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第1页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第2页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第3页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第4页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光的折射学习分析【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学习者分析】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图一中B点在水槽侧壁上,便于将激光枪对准BO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光的折射》说课稿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中学刘兵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折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2.通过观察、猜想、检验、联想等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教师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当好课堂促进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探究。

3.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可见度不大的折射现象用动画演示出来。

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创设情境(小实验:“折射断笔”和“硬币显形”)

通过由折射引起错觉的小实验,认识折射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的兴趣……

(二)主动探究、构建知识(通过探究和动画演示突破本节重点)

小组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老师:鉴于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可见度不大,所以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变化推断光在水中的传播方向的变化。并强调实验时,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角度,仔细观察入射光线改变后,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又将怎样改变?记录实验结论……

小组实验2:(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

学生:把光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判断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

(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老师演示实验3:光路可逆。

练习巩固:完成下列折射光路图。

(本环节通过简单的实验,辅助理解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高度,来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情况。)

(三)联系生活、解释现象(通过学生的动手感知,讨论交流和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分小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可以说,也可以用小实验演示)

让学生亲自体验光的折射现象的奇妙,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享受运用知识的快乐。

光折射现象:折射断笔、字升高了、硬币显形(学生体验)

露珠上的风景、晚上星星眨眼睛、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了……

池水变浅、海市蜃楼、日出(动画课件演示分析成因)

教师补充:什么是虚像?

(四)学科综合、反馈练习

1.在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又是光的(

)现象。

2.大家都知道“坐井观天”这句成语吧。

(1)图A是一口无水的井,有一只青蛙在井底,请你画出青蛙所能看到的天空的范围。

图A

图B

(2)天降大雨时井中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井底,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B中画出青蛙观察范围。

(五)反思评价、拓展思维

这节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学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