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1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2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3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4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申报表项目名称:从“快乐”到“长乐”--利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训练儿童品味能力的干预性实验研究学校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性别入学年份张嘉理学女2015吴祖理学男2015刘聪理学女2015周佳理学女2015陈月理学女2015指导教师朱丹职称副教授项目所属一级学科心理学项目科类(理科/文科)理科学生曾经参与科研的情况1、集体参与了《Savoring:ANewModelofPositiveExperience》一书的翻译工作,查阅大量有关品味的文献,接触国内外最新的品味研究进展,翻译F.B.Bryant的《品味信念量表》。2、参与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湘西芦溪县五溪小学做了“聆听幸福——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幸福人生”的专题讲座。3、参与导师课题:“基本积极心理学视野的留守儿童安全感干预性训练与追踪研究”,已经进行了品味与安全感的初步调查研究。4、课程参与团队参加了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的心理学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并在长沙市周边学校进行“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课程开发。5、组织进行了教育科学学院全体心育委员的团体辅导:“情绪与管理”。指导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1、2013年省教育科研规划一般立项资助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留守儿童安全感干预性训练与追踪研究,编号:XJK013BXL005;2、2009省社科基金一般资助课题: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研究,编号:09YBA042(已结题);3、2008年高校工委重点课题: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研究,编号:08A001;(已结题)项目研究和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幸福中国”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梦之一,幸福、快乐、正能量等积极字眼日益频繁的出现在国人的生活中。而“十三五”规划是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接棒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建设“幸福城市”也成为了许多地方的终极目标。但生活中很多好事,对人的幸福程度的影响持续性并不强,人们会因为好事的发生而开心一阵子,但过不了多久,又恢复到以前的幸福程度,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快乐跑步机效应”(赵昱鲲,2013)。事实上,我们追寻的并不仅仅只是如风般“快乐”,我们更需要达到“长乐”,品味(Savoring)就是达到“长乐”的一个领域(Seligman,2002)。一、研究目的1、探究中国儿童品味结构大量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对品味的理解存在差异,东方人品味普遍比西方人低,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出现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测量问卷的问题,使用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品味量表来测量东方人,得出的结果不一定可靠。因此,本研究拟修订F.B.Byrant研发的“儿童品味信念量表”(Byrant,2007),使之适用于中国文化下的本土的儿童品味信念测量,从而更好地探究中国儿童品味结构。了解中国儿童品味发展现状品味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对任何体验的欣赏性享受过程(Byrant,2007)。品味能力高的儿童幸福感更强,也更能具有心理韧性(JosephVeroff,2003),了解儿童的品味发展现状能为进一步预测儿童幸福感,或者品味训练提供实践支持。本研究拟利用自己研发的品味信念问卷研究小学儿童品味的发展特点,并探究品味发展机制。3、探索中国儿童品味训练方法心理活动课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儿童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场所。本实验的品味干预方法来自于西方已有的品味干预训练与积极心理能力的训练,但西方的训练方法对东方儿童是否有效,需要实验检验。本研究拟以“小学生心理活动课”为媒介,检验国外品味训练的方法并研发本土训练方法,以期开创性的研究出适合中国儿童的品味训练模式。二、研究内容1、儿童品味信念量表修订对比东西方对品味的理解差异,搜集研究文献,结合F.B.Bryant的《儿童品味信念量表》,通过结构式访谈和专家论证,研究出中国儿童品味问卷的理论维度度;通过大样本取样,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出适合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儿童品味信念问卷。2、儿童品味发展特点研究以研究1编制出来的问卷为主要调查工具,研究小学儿童品味发展特点。被试选择: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内抽取2个城市,2个乡村共4个县市,每县市各抽取3所学校,共抽取12所学校。然后在每所学校的二、三、四、五、六年级各抽1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预计总共调查1500名左右儿童。研究小学儿童品味发展的特点,探究儿童品味发展机制。并筛选出品味发展不足的儿童作为后续研究的被试。3、利用“小学生心理活动课”训练儿童品味能力的干预性实验研究(1)“品味训练”主题心理活动课程研发:广泛收集阅读文献著作,积累“品味训练”主题心理活动课的课程研发资料,设计课程模式,并进行预实验——选取长沙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研发“品味训练”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2)品味干预实验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探究“品味训练”主题心理活动课对品味训练的有效性。A、被试选择: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为合作学校一个四年级自然班,先进行前测(学生单盲),筛选出品味发展高、低两组儿童。对两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混合分组。对照组为平行班,同样进行前测。实验组每周一次“品味训练”主题心理活动课,对照组每周一次普通心理活动课(与该校常规心理活动课课程设置一致)。B、“品味训练”主题心理活动课:为期六次,每周一次。C、后测与数据分析处理: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一、积极心理学与品味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发现消极体验的去除并不代表积极体验的获得(Seligman,2002),也就是说痛苦的消除并不代表快乐的自然产生,这意味着去除痛苦的应对方法或技术并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品味快乐之中。Russell(2003)也指出,愉悦(pleasure)是心理学中被忽视最严重的主题之一,至少在涉及它的技术及应用方面是如此。因此,心理学应该专门研究品味的特点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品味的方法和技术。于是,Bryant和Veroff(2007)在出版的专著《品味:一种新的积极体验模型》(Savoring:Anewmodelofpositiveexperience)中明确了品味的定义:品味是指人们引起、欣赏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以及以这种能力为基础的加工过程。而国内对品味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尚处于开蒙状态。古人把品味比作各种肴馔。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味一词逐渐流行。我国学者刘欣认为,品味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扩大,人们逐渐把它与心理、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紧密联系。二、品味的测量Diener(2000)在研究不同国家的主观幸福感时,发现了对于快乐理解的文化差异,比如在北美,追求快乐会被认为是一项基本权利,而在佛教文化中,快乐则被认为是历经苦难的结果。基于此,来自加拿大的Lindberg(2004)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品味的文化差异做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比日本人、亚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品味状况,他发现,相较而言,东方人的品味能力较低,并认为主动去增强积极体验不重要。在获取快乐的方式上,东方文化背景的个体喜欢从人际互动和成就感中获取快乐,而西方文化背景的个体则更喜欢从休闲娱乐活动中获取快乐,另外,他还发现了东方人一些独特的品味策略,比如做出更多的努力和与他人更多的联系(Lindberg,2004)。不同文化导致的思维差异让东西方个体在面对积极事件时采用不同品味策略,相比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被试,东方文化背景的被试会较多采用压抑积极情绪的方法(扼杀愉悦的想法),以维持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的平衡。在这些跨文化研究中,品味的文化差异得到了一定的确认。然而这些研究多以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品味的文化差异,因此,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这些差异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则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同时,深入探讨东方人独有的品味特点,也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有的放矢地去探寻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方法。品味的发展人们似乎生来就有享受积极体验的能力,Sullivan和Lewis(2003)的研究指出,6~8周大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对视、听、触觉信息的享受性微笑。而有意识控制的品味策略在什么时候、通过何种方式习得以及品味在毕生发展中作用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Chadwick在其博士论文中调查了13~15岁的青少年和16~88岁的成年人的品味状况,她发现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品味的使用对于幸福感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青少年与成人的差异在于,青少年在增强积极情绪方面使用的策略较少,同时更容易压抑自己的积极情绪(Chadwick,2012)。这表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环境互动增多,逐渐丰富了自己的品味策略。就目前来说,尚缺乏研究品味发展机制的正式出版文献。未来的研究需要结合更加丰富的测量手段,明确品味的发展机制,尤其是各种品味策略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关键期。——这是未来品味发展的一个走向。另外,Gentzler,Morey,Palmer和Yi(2013)的研究也表明,品味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个体其他能力的发展规律,深入探讨品味能力发展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积极功能。四、品味的训练品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人格特质(Wood,2003)、金钱与时间观(Quoidbach,2010),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个体的品味能力(Ritchie,2012),Bryant和Veroff也在他们的专著中指出了提升品味能力的3个具体方法:(1)日常假期练习(TheDailyVocationExercise),即多品味日常生活,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2)生活回顾练习(TheLifeReviewExercise),即把与积极事件相关的积极想法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快乐思维序列;(3)定格瞬间练习(TheCameraExercise),即集中注意去体验,抓住瞬间,充分享受每一刻带来的快乐。最近,研究者们还提到了采用心理时间旅行(mentaltimetravel,MTT)练习的方法,即个体主观地将自己定位于过去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中模拟当时的心理活动,来促进回想和期待的品味能力(Quoidbach,Wood,&Hansenne,2009)。五、小学生心理活动课与品味训练教育部专门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继1999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2002年9月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活动课成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十几年来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的小学生心理活动课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模糊;2、教学内容重心偏离,主题不明确,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嫌。3、课程挖掘不够,效果不突出;4、缺乏专业师资。针对以上不足,本课题组全部采用心理学专业的训练团队,精心设计心理活动课的主题,以“品味训练”为主题,深挖课程,拟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达到提高小学生品味能力的目的,实现心理活动课应有的效果。[参考文献]:[1]Fred.B.BryantJosephVeroff-Savoring_ANewModelofPositiveExperience[M].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2]苗元江,潘琼翼,朱晓红.品味——积极心理学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第15期.[3]郭丁荣,任俊,张振新,Fred.B.Bryant.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7期.[4]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队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5]张丽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师专学报.2007年9月.[6]马丁·萨里格曼.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7月.[7]马丁·萨里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8]潘琼翼.杭州市居民品味心理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南昌大学.2013.[9]DanielB.Hurley,PaulKwon.ResultsofaStudytoIncreaseSavoringtheMoment:DifferentialImpactonPositiveandNegativeOutcomes[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12(4).[10]Ed.Diener.Assessingsubjectivewelling:Progressandopportunities[J].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994(2).[11]陈浩彬,苗元江.转型与建构:西方幸福感测量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12]朱晓红,苗元江,陈浩彬.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06).[13]上海市闵行区鹤北小学课题组.区域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2).本项目学生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1、本团队部分成员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在2015年于本校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中,荣获“大会优秀志愿者”称号。2、在2015年11月湘西芦溪县五溪小学做了“聆听幸福——用积极心理学指导人生”的讲座,并作了品味的初步调查研究。3、研究成员具有丰富的团队心理活动经验,在教育科学系参加了“心辅之家”团队,该团队是本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为别人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民间组织,创办以来,得到了校内外和专业老师的广泛关注和肯定。4、研究成员通过翻译国外文献,广泛收集资料,储备了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品味干预的知识。项目的创新点和特色一、项目创新点1、开创性地探索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品味差别的原因,将基于《儿童品味信念量表》的模板构建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品味测量工具,更适用于中国文化对品味的理解,对今后的品味研究借鉴意义。2、把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程开发与品味训练相结合: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焦点集中于痛苦与“异常”,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感知幸福的品味能力上来。在心理活动课上对儿童进行品味能力训练,探索并开发适用中国儿童的品味训练方法。3、首次系统性地探索儿童品味的发展特点,Chadwick在其博士论文中的研究表明,品味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习得品味策略,扩展自己的品味能力。就目前来说,尚缺乏研究品味发展机制的正式出版文献。本项系统的对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