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宁风法源流考_第1页
培土宁风法源流考_第2页
培土宁风法源流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土宁风法源流考

风的治疗主要采用平风散邪的方法,内风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平肝祛风、理血祛风、风势通络等方法。清代名医王旭高在其《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卅法》中,则首次明确提出了“培土宁风法”。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培土宁风法”进行探析。一、病因病机及培土宁风法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且变化多端。中医学将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类,外风多自皮肤肌腠而入,导致外风诸证,如恶风、恶寒、发热、汗出等;内风则由机体自身产生,多责之于肝,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又称为“肝风”,临床多表现为眩晕、震颤、抽搐、痉挛、麻木等。风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风邪外袭,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液燥生风,痰浊生风,血瘀生风,食积生风,久病生风,破伤风入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致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为风邪所袭;土虚木壅,致肝气郁滞,郁久则化火伤阴,使筋脉失濡,而变生内风;脾胃亏虚,则生血不足,肝无所藏,亦可致筋脉失养,血不荣络而虚风内动;阴血既亏,久必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而致阳亢化风;中土失职,则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积而生热,痰火郁结生风;中土既虚,则气血不足,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虚则流行缓滞,以至瘀血内结,风自内生;小儿伤食积滞,损伤脾胃,生痰化热,痰热上壅而动风。由上可见,除热极生风、血热生风、破伤风入等外,风证的产生皆与脾胃虚弱有一定关联,“培土宁风法”是有其理论依据的。追溯历代医家所论,更可认识到“培土宁风法”的理论渊源。二、培土宁风,性好“培土宁风”一法,虽晚至清代才由王旭高明确提出,然细考之,则早在《内经》中已初见端倪。《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急者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亦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所谓急者,缩也,乃收缩、拘紧、不舒展之意,即指拘急痉挛一类的病症,《内经》虽未明言为肝风,但其与肝风诸证恰相吻合。所谓缓者,柔也,舒也,即柔软、舒展之意,也就是使肝风诸证得以解除。中药之中,甘味药多具有缓和之性,可使诸“急”证得以舒缓,故曰“急者缓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经云,“五味所入……甘入脾”,甘味药入于中焦脾胃,具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等功效,由此可见,通过补益中焦脾胃(培土),可达到舒缓肝风所致的拘急、痉挛、抽搐等症状(宁风)。汉代张仲景对培土宁风之法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和侯氏黑散两方。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湿、风水,证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其所治之证,乃表虚不固、外受风湿,水湿郁于肌表经络而致,故其治当于固表之中兼疏风邪,使风气去、表气固,则邪不复入。风湿、风水表虚之证,悉得治愈。侯氏黑散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全方融补虚、清热、化痰、通络、祛风于一炉,堪称“中风门第一方”(喻嘉言《医门法律》)。本方实乃抑木扶土,即泄厥阴、和阳明之法也。汉以后至宋,对中风立论,多着眼于“内虚邪中”。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明确提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故也”。唐·孙思邈治疗中风,倡用诸续命汤,方中常配伍人参、白术等以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中风乃因“真气先虚,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宋以后,对中风的发病从“非风”立论者渐多。如李东垣认为,中风皆因气虚,“乃本气病也”,“非外来风邪”,明末清初的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曾有胃中“空虚若谷,风自内生”之论,后人盖称之为“空谷生风”。一代宗师叶天士认为“阳明络虚”可致中风,其《临症指南医案·中风》云,“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治疗以“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芪、炙草之类佐之”;并提出,治肝治脾胃之法,大凡木强内风之证,兼土虚者,多治以健脾益气,或养胃生津。清末名医王旭高,集古今治疗肝病方法之大成,提出了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治肝卅法·肝风证治》中,王氏指出,“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王氏培土宁风所用之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则补益脾胃之气,如人参、大枣、甘草;一则滋养脾胃之阴,如麦冬、白芍药、玉竹。至此,培土宁风法始臻于完备。三、健脾养卫,除邪总结历代医家所论,我们可以看出,培土宁风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健脾益气,实卫固表,达到抵御或祛除外来邪风的目的;二是通过补益脾胃,益气滋阴,达到预防或消除内生风邪的目的。1.君以君为君,及以逻辑气固表、运用之风素体气虚,卫表不固,则易感受风寒之邪,临床表现为自汗不止,疲劳汗出,容易感冒,畏风,喷嚏、头身疼痛,或有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肌肉松弛等症状。治宜健脾益气,实卫固表,疏风散邪。若用一般发表之法,则无异于开门揖盗,撤其藩篱,恐卫愈弱而风亦难除。代表方为《丹溪心法》玉屏风散。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益气而固肌腠,以助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为臣;防风疏风祛邪为使。三药合用则表里皆固,风邪不得入侵,使人体如得屏风之围护,故曰“玉屏风”。本方多用于预防虚人感冒,尚可用于汗出异常、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病、肾炎等证属卫气虚弱、肌表不固者。痹证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而邪乘之,如《灵枢》所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肌肉为脾胃所主,故脾胃虚弱,肌肉失养则不坚,外邪乘袭而为痹。治痹之法,应从整体出发,祛邪与扶正并举。一般而言,对痹证病久而时发者,尤需重视扶正,而以补益脾胃为要,旨在使升降运化得宜,血脉流畅,气旺而利于祛邪,并可防止再受外邪。古方治痹,如人参汤、人参散等,皆以人参作为方名,三痹汤则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同用,亦可见前人乃把培土益气作为治疗顽痹、久痹之重要法则。2.治“内虚”以养肝《类证治裁》指出:“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颤也”。肝风诸证,可因肝阳上亢,引动肝风;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风动;或痰浊中阻,痰动风生;或气血亏虚,肝失所养,虚风内动。故其治疗总以平肝熄风为主,或佐以滋补肝肾,或益以补养气血,或辅以健脾化痰等法。如前所述,内风的产生均与“内虚”有关,尤其是气血亏虚具有重要作用。蒲辅周老在治疗眩晕(高血压、埃尼氏综合征)时,常告诫不可拘泥于“无痰不作眩”、“肝风成眩”之说,而常在方中加用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李浚川先生治疗埃尼氏综合征、小舞蹈病、震颤麻痹、癫痫等风证,亦每在遣方用药之际,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治眩晕方(镇眩汤)中用党参、黄芪、甘草;治震颤方(柔肝缓痉汤)中用党参、甘草;治癫痫方(癫痫饮)中用党参、白术、甘草、茯苓,等等,皆为此义。四、中药以程序法为主,仅有注意事项培土宁风之法,由来久矣。其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唐、宋,发微于金、元、明、清,完备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