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_第1页
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_第2页
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_第3页
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_第4页
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范院校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中的纠错反馈

一纠错反馈的作用第二个领域的病例反馈也被称为“负反馈”,在第二个语言教学中被称为“错误”。纠错反馈既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负面证明(negativeevidence)的主要形式,又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受到第二语言研究者和教师的共同关注。近20年来,纠错反馈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了解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能力发展作用的最新成果不仅对理解纠错反馈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把握第二语言课堂纠错反馈的特点具有实践意义。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习得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Krashen(1981)和Truscott(1999)等学者认为,正面证明(positiveevidence)是习得第二语言的充足条件,负面证明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会损害第二语言的发展。而Long(1996)、Schmidt(1990)和Swain(1985)等互动学派学者则指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面证明是有益的,但是意义协商中产生的纠错反馈可以提供负面证明,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中介语与目标语言的差距,因此可以促进第二语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第二语言习得只提供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强迫性输出(pushedoutput)也是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纠错反馈提供了学习者强迫性语言输出的机会,因此对第二语言习得也是有利的。为了验证纠错反馈是否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纠错反馈作用的观察性和实验性的研究报告,以及运用统计方法测量实验报告中纠错反馈效果大小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综述。这些研究报告和元分析综述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纠错反馈是否在总体上对第二语言的发展有积极的效果?如果纠错反馈有效,那么这种效果是否能够持久?2.哪种纠错反馈策略更加有效?3.影响纠错反馈效果的主要变量因素是什么?本文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讨论纠错反馈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二第二语言错误反馈为了检验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学习是否具有持久的效果,近15年来的纠错反馈研究从描述纠错反馈与学习者吸纳(uptake)的关系转向用实验方法测量纠错反馈的效果。从描述性研究到实验性研究的转变标志着纠错反馈研究的深入和成熟。目前大多数实验和准实验研究报告采用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相比较、前测一即时后测(immediateprotest)—延时后测(delayedprotest)的研究设计来考察纠错反馈的效果。Doughty&Varela(1998)调查了以内容为本的课堂中纠错反馈对习得英语过去时动词形式的影响,其中一半学生接受了重铸反馈,另一半学生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反馈。结果发现,接受重铸反馈的学生在即时后测中使用英语过去时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正确率和使用频率都比没有接受重铸反馈的学生有明显的提高。Long,Inagaki&Ortega(1998)比较了提供负面证明的重铸与只提供正面证明的范例对日语形容词位置和西班牙语副词位置习得的作用,结果显示,作为负向证明的重铸和作为正面证明的范例对日语和西班牙语词序习得的效果都好于没有提供任何正面或负面证明的控制组。但是接受了重铸反馈的学习者成绩要好于只接受范例的学生。Norris&Ortega(2000)、Russell&Spada(2006)、Mackey&Goo(2007)、Li(2010)、Lyster&Saito(2010)五篇元分析综述测量和比较了所包括的纠错反馈实验报告中效应值(de)的大小,元分析综述是一种定量分析纠错反馈效果的方法。根据Cohen(1988)的标准,效应值0.2表示效果不明显,0.5表示效果中等,0.8表示效果较明显。从以上五篇元分析综述的数据来看,纠错反馈的效应值都达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纠错反馈不仅在即时后测中取得了较大的效应值,而且在2-6周后的延时后测中也保持较高的效应值。这些数据显示,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学习不仅具有短时效果,而且具有长时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Mackey&Goo和Lyster&Saito的元分析中,延时后测的效应值甚至大于即时后测,更说明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持续的。总之,许多测量纠错反馈效果的实验报告和元分析综述都证明纠错反馈对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可以持续的。然而不同的研究报告中纠错反馈的效应值大小却不一致,这说明纠错反馈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诸如研究和教学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反馈的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的影响。三反馈策略之间的效果差异如果说纠错反馈在总体上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积极的效果,那么哪种纠错反馈策略更加有效则是近年来纠错反馈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Lyster&Ranta(1997)把纠错反馈策略分为六种:重铸、澄清请求、元语言线索、重复、诱导、明确纠正。后来Lyster(1998)又把澄清请求、元语言线索、诱导、重复四种策略统称为“提示”(prompt)。作者认为提示反馈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没有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而是给学习者提供了自我修正的机会。Ellis,Loewen&Erlam(2006)等学者倾向把纠错反馈分为隐性反馈(implicitfeedback)和显性反馈(explicitfeedback)两种。按照Ellis等学者的说法,隐性反馈没有明确表明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经常以重铸的形式出现,也包括确认检查和澄清请求等。显性反馈则包括明确纠错和提供元语言线索。Lyster(2004)、Ammar&Spada(2006)、Yang&Lyster(2010)等人主要比较了重铸反馈和提示反馈的不同效果,而Ellis&Sheen(2006)、Sheen(2007)等学者主要考察了显性反馈策略和隐性反馈策略之间的效果差异。Lyster(2004)比较了重铸和提示两种反馈策略对法语语法性别习得的影响。结果表明提示反馈比重铸反馈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在书面语能力方面,学习者接受提示后的测试成绩更好。作者认为,重铸虽然提供正确的形式,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自我纠正。而提示迫使学习者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因此对语言习得更加有效。Ammar&Spada(2006)考察了重铸和提示对英语第三人称代词所有格形式his和her的习得效果,研究结果与Lyster(2004)相似,即提示反馈后学习者在口头和书面的测试中成绩都好于重铸,而重铸的效果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作者认为,提示比重铸的效果更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提示反馈能够引出更多的自我纠正,说明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二是提示反馈更加明确和显著,而重铸则比较含蓄,容易被误解为是对意义的协商。Lyster(2004)、Ammar&Spada(2006)的实验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Lyster&Ranta(1997)、Lyster(1998)等观察得出的结论: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上重铸可能不是最有效的反馈策略。Ellis&Sheen(2006)重点考察了作为隐性反馈代表的重铸和作为显性反馈代表的元语言反馈对英语过去时-ed词素的习得效果。结果发现,接受元语言反馈的学习者在延后测试中的成绩明显高于接受重铸的学习者,而重铸对过去时-ed的习得效果有限。Sheen(2007)调查了重铸与元语言反馈对于英语冠词习得的不同影响。结果是接受了元语言反馈的学生在即时后测以及延时后测中的成绩明显高于接受重铸反馈的学生和控制组的学生。而重铸组与控制组相比,学习者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两项研究都证明在课堂环境中显性反馈策略比隐性反馈策略的效果更加明显。在Norris&Ortega(2000)的综述中,元语言反馈的效应值为0.96,而重铸的效应值是0.81。Ellis&Sheen(2006)认为显性反馈比隐性反馈更加有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显性反馈策略具有凸显性的特点。然而,另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不同的反馈策略之间的效果差异。McDonough(2007)比较了重铸和澄清请求两种反馈策略对英语过去时-ed的习得影响。结果发现这两种反馈策略都对英语过去时的习得有作用,但是它们之间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此项研究证明澄清请求在引导学习者自我纠正方面比重铸更有效果。澄清请求后学习者的吸纳是31%,而重铸后只产生了15%的吸纳。Loewen&Nabei(2007)考察元语言线索、澄清请求、重铸这三种反馈策略对英语疑问句习得的作用。虽然提供这三种反馈策略的实验组都比没有提供任何反馈的控制组测试成绩更好,但是三种反馈形式对习得英语疑问句的效果没有什么差别。作者认为,反馈时间短(只有30分钟)不足以区分三种反馈策略的不同效果。不过,元语言线索反馈的数量少却达到了与重铸和澄清请求相似的效果似乎说明元语言反馈的效果更好。关于哪种纠错反馈策略更加有效至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以上研究似乎证明,在课堂环境中,以输出为本的提示反馈比以输入为本的重铸更加有效;显性反馈策略比隐性反馈策略更加有效。但是这种结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四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4.1纠错反馈与语言形式纠错反馈的效果与语言形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Lyster(1998)的研究中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纠错反馈引起的学习者自我修正率分别是62%、41%、22%。也就是说,语音和词汇的自我修正率高于语法。Lyster认为语法的自我修正率比较低的原因是获得和运用系统性语法规则的认知过程比找到正确词语的过程要复杂得多。Mackey&Goo(2007)的元分析研究数据也显示纠错反馈对词汇习得的效应值大于对语法习得的效应值,特别是在即时后测中这种差别更加明显(词汇de=1.32,语法de=0.59)。然而在延时后测中语法反馈的效果要好于词汇反馈(词汇de=0.85,语法de=1.07)。这个数据说明,词汇反馈的效果会立即显示出来,但不能持久;而语法反馈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但具有持久性。Mackey&Goo(2007)认为,纠错反馈对语音和词汇的效果好于语法的原因可能是语法形式和特点更加复杂多样,而且学习者更容易察觉到教师对语音和词汇错误的纠正。Ellis(2007)和Yang&Lyster(2010)专门探讨了纠错反馈效果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Ellis(2007)比较了重铸和元语言线索对英语过去时-ed和比较式-er习得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元语言反馈对于这两种语言形式习得的效果都比重铸好;重铸对这两种语法形式的习得效果并没有明显区别,而元语言反馈对比较式-er的习得效果比过去时-ed的效果更好。另外元语言反馈对比较式er的效果在即时后测中显示出来,而对过去时-ed的效果则在延时后测中才表现出来。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比较式-er形式从输入频率、可学性、语言点涉及范围、规则的难易度来看都比过去时-ed形式更加复杂,习得也就更加困难。而且他认为,重铸反馈这种策略凸显性不够、反馈时间太短(只有45分钟)也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Ellis的这项研究证明显性反馈策略对比较复杂的语法形式具有更好的效果。Yang&Lyster(2010)调查了重铸和提示对英语过去时动词规则形式和不规则形式习得的不同效果。数据显示,提示组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大部分测试中的成绩都比重铸组更好。提示对过去时规则形式的效果比重铸好;而对过去时不规则动词形式,重铸和提示效果相似。作者认为,英语过去时动词规则形式是以规则为本的,语言形式的凸显性和交际价值都比较低,而不规则形式是以例证为本的,使用频率高、凸显性比较强但是规律性比较差。这项研究证明,重铸反馈对具有凸显性的语法形式效果较好,提示反馈则对不具有凸显性的语言形式效果更加明显。另外Longetal.(1998)、Mackey(2006)等研究也发现纠错反馈效果与语言点的凸显性之间的密切关系。Longetal.(1998)发现重铸对西班牙语中副词位置这种具有凸显性的语法点的习得有显著的效果,Mackey(2006)发现在英语疑问句、名词复数和过去时规则动词三种语言形式中,学习者对疑问句反馈的注意程度最高,习得的效果也最好,而对过去时规则动词反馈的注意率低,习得的效果也比较差。原因是疑问句的凸显性最强,在课堂上的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最具有交际价值。到目前为止,有关纠错反馈效果与语言形式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但是一些研究注意到了语言形式凸显性对纠错反馈效果的影响,而纠错反馈与语言形式复杂度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4.2错误反馈与语言发展水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影响纠错反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DeKeyser(1993)、Mackey&Philp(1998)、Ammar&Spada(2006)、Sheen(2007)等人调查了纠错反馈效果与学习者的动机、语言水平、态度和感知之间的关系,Li(2010)和Lyster&Saito(2010)的元分析综述则分析了年龄因素对纠错反馈的影响。DeKeyser(1993)的研究显示,以往成绩好、语言水平高、工具动机强、课堂焦虑低的学习者更能够在纠错反馈中获益。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区分不同的反馈策略,也没有针对具体的的语言形式。Mackey&Philp(1998)对英语疑问句的习得的研究显示,重铸对语言发展水平高的学习者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发展水平低的学习者没有明显的效果。Ammar&Spada(2006)的研究也发现,在英语代词所有格her与his的习得方面,语言水平高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反馈方法中均受益,而语言水平低的学习者则在被强迫自我纠正的提示反馈中受益更多。Ammar&Spada(2006)认为提示反馈对语言水平低的学习者效果更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提示反馈比重铸反馈的更正性意图更加明显,二是学生有机会在回应反馈中进行自我纠正。Sheen(2007)的研究考察了重铸和元语言反馈对英语冠词的习得效果与学习者的语言分析能力、对纠错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元语言线索的效果与学习者学习能力、对纠错的态度呈正相关。就是说,显性反馈对于分析能力强、喜欢被纠正的学生来说效果比较好,而重铸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态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作者的解释是:元语言反馈比重铸反馈效果更佳是因为它不仅引起了学习者的注意,而且对语言规则的解释促进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年龄也是影响纠错反馈效果的重要因素。Li(2010)和Lyster&Saito(2010)的元分析综述考察了学习者年龄与纠错反馈的关系。从效应值的角度来看,纠错反馈的效果与学习者的年龄成反比。这意味着年龄越小的学习者越能从纠错反馈中获益。Lyster&Saito(2010:293)解释说:“年龄小的学习者对纠错反馈的影响尤其敏感是因为纠错反馈涉及了隐性学习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正是年龄小的学习者的特点。”另外Li(2010)指出,纠错反馈对年龄小的学习者效果更好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教学干预。比如Lyster(2004)和Ammar&Spada(2006)对年龄小的学习者的反馈教学时间都超过了7个小时,而大部分研究对成年学习者的教学处理时间都比较短,通常是1个半小时以内。4.3重铸反馈与自我纠正影响纠错反馈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教学环境。Sheen(2004)、Lyster&Mori(2006)等比较了第二语言课堂和外语课堂环境对纠错反馈所引起的吸纳的影响。Mackey&Goo(2007)和Li(2010)的元分析研究也比较了第二语言课堂和外语课堂纠错反馈的效应值的差别。Sheen(2004)比较了加拿大沉浸式课堂、加拿大英语第二语言课堂、新西兰第二语言课堂和韩国外语课堂四种教学环境中纠错反馈与吸纳的关系。虽然重铸在这四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都是使用最多的反馈策略,但是在韩国外语课堂和新西兰二语课堂的使用比例更高,分别达到83%和68%。而且韩国外语课堂和新西兰二语课堂重铸后的吸纳率也比加拿大的沉浸式课堂和二语课堂高。这项研究表明,重铸在语言焦点比较突出或更强调语言形式的课堂里所引起的吸纳和自我修正较多,而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调整也最可能发生在纠错反馈意图明显的教学环境中。Lyster&Mori(2006)比较了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堂与日本英语沉浸式课堂中纠错反馈与吸纳的关系,得出与Sheen(2004)相似的结果。加拿大沉浸式课堂学生在重铸后的自我纠正比提示后的自我纠正少,而日本英语课堂重铸和提示后的自我纠正率大致相等。作者认为日本的课堂强调口语的正确性是重铸反馈后自我纠正率高的主要原因。Mackey&Goo(2007)和Li(2010)的元分析研究数据显示外语教学环境的反馈效果比第二语言课堂的效果更好。在Mackey&Goo的研究中,外语环境的效应值为0.88,第二语言环境的效应值为0.64。Li认为这是因为外语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比二语环境中的学习者对纠错的态度更积极、更重视语法规则的讲解和纠错的缘故,而二语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希望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然而Lyster&Saito(2010)的数据并没有显示外语环境和第二语言环境的效果有任何差别。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纠错反馈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在任何教学环境中都是相似的所致。研究环境也是影响纠错反馈效果的因素。实验室环境与课堂环境中实施的纠错反馈具有不同的效应值。根据Li(2010)的元分析数据,实验室环境中反馈的效果大大超过课堂环境的效果,效应值分别是1.09和0.47。即使像重铸这样的隐性反馈在实验室环境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还没有任何一项实验研究证明重铸比其他反馈策略更加有效。在分析研究环境对纠错反馈效果的影响时,Russell&Spada(2006)认为,实验室环境中大多是本族语者与学习者一对一的对话,语言点单一,研究者大多采用集中而强化的教学处理方式,使得语言点具有凸显性,也导致学习者对反馈的更正性意图更加敏感。而课堂环境有众多干扰分散的因素,教师往往对多个语言点的错误进行广泛反馈,因此有些反馈特别是隐性反馈被学习者忽略了。4.4重铸反馈的特征纠错反馈的效果还与教学处理方式和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Doughty&Varela(1998)、Lyster(1998)、Ellis,Basturkmen&Loewen(2001)、Han(2002)等的研究报告和Russell&Spada(2006)、Mackey&Goo(2007)的元分析综述都探讨了教学处理方式对纠错反馈效果的影响。而Li(2010)和Lyster&Saito(2010)则考察了纠错反馈的教学处理时长与反馈效果的关系。Doughty&Varela(1998)所使用的重铸反馈策略是一种强化的反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重复错误+重铸”或者“重铸+学生重复”的强化反馈方式,因此重铸反馈在内容为本的课堂上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ussell&Spada(2006)的元分析研究把集中强化反馈方式和广泛反馈方式作为变量来考察。由于样本比较少,研究数据并没有显示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然而Mackey&Goo(2007)的数据却显示,在延时后测中单一强化反馈的效应值大于广泛的反馈方式(集中反馈de=1.21,广泛反馈de=0.84)。为什么集中强化的教学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Han(2002:568)指出:“强化的反馈方式与频率相关,频率高则产生凸显性,而频率和凸显性被认为对重铸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Doughty&Varela的强化式重铸反馈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强化方式增加了重铸反馈的凸显性。教学处理时间的长短也影响纠错反馈的效果。Li(2010)和Lyster&Saito(2010)的元分析研究数据都显示,不超过1个小时的短暂纠错反馈的效果最明显,Norris&Ortega(2000)在谈到纠错反馈的效果时也得出了反馈时间越短反馈效果越好的结论。但是对于教学处理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反馈效果,Li(2010)和Lyster&Saito(2010)的数据却不一致。根据Lyster&Saito的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