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代刑案其他参与人的地位与责任
唐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代表。它不仅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而且曾经覆盖整个古代东亚,被誉为“东方的罗马法”。详读唐律之后不难发现,唐律不仅在立法思想方面“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篇章体例结构完备,“诸法合体,民刑有分”,而且立法技术之高,也足以代表当时世界法林之高峰。本文从唐律中有关刑案其他参与人的地位与责任之规定着手,阐释唐代法制中的证人制度、刑案翻译制度、告诉制度、勘验制度与社会刑案救援制度,进而诠释其历史渊源与法理根据,分析其立法技术的高低,并进一步探讨其历史地位与对现代刑法学的借鉴意义,力图立足历史真实,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唐律——这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封建法典。一刑案其他参与人的范围纵观中国法律通史,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纵横几千年后于清末经修律而走向没落,通过对西方先进法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引进以德国法律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法律文化)而在中国建立起近现代法制。中国现代刑事诉讼法体制与唐律中规定刑案诉讼体制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到对于职权机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之外的其他参与人方面来说,二者的区别更是显而易见。按照中国现代刑事诉讼的规定,参与刑事诉讼活动的人员包括这几方面:侦察队伍;公诉人;审判队伍;当事人(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法定代理人(指被代理人的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而唐律规定的刑案参与人则包括:审判官吏、差捕人员、邂逅刑案助捕道路行人、被强盗及杀人之邻里听告助者、证人、译人、病死伤检人、被告人等。按现代刑诉讼法学,对职权机关工作人员及当事人外的其他诉讼参与人没有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因而本文在行文中无法借助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来指称本文研究的对象,故本文行文时只好自创一个概念来指称本文研究的对象:刑案其他参与人。刑案其他参与人,在本文中是指职权机关官吏及当事人以外的,根据唐律规定因与所发生刑案的起诉、追捕、审判活动的人之总称。检讨唐律有关条文,刑案其他参与人包括负有社会救援义务的邂逅刑案助捕道路行人与被强盗及杀人之里邻听告助者;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负有不作辞牒加状之作为义务的证人;负有知情不得隐藏罪人之不作为义务的代理人(依法享有亲亲相隐权的亲属除外);负有病、死、伤检义务的检验人;负有翻译义务的译人。从法理上来看,刑案其他参与人,是与当事人及职权机关工作人员相区别的一类人,他们参与所发生的刑案追捕、审判活动,既不是因为国家赋予的职权,更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为违法或受侵害,他们参与诉讼活动的根据是唐律规定的一些与所发生刑案有关的某种关系,诸如相邻关系、亲属关系、见证关系等等。唐律于这方面立法之法理依据,与现代法理学暗合,并非出于偶然。对秦汉以来深厚的传统法制文化的吸收与完善,使唐律得以达到了完美的封建法典的高度,不负后代之高度评价,这里也可见一斑吧。对照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唐律中所规定的刑案其他参与人在种类、法律地位、法律责任都与现行刑事诉讼法律有不同的规定,这个区别体现了不同的经济与文化背景,尤其是法律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个区别的深入思考,我们能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所在。二投告人向主司投告根据唐律规定的刑案诉讼程序,当一桩刑案发生后,先是投告人向主司投告,差捕追捕嫌疑犯时邂逅者助捕,然后在审判活动中证人作证,死、伤检人勘检,译人翻译,本文行文时也就依此顺序分别阐述唐律中的有关规定。(一)投告人的义务众所周知,唐代法制规定刑案诉讼一般经过当事人控告、官吏举劾和他人告发而提起,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刑案其他参与人,故对前两种不涉及,只讨论其他人投告问题,因此这里的投告人只是指上述第三种方式的投告人。对于投告人,唐律有三个资格限制:其一,同居卑亲属(含部曲、奴婢)不能告发尊亲属犯谋叛以下罪行(同居尊亲属也无义务告发卑亲属);其二,囚徒不能告发除狱官酷已之外的刑案;其三,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废疾者不能告发反叛及子孙不孝等罪之外的刑案。唐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妻弟,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摘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同此律。”④根据这条条文,同居亲属相互告发谋叛以下罪行的义务被解除了,部曲、奴婢对家主的犯罪行为(谋叛以下罪)也不负有告发的义务。唐律不光解除了同居卑亲属及部属、奴婢告发尊长谋叛以下犯罪行为的义务,同时还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所犯虽不合论,告之者犹坐。)”对尊亲属来说:“诸告缌麻、小功卑幼虽得实,杖八十;大功以上,递减一等。”从上述规定来看,亲属之间依亲亲相容隐的精神不得相互告发谋叛以上犯罪行为,甚至部曲、奴婢也依卑幼身份对家主负不告发义务;这是唐律规定的不作为义务,如违反此义务,卑幼告发尊长则依亲等加重处刑:亲等越近,处刑越重:亲等越远,处刑越轻;而尊长告发卑幼则情况恰好相反:亲等越远,处刑越重;亲等越近,处刑越轻。但卑幼告发尊长处刑远比尊长告发卑幼要重。亲亲相容隐是中国古代封建法典中贯彻的一条主要刑事原则,其渊源可溯及汉代董仲舒“春秋决狱”,至唐代已相成熟,此处限于篇幅,不予赘述。作为囚徒,因其囚徒身份亦被限制投告权利:“诸被囚禁,不得告举他事。其为狱官酷已者,听之。(即明知谋叛以上听告,余准律不得告举)。”另外,“既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废疾者,听告谋反、逆、叛、子孙不孝及同居之内为侵犯者,余并不得告。”根据上述条文,唐律规定排除了亲属(含部曲、奴婢)、囚徒和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废疾者三种人的告发大部分犯罪的义务,其余人对所知道的刑案都负有投告主司的义务,尤其是谋叛以上罪案,任何人都有义务投告主司。唐律规定;“诸知谋反及大逆者,密告随近官司,不告者绞。知谋大逆、谋叛不告者,流二千里。知指斥乘舆及妖言不告者,各减本罪五等。”同时还规定:“诸强盗及杀人贼发,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主司。若家人、主司单弱,比伍为告。当告而不告,一日杖六十。”(在此条里,被害家人属受害人,不视为本文所研究的刑案其他参与人之列,不加讨论。)唐律不光详细规定了投告人的资格限制及法律地位与责任,同时还规定了投告的时间、方式及不得告发赦前事等制度。根据唐律:“诸告人罪皆须注明年月,指陈事实,不得称疑,违者笞五十。……即被杀、被盗及水火损败者,亦不得称疑,虽虚皆不反坐。”“诸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若事须追究者,不用此律。”“诸投匿名书告人罪者,流二千里”。由于唐代检举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知情人投告,故唐律详细规定了投告制度。唐律的投告制度是以义务本位作为法理学基础的,即全国任何公民都负有投告的义务,只有因特殊情况不能投告某些犯罪(谋叛以下犯罪行为)唐律才设专门条文予以解除,投告时须依唐律规定的方式、时间进行,违背义务则处以刑罚。用刑罚强化义务,这是典型义务本位主义在立法上的反映。唐律规定的严格的投告制度,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对当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史载唐初刑事犯罪率,年死刑罪案仅二十九起,这与严密的投告制度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分不开。(二)明律规定是维护制度的内容,其符合唐律传统唐朝法律规定在职权差捕奉命追捕罪犯时,邂逅道路行人负有助捕义务。唐律规定:“诸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唐律这一规定在现存史料上不见其渊源,但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思想主张皇帝是天子,国家是皇帝的家产,人民必须忠于皇帝,忠于封建国家,而罪犯侵害皇帝的统治秩序,全国人民都有义务制止犯罪,打击犯罪分子。因此当发生罪犯逃亡差捕力不能制而向邂逅行人求助时,该行人就有义务助捕,否则既视为违反法定义务,予以刑罚。唐律规定的这一制度有效地延伸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外延,加强了打击犯罪的力量,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然而明律却删除了这一条,这也可说是明律不如唐律的一个方面。规定唐代社会救援制度的另一条文是:“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者论。……窃盗者,备减二等。”唐律这一规定源于秦律。秦简《法律答问》载:有贼入甲家,将甲杀伤,甲呼喊有贼,……里典、伍老外出不在家,……仍应论罪;百步内路上见杀人而不及时援救,依法“赀二甲”。唐律则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去掉了其中的理想成分而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社会救援制度。这一规定以封建什伍坐连坐制度为基础,强化邻里的社会救援义务,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重大刑事犯罪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可惜明律中删去了此条文。后代刑事诉讼法立法也忽视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三)不代言之罪,即不刑案见证刑案的证人有义务向职权官吏在审判罪犯活动中提供真实的证言,作证是唐律规定的全国公民(相关亲属外)作为刑案见证的普遍义务,证不言情(即作伪证)将受刑事处分:“诸证不言情及译人诈伪,致罪有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人与同罪。”但是,亲属及奴卑,部曲对亲属(对部曲、奴婢来数说则是家主)犯谋叛以下罪行则不仅不负有作证的义务,而且还可以帮助通传信息或作伪证,以便罪犯逃脱罪责,所谓“漏露其事及谪语消息亦不坐”。(四)第二,代理关系唐律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答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禁止讼师代理诉讼,委托代理人基本上不享有诉讼权利,这种看法并不完全能站住脚。唐律这条规定只是禁止讼师写诉状不附事实,而并没有禁止讼师代理诉讼的意思。相反,透过这条条文可以看出,唐律如此规定,正是因为当时存在讼师代理诉讼的普遍现状而立法加以规范。唐律中这条条文可以认为是律师法的雏形,它在规定讼师的义务的背后,隐藏着对讼师制度存在的肯定。至宋代更是规定刑案必须有书面词状才能提起诉讼,对讼师代理词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五)违法检验所受处罚的范围唐律规定:“诸有诈病及死、伤,受使检验不实者,各依所欺减一等。若实病、死及伤,不以实验者,以敌入人罪论。”病、死及伤检人在被授权检验病、死及伤情时,有义务依实情出具检验结果,如违背此义务,则须受刑事处罚,且对其进行的处罚分两种情况:无病、死及伤验为有者,减所欺一等论处;有病、死及伤验为无者,则依敌出入人罪论罪。这种规定的目的在促使病、死及伤检人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理结果负责,故对其进行的处罚与犯罪嫌疑人的处理结果相联系。另外,透过对违法检验所受处罚分两个等级的规定来看,唐律于此似乎严于出罪,宽于入罪:侵犯他人至死、病,伤而验为无者,检验人意在出罪犯以应受处罚,故处罚检验人“依故出入人罪论”。查《唐律疏议》“断狱”篇,“官司出入人罪”规定“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如之。”以此知检验人如犯出罪,受罚依所出之刑,而无病、死、伤验为有者,意在入罪犯以不应受之刑罚,检验人受罚却减所欺一案,比出罪受罚反轻,这个规定与唐律于疑罪“举重明轻,举轻明重”之规定所体现的宽于出罪,严于入罪精神有所悖违,这可谓唐律之暇疵吧。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唐律有关刑案其他参与人的法律规定,与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的相关规定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归纳为下列几方面:(一)唐律对投告人的规定详细而又严密,突出了综合社会全体力量打击犯罪的理念,同时又贯穿了儒家亲亲相隐、矜老恤幼、照顾残疾人的精神,这在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是见不到的。当然唐律在排除老幼残疾人投告犯罪行为义务的同时也相应剥夺了他们应有的诉权,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法定代理人、监护人等制度,从而维护了老幼和精神病患者的诉权,这对于唐律来说是难以苛求的。(二)唐律规定的社会援助制度,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法规为尊重公民的权利而不予采纳,转而以道德义务去约束唐律中规定负有法定社会救援义务的人,这从一方面来说是法制文明的进步,但从社会安定的角度来看,唐律规定的社会救援制度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对一些严重的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规定相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设施的安全评估与造价咨询协议
- 拍卖物品归属未确定协议
-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件 第1、2章 Python 概述;Python 基础语法
- 舞台地板施工方案
- 提问我国远洋重大件货物标准是重长宽讨论冷藏货物要保证哪两方
- 中医中药课件
- 个人消费贷款合同利率调整协议
- 建设项目合同纠纷处理实务案例
- 【课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课件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2025年度设备维修保养服务合作协议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职场人压力调查报告-智联招聘-202407
- 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 T-SHZSAQS 00278-2024 智慧农场水肥一体化系统运行技术规程
- 基于STM32的锂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正式版)
- 新概念2测试题及答案
- 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任务分解表
- (正式版)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门禁系统技术要求
- TB 10303-2020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 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手术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