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针灸简介一_第1页
灵枢针灸简介一_第2页
灵枢针灸简介一_第3页
灵枢针灸简介一_第4页
灵枢针灸简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灵枢针灸》介绍《一》靈樞針灸人迎寸口脈診附篇人迎寸口脈的臨床檢查办法本節提纲﹕人迎寸口脈的檢查办法及臨床意義。3-1﹕陰陽脈-人迎寸口脈《靈樞終始第九》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記﹐陰陽定矣。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1)﹐以知陰陽有余局限性﹐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相司守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為平人。《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2)﹐知陰者知陽。.三陽在頭﹐三陰在手(3)﹐所謂一也。《靈樞四時氣第十九》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靈樞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4)﹐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5)。【註釋】﹕(1)脈口人迎﹕脈口﹐指寸口脈。又稱氣口。人迎﹐指人迎脈。(2)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指理解經脈陰陽表裡關係。頭﹕指人迎脈。(3)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三陽﹐指陽明太陽少陽﹔三陰指太陰少陰厥陰。頭指人迎脈﹐手指寸口脈。全句指陰陽經象反映在人迎寸口二脈。(4)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中﹐內也﹐指陰經﹔外﹐陽也﹐指陽經。(5)平﹕指常人。【按語】﹕本篇論述了人迎寸口脈的候診部位以及正常人迎寸口脈的狀況。寸口脈反映陰經﹐人迎脈反映陽經﹐此即“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氣口候陰﹐人迎候陽”。臨床上通過比較人迎寸口兩脈的強弱﹐理解經脈陰陽平衡與否。這即是《靈樞終始》中“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局限性﹐平與不平﹐天道畢矣。”因此﹐人迎寸口脈亦可稱為陰陽脈。有關人迎寸口脈的具體檢查办法﹐參考本篇附篇。關於正常的人迎寸口脈﹐本篇論及了兩個方面﹕第一﹐必須是“脈口人迎應四時也”。即寸口人迎脈隨四時而有相應的變化﹐具體就是“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第二﹐必須是“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即人迎寸口兩處指下的感覺犹如按在同一條拉緊的繩索上。這裡指出檢查人迎寸口脈時﹐不是注意其脈的大小快慢浮沉﹐而是需要琢磨兩脈指下應指力度﹐以確定兩脈的強弱。正常脈象應是兩處指下感覺基本一致﹐春夏之時﹐人迎略強于寸口﹔秋冬之時﹐則寸口略強于人迎。這是經脈陰陽隨四時變化反映在陰陽脈診上。《內經》中記載了三種不同的脈診﹐即寸口脈診﹐三部九候脈診﹐人迎寸口脈診。其中﹐人迎寸口脈診臨床上重要用于檢查經脈病變的虛實﹐即《靈樞經脈第十》中﹕“是動所病”和“是主所生病”部份。人迎寸口脈診不僅確定病變的經脈﹐并且﹐指導臨床輸穴的配伍﹐針刺办法﹐針刺療程以及針刺預後等。陰陽學說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陰陽脈診正是這一原則在針灸實踐中的具體反映。在接下的五篇中﹐將詳細討論此陰陽脈診在臨床辨證治療上的具體應用。現今的針灸教科書中﹐這一在針灸臨床中極為重要的脈診法居然沒有記載。查考《內經》以後針灸醫生的臨床實踐﹐亦無此脈診臨床應用的記載。換言之﹐沒有一個針灸醫師臨床上應用過此脈診法。3-1-1﹕根據人迎寸口脈診進行經脈辨證《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故人迎一盛(1)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2)上為格陽(3)。寸口一盛病在厥陰﹐而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4)。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5)﹐關格之脈贏(6)﹐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靈樞終始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7)﹐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8)﹐名曰溢陽(9)﹐溢陽為外格(10)。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11)。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12)﹐溢陰為內關(13)﹐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14)。【註釋】﹕(1)一盛﹕盛﹐指脈大。一盛是大一倍﹐二盛是大二倍。(2)已﹕通“以”。(3)格陽﹕氣血盛溢于三陽﹐于三陰格拒不相交通。(4)關陰﹕氣血盛溢于三陰﹐與三陽隔絕﹐不相交通。(5)關格﹕此處指的脈象﹐為陰陽俱盛之脈。陰關于內﹐陽格于外。(6)贏﹕音義同“盈”﹐作“有余”或“大過”解。乃盛極也。(7)一盛而躁﹕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又兼有躁動之象。(8)且大且數﹕大﹐盛也。數﹐快也。(9)溢陽﹕溢﹐充滿而流出來。盛極﹐是過分充盈的意思。(10)外格﹕陽氣盛極﹐格拒陰氣不得出外﹐即陰陽不能相交。(11)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12)溢陰﹕陰氣盛極﹐盈溢于五藏。(13)內關﹕內﹐陰氣盈溢于裡面五藏。關﹐關閉﹐陽氣不得復入。是陰陽表裡互相隔絕的死証。(14)關格者與之短期﹕關格﹐指陰陽俱盛﹐各盛其盛﹐互相格拒而不通。與之﹐既謂之。短期﹐言死期將近。【按語】﹕關於根據人迎寸口脈確定病變經脈﹐本篇論述了下列幾個方面﹕第一﹐根據人迎或寸口脈的強盛﹐確定病變經脈在陽或在陰。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等。第二﹐根據人迎或寸口脈強盛程度﹐確定具體病變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而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盛﹐強也。這裡清晰地指出﹐人迎寸口脈診的關鍵在於辨別指下脈搏力度﹐而不是脈大小浮沉﹔第三﹐在以上辨證基礎上﹐再根據人迎寸脈的躁動與否﹐確定病變与否在手陰陽經脈。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即脈動的強盛﹐僅能確定足陰陽經脈﹐以及病變經脈所在。而脈躁與否﹐則決定病變与否在手陰陽經脈﹔第四﹐若是人迎或寸口脈強盛四倍以上﹐則預後不佳。如人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第五﹐上述依據人迎寸口脈診而確定的病變經脈﹐僅反映經脈實證。如“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指手足少陽的實證。至於手足少陽的虛證﹐則需要結合經脈辨證。如臨床根據經脈病變的症狀辨證為手少陽經病變。但是﹐這時人迎脈反不大于寸口﹐則提示為手少陽經虛證。因此﹐臨床經脈辨證乃是脈診與症狀辨證的結合。具體各條經脈病變的具體症狀﹐參考經脈辨證部份。以上根據人迎寸口脈診確定病變經脈及預後﹐足見古人針灸臨床實踐中已達到了何等高的境界。但是﹐《內經》中這些關於人迎寸口脈診的論述﹐若是僅靠我們通過臨床探索﹐很難真正掌握這一脈診。因此﹐在《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之後﹐雖無續文。但在《靈樞》中﹐繼本篇之後﹐緊接著在《靈樞經脈第十》中﹐就有關於十二經脈臨床病變的具體論述﹐使人迎寸口脈診能够實際地應用于臨床。例如﹐肺手太陰經的病變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臂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局限性以息﹐溺色變”。由於各經病變都有其特定的一組臨床症狀。因此﹐對於人迎寸口脈診不熟悉的初學者﹐臨床上能够先根據病人主訴症狀﹐再參考各經病變的特有症狀﹐進行初步的經脈辨證﹐確定病人所病經脈。然後﹐再通過檢查人迎寸口脈的大小﹐明確病變所在經脈的虛實。此臨床實踐過程可由下圖表达﹕收集病人臨床症狀--參考經脈病變“是動”“是主”部份--確定病變經脈--檢查人迎寸口脈大小--確定病變經脈的虛實。這樣﹐從臨床症狀進入經脈辨診﹐再結合人迎寸口脈診﹐不僅使經脈辨證成為可行。并且﹐通過如此反復的臨床實踐﹐針灸醫生對此脈診的認識﹐如“何謂之一盛二盛三盛﹐又何謂之脈躁”﹐也會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地有更具體地認識﹐終會達到“按其脈﹐知其病”的神之醫境。3-1-2﹕根據人迎寸口脈診制订針刺補瀉原則《靈樞終始第九》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因此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按語】﹕本篇經文重要從下列五個方面﹐論述了陰陽脈診應用于針灸臨床。第一﹐根據人迎寸口脈診﹐確定補瀉經脈。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即臨床上人迎若不不大于寸口一倍﹐則病在足少陽﹐且是足少陽有餘﹐陽盛則陰虛。故臨床上需要瀉足少陽經﹐。同時﹐還需要補其表裡經-足厥陰經﹐而非任何其它陰經。《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即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是陰陽表裡經脈。當足少陽經有餘或盛之時﹐足厥陰肝經則相對局限性。因此﹐在瀉足少陽經的同時﹐需要補足厥陰肝經。如果﹐人迎一盛且躁﹐則病在手少陽﹐針宜瀉手少陽﹐補手厥陰。此即“必切而驗之﹐躁取之上”。余經病變補瀉取經原則﹐皆如足少陽。不僅如此﹐臟腑病變時亦需要表裡經取穴。《素問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中﹕“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巟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這裡的肝病治療就明確地指出需要取穴足厥陰與足少陽經。這些關於臟腑經脈病變時取穴的原則﹐完全被後世針家所忽視﹐今天針灸臨床取穴已完全沒有陰陽表裡經脈的原則。例如﹐臨床上針刺治療肝經火盛之證﹐普通只是瀉肝經行間穴或太沖穴﹐或肝膽經俱瀉﹐如瀉行間﹑陽陵泉﹐而非根據本篇中所論述的補瀉原則﹐即肝經火盛取穴應為瀉足厥陰肝經行間或太沖﹐補足少陽經陽陵泉。又如治療心經火旺﹐只有瀉心經神門﹑少府﹐卻沒有補手太陽經上任何一個穴。第二﹐確定陰陽經脈輸穴補瀉之數。即陽經實證為瀉二補一。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即取足少陽經上兩個穴﹐針以瀉法﹔足厥陰經上一個穴﹐針以補法。陰經實證則瀉一補二﹐例如﹐“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即足厥陰實證﹐取足厥陰經上一穴瀉之﹐取足少陽經上二穴補之。即陰經實證只從陰經上瀉一穴﹐而陽經實證則從陽經上瀉二穴﹐這是陰陽經實證補瀉取穴的不同之處。關於陰陽經虛證的取穴﹐本篇沒有明確論述。但根據陰陽經脈實證的取穴原則﹐應可推出﹐例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這裡是指足少陽有餘的取穴办法﹐足少陽有餘則足厥陰相對局限性。這樣﹐當足厥陰經脈病變﹐“寸口反不大于人迎”時﹐即足厥陰局限性﹐此時足少陽則相應有餘。這與上面的“人迎一盛”時﹐反映的足少陽有餘則足厥陰相對局限性一樣。因此﹐取穴原則仍應是補一瀉二﹐即補足厥陰經一穴﹐瀉足少陽經二穴。餘皆類推。以上論述非常清晰﹐當經脈出現虛實時﹐補瀉輸穴均應取自陰陽表裡經脈。至於應當取一經之上的那一個或那兩個輸穴﹐在本書輸穴篇中有詳細討論。這裡治療經脈虛實僅取三穴﹐與後世臨床處方用穴原則亦大不相似。普通認為﹐臨床輸穴選擇多少與病情輕重有關﹐病情重則取穴多﹐病情輕則取穴少。而本篇所論為經脈病變﹐僅次于臟腑病變﹐卻僅取三穴﹐其相較于經筋病變“以痛為輸”取穴法﹐輸穴選用要少的多。因此﹐臨床輸穴應用的多少與病情並不成正比。第三﹐確定針刺補瀉的先後順序。如“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即無論病變陰經陽經﹐均要先補後瀉。這是臨床針刺補瀉時施針的原則。第四﹐確定針刺頻率。如“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即足少陽經脈病變需要每天一次治療。餘如足太陽“二日一取之”﹐即每兩天針刺一次﹔足陽明則是“日二取之”﹐即每日針刺兩次。陰經病變針刺頻率與表裡陽經相似﹐如足厥陰病變﹐亦是“日一取之”。另外﹐手足經脈針刺頻率亦相似﹐如手少陽病變﹐其針刺頻率亦為“日一取之”。關於病變經脈不同﹐針刺頻率不同﹐本篇僅有對足陽明太陰的解釋﹐即“因此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換言之﹐針刺頻率與經脈氣血多少有關。這種因病變經脈不同﹐而有的不同針刺頻率﹐反映了針刺療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中藥和西藥的臨床應用﹐都有相應的服用規定。例如﹐臨床上高血壓病人服藥﹐或一日一次或一日兩次﹐依藥效在體內維持時間長短而訂定。同樣﹐本篇中所論述的各經病變治療頻率﹐針灸醫生與病患都應當遵從。因為﹐遵從經脈辨證而確定相應的針刺頻率﹐就象遵從西藥服法一樣﹐是確保針刺療效的重要因素。本篇中各經針刺頻率的論述﹐是古人臨床經驗的寶貴經驗﹐實應為後世針家所繼承。然而﹐就象其它針刺原則一樣﹐《靈樞》中關於針刺頻率的論述﹐後世針灸臨床上根本看不到﹐針刺頻率依醫生而定﹐甚至依病人而定﹐沒有任何原則。或是一周一次﹐一周三次﹐或是每日一次﹐或是認為針刺越頻繁療效越好。對於普通的針灸醫生而言﹐針刺頻率的臨床實際實行十分困難。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因為﹐病人与否接受是一回事﹐醫生与否懂得並且給予病人正確的說明又是另一回事。無論對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