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吏治角度论重刑治吏
在中国早期的君主中,朱元璋是最有效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受到了贪官污吏的惩罚。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澄清了吏治,其思想仍不失为一项宝贵的政治遗产,对现实仍有借鉴意义。就其本身来说,它始终贯穿了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重刑治吏”。本文正是基于此,就其“重刑治吏”的原因、内容以及功效等方面做以探讨。一、“吾治浚平,非猛不可”元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农民的四起反抗,出身寒微的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并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的覆辙,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他反复告诫群臣:“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根;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之。”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在贪婪的阶级本性驱使下,利用职权侵占赋税、隐占田地、贪赃枉法,以致“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而且,统治集团的上层,为了争权夺利,矛盾日益激化。“隐瞒、荫庇、强占、舞弊,使皇朝的经济基础发生问题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发展了、激化了。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基础非对之狠狠打击不可”。因此,朱元璋一再宣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又说:“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这足见其奉行“刑乱国,用重典”的治国原则是有其现实需要的。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元朝的弊政,能够冷静地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初,朱元璋痛心的说:“昔吾在民间时,见州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而,“今严法令,但遇贪官污吏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更令他怒火的是:“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修职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在他看来,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也正是:“不知修律以明军政”,导致“威福下移,以致于乱”。因此,他主张:“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朱元璋作为地主阶级代表,力图通过整饬吏治来达到治民的目的。封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官僚政治更加腐败。封建统治者敬奉的“德化、礼教”大大失灵,封建统治者必然采用重刑治国,加重其法律工具的镇压。当时,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步瓦解自然经济,封建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加刺激官僚集团的贪欲,使贪污成风,这不但侵犯农民及其他下层利益,更严重触及王朝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没落的封建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朱元璋积极推行极端专制中央集权,使封建皇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高峰。结果是重刑治国成为必要,同时又为实施这种政策提供了权力保障。因此,朱元璋重刑治国、严惩贪官的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做出的。二、以重刑逼民教养,主张刑外用刑和运用酷刑来推行“明刑”朱元璋是一个重视“正纲纪,立法度”的君主。他认为,法律是“防民之具辅治之术”“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而“防民”的关键是“治吏”,他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因此,立法之要是严刑峻法,重绳群臣。从明初颁布的三部法律来看,均侧重于治吏方面。试以“子孙世守之,百世通行”的《大明律》做一比较分析。首先,在立法思想上,明律奉行“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伦理法色彩有所淡化;在用刑上,“明律轻惩大抵事关刑礼及风俗教化之事,而严惩盗贼及帑项钱粮等事”,即所谓“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由此可见,明代立法是真正的重刑重罚。《大明律》还集中体现了朱元璋另一重要思想,即“明刑弼教”,这是他大搞律外用刑和重刑治吏的理论基础。明初,由于司法实践和指导思想严重背离,阻碍了其“重刑治国”方针推行,这迫使朱元璋为其寻找理论依据。宋儒朱熹从礼法结合的角度对“明刑弼教”思想做了阐发,这就为朱元璋无节制施用刑罚,推行重刑提供了思想武器。其“明刑弼教”思想的基调仍是“申明先王之教”,重点强调“忠君守法”。只不过,在教化的内容和臣民“从教标准”上,把“刑用重刑”和“明刑弼教”的锋芒直指官吏,豪强和无业游民三种人。且朱元璋则只言“重刑”不讲“慎刑”。他认为,“施五刑而不拘常宪”,是为了“杀一儆百”,主张通过法外用刑和运用酷刑来推行“明刑弼教”。总之,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是以重刑逼民从教为特征的。所谓律外用刑就是主张君主可以置法律于不顾,随意采取各种残酷的手段处置罪犯,用以“警省愚顽”。这是朱元璋反复提倡的“明刑弼教”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为了严惩贪官污吏,朱元璋在五刑之外,恢复了许多酷刑。有族诛、凌迟、剁指、刖足、断手、阉割为奴等三十多种。《明史·刑法志》说:“凡三诰所列凌迟,族诛,枭首者无虑干百,弃市以万数。”可见,朱元璋律外加刑之严酷。并且,随意罗织罪名,滥杀元勋蓄将,无故庭仗大臣。广设文字狱,加强思想统治。同时,以检校、禁衣卫参与侦察审判,大搞特务统治。朱元璋为了加强专制,不择手段,严重破坏法制,最终达不到“治”的目的,反而是“乱”,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朱元璋“重刑治吏”思想的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严格执法,不避权贵。从“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执行”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重刑是得到执行的。一是一经查处,严惩不贷。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大将胡大海之子胡三舍首先犯禁,酿酒谋财,朱元璋亲手杀之。且严厉地说:“宁可使胡大海叛我,不可使法不行”,这表明朱元璋严格执法的决心。建国之后,朱元璋更是对一些大臣元勋倨功自傲、败坏国法者,严惩不贷。如永嘉候朱亮祖、驸马欧阳伦,案发后均被处死。对待皇亲国戚尚且如此,那大小官员可想而知了。二是一查到底,彻底根治。他规定:“如六部犯有赃罪必究赃自何而至,若布政司贿于部,则拘布政司,问斯赃自何得,必指示府,府亦拘至。”以图产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朱元璋还力图“杀一儆百”,剥皮实草乃为此而设。这些措施的实行,使重刑得到有力的推行,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整饬吏治的目的。明初,“重刑治国”的方针的制定,为了达到“以刑杀为威”“民畏死而不犯”的目的,朱元璋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其主要措施有:一是法律条文宣传、讲解及解释。比如,《大明律》颁布后,即令“刊布天下,令天下所遵守”。二是法律实施和行刑案例,以示惩戒。朱元璋为“警告臣民”“惩创奸顽”,亲自编成《大诰》四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惩贪案例,此外是训诫,其目的是达到法律宣传的作用。三是通过法律手段宣传法律。规定,不藏《大诰》者,治之重罪,“务要家藏人诵,以为借鉴,有不守者,迂于化外以不虚示”,如果囚犯有一本《大诰》,还可罪减一等。四是法律成为科举考试科目。洪武十九年,以《大诰》颁赐监生。二十四年令:“今后科举岁贡生员,但以《大诰》以题试之”,使官吏从录取之日起便身谙律令,扩大了律令的宣传和惩戒的广度和深度。这种重立法和宣传并举的思想,为稳定明初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考核和监督往往是整饬吏治,保证清廉,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一环。明代的考绩分为两种:京察和外察。据《续通志·选举三·考绩》记载,明代考察项目有:一曰贪,二曰酷,三曰浮躁,四曰不及,五曰老,六曰病,七曰疲,八曰不谨。可见,首当其冲的是惩贪。考察结果有:称职、平常、不称职、贪污者、闼葺者。对于例行考察结果,必有赏罚,这样就使不称职者,受到处罚,而称职者受到晋升。更重要的是把贪污者通过考绩的途径筛选出来,从而保证了吏治的澄清,官员队伍的廉洁高效。另一种监督措施是监察制度。明朝的监察制度是相当完善的,立法也很完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百官责任条例》《监察御史出巡事宜》和《都察院弹劾官邪规定》等。通过这些法律确立对行政系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和对监察机关自身的双层监督体制。这些严密的立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在明初曾起到了律令所不能比拟的作用,从而在各种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如果说“以刑杀为威”是惩贪的事后追究措施,具有“刚性”的约束力;那么常规考绩和经常性监察,则是事前御防措施,具有“柔性约束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整饬贪官污吏的两道防线。三、以重刑治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礼”与“刑”关系问题是历代统治者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定位导致不同的治国方针。汉武帝之后,“儒术”占据统治地位,法家的“法治”被儒家融合了,大大加强了,作为一种统治手段,两者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达到“治”的目的,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通过双重保障来实现的,一是通过法律来使之合理化,二是通过文化垄断来使之合理化。正是这种“儒法合流”来保证中国古代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自汉武帝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奉行“德主刑辅”的思想,他们口口声声宣扬“仁政”“教化”,而实际却在用暴力来打击老百姓的反抗。虽然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具有很大欺骗性,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封建制度正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足以维护秩序。后来朱元璋实行“明刑弼教”也是客观实在的反映,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经济中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瓦解消融了自然经济,作为地主阶级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不得不加强统治,加之其内部固有的矛盾,使这个制度岌岌可危,使得统治者不得不露出本来面目,以重刑治国。总之,朱元璋“明刑弼教”思想,就保障秩序来说,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刑罚是越严酷越能惩治犯罪,或是越宽厚越能惩治犯罪,这是一对矛盾,可拿唐朝和明朝的刑罚实践情况做一比较分析。先说立法指导思想:唐朝主张立法宽平,务在简约,以律慎刑;明朝主张严法竣令,以绳群臣,也主张简洁。再看其缘由:唐朝统治者,鉴于隋朝“法令尤竣”造成“人不堪命遂至于乱的教训”,认为“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方可为治。明初统治者鉴于元朝统治者“法度纵弛”“胡宽而失”,实施重刑使“民知畏死而不犯也”。两者孰对孰错,就前者而言,其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法律体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是由于宽吗?就后者而言,其法律是继承唐律之外的一大创造。《明史·循吏传》称“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吴晗高度评价说:“几有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之上”,是由于严吗?就具体的条文比较而言,情况又有不同,清代著名律学家薛允升在《明清律合编》说:“大抵事关刑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较明律为重,盗贼及帑项钱粮等事,则明律较唐律为重。”可见,也不能说明明律一定比唐律用刑重,所谓“严刑峻罚”是相对而言的。最为关键的是:采取严酷或是宽松的刑罚的着眼点和归宿不在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制定和实施这种法律制度的社会的现实需要。朱元璋“重刑治吏”与“法外用刑”思想推行是否达到制度成功的作用呢?先看史家的记载,清人张廷玉等称赞说:“一时之间,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重刑惩贪确实起到一种清明政治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视异样的声音:“治之虽严,而犯之自如”。更有甚者,时任平遥训导的叶巨伯上书说:“窃见数十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天下诸司,尽皆赃罪,系狱者万。”这些都使朱元璋气急败坏:“我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即使无故杀了多少人,吏治却不能得到澄清,贪污得不到根治。虽然朱元璋始终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他又不让后人效法。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下令:“……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节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有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以后嗣君统领天下,且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刺字、阉割等酷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处以重刑。”看来,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策略的局限性,只能行之一时,不能行之长远。晚年,朱元璋也认识到其中些许原因:“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幕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再看严刑峻令的命运:待明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氟羟吡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专用车零部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薄膜点滴填料混装的横流冷却塔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耐辐照玻璃棉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自动旋切贴合蔬菜嫁接机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虫草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线材电解电镀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滚桶式返矿加湿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借款合同范本:证明书格式
- 2024年新标准民间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家装家居行业解决方案-淘天集团
- 粮油食材配送投标方案(大米食用油食材配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中国北方工业限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2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行业现状动态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市场营销学的题库
- 琉璃瓦安装施工合同
- (高清版)DB31∕T 1489-20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抽样管理规范
- 餐饮业绩效考核表(店长、前厅领班、吧台、厨师长、后厨、服务员、收银员、库管、后勤)3
- 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 2024-2030年中国老化试验箱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医院信息保密协议(2024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