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_第1页
《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_第2页
《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_第3页
《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_第4页
《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阳楼记》作者不是范仲淹

《岳阳楼志》是一部著名的传记杰作,流传甚广。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滕宗谅)“处理戎事,用度不节”,滕子京因而由环庆路(今甘肃环县、庆阳县一带)都部署兼庆州(庆阳县)知州贬为岳州(岳阳县)知州。过了两年,政通人和,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时范仲淹也因改革遭贬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取进士,政治见解一致,两人关系友好,往来密切,且皆为宦海失意。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约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于是,便诞生了这篇千古传诵、荡气回肠的《岳阳楼记》。然而,这篇千古传颂的雄文,近来却遭诋毁,且这个诋毁者恰恰是湖南岳阳籍(湘阴县)青年作家张一一,他在2009年2月23日在网易、新浪博客分别发表博文“《岳阳楼记》作者并非范仲淹!”文中指出:名动天下的《岳阳楼记》作者,其实并非欺世盗名的范仲淹君。此语既出,闻者哗然。中新网等网络及《南国都市报》等报刊分别转载,闹得沸沸扬扬,争论不休。他在文中宣称:“那么,《岳阳楼记》的真正作者是谁呢?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岳阳楼记》中开门见山提到的那位“勤政爱民”的滕子京(又作滕宗谅,很有些先见之明,取希望“祖宗原谅”之意也)君。张一一认为:在写《岳阳楼记》之前,范仲淹从不曾到过岳阳楼,仅凭传说中滕子京给寄过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人有关岳阳楼的一些诗文,这些“间接的二手三手材料”,“范仲淹断不可以闭门造车,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张一一文章指出:范仲淹“托名”《岳阳楼记》的情形,其实类似于现在看到的许多署名名家所作的序言或评论之类,“都是出版社和书商这边找托儿以名家的口吻写好,发给所谓名家确认下,如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只需奉上两瓶茅台酒或者几条芙蓉王,名家便会慨然应允署上自己的大名。”该篇博文还振振有词指出: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同科进士,“滕子京既然能高中进士这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功名,证明他的文采一定不错,具备写出《岳阳楼记》这一千古名篇的基本条件,只是他为了吹嘘自己的政绩,不适合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只好忍痛割爱让名气更大声望更高的好友范仲淹捡个便宜了”。为对张一一质疑《岳阳楼记》并非范仲淹所作一事进行辩证,笔者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亦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一些知名学者坦言:就《岳阳楼记》的作者归属和滕子京的历史问题而言,主编有《资治通鉴》的北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观点却并不足以值得采信,“司马光是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敌,历史上的一些是非向来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排除司马光会掺杂个人的感情和利益因素在里头。”真是无独有偶,张氏说法真伪未辨之时,学者徐贲从某个新鲜的角度挑战张一一。他认为,即便是假的,也不应该戳穿,因为“瓦解崇高,代价太高”。笔者对此很是疑惑,崇高若是真的,会被瓦解掉么?在此笔者以事实为依据,用史料作佐证,还历史之本真。即从写作背景和文本分析,范仲淹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等方面来辩证其作者的归属。一、《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年同僚好友。范仲淹在西北经略边防事务,宗谅以天章阁待制知泾州,与范仲淹密切合作,抗御西夏。范仲淹调京参政,推荐宗谅知庆州。滕宗谅是一位有抱负、很能干的人,他在办理公务时,常常为达目的,不注意方法甚至不顾及规矩。在与西夏发生战事的西北前线,他为了搞好与地方酋豪的关系,减弱西夏政权和军队在民众中的基础,花去了大量的钱财,大大越出了预算,被检举擅自动用公使钱,一直闹到皇帝那里,事态十分严重。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虽大力营救,但对方韧劲十足,事情久拖不决,滕宗谅最终获罪,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被贬到了岳州。到了岳州以后,滕宗谅勤于公务,仅一年多时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看到岳阳楼破败不堪,颇为感慨,决心加以修缮。他知道重修岳阳楼一定要花很多钱,也许是吸取了在西北战场的教训,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办法来解决经费问题,即捐资修楼。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中曰: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庆历六年岳阳楼落成以后,滕宗谅希望有一篇“记”以记述其事,他想起了自己的同年好友范仲淹这支大手笔,于是写了一封《求记书》(实际是一封书信,后人称之为《求记书》)并附上岳阳的地理形势图(洞庭晚秋图),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滕宗谅在《求记书》中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滕王阁等著名楼观之所以历经修缮,就是因为有著名的《滕王阁序》的作用。岳阳楼虽然历史悠久,经过精心收集,才发现前人留下的只有篇咏,“率无文字称纪所谓岳阳楼者”,而一座著名的楼观如果没有一篇好的记,“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这问题可是相当严重的。怎么办呢?滕宗谅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还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能传之久远,使后人知道这历史名楼。写信的目的便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了,那就是请范仲淹来写一篇记。范仲淹在政坛亦是步履维艰,因为政治改革主张阻力重重,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放邓州。范仲淹被贬邓州,虽未消沉,但内心颇有几多人生感慨。而当得知“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时,范仲淹很是牵挂,惟恐滕子京因此再招祸端。范仲淹有很多的内心话要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滕子京说。恰在此时,滕子京来函叙说自己贬谪巴陵后经过种种努力,已使巴陵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他已成功扩建岳阳楼,特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年近花甲的范仲淹为此心潮翻滚,感慨万千。他必然由自己想到滕子京,由他想到自己,从而想到社会层面上的人和事,形成相互的内在联系,因此借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并以此与好友探讨乃至劝慰。纵观《岳阳楼记》全文,尤其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这些语句来看,该文完全以“我”为中心,言“我”之性情,抒“我”之感慨。文章结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则是全文最终的落脚点,蕴含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浸染着作者默默的情怀与淡淡的愁绪。全文由叙及景,因景而议,旨寓议中。文章开头一段四句简短的叙述性文字,交代作“记”缘由,其中寄寓了对滕子京被贬谪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虽身处逆境仍能奋发有为的赞赏。接下来,扣题绘景,从空间之广阔浩淼、时间之千变万化两个角度来概写“我”眼中的“岳阳楼之大观”,从而引出两幅“迁客骚人”览物画面的特写。作者采用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描绘了两幅不同的览物画面,其目的不仅仅借以表明世人多为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喜悲无常,更主要的是将这些人与古仁人及“我”作鲜明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作者在议论中真实而精辟地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坦露出自己一生的喜乐与忧愁,感情真挚而沉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正是作者主动找寻、构建自己人生精神支柱、积极进取的自我表白。他经过艰苦探索,不仅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且在艰难的时势中以古仁人为楷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长期学习并效仿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政绩卓著。而这正是作者高昂的人生主旋律。总结到这一点,作者内心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欣慰。他向朋友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就给了同处逆境中的朋友以真切的慰藉。“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读到这里,不能不从中受到激励,增添精神力量,不能不为之感动、振奋。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二、强烈的怀乡情绪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确,要写成《岳阳楼记》这样的惊世雄文,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文笔,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我们不妨从范仲淹的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来进行分析,可从中窥见其写作“楼记”的内在因素。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出生于江苏吴县,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继母谢氏无以为生,便改嫁于青阳县长山朱文瀚。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随继母育于朱家,不久,朱公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继母抚养长大。尽管他幼年丧母丧父,生活贫苦,但他坚持刻苦读书,终于进士及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却时遭劫难。先是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继而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他饱学达理、心怀高洁、处身清廉(据说逝世时除朝服外,无一件没补丁的衣服陪葬),一生都在学习、效仿古代圣贤之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欧阳修《范公神道碑铭》云:“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仅重视自身品德修养,常自勉要忧国忧民,还以此教其子。《宋史·范纯仁(即范仲淹之子)传》云:“疾革,口占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正由于范仲淹能够学习并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的人生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图刷新政治,积极进取,在治军治政上均卓有建树。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范仲淹要实现其比较进步的政治抱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当其政治改革主张被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当其被政敌击败,被谪贬之后,他自然会有一种疲惫感,这样,就会隐隐产生一种渴望宁静生活的归隐思想。由于开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先是谪知饶州,随后到了陕西守边四年,尽管边地的艰苦生活没有动摇他破敌立功的决心,他领导边地军民坚决抵抗西夏和羌族奴隶主的入侵,使得敌人不敢进犯,但当时的范仲淹时时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怀乡情绪。在他看来,只有家乡才能给他以心灵的慰藉。戍边期间,他在《渔家傲》词中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防守边疆的任务在身,致使空有满怀乡愁而归家不得,耳听哀怨凄凉的羌笛声,不觉落下伤心的泪水。他还在《苏幕遮》词中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浸透在这些词中的浓烈的怀乡情绪,依稀可见范仲淹归隐思想的影子。的确,沉浮不定的宦海生活,使范仲淹产生了漂泊异乡的浓郁思乡情感和进取与归隐的矛盾心理。几经浮沉的宦海生涯,使范仲淹颇感心力交瘁。他在努力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同时,更厌倦扰攘的官场争斗,企望恬静的自由生活。他的几首垂钓诗可为我们提供佐证。唐宋文人向以事渔为隐。范仲淹的七律垂钓诗《莎衣》之尾联云:“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取伊。”表达出不恋权势名利而恋清静垂钓的志趣。他的另一首垂钓诗《宿方干处士旧居》云:“姑苏从古好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也反映出安于乡野,归于山林自然的生活情趣。而在他的咏史诗《严陵祠》中,更是用扬钓台抑云台,以云台衬托钓台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厌倦名利虚荣、神往归隐生活的感慨。其诗云:“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身处充满争斗与凶险的封建政治舞台,特别是诸多劫难的生活际遇,孕育了范仲淹淡泊名利、出世归隐的思想,只不过其人生主旋律是高昂的,他心海中的这种淡淡愁绪未能影响其人生的追求,仍是执着求索,先忧天下。范仲淹生活道路极其坎坷,自幼丧母,以后又父逝,与继母离乡背井,寄人篱下,最终与继母相依为命。在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同时感受到当时社会种种弊端,亦激励着他奋发向上,立志报效国家,心系黎民。然而,事与愿违,他当政后“整治旧弊、改革政治的主张”却遭到权贵们的极力反对,并遭受到多种打击。一生的抱负难以实现,满怀的希望如烟云一样消失,他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可以说:满怀壮志却报效无门的矛盾心理,是他写作“楼记”的内在因素。范仲淹得知好友的政绩,不能不为之振奋。在激动、欣慰之时,范仲淹不能不想到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的大量存在,而自己志同道合者的少之又少,不能不想到时势的艰难,官场的争斗、政敌的凶险,也不能不想到自己诸多劫难的生活际遇,从而致使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也许范仲淹正是想到了这些,在文章收束之际,其内心才显得格外沉重。想到这些,万千感慨只得凝聚在似有千钧之力的“噫!”的叹息声中,万千哀怨只得凝聚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问句之中。这沉郁惨痛的叹息,这无奈忧心的发问,正凝聚着范仲淹复杂的情感,折射出范仲淹矛盾的人生。他热切渴望得到朝廷的充分赏识和信任,愿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而面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严酷现实,在志同道合者难以寻求的情况下,他要矢志不渝地独立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却又挣扎得异常艰难,因而心海中自然地泛起了厌倦尘嚣纷争、神往恬静归隐的人生愁绪。所以,我们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全文最终的落脚点,它真实地坦露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其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值得赞美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其远离尘嚣、出世归隐的淡淡愁绪,让我们认识到了封建时代杰出政治家坎坷惨淡的人生与孤愤悲戚而又无奈的心境,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封建统治制度的残酷与罪恶。可以说《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心灵感悟与世事变幻的写照,亦是对人生的总结与诠释。三、“忧悲”以己悲那么,为何范仲淹要写这篇“楼记”呢?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好友盛情难却;二是勉励与劝慰好友;三是心有感慨,借记抒怀;四是作为“策励宣言”。这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大家可以共同来寻根究底。文中说得很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岳州就任两年,便政绩卓著,重修了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助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较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打击带来的阴影。可是阅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范仲淹心怀广阔。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便会发于诗作,极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好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而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当然是滕子京。找到了这个根源,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番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外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己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另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己”!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另一缘由,也是更重要的缘由,即作者的“策励宣言”。吴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云:“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同时,更是提倡“先忧后乐”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张一一却毫无根据地说《岳阳楼记》不是范仲淹所作,而是滕子京找范仲淹的“托名”之作,岂不让人贻笑!众所周知,要写出如此名文,除了学识文采,见识阅历,生活感受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滕子京虽具备前者的条件,但却心境与精神境界不可与范仲淹同日而语,也就是说他根本写不出这样的雄文。历代评论家评说:“宋人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被视为千古美文,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它融记事、状景、抒怀、言志于一炉,表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愫。篇名称“记”,却只有一段记事,中间几大段却挥毫泼墨般的状景,煞尾笔锋一转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臆,令全文意境升华至极,非大手笔难成如此佳构。”再说,古代官员有新的建设项目,为宣扬政绩,求记之事屡见不鲜,也无须实地考察。滕宗谅在岳州短短两三年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比如兴学校、修水利等等。据初步查证,他当时写了好几封求记信,请他的好友、文章高手为他的事业树碑立传。除了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以外,一封给尹洙求《岳州学记》,一封给欧阳修求《偃虹堤记》,时间都在庆历六年。范仲淹、尹洙、欧阳修三人的文章都求到了,而滕宗谅写给尹洙、欧阳修的信则已佚失。欧阳修的散文《偃虹堤记》,其撰文之缘起与《岳阳楼记》全然相同。文章开头即交代说:“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接着以“予发书按图”起首,记述偃虹堤的具体情况和滕子京的深谋远虑。“发书按图”,就是拿出信,打开图。可以想象,欧公的这篇文章,其所记录的情况,均来自滕子京的信中。最后一段是议论。看来欧公写这篇记的时候也没有到实地去考察过,是可以肯定的了。又如,南宋朱熹的《江陵府曲江楼记》。其文之格局与《岳阳楼记》颇为相似。张敬夫守江陵,修了一座曲江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就是张栻写了一封信来,请他作一篇记。而他“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未得前往寓目,“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其所发感慨和所表达的思想亦很相似:“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