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_第1页
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_第2页
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_第3页
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_第4页
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卢沟桥烽火》教学案课题5.卢沟桥烽火课型讲授课案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并理解本课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点识字、解词、顺文、理脉。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1.板书:烽火2.板书:卢沟桥3.设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过渡:让我们走进一段悲壮的回忆,寻找问题的答案。1.读、理解“烽火”。2.简介“卢沟桥”。3.读题目,提问解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渴望进入阅读角色。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二、初读感知,发展感情。4.范读要求:⑴特别留意多音字的读音,⑵标出一些长句子的停顿。5.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6.出示词语,指名朗读,及时正音。7.读着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指导理解并感情朗读词语。)8.指名读印象深刻的段落。9.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巡视了解学情,并作相应指导。)10.引导理清脉络,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相机指导划分段落。4.听读,标注停顿标号。5.自读课文。6.读词语。7.交流,有感情朗读。8.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9默读,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10.交流。多层次、有梯度、多角度、立体化、个性化的朗读,使每个学生都会读课文,为理清课文的脉络、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奠定感情基调,从而构建有效课堂。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有序地认识文本,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精读课文,感悟起因。11.引导释疑:为什么烽火会发生在卢沟桥?12.引导了解“九一八”事变,理解卢沟桥的“咽喉”地位,感悟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11.读第一段,思考,同桌讨论。12.交流。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抓关键词,明确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日寇的狼子野心。四、指导写字。13.指导识记生字。14.写法指导13.交流。14.写字。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抓重点提高识字的效率。五、布置作业。15、布置课后作业。(1)抄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搜集并阅读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课题5.卢沟桥烽火课型讲授课案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日寇的丑恶嘴脸、可耻下场。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情感。4.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教学重点1.通过对敌我双方不同表现的教学,解读文本。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经过。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全面抗战的意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课前《卢沟桥之歌》,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停止播放)师激情导入: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而止,但是,我们心中悲壮的情怀依然激荡,一声炮响,全世界为之震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日寇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蹂躏他们的兄弟姐妹吗?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中国士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学生回答卢沟桥事变的原因。2.齐读第一自然段。“不会!”“不会!”“不会!”激昂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为下文作情感铺垫,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导入: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悲壮的回忆。3.指导学生读2—5自然段,找出描写敌人和我军举动的词语,读读,写下感受。4.读书,就应该善于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品味。现在我们就要把感受深的句子痛快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5.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6、指名读,相机板书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语,指导感悟和有感情朗读。引导思考:如果你是士兵或者老百姓,面对敌人的挑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重点指导读好描写大刀队员们同敌人奋战的4、5两自然段。大刀队员们给你什么印象象?相机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a.1937年7月7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⑵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用心感受。(播放《大刀进行曲》⑶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一读,表达对我军的敬意吧!(自由读4、5节)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我们感受到了日军的疯狂、残暴,我军的顽强、勇敢。7.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8.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大声疾呼——9.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自读第8自然段。10.引导学生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11.1937年小结: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3.读、画、写。4.练读。5.同桌互动。6.集体交流。朗读、品味词语的用法以及感情色彩。感受《大刀进行曲》。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7.先同桌接龙,再全班交流评议。8.读: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危急!9.品读。10.交流。11.齐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阅读感受。坚持重朗读、重感悟。披文入境,缘文解情,使朗读、想象、表达有机融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中心思想碰撞,把语言的实践和精神的感悟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日寇的丑恶嘴脸、可耻下场。这样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习惯,达到教与学和谐相生,情与知完美统一。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感受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通过说话练习,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忧国忧民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爱国热情。三、总结课文,深化主题。12.引导思考:课件出示卢沟桥: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它似乎在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诉说着什么呢?13.总结: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你们是祖国的希望,你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清代梁启超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交流。13.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编辑成一份小报。沟通课内外,构建大课堂,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附板书设计:时间敌军我军1937年

全副武装偷偷地摸气势汹汹蓄谋已久恼羞成怒

大声喝问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吼叫疯狂扑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人头滚落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手握腰佩悄悄地进发两面夹击《卢沟桥烽火》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执教时间:执教班级:执教老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请同学们跟我书空“烽火”。(学生书空)师:谁来读?生:烽火。师:后鼻音读得很准确。“烽火”是什么?生1:在我国古代,烽火是提醒人们有敌人来侵略的信号,让大家一起来打击敌人。生2:我知道烽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师:烽火与战争相关,现在把烽火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师:(板书“卢沟桥)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卢沟桥。生1:卢沟桥在北平西南郊。生2:它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桥,很优美。生3:卢沟桥的石狮特别多,而且驰名中外。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我也想到了一条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师:齐读——生:卢沟桥烽火。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生1:为什么会在卢沟桥有烽火?生2:卢沟桥烽火的经过、结果怎样?生3: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师:会提问是一种学习的本领,能自己找到答案就更有水平了。让我们走进那段悲壮的回忆,寻找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开到24页,听老师读课文,大家要特别留意多音字的读音,标出一些长句子的停顿。……生:认真地听,标注停顿标号。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认真地自读课文。)师:出示词语: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严词拒绝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谁来读这些词语。生:读。师: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生1:它们都是四个字。生2:第一行词语是写敌军的,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可恨、可耻的样子。师:你能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恨读出来吗?(学生读)师:你还发现了什么?生:第二行词语是写我军的。我读出了他们英勇顽强抗战的形象。师:你也来读第二行词语。(学生读)生:老师我发现狼狈为奸是说日本侵略者像狼和狈一样灰溜溜地逃走了。师:那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解,沉默)师:忾左边是竖心旁,有边是气……生:老师,是不是一同仇恨敌人,心里非常气愤?师:对!你真会学习,知道了拆字理解字词的技巧。一个词语不仅是一幅画,还传递了一种情感,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语。)师:读课文时,哪一段给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呢?与大家分享一下。(生1读第四自然段。)师:震耳欲聋的聋要注意声母是“l”,齐读。(学生集体读。)(生2读第五自然段。)师:谁来评价?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听他读,我觉得可解恨了。但要注意“猝不及防”的“猝”是平舌。师:你听得很认真!谁来继续分享?(生3读第二自然段。)(生4读第三自然段。)(生5读第七自然段。)……师:同学们读得很用情,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语。(学生默读,画词语。)师: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卢沟桥烽火的?生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卢沟桥烽火的。我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生2:老师,我认为是事情发展顺序。“摸来”,这是事情的开始;“发动进攻”,这是经过;“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这是结果。师: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但都言之有理。为什么烽火会发生在卢沟桥?自读第一段,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第一段后,同桌讨论。)师:谁来分享答案?生:“九一八事变后……咽喉要道。”师:你了解“九一八“事变吗?(学生简单介绍“九一八“事变。)师:翻开历史的长卷,在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集军队,炮轰沈阳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还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此时,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师:咽喉,我们都有,试着卡住它,会有什么感觉?生1:不能喘气,很难受。生2:口中的东西不能进入肚子。师:这就是咽喉的重要性。如果把我们的头部比作东北三省,我们的躯体就是大部分的国土,把我们的咽喉比作卢沟桥,卡住它,会发生什么情况?生:敌人无法继续侵入我们的领土。师:如果守不住呢?生:敌人就会长驱直入。师:卢沟桥真是——生:咽喉要道。师:这一段还有什么词句不理解吗?生:蚕食。师:谁来帮助理解一下?生:蚕食是比喻侵略者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中国。生:妄图是什么意思?生:日本侵略者狂妄地想侵占全中国。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词语中认清了日军侵略我国的狼子野心。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师:同学们读书很有感情,相信写字也会很用心。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学生同桌讨论。)师:有想提醒我们注意的字吗?生:喉咙的喉右边不能写成时候的候。师:谢谢你的提醒。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生字描红。(学生完成描红。)师:课后请大家熟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下课!教学反思:现在的孩子对一些历史知识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片空白,而课文讲述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将对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为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要求学生在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日寇侵略我国的行经,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上课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回顾了“九一八”事变及前后的历史背景,帮助同学们理解卢沟桥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纷纷对日寇的侵略行经表示愤慨,由此奠定了本课的教学基调。在学生了解了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就显得驾轻就熟。第二课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卢沟桥烽火。(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将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生:他们的魔爪就会伸向全中国。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生:不会!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蹂躏他们的兄弟姐妹吗?生:不会!师: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生:不会!师:我军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悲壮的回忆。(出示要求:读2—5自然段,找出描写敌人和我军举动的词语,读读,想想你读出了什么?写下感受。)(学生认真地读书,并做批注。)师:读书,就应该善于抓住关键的词句来品味。现在我们就要把感受深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要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学生自主练读。)师: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两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先读一读,再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同桌交流很认真。)师:你们都读出了什么呢?生1:我读出了日本军队的卑鄙无耻,他们搜查失踪的士兵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师:哦,证据呢?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偷偷摸来”,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生3:日寇这种伎俩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用过了,只是故计重施吧了!……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大家算是明白了,原来这日本军队的所作所为,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能读好这段话吗?生4:“1937年7月7日深夜……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有感情地)师:读得恰到好处,把日本军队的丑陋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呀,当他们的无理要求被守桥士兵严词拒绝时——生齐读: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师:好,我们继续交流。生5:我读出了日本军队的凶狠残暴。师: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生6:“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地向县城扑来。”他们的枪上面装了刺刀,而且是疯狂地扑来,可见日本鬼子十分凶残。师:是呀,鬼子的气焰的确十分嚣张,男生一起来读好这句话。(男生齐读。)生7:我还读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无畏。我是从“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看出来的。师:的确如此,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国军队却无丝毫畏惧。这样的句子你还能再找一些吗?生8:从“英勇的中国守军……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狼狈而桃。”也可以看出中国军队十分英勇。生9:我找到的句子是“这时,我们的援军……抱头鼠窜。”生10:我从“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小鬼子,看刀!’”读出了我军英勇善战。(出示:a.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b.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师:同样是晚上的行动,敌我双方用词却不同,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偷偷地、摸”写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有鄙视的意思。生2:“悄悄地、进发”写出了我军足智多谋,有称赞的意思。师:意思差不多,但用词不同,向我们传递的情感也就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中国军队同仇敌忾的气势,读出中国军队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齐读。)生11:我还读出了日本鬼子的狼狈相。师:是吗?说来听听。生11:我是从“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这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师:看到敌人被我军杀得狼狈不堪,我们的心中也是大呼痛快呀。在敌人这狼狈表现中,你也感受到了什么?生12:这其实也写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师:说得真好。为了歌颂这些大刀队员们的斗志,有人谱写了一首《大刀进行曲》,有人说这是抗战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我们来用心感受。(播放《大刀进行曲》,学生认真地听。)师:从同学们的表情老师可以看出:你们的心中一定是热血澎湃。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一读,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吧!(指名读4、5节)师:你们的朗读让我如临其境。(分组读2——5自然段。)师:我们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你们能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吗?同桌试试看。生:同学接龙。师:谁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