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010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试卷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1212页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有利于周代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 D.开疆拓土的集权统治【答案】B【解析】周武王分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有利于树立周王德政的贤明形象,故选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排除A;分封黄帝、尧的诸侯国与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无关,排除C;西周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D。2.宋仁宗被视为懂得“自守之道”明君之一,曾言道:“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据此可知,宋仁宗的“自守之道”从根本上反映了A.相权过重严重威胁皇权 B.三省六部机制运行更加成熟C.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一致性【答案】D【解析】材料“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反映君主“少断”符合统治集团内部利益,说明北宋决策方式的理性成分,故选D;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C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省六部机制的运行,排除C。3.自景泰四年开始,明朝规定凡是出任督抚职务者,都在原有官阶的基础上增加督察院官衔。到了嘉靖年间更是为督抚加上兵部衔,通常为兵部右侍郎等等。这一变化A.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B.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C.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效能 D.目的是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答案】C【解析】明朝中期,先后为地方督抚增加督察院官衔和兵部官衔等,增加了地方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效能,C项正确;只为出任督抚职务者增加官衔不会造成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A项错误;地方督抚兼督察院、兵部官衔并未体现分权制衡思想,B项错误;地方督抚加派官衔与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不符,D项错误。4.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 B.教会权力演变进程C.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过程【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到13世纪,教会权力上升,王权下降;13世纪到17世纪王权上升,教权下降;到17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王权下降,议会权力上升。因此图示反映的是西欧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教权在8世纪到13世纪上升,13世纪到17世纪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8至13世纪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C项;17、18世纪市民权力上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派遣使节、海军官员、传教士和商人来广州,进入黄埔港,清朝政府给予免税通商的优待,并于次年法国在广州设立商馆,法国商船不定期进入黄埔港。据统计,公元1722年至1833年每年在黄埔港的法国商船有1至5艘。这说明了清政府A.优化了外贸格局 B.闭关锁国有名无实C.放弃了海禁政策 D.适度发展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康熙年间,清朝政府给予法国官方“免税通商的优待”,在广州设立商馆,允许法国商船不定期进入黄埔港等,说明了清政府适度发展对外贸易,D项正确;优化了外贸格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有名无实,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C项错误。6.《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宋时期的“亲亲可以相隐”原则不适用于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意旨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均排除;C项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故选B项。8.1978年以后,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授助方式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这一改变的主要背景是A.美苏冷战的结束 B.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C.非洲发展的需要 D.前期对非洲政策的失败【答案】B【解析】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授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反映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故选B;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的结束,排除A;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授助方式改变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中国的发展,排除C;改革开放前外交政策也是根据当时国内外环境制定的,也是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的,D表述错误。9.观察图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理解正确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A.社会发展助推法制建设 B.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需要C.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D.法律制度建设已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由于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入,而且中国经济与国际不断接轨,使得我国的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说明社会发展助推法制建设,故选A;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仅在五六十年代因为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没有体现政治需要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B;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在1997年才提出确立,排除C;“已臻于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10.研究发现,即使在古代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真正的权力并不由抽签选举产生的官员掌控,而是操纵在十将军和民众领袖手中,而这些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A.雅典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 B.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C.公民出身影响其参政能力 D.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答案】C【解析】根据“操纵在十将军和民众领袖手中,而这些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可知,雅典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到出身的影响,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雅典领袖的来源,没有强调选贤任能的原则,排除A;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排除D。11.在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形成了适应帝国境内各族人民需要的万民法体系。据此可知罗马法A.注重调节社会矛盾 B.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C.倡导取消阶级差别 D.追求各族人民的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体现的是万民法更为灵活的处理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矛盾,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说法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本质相冲突,排除。故选A。1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 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 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答案】C【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符合题意;材料“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故A排除;“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故B排除;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故D排除。13.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彻底解决民族问题”说明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C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排除A;B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B;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排除D。故选C。【点睛】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发布,民族区域自治开始全面推行。1954年颁布实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国家根本大法。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排序正确的是(

)①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④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②①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是199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1年;202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制定是在1950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一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16.社会治理是国家的职能。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决定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朝代地方制度秦朝郡县制汉朝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隋朝州县制唐朝州县制——①__________宋朝州县制——②__________元朝③__________明清省府县三级制材料二

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1)阅读表格,补充填空。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里士多德所提及的是古希腊哪一著名城邦,该城邦主要有哪些政治机构?该城邦的政治制度特点有哪些?【答案】(1)①道州县②路州县③省路府州县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最频繁;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沿袭变革是主线,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2)斯巴达;国王、长老会、公民大会、监察官;寡头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由州县制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由州县两级制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区划为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因此,①为道州县、②为路州县、③为省路府州县。特点:根据秦至明清地方制度演变来看,秦朝时郡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汉朝后期至唐朝前期为州,宋朝后期为路、元明清为省,因此,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最频繁;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稳定性极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州、唐朝的道及宋朝的路,都是由监察区演变为一级行政单位,且原有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从秦至明清的地方制度演变来看,后代王朝大都沿袭了前朝的行政区划,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根据材料二中“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及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提及的是斯巴达。政治机构:根据材料二中“君主们”、“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政治机构由国王、长老会、公民大会、监察官组成。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可知,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但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题目出处《尚书》《周易》《春秋》《诗经》《礼记》《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使用次数8224412132所占比例21%5.3%5.3%10.5%10.5%2.6%5.3%34.2%5.3%——裴兴荣《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及内涵考释》材料二

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仁宗皇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学,直接诏封孔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同时,仁宗下令各州、郡皆立文庙,学官祭祀,庙堂殿庭,宏敞高大,“如同帝制”。——杨满忠、何晓燕《从历代孔子谥号看西夏儒学的发展与贡献》概括指出两则材料所蕴含的共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答案】历史信息:儒家思想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阐释: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巩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任意三点即可)【解析】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出处频次统计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金代科举考试题目儒家经典占比较高,据材料二“仁宗皇帝十分尊崇孔子,重视儒学,直接诏封孔子为‘文宣帝’是为历代对孔子的最高谥号”可知,儒家思想被少数民族政权接受。阐释:从目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所学可知,各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儒学,是因为汉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根据材料“皆立文庙”可知,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的重视,巩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18.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答案】(1)背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2)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因此二者相似的社会背景都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根据材料“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等信息可知,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时期都存在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的现象。(2)基本特征: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可得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根据材料“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得出融合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等信息可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根据材料“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等信息可得出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根据材料“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可知,中国制定的众多法律和法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材料“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可知,中国法制建设有利于完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19.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答案】(1)表现: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