资、工伤得不到应有救助的情况屡屡发生。农民工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普遍法制观念淡薄,发生了类似的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基于这一点,五联社区图书馆把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方面专门添置了一批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维权法律指南》等方面的书籍;另一方面与街道劳动、法律服务中心合作,举办法律、法规讲座等,免费向这些外来人员提供有关欠薪、公伤、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咨询,使农民工掌握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同时知道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避免伤害,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据统计,2009年度举办专题讲座和法律咨询9场,参与人数近3万人次。

2.3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

五联社区图书馆积极为外来农民工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知识获取环境,除了在社区图书馆提供免费书刊和上网服务外,还在企业借阅点开设电子阅览室,配置电视、大屏幕和投影仪等设备,2009年有计划地播放“市民文化大讲堂”、“龙图讲座”、“共享工程”等专题资料片48场次。联合区、街道文化部门组织以适合农民工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如送文艺、送电影进企业、外来工读书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展览等活动12场次,吸引社区里的农民工自觉、自愿地参加活动。“第十届深圳读书月”期间,专门邀请颇具传奇色彩的打工文学作家安子,为外来农民工做题为“超越巅峰体验成功”的大型励志演讲。安子结合自己20年来不平凡的打工经历,矢志不移的学习韧劲和追求梦想的决心,给在场的3000余名农民工上了一堂生动的、激励人心的教育课。这些活动不但满足农民工工余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文化品位和自身素质,而且引导他们融入城市文明生活。

五联社区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对为社区建设出力流汗的外来农民工倾注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竭尽全力去满足他们学习知识和进行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利用图书馆这一知识宝库,提升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知识匮乏对农民工的束缚。

3彰显教育功能,担当知识援助

城市生活的浸染,融入城市文明的愿望,促使农民工,特别是已在城市工作生活数年的农民工,为自己子女追求良好文化环境的观念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因此来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被奉为“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的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知识援助的重任,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知识教育的服务。

3.1注重心理疏导,分担农民工子女道德教育的职能

由于外来农民工自身工作和生存的艰辛和压力,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有可能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及时通过疏导、教育,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将为社会带来很多特殊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外来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五联社区图书馆一方面定期邀请专家为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青少年法律教育讲座”等;另一方面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解开心结;同时,主动与学校联系,为学校德育教育扩展阵地和课堂,努力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图书馆服务,将公益性贯穿到面向教育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活动中。

3.2倡导绿色阅读,联手学校共同打造阅读平台

阅读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阅读也是心灵的灌溉和休息、是精神的洗涤和升华,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尤其对于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座落于五联社区的崇和学校,是一所条件十分简陋的九年制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400多人,100%是外来农民工子女。五联社区图书馆为了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和呵护,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在校的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了解社区图书馆是免费的、意识到他们和本地的孩子一样,有权享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主动与学校联系,引领同学们参与绿色阅读,通过建立图书流通站,绿色阅读推荐,定期把适合同学们阅读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推荐给学生;并开展绿色网络服务,引领孩子们乘着理想的风帆在安全、健康的信息海洋中遨游。绿色阅读的实施,增加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读书的感悟,减少了受不良影响(如录像厅、网吧、不健康读物等)的可能性,以此也让他们能够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读书的乐趣。

3.3开展读书活动,最大限度激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青少年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因此,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图书借阅上,更多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工子女到图书馆来,正确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如灯谜活动、朗诵、智力接力赛、拼图、辩论赛、环保活动等。还招募农民工子女作为志愿者参与馆内管理,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9年“第十届深圳读书月”期间,又特地组织健康有益的青少年读物1000余册开展“送书进校园”活动;邀请程亚男研究馆员为同学们做题为“分享阅读、快乐成长”专题讲座,倡导同学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因为阅读是幸福的发祥地,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举办“青少年读书益智”系列活动,包括走迷宫、手工制作、益智拼图和脑筋急转弯等,直接参与是次活动2000多人次,增强了图书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起了同学们的阅读欲望,激活了同学的阅读兴趣。

国强更需少年强,一个国家的未来系于青少年身上,农民工子女目前是弱势群体,将来却同样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五联社区图书馆遵循“平等、融入、成才”的服务理念,担负起对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知识援助的重任,既解决了外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又吸引农民工子女利用图书馆,让外来农民工子女通过图书馆得到有益的文化滋养,立志成长成才。

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城市进步的同行者。他们在建设文明的同时,也应当享受文明的成果。通过五联社区图书馆为外来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女提供知识援助服务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五联社区图书馆寻找到了一条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新路径,为外来农民工适XX县区,融入城市社会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同时,社区图书馆自身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张扬。

[参考文献][1]庄玉香.图书流动站: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馆制.图书馆建设,2005,(4):75-77[2]王若慧.社区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服务.图书馆建设,2005,(4):94-96[3]赵任飞.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城市农民工服务.图书馆杂志,2008(8):33-34

[作者简介]方玲(1965-),女,副研究馆员,XX市XX县区龙城街道图书馆馆长,已发表论文9篇。(来稿日期:2010-04-01责编:张洪彬)

第二篇: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发展党内民主的路径探析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发展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路径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要真正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扭转只强调组织的权威而不注重党员应有的主体地位的偏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所以,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在强调党员应尽义务的同时,强调党员应有的权利,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一要强化党员权利保障的观念,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引导广大党员把握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广大党员投身党内民主建设的热情,切实增强发展党内民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加强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及党规党纪等方面的学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认识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三要完善广大党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保证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使之不断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二)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一要营造平等的氛围。积极创新手段,拓宽广大党员反映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使党内各种

不同的意见能够平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保证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三要营造包容的氛围。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要创造民主的条件,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基础上,尊重党内少数人的意见。

(三)逐步推进党务公开。一要坚持公开的原则。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党内事务,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做到重要情况党内先通报,重要文件和决定党内先传达,重要问题决定前要在党内先讨论,重要决策的实施在党内先动员。二要合理地确定公开的范围。在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公开党的中心工作、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三要丰富党务公开的载体。结合实际,有效利用各种媒体,创新党务公开的形式,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四)落实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措施。一要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的平等行使。二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强化责任机制,任何组织和个人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路径二:提高民主决策的质量

(一)增强决策基础的广泛性。一要让党员尽可能多地参与党内决策。党员是党内事务的主人,要增强广大党员参与决策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党员参与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献计出力。二要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疏通和拓展民主渠道。根据决策的内容,选择适当的范围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探索建立党内决策听证机制,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三要建立健全有关的民主决策机制,使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参与党内决策制度化。党委讨论党务工作,可以适当地邀请基层党员或党员代表列席常委会。尊重广大党员有关决策的意见和建议,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公开决策情况,努力形成良性互动,力求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使党的各项决策在党内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突出全委会的作用。一要完善党的各级全委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二要改革党内领导体制,正确处理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关系,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制度。常委会成员要坚持每年向全委会述职、述学、述廉,适当增加全委会召开的次数,强化全委会的决策权限,拓展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加强全委会监督职能,把更多重大问题交由全委会来决策,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大力推行票决制。在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方面逐步实行票决制,并逐步扩大票决制的范围。在干部任用方面,还要逐步推行差额票决制,适当提

高差额比例。严格票决制的程序,坚持议决分离、先议后决的原则,重视酝酿讨论的作用,票决前进行认真调研,开展充分讨论,票决后当场对票决结果进行裁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票决结果。

(四)规范党委议事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增强班子内部议事规则的科学性。明确党委常委会的决策范围,涉及部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必须由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作出决定。明确党委常委会决策议题的确定方式。明确酝酿的方式和范围,特别是重大问题和干部任用的决策酝酿必须要由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治部(处)主任及有关常委进行会前沟通酝酿,会前酝酿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常委会决策。

路径三:加快基层党内民主的创新

(一)鼓励基层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基层党组织探索基层民主的开拓精神,创造一种鼓励和支持基层民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对一些方向正确的突破性做法,要加强指导,认真总结,促其早日成熟。

(二)扩大基层党内选举中的民主。积极探索候选人提名办法,变单纯由组织提名为组织提名、党员推荐和党员个人自荐相结合,实现党组织意图与党员意愿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差额范围和差额比例,坚决杜绝人为干预和操纵选举、变相等额选举的

现象。试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差额选举。探索在党内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由上级党委组织候选人参加竞职演说,为候选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帮助选举人对选举对象有更直观、更充分的了解,有效地激发基层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基层干部对群众负责、为党员服务的自觉性。

(三)以基层党内民主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党内民主,会直接带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内民主对基层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群众性组织工作机制,比如军人委员会、团组织工作制度等,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基层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的有价值、规律性的东西,要注重从理论上去总结,从制度上去完善,帮助基层总结提高,逐步形成指导性的政策原则。

路径四: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集中制最生动的体现,是党员行使自己管理党内事务权利的最主要的渠道。要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建立党代表巡视制度,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组织党代表开展巡视和调研活动,检查督促同级、下级党委的工作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质询。

(二)建立健全党委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党委领导班子对候选人的提名要做到组织满意、党员公认、官兵拥戴。要规范候选人的初始提名权,完善考察制度,对候选

人要按照差额推荐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举的办法来确定进入党委班子的人选,实现“好中选优”,防止出现“陪选”现象。要改进选举表达方式,设立独立投票室,切实保障广大党员自由表达选举意志的权利,并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罢免制度,形成党内选举自我纠错机制。

(三)建立健全配置科学、制约有效的民主监督体制。疏通党内监督渠道,强化党员对党的组织、党代会对全委会、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疏通官兵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渠道,积极推行官兵公示、官兵听证、官兵评价等民主形式,丰富举报形式,规范网络举报、电话举报以及信函举报的程序和处理办法。通过切实有效的监督,确保党内权力健康有序地运行。

第三篇:县域工业园的发展路径探析(大全)县域工业园的发展路径探析

县域工业园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已被很多地方政府所认识,如XX省政府于2008年底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XX市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工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但具体如何实现县域工业园发展,路径并不明确,本文尝试对此予以探析。

一、县域工业园发展的作用

1.实现产业聚集

县域产业园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县域工业多处于起步阶段,乡镇企业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后普遍出现了瓶颈,归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规模效益,缺乏生产效率,资源浪费大,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产业聚集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

产业聚集可以增进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促进企业分化重组,增进企业规模效益,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增进企业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协作有利于创造学习与创新环境,通过相互学习和技术溢出共同提高生产能力和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能力。同时,产业聚集还可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2.实现市场聚集

县域工业园并不仅仅是为了产业聚集,市场聚集同样是重要目的。市场聚集包括两方面,一是需求市场的聚集,这指的是将区域内原有零星的市场需求进行集中,形成统一大市场;二是供给市场的聚集,将区域内原有供给商进行集中,形成统一的对外供货市场。市场聚集促进市场规模扩大,而市场规模的大小对于产业聚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产业聚集所需要的配套的各类商业、服务业(包含餐饮、教育、医疗、交通等)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市场下才能产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地市场效应。没有市场聚集,产业聚集就很难实现。同时,市场聚集也是县域城镇化的要求,只有市场聚集,各类城市化的产业才能形成,城市化便利对于广大县域业才能实现。

3.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外部要素流入和本地产品输出

不论产业聚集还是市场聚集,最终目的都是创造区位优势,实现外部生产要素流入和产品输出,在流入效应、乘数效应和流出效应作用下,实现“区位优势——经济集聚——经济功能区”这一发展路径。只有实现外部的要素引入和产品输出,本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非线性扩张和根本性发展提高(即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这就是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态发展路径。招商引资是外部要素流入的推进器,而吸引要素流入的根本还在于通过聚集形成本地区位优势。

二、县域工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

县域工业园的发展首先应当确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重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即区位优势),实现“区位优势——经济集聚——经济功能区”这一发展的一般路径。基于此,我们对生产要素分类,从而寻找区位优势:

第一类,可流动生产要素

可流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可移动资本(动产)、资金和原材料等,其最大特点是不具备空间独占性,各区域间对此类要素本身没有差异,差异只在于运输成本或转移成本,运输成本(转移成本)越低,区位优势越大。

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特别是县域地区,更是如此。从生产要素禀赋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离土不离乡”是很多人的希望,劳动力要素因此具有空间独占性,不能自由流动,这一点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目前影响已逐渐衰退。二是人口所造成的市场规模。与前者不同,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思想烙印还在,返乡式投资制度依然普遍存在于广大县域,人口所造城市市场规模并不随劳动力的流动而完全消失。

第二类,区域历史资源禀赋

这一类生产要素,既包括气候、生态环境、土地和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地理位置等自然积累,也包括民风民俗、历史遗迹、公共知识等人文积累,还包括历史优势企业、已使用的固定资产、市场规模、产业规模率、人口规模等经济要素,这类要素具有空间独占性,同时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性,是地区利用和开发的基础。

第三类,未来可变要素禀赋

未来可变要素禀赋在具备空间独占性的同时,保持着可变可控的特点,这其中主要包含着政府主导要素,如财政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入、政府金融扶持、可选择转移支付等)、地方法制条件改善、强制或引导性生产要素聚集、设立开发园区等。可变要素是实现区位优势向经济聚集、经济发展转化的基础和着力点,是政策的主要应用方向。可变要素禀赋优势的塑造可以非线性的扩张历史资源禀赋优势。

按照以上分类,区位优势应是县域工业园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历史资源禀赋作为区位优势的基础首先应当明确,这其中必须明确哪些优势更有差异化、更具发展性,如陕西XX县区的最大特点是地理位置紧邻西安,具有承接西安产业转移的条件,陕西XX县区的最大特点是历史遗迹,旅游产业发展更有条件。历史资源禀赋优势是条件,人为的塑造可变要素比较优势更加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区位优势,如聚集区内产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大市场,如增加政府财政金融支持可以促进招商引资、拉动本地经济。因此,塑造可变要素禀赋优势的途径本身就构成对历史禀赋优势的一个筛选,可变要素禀赋优势不能达到的,其基础的历史要素禀赋优势也就不成为优势,也就是我们通常主导产业选择中所说的发展瓶颈制约。由此,我们得到县域工业园产业选择的两个条件,一是具备历史禀赋优势基础,二是能通过可变要素禀赋优势塑造而放大。

三、县域工业园的位置选择

县域工业园区选址,即确定县域工业园的位置,是塑造区位优势的重要一步,也是可变要素禀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进而实现经济聚集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园区选址,大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路:

思路一:着力县城,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一般来说,县城是一县之内基础设施最健全、商业服务业等配套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管理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县内非农业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县域

工业园的选址如能与县城相结合,则可极大的节约固定资产重复投资,减少配套产业扶持资金,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县城与工业园的结合可以形成大市场,形成市场聚集、人口聚集,形成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分工和产业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思路二:依靠大城市辐射,接收转移产业

对于大城市周边的市县,地理位置优势常常是最大的区位优势,参与大城市的产业分工,承担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往往是其经济发展的捷径,这些县的县域工业园选址的主导思想应当以此为主,主动靠拢,咸阳的XX县区就是典型。同时,在工业园区选址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县城的迁移,两者共同推进地区区位优势的形成。

思路三:依靠核心企业或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县域内原有的国家大型企业无疑是县域历史要素禀赋的最大优势,是县域工业园选址的重大依据。依靠大型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和发展配套产业,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建立产业集群,从而做大做强本地经济。思路四:着力历史禀赋优势,以富集区谋发展

有的市县,虽然过去没有大型企业,但在一定方向具有较强的历史禀赋优势且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以该优势为基础可以较快的实现产业发展,工业园区的选址应首先考虑优势禀赋的富集区。同时,也可以考虑县城同步迁移对区位优势塑造的帮助。

四、县域工业园的配套措施

配套措施是塑造园区区位优势的主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配套政策、兴办配套产业和建设配套设施。

建立县域工业园区,配套政策的制定要放在优先位置上,要做到“园区未建,政策先行”,配套政策应包括:法律法规对入园企业合法权益的保证,坚决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财政税收方向的适度优惠,特别是在县域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扶助,给与孵化型帮助;园区土地指标应有所保证,通过农村宅基地与商业房地产互换等多种形式确保园区用地。

配套设施是县域工业园区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入园的先决条件,至少应保证四通一平一处理,即道路通,给排水通,供电通,通讯通,场地平整,污水集中处理。在达到这些目标时,应尽量利用原有固定资产,避免重复建设,这也是园区选址尽量与县城一致的原因之一。

园区的企业生存和发展还需要相关配套产业,如人员安置的房地产开发,日常消费的商业服务业,培养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以及医疗机构和相关的日常管理机构。这些服务产业的自发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单纯依靠政府扶持不是长久之计,而管理机构也有着管理效率问题,与县域内中心城镇特别是县城的结合,是一条捷径。

五、县域工业园的实施步骤

根据前面分析,我们认为县域工业园的建立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分析区位优势,选址、定规划。

明确区位优势是县域工业园实现长期快速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进行园区选址并制定规划。

第二步,制定配套政策、建设配套设施、兴办配套产业。

配套措施是企业入园的基础,包括硬件上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软件上的配套政策和兴办配套产业。

第三步,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

这是企业在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将散布于各乡镇符合主导产业的企业,通过行政引导和利益补偿的形式迁入县域工业园,人为的促进产业聚集,从而在竞争和协作下实现市场的外部规模经济。

第四步,招商引资,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

这是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通过招商引资,扩大本地区区位优势的社会认知度,吸引外部企业进入工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六、当前存在问题

当前,县域工业园发展出现的问题较多,最为突出的有如下几条:

第一,园区建立缺乏长远规划。

尽管县域工业园建立都制定了相关规划,但这些规划多为执行性方案,以区位优势为基础的可行性分析较少,对不同选址方案的项目成本收益分析比较少,对不同禀赋优势的分析比较也少,对发展的瓶颈制约认识不足,由此造成了重复建设、发展缓慢、资源浪费、主导产业不明确等诸多问题。

第二,园区过于分散。

XX省《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安排,XX省将用5年时间,到2012年投入资金重点建设完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而目前至2007年年底,XX省就有县域工业园区187个,陕西的县市(县级)数量也只有84个。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园区,首要目的就是聚集生产要素、实现规模经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但县域内园区数量多,过于分散,就根本达不到要素聚集、形不成规模效应,而且会造成固定投资和土地的大量浪费。

第三,政府投入不足和土地瓶颈制约。

政府投入不足和土地瓶颈制约是县域工业园发展的普遍问题,直接原因似乎都在外部,一是国家土地政策的严格限制,一是地方财力的不足。外部原因固然存在,但解决问题更多应关注内部原因,园区选址时是否考虑到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是否考虑到配套产业的扶植问题,是否考虑到管理人员的使用效率问题,这些都是财政投入的主要内容,还有前面提到的园区分散的问题更会加剧财政投入不足。

土地瓶颈制约并不仅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区,这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关键在于集约利用和有效的土地流转,一方面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对非农土地进行有效流转,如宅基与商品房互换,从而实现瓶颈突破。

第四,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原因,县域普遍存在资金匮乏和融资渠道不畅问题,这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劣势,正因为如此,招商引资——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进入才至关重要,这正是发展县域工业园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县域内企业的内生发展融资制约,由于其多属于中小企业,融资所需要的项目风险评估具有难度,

一方面应通过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信用的形式予以补充,另一方面应下大力气加强法制对信用的保障,确保信托责任的履行。

第四篇。对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探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

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XX县区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

第五篇: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路径探析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路径探析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确保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最近笔者对湖南、四川、贵州红色旅游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当前红色旅游发展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此提出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窥之见”。

一、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质量不高。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景区建好后,后续管理服务难以适应游客需求。各地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探索标准化建设,有的从侧重于硬件建设,有的侧重于制度管理,有的侧重于规范服务,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不够科学、全面和系统,参差不齐,目前无标可依、无章可循。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博物馆、纪念馆“千馆一面”现象比较普遍。红色旅游宣传讲解不够深入,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以单一旧址参观模式为主,与其他旅游产品和新业态、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对游客需求的关切,多元化体验不足。

二是产业体系不全。从目前情况来看,红色旅游普遍存在市场主体不强,产业链条较短,产业体系不全,旅游商品单一等问题,旅游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红色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和生产销售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档次低、种类少、特色不鲜明,游客兴趣不大。各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

大幅增加了,但过夜游客少,游客人均消费低。XX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反映,该馆免费开放后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2011年突破100万人次,但都是过路游客,游客参观展览后就走了,根本没办法留住客人消费。

三是场馆秩序不优。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因游客太多,出现景区秩序维护难、安全保障压力大、设施设备负荷重、卫生环境恶化等问题。少数游客不遵守排队领票规定,挤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