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_第1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_第2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_第3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_第4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一、单元解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能够供人们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工具(如机器人)帮助人类做各种复杂的工作,还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太空去进行科学研究,但是无论怎样复杂的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组合起来的。因此理解简单机械的作用是进一步认识创造各种复杂机械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教材设计了《简单机械》这一单元。本单元,按先总后分的结构编排内容,其中,总: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引领学生观察、体验各类工具的作用,尝试认识了解这些“好帮手”的结构和用途,提出想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分:第2—5课,引领学生探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4种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它们在工作时能省力或提供方便,让学生经历“情境提问→猜想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重点训练学生制订实验计划、搜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二、单元目标本单元包括“生活中的‘好帮手’”、“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5课,共11个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探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4种简单机械,认识工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断被需要、被改进、不断变化而来的用品,是人类自身能力的一种延伸和增强。人们通过使用工具促进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我们的躯体劳动负荷、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四维目标如下:(一)科学知识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3.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科学探究制订实验计划、搜集整理实验数据。(三)科学态度对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探究欲望,能多方法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四)STSE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第一课生活中的“好帮手”一、本课浅析本课是单元的重点课,通过本课教学应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的兴趣,为后继研究各种简单机械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教材设计了“回想‘好帮手’”的导入活动和“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的活动。二、四维目标(一)科学知识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知道利用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好工作。2.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二)科学探究1.针对生活中的工作难题(如拔钉子),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帮助解决,在比较中发现使用不同工具做同样的事情,效果是不同的。2.对生活中简单工具的作用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三)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用不同工具拔钉子的体验活动,敢于尝试,乐于交流。(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初步认识到工具作为技术的物化成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纯净水桶、钉入钉子的木板、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瓶的汽水、木板、羊角锤、扳手、螺丝刀,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集任务(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井中汲水用辘轳,给个支点撬重物,上山公路盘山修,滑轮组合增力度。(2)提问:根据画面和小诗,你得到了哪些信息?(3)学生自由发言。(4)引入并思考: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简单机械》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好帮手”。(5)展示并交流:课件展示或实物展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与下图类似的难题吗?你是怎样解决的?a.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b.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怎样取出钉子?钉有螺丝钉的木板呢?c.出示两个人搬运大油桶,该怎么办?(6)学生自由发言。(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1.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2)课件展示教材P56下方四幅图。(3)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人们是使用了哪些“好帮手”来解决难题的?(4)小结:第一幅图,借用木板搭成斜面,使大油桶滚动起来,省力;第二幅图,用开瓶器开汽水瓶,省力。第三幅图,用扳手拧开螺帽,省力。第四幅图,用羊角锤取出钉子,省力。(5)思考: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能发挥什么作用?原因是什么?请把你想出来的“好帮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6)学生汇报。比一比,看谁列举的又准确又多。(7)明确任务: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试一试,怎样能既方便又省力地拔出木板上的钉子?(8)小组交流并尝试。(9)汇报做法和感受。(10)小结:用钳子拔不出来,很费力气。用钉锤直接向上拔,也很费力气。用钉锤撬时,要把钉锤顶住了向后拔,握住钉锤把的顶端比握下面更容易把钉子撬出来。(11)交流:对拔钉子的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2)学生汇报:a.用钉锤是否省力和钉锤顶住的地方可能有关系?b.用钉锤是否省力和握把的位置有关系?(13)继续探究:试一试其他“好帮手”,提出你的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4)交流汇报:与同学交流你使用“好帮手”的心得和问题。(三)课后任务,拓展延伸。试一试其他“好帮手”,提出你的问题,与同学交流你使用“好帮手”的心得和问题。六、课程资源常见的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机械最简单最基本的单位,是人运用力的基本机械元件。在人类最早期的发明与发现中,对工具、火与语言的掌握,使得人类最终从一般动物中脱离出来。而简单机械,则是人在改造自然中运用机械工具的智慧结晶,是牛顿力学(向量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有:开瓶器钳子扳手镊子剪刀铁棍卷笔刀木棍滑轮教学反思:第二课杠杆一、本课浅析前一课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体会“好帮手”作用的活动中,会使用一些工具完成一些工作,初步认识了工具的作用,但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因此从本课开始分别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本课从生活中怎样移动大石头的场景引出要认识的简单机械一杠杆。教材首先安排了“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秘密”两个活动。通过对这两个活动的研究,认识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杠杆,并且发现杠杆省力的秘密,教材最后设计了“杠杆变形记”这一活动,通过体验人们对杠杆在具体的工作中的变化的改进历程,进一步巩固对杠杆结构的认识,同时渗透技术是人们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过程发明的思想。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人们用来撬动石头的木棍是一种简单机械,叫作杠杆。知道杠杆工作时总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撬重物时对杠杆用力的那个点叫动力点,承载重物的那个点叫阻力点。2.知道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距离越远,越省力。反之则费力。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3.知道人们使用杠杆有时是为了省力,有时是为了省距离。(二)科学探究1.针对使用撬棍的情境,能利用杠杆尺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总结出怎样使杠杆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特点。2.能找出不同外形杠杆类工具的支点,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类工具的作用。(三)科学态度1.对于探究让杠杆省力的活动有兴趣,尊重数据,分工合作。2.乐于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初步认识到杠杆类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词典、橡皮擦、木板、杠杆尺、钩码、铁棍、钉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镊子、剪刀、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导入: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2)学生交流发言。(杠杆)(3)讲述:这句话用夸张的方式说明了杠杆原理。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二)互动探究,了解杠杆1.活动1:认识杠杆(1)交流:课件出示教材P58的上方图片。说一说,人们是怎样移动大石头的?(2)小结:人们用木棍能轻松地撬起大石头。撬动石头的木棍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作杠杆。(3)讲述:课件出示教材P58的下方图片。木棍始终围绕着固定的点在转动,这个点称为支点。对着木棍用力的位置称为动力点。石头压住木棍的位置称为阻力点。(4)思考:说一说杠杆可能有什么作用。(5)学生自由发言。2.活动2:探究杠杆的秘密(1)介绍器材:杠杆尺、钩码(2)组装杠杆并初步体验:课件展示教材P59上方图,学生分组搭建一个如图所示的杠杆。改变用力的位置,初步体验。(3)确定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杠杆尺的固定轴就是支点,左边挂钩处假定为阻力点,在右边某处挂钩码,则是动力点。杠杆平衡时,这个钩码的重力就是“撬起”重物的力。省力多少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有关系。(4)提出问题:怎样做,杠杆才省力?(5)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怎样利用杠杆尺实验检验自己的初步想法?(6)示例讲解:第3小组实验设计a.研究问题:杠杆省力多少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b.实验方法:1.将杠杆的A设定为阻力点,B设为动力点,杠杆尺固定轴就是支点,设定为O。2.在A点上挂4个钩码。3.在B点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4.变动B点的位置,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7)各组完善实验计划。(8)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9)交流:分析实验数据,我们有哪些发现?(10)小结: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且距离越远,越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者距离相等,那么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3.杠杆变形记(1)展示:出示一块钉有钉子的木板。(2)动手体验并交流:用铁棍可以撬动钉子吗?这个杠杆有什么不足?(3)汇报:铁棍头卡不住钉子帽。每次还要挪动支点。往下压时,有时会挤着手……(4)思考:用什么工具可以既方便又省力的将钉子拔出来呢?(5)讲述:出示教材P61上方两幅图,人们在实践中常用变形后的杠杆。试一试,这两个工具能将钉子方便的拔出来吗?(6)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7)交流:说一说这两种工具是怎样把杠杆变形的?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各在哪里?这样变形后有什么好处?(8)学生边演示边回答。(9)讨论:课件出示教材P61下方图。生活中有很多的变形杠杆,说一说它们的作用。(10)学生汇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多又准确。(三)收拾整理,准备下课。六、课程资源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杠杆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钓鱼竿等,都是杠杆。杠杆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杠杆的原理在使用杠杆时,如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为了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省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两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他曾讲:“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找不到那个支点,也找不到那么长而坚固的杠杆,所以撬动地球只是阿基米德的一个假想。教学反思:第三课轮轴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认识轮轴的结构。知道利用轮带动轴转动可以省力。(2)能够识别生活中应用轮轴的实例,会分析它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2.科学探究(1)能够根据自己的原认知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制作等方法探究轮轴的秘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轮轴话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对轮轴的探究兴趣。(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能够想到利用轮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轮轴的模型。难点解释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轮轴工具是如何运用了轮轴原理。三、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生活中应用轮轴工作的物品(实物、图片、课件)。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瓶、粗铁丝、筷子、钩码、铁架台、重物、线绳、锥子、钳子、测力计。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聚焦任务1.在教学导入环节出示深井图片。2.询问学生:人们怎样从深井中提起一桶水?3.介绍指南车信箱的内容,重点了解辘轳的结构,为后面制作简易辘轳做好准备。4.通过询问辘轳可能有什么作用,怎样方便提水的,引发学生猜测,激发学生兴趣,由此让学生带着猜想和研究任务进入下一个活动—让我们制作一个辘轳来研究。活动1探究辘轳的秘密此活动包括制作辘轳、研究辘轳2个小环节1.制作辘轳教师出示制作材料,问学生这些材料可以制作成辘轳的哪些部分?帮助学生建立瓶身与圆硬木、筷子与摇柄、粗铁丝、铁架台与辘轳支架的对应关系,然后出示简易辘轳的成品。让学生模仿制作完成。提示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准备一些创可贴。在制作和探究时,学生戴上护目镜。2.研究辘轳制作辘轳后让学生用手直接提“水桶”和用辘轳提起“水桶”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追问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准确地说明轮轴是否省力,省力多少呢?从而建议学生使用测力计进行科学研究。在使用测力计探究时分为2步。第一步学生用测力计直接提“水桶”测出数值,然后用测力计挂在摇柄上测出数值,并把这两个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然后进行比较,发现用辘轳提水可以省力。注意:摇柄从下往上转到水平时,再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摇柄上测数值。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的数值有什么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导学生猜测,摇柄越长可能越省力。这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把辘轳的摇柄换成长一些的筷子,探究如何利用辘轳更省力。用测力计测出不同长度的摇柄的数值,记录在活动手册中。通过数值与摇柄的长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摇柄越长越省力的规律。再问学生,如果要更省力,是否可以用更长的筷子呢?使学生体会到,摇柄长度要和支架的高度、人的高度相匹配,才能方便提水。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摇柄的运行轨迹,总结辘轳的结构、省力规律,概括出“轮轴”的概念。活动2寻找生活中的轮轴本活动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轮轴的作用有更深步的理解。在认识其他轮轴时,可以把生活中其他轮轴与辘轳做比较,进行认识。如认识扳手时,可以把扳手卡在瓶子口处转动扳手提“水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扳手的手柄相当于摇柄,要拧的螺母等相当于圆硬木。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生活中的问题,请学生应用轮轴的工作原理解决问题。(二)课后任务认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各种轮轴?六、课程资源一、辘轳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緊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新中国成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二、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动力作用在轴上费力。若用R、r分别表示轮半径、轴半径,动力F1作用在轮上,阻力F2作用在轴上,则轮轴的平衡条件为:F1·R=F2·r,所以轮和轴的比例越大越省力。轮轴的作用除了省力还可以省距离。教材提供的三幅图都是省力轮轴,教师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省距离的轮轴(如:自行车的后轮、电风扇)指导学生分析它是如何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教学反思:第四课滑轮一、本课分析滑轮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机器或装置上,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可以理解成支点在中间、阻力点和动力点分别在两侧且阻力臂与动力臂相等的杠杆;动滑轮可以理解成支点在滑轮的一个边缘,阻力点在滑轮中心,动力点在滑轮另一边缘,且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日常生活中定滑轮与动滑轮常结合使用,组成滑轮组。课文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等活动探究滑轮的秘密。同时引导学生应用滑轮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1认识滑轮教材安排了起重机吊起重物和升旗两个场景图,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机械滑轮,这种机械的结构是由框架和轮子组成的。轮子上有凹槽,轮子围绕中间的轴转动。框架上有挂钩。二是认识根据滑轮的安装方式不同,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种。活动2探究滑轮的作用教材首先安排用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提重物,初步体会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旨在让学生有亲身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依据,为有目的的研究做好铺垫。然后教材安排了学生用测力计(钩码)测量用动滑轮和定滑轮提起同样重物的数值,并且观察比较重物提起的方向和用力方向的不同,旨在发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活动3拓展活动:滑轮兄弟大联合安排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组。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改变力的大小。滑轮组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2.科学探究(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提出猜想。(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科学态度(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2)乐于用学到的滑轮知识,改善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通过滑轮的应用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滑轮的秘密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利用滑轮的工作原理开展发明设计的活动是教学的难点。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材料: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分组实验材料: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环节可以继续采用“实物观察→体验→猜想”这样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1认识滑轮1.实物观察教材展示了两个生活中应用滑轮工作的例子—起重机、旗杆。虽然起重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少有同学仔细观察过起重机工作的秘密。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滑轮是怎样工作的。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2.体验出示定滑轮与动滑轮,请同学分组操作滑轮,体验它们的作用。在学生体验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拉力的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为后继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从滑轮与杠杆的关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滑轮的作用提出猜想。活动2探究滑轮的作用本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实验记录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进而发现滑轮的作用引导学生把结论与猜想进行比较,使学生知道猜想可能与事实存在区别,我们应该尊重科学事实。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定滑轮实验时,弹簧秤上端与拉绳连接,下端用手拉,读出静止时的示数,弹簧秤示数是手和绳之间的张力,反映出绳的拉力。弹簧秤不能倒用。手施加向下拉力,通过定滑轮的绳子对钩码产生向上的拉力,则判断改变了力的方向。2.动滑轮实验时,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绳子的一端,弹簧秤静止时的示数是向上的拉力。弹簧秤竖直使用的要求,是弹簧秤能准确测量的规范要求,不是拉力必需的要求。拉力是向上的,作为重物的钩码受到的拉力也是向上的,即所谓的不改变方向。注意,拉力的大小应该是钩码重量与动滑轮本身重量和的一半,实际测量拉力小于钩码重量,但大于钩码一半重量。活动3滑轮兄弟大联合本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其二是激励学生用滑轮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个别实例。教师向学生出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演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请同学自己寻找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滑轮组解决问题。到本节课为止学生已经认识了杠杆、轮轴、滑轮三种简单机械,教师可以在此时告诉学生像杠杆、轮轴、滑轮这样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装置叫简单机械。七、课程资源滑轮滑轮是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所组成的简单机械。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属于杠杆类简单机械。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墨经》中就有关于滑轮的记载。中心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是变形的等臂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中心轴跟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是变形的不等臂杠杆,能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实际中常把一定数量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滑轮组。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教学反思:第五课斜面一、本课浅析斜面也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本课将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斜面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本课设计了“斜面能省力吗”、“怎样更省力”、“变形的斜面”3个活动。活动1研究斜面的作用“斜面能省力吗”,通过分组研究发现利用斜面运送重物与直接提起重物相比能省力这一事实,与此同时发现不同的斜面省力的效果不同。活动2怎样更省力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斜面省力的因素提出猜想,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斜面的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活动3变形的斜面通过研究螺丝钉是否是斜面,用个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同时渗透人们根据不同工作情景的需求,可以改进发明各种斜面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渗透斜面省力但是移动距离较大的思想。探究斜面的秘密是本课的重点。斜面省力与倾斜角度有关是教学的难点。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理解斜面的概念:与水平面夹角不为0度的平面。(2)了解影响斜面省力的根本因素是“角度”。(3)初步认识到“斜面角度越小越省力”。2.科学探究(1)会在斜面上测量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能够通过改变斜面高度或木板的长度调节斜面的角度。(2)能够正确调节角度变化趋势找到省力的方法。3.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铁架台、可伸缩木板、小车、测力计、实验记录单等。四、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场景,聚焦斜面,体验斜面的省力作用。1.(演示情景)在学校中,常用到车拉书,当遇到台阶怎么办?学生发言:一种是直接提起车上台阶,一种是用木板搭一个斜坡,在斜坡上拉动车,在台阶和地面之间搭一个木板。学生演示:在讲台的台阶和地面之间斜搭上木板,并将小车拉上台阶。2.追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生1:第二种方法省力。生2:方便。3.(出示:小车、测力计、铁架台)请你用这个小车模拟刚才的车,用铁架台模拟台阶,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上台阶和在斜面上拉动车所用的力,看斜面否真的省力?学生分组实验:利用铁架台、木板搭一个斜面,并将用测力计直接提起小车所用的力与在斜面上拉动小车所用的力作比较。4.学生分组汇报:直接提起小车所用的力和在斜面上拉动小车所用的力(每组数值不同,但都小于直接提起小车所用的力)。斜面起到省力的作用。5.小结:这样斜搭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斜面。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二)巧设任务,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省力大小的根本因素。通过每组汇报的数据我们发现,直接提起小车所用的力是相同的,在斜面上拉动小车的力,哪个组省的力最多?哪个组省的力最少?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可能是因为有的组的斜面高一些,有的组的斜面低一些;可能是有的组的木板长一些,有的组的木板短一些。2.省力最多的组不要洋洋得意,省力最少的组也不用垂头丧气,现在你们各组调节斜面,使拉动小车的力都为1牛顿可以吗?(提出要求,将木板的边缘对准地板上的标记)教师提示伸缩斜面的使用方法:如果想改变斜面的长短,可以拉动在木板下安装的双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