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登斯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反思
吉登斯作为现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借鉴了马克思的许多思想,而且以超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建立了一种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而且为晚叶现代性的社会批判理论辩护。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可划分为结构化理论、多维现代性理论和乌托邦现实主义理论,并对应于吉登斯所致力于实现的三个理论主旨:即在方法论上的适当性,现代性制度分析的合适性和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合理性。吉登斯对马克思的解读和批判,服从于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侧重于解读到后期侧重于批判的过程,在总体上包含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资本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学说三个层面。一、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价值认知吉登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去考察行动与结构及其关系,把行动和结构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从而建立了结构二重性理论。吉登斯运用结构二重性原理,引入了时空的关系,对于人类社会历史作出了新的解释和说明。特纳指出:“吉登斯的理论远比他自己所承认的还具有大得多的潜力,这就是有助于发展出一门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即,发展出描述人类社会的抽象规律。”(P589)虽然吉登斯否认了任何建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固有努力和既有理论,但是,吉登斯的理论无疑已经包含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雏形,吉登斯还把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视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替代性历史解释理论。吉登斯认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较为一般性的表述,特别是体现在马克思的那些最著名段落之中的思想,不得不被谨慎地对待,而且在某些主要的方面不得不被彻底抛弃”。(P2)在多年潜心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者(吉登斯指属于自认为是马克思之追随者的学说和行动的团体)的重要著作及其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吉登斯紧密联系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参考了西方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作出一个简明而内容广泛的概括:1.吉登斯尝试设法摆脱当时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著作分为“青年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期的”马克思的学术影响,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视为“马克思头一次为历史唯物论的要领提出一般性纲要的作品”,并断言,“虽然马克思在此时期的经济史知识的确很微薄——关于生产体系的发展‘阶段’之架构,后来有了极大幅度的修正——但是书中所论述的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后来在他处所描述的,有紧密的结合”。(P47-48)2.勾勒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些最重要的主题。吉登斯认为,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所发展的,与在其后期著作中所具体阐述的一些最重要的主题是:马克思在很大的程度上承续了黑格尔的一个观念:人类逐渐地“自我创造”,异化观念;如我们在马克思对黑格尔之国家哲学的批判中所见的一套关于国家之理论的核心,以及国家在未来社会形式中的消失;以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基本原理作为分析社会发展的视角,对革命性的实践之理论提出的一套总结看法。(P48-51)3.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旨。吉登斯认为,马克思所试图建立的经验性社会科学的基础奠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创造性与动态性的交互作用之研究上,也就是对人的打造自我的创发性过程之研究;存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解释中的一般性原理是:每一个不同类型的社会都有其性格独具的内在动力或者发展“逻辑”,这既可作为一种广义的理论性原理,也可狭义地追溯一个社会类型到另一个社会类型的发展过程。(P52-56)在当时西方社会学主流学界忽视、贬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大背景下,吉登斯致力于对马克思社会学理念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肯定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其直接目的在于试图解决当时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实效性和方法论上的深层危机,也服从于吉登斯建构结构化理论的目标。吉登斯指出,“因为当今马克思的影响实在是其他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若是以马克思作品内容中比较具有学术深度的层面而言,则更是如此)……马克思的著作很显然的是当今各种不同形式的新马克思主义的活水源头”。(P2)所以对马克思社会学理念的分析是吉登斯彻底修正当今社会理论的重要一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也是吉登斯解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结构化理论,吉登斯认为,在处理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以及社会历史分析等基本问题上,它应该具有“方法论的适当性”:除了直接与个人相联系的目的论之外,要抛弃其他各种形式的目的论;与功能主义相反,那种被用来作为社会事件的解释手段的“需要”在社会体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被确认的进化机制是非目的论的,进化论依然要被否定,生物进化的核心概念(如适应和变化等等)都没有直接的社会对应物或者文化的对应物。正是从这一理论主旨出发,吉登斯在理论分析中拒斥历史目的论、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术语,由早期侧重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和概括转变为侧重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和反思,并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有巨大缺陷。吉登斯认为:“如果我们使用的‘唯物史观’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能够根据生产力的渐进扩张来理解,那么唯物史观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并且它最终要被抛弃。如果唯物史观是指‘所有迄今为止的现存社会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那么其错误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很难让人理解为何如此之多的人会觉得必须认真对待它。最后,如果唯物史观意味着,马克思的社会进化方案(从部落社会、古代社会、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并和东方地区‘停滞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一起进入到社会主义)为分析世界历史提供了一个可供辩护的基础,那么唯物史观也要被拒绝。如果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包含了关于人类实践的较为抽象的理论原理,它的片断可以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概括出来,那么它才对于今天的社会理论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P1-2)马克思唯物史观之所以有上述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第一是马克思的著作在很多方面恰恰具备了19世纪的思想特点,而19世纪的思想很明显地是有缺陷的。第二是现在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有更大范围的比较论据,这是马克思的时代所不可能获得的。第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缺陷,使用了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方法,低估了有知识的人类主体的能动作用;具有社会进化理论的基本特征,错误地寻求历史发展的某种根本动力、基本机制和发展阶段。虽然吉登斯没有从马克思全部理论的整体背景去批判唯物史观,然而,吉登斯的批判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之中,而且反映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所作的反思。吉登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断言,“虽然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积极特征,但是,马克思低估了有知识的人类主体”。(P22)这无疑和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理论旨趣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也就是他着力想要解决的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以及社会历史解释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吉登斯将其理论重心放在对实践的分析,从而使他自己成为如西方某些学者所称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家”。(P32)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P61)诚然,吉登斯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有区别的,不可完全等同。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吉登斯的‘实践’指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的个人行动,而马克思的实践则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活动,因此,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有宏观和微观之分”。(P387)关键的问题在于,虽然吉登斯揭示了行动者的能知能动特性,突出了行动者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吉登斯过于强调了“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高估了主体的行动能力,从而使其不能同样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及其关系的方法论问题。二、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展望吉登斯认为,“在20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社会学与现代制度出现之间的关联早已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直到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错综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P1)早在对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吉登斯不仅认识到古典社会学三大理论对于修正当代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价值,而且发现了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在理论主旨和问题框架上的一致性,亦即勾勒出与以往的社会形态大异其趣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虽然吉登斯早就意识到了现代性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把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归结为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但是,吉登斯也意识到当时西方的各种社会理论无助于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吉登斯在其早期的学术生涯中不得不更多地致力于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修正,并以之作为分析框架来研究现代性问题。正如吉登斯所言,“事实上,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作为构成理论所提出的概念和看法,成为基于‘什么是现代’这一问题的所有论述的来源”。(P14)在上世纪70年代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和概括中,吉登斯断言,“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其后,西欧主要国家的一连串经验则有助于形成一种本质上大不相同于马克思原来观点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这并不就是说: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推翻’了马克思的理论。今日,相对于其他后来的作者,马克思著作仍然呈现可贵的社会概念、历史概念”。(P5)在现代性问题上,马克思对于吉登斯而言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在场,吉登斯在多部重要著作中都肯定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若干论述的当代价值。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象后果的诊断是预见性的吉登斯认为,尽管马克思对诸多的历史阶段都有所著述,但是他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变革,正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首页里所强调的,资本主义是个商品生产的体系,马克思把商品特性和普遍商品化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本上依赖于劳动契约,马克思对这种现象后果的诊断是有预见性的。2.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性质吉登斯认为,马克思有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许多论述仍然是正确的,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性质及其周围的范围广泛的社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四分五裂性质的论述是正确的,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骚动着的制度,肆无忌惮的市场力量往往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并很容易出现寡头对市场的控制。3.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制度吉登斯认为,虽然这样做是不时髦的,但是我仍然敬仰马克思,因为资本主义对较大的现代性框架具有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同它在从前社会形式中相比,其效应要明显和深远。这些影响的结构,以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构为核心。通过对既存各种现代性理论的批判考察,吉登斯断言,现存的大部分现代性理论错误寻求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而诸多后现代理论却否认了现代社会秩序的当下性和可辨性以及制度分析的理论选择。作为一种与既存的种种社会理论不同的理论视角,吉登斯强调了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现代性问题上的理论主旨,也即“在现代性的制度分析上,该理论也应该是适合的。现代性是多维的:现代社会沿着一些不同的、却相互关联的制度维度发展。现代性在世界上的扩张动力,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或者甚至主要是资本主义竞争。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无疑是重要的,我们还必须考虑全球民族——国家体系、工业结合方式以及行政和军事力量的影响”。(Pix-x)吉登斯从结构化理论出发,综合了各种社会学理论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力图从四种制度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思想家的现代性思想的诠释……在参考晚期现代性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吉登斯建立起新的现代性理论范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范式既体现了对古典现代性理论的融通,也体现了对晚期现代性社会图景的重绘”。(P39)吉登斯既肯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若干分析和论断的当代价值,又批判了其在现代性制度分析上的方法论缺陷和不足之处:第一,马克思的理论包含了一种生产力或经济关系的“化约论”。人类历史既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支配,甚至在归根结底意义上也是如此,现代性在世界上的扩张动力也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或者甚至主要是资本主义竞争。第二,关于现代性是以“资本主义”作为特征,还是以“工业主义”作为特征。这个争论在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长期存在;工业主义在初期可能被资本主义企业所塑造,但是一旦建立之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影响和后果。第三,监控在现代性制度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工业组织的关联,而且也在于它和民族—国家的关联,而马克思的著作对于民族国家的崛起、国家特性和民族主义感情缺乏全面的理论解释。第四,暴力手段的控制是第四个制度维度。军事力量确实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行政资源具有紧密联系,但是,军事力量的特性和战争在历史中的作用,都不可能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或工业主义。毫无疑问,限于时代条件和理论斗争的需要,马克思的确没有系统论述吉登斯所言的诸多理论问题,对此不应该也不能苛求马克思对此作出分析。正如有的学者坦率地承认,“无论是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社会学还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都缺乏对有领土边界的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它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的系统阐述”,“吉登斯在民族国家问题上的这个基本认识虽然有模糊西方社会中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之嫌,但是确实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国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P25-27)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如吉登斯所言,马克思错误地从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维度去阐释现代西方社会?而吉登斯多维制度分析框架是否称得上是了解“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最有效的理论武器”?(P173)事实上,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有较为详尽而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他强调必须“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P726)有的学者指出,恩格斯“他也承认,在早期的斗争中,出于论战的需要,对于唯物史观所述基本原理的辩证性一面强调不够,而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却突出了这不够的一面。吉登斯所抓住的正是这一面”。(P399)这无疑指出了吉登斯误把马克思视为生产力或经济关系化约论者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吉登斯否定马克思现代性制度分析方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吉登斯始终拒斥以任何一种制度维度为基础来阐释人类历史。这自然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马克思认为现代性主要源于现代生产,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P53)三、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巨大挫折,西方左翼政党和知识分子纷纷背弃马克思主义,宣告社会主义已经死亡,然而,也有少数西方著名学者拒斥马克思主义“大失败”和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观点,高扬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想。吉登斯明确指出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基本上是没有改变的”,(P37)“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P2)早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一书中,吉登斯就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他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整体,对于那将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之本质,都只不过作些零碎、片断的指点罢了”。(P111)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诸多著作中,社会主义是吉登斯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吉登斯力图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其作出深入的批判和反思,并断言:“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解释在今天只具有相当有限的价值。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批判理论,甚至完全抛弃社会主义思想,但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版本;而且社会主义所遗留的东西较多在于其理想,而不在于其较具体的实践形式”。(Pxvii-xviii)吉登斯认为,“社会主义与历史的关系可以用马克思格言中一句最精辟的话来表述,马克思说,人类‘只能处理那些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个公式化的简单原则有助于提供给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知识力量及其长期坚持的实践要求”。(P55)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这一原则立场被吉登斯视为“现实主义”,即如果没有同制度的内在可能性相结合的话,寻求社会变迁在实践上就没有什么作用,而现实主义也是吉登斯超越资本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原则之一。从吉登斯的多部著作来看,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描述,恰恰是吉登斯极为不满意的地方,吉登斯认定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含糊的,并包含了乌托邦的成分,而且在方法论和具体观点上具有重大的理论缺陷。1.“历史必然性”诉求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吉登斯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一个进化论的形式上,它既分析地解释历史,又包含了一个黑格尔寻求阐明的人类“世界历史”的痕迹,但是,资本主义在矛盾的形式上不是人类“普遍历史的”顶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不可能被“历史必然性”的诉求所充分证明。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吉登斯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某些主要方面也必须被抛弃,马克思所依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不能有效地说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3.阶级社会的阶级划分和文化阶级社会吉登斯认为,阶级观点在马克思整个著作中具有中心地位,无产阶级被认为是实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阶级;把资本主义当作一个阶级社会,这并不等于认可了马克思的观点:阶级关系渗透到社会体系的一切层面,阶级划分似乎是多数或者所有重要的物质和文化阶层形式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作场所中斗争潜力是经常存在的,但是,通过多种方式,这种斗争可以被调和、替代和疏散。4.未来和明确的历史吉登斯认为,马克思过于强调了现代性的机会一面,而对现代性的危机估计不足:对于资本主义扩张的贪婪本性,马克思的著作作出了或许依然是最强有力的理论解释,资本主义是内在地永不停息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不仅消解了其他经济系统,而且导致地区和全球生活不断变化;资本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诸多制度维度之一,所有维度都对当代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每种维度都包含矛盾和危机的种子。在现代性的激进化或高度反思性的条件下,吉登斯认为,一方面,现代性的多维制度及其全球化扩张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机会,也造成了空前的全球性的严重风险后果,并且导致了一个几乎失控的世界的出现;另一方面,“苏联共产主义模式的垮台表明了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的观点的局限性,现在生活的资本主义文明并不具有马克思所预见的那种社会主义抉择”。(P37)这无疑给吉登斯提出了一个在理论层面和政治层面紧密相关的重要任务:“我们从来不能成为我们自己历史的主人,但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找到驯服这个失控世界的方法”。(P5)作为一种与现存的种种社会批判理论不同的替代选择,吉登斯阐述了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看待西方社会的未来和前途上的理论主旨,也即“批判理论必须拒绝‘天命论’,这种观点认为‘历史’给人类出难题,但同时又会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天命论隐含了目的论,但在原则上又是不同于目的论;它的真实含义在于每一件处于危机中的事情都有一线希望或生机”。(Px)从这一理论出发,吉登斯拒斥目的论和天命论,主张乌托邦现实主义,直面现代性的多维制度及其全球化扩张所造成的严重风险后果,倡导实现一个趋向更加安全和更加人道的世界。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P34)晚期现代性或高度现代性的反思“被引入系统的再生产的每一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处在连续不断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P33)因此,现代性的反思性既摧毁了以往诸多思想家力图驾驭历史、控制世界的信念和努力,又提供了人类积极参与改变历史、规避全球性的严重风险后果的条件。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认知和现实把握,吉登斯强调,我们必须用一种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更有说服力的方式,使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保持平衡,把马克思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形式的乌托邦主义在同等程度上融合起来,既立足于现实主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保护措施
- 医院实习生自我鉴定
- 2024安全管理技术竞赛(多选、判断)专项试卷
- 2017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版)
- 第1章 测试智能信息处理课件
- 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试卷
- 春节对联有横批
- 英语语音课件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 校园消防安全支出预算范例
- 初中践行劳动教育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归纳期末复习
- Unit1 Making friends Part C Make a mind map of making friends(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iso22000202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 GB/T 5069-2024镁铝系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 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
- 土地复垦资金管理办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沪教版(全国)(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各章节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 PANTONE国际色卡CMYK色值对照表3
- 北京市智慧工地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