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 论文_第1页
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 论文_第2页
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 论文_第3页
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 论文_第4页
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现状暨改善措施摘要:无论是阅读还是阅历,相对于城市学生的见多识广,可以说农村的中学生见识相对狭窄。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素材匮乏,作文水平普遍不高,难以写出佳作,只要是作文练习,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就有困难,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这种现象也已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农村中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的生活天地,因此语文作文教学是时可以根据农村中学生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以及改善这种现状的措施。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改善一、农村中学生现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与现代城市的交往频率偏少,获得信息的途径大多数都是以看电视的传统方式,形式单一。生活的轨迹也无非是从家到学校。这样的生活环境,农村中学生相比城市中学生而言,经济水平、教育条件都比较落后。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它原因,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的孩子的数量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再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爱的缺失,孩子的情感体验也不够丰富。这些孩子活动范围狭小,每天基本上过着从家到校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生存状态导致他们和社会接触面小,接触机会少。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由于对社会没有丰富的感性经历,对生活体验不足,对生活积累单薄,因而缺乏足够的作文素材,对写作产生畏惧之情。笔者根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1.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作文素材素材,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亲身经历的、周围听到的未经集中提炼的原始材料。这些素材经过日积月累,会变得相当丰富,但是大多数中学生恰恰不注重生活体验,不注重这方面素材的积累,只将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名人轶事作为写作素材,更有甚者,一提写事,不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半夜发生病发烧,妈妈冒雨送自己上医院,闭门造车,千篇一律,导致作文缺乏新意和真情实感。平时学生硬着头皮完成作文,应付作业,学生自己的授业教师看了都直摇头;考场上,阅卷教师就更看不下去了,因此很难获得理想分数。这主要归因于学生素材积累太少,平时不善于观察积累,不勤于动笔动脑。一到作文时就东拉西扯,生搬硬套,不能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内容空洞单调,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能清晰认识到作文应写出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因为学生往往认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儿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微不足道,不值一写。他认识不到每个人的经历、作文素材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有的是独一无二的,自创的,拥有感性和真实性,真正是作文第一手好材料。这些素材平时积累多了,到了作文的时候,围绕主题稍加提炼,就能成为一篇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好文章了。2.获得作文素材的途径狭窄作文素材拥有原始性、直观性、创造性的特点,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当素材呈现时,再由素材感受者及时体验与积累,因此,这就需要感受者从多角度、多种形式去感知素材、积累素材。然而农村的中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假期也只能呆在家里。视野狭隘,能够阅读的课外书籍也非常有限。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就会对现代社会生活体验不足,不能产生丰富的感受,因而素材积累贫乏。农村中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大多都不是自身对事物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体会,而是被动产生的感受。而且每当需要写作文时,只会多次反复使用有限的,人人都会套用的几个素材,久而久之,阅卷教师就会对这样的作文失去了新鲜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给出较高的作文分数。二十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所选取的题材,主要来源是中学生作文选一类的书籍,严重忽略了作文素材的主要源头。即人们身边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每天所处的社会关系。由于农村中学生对有限的生活素材没有能够及时体验与积累,导致作文素材获得途径狭窄,积累贫乏。3.没有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作文素材的匮乏而产生无力感,在中小学校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作文作文,作的头疼,说的就是种心境。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之后,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用说从哪儿写起了,只能东拼西凑,导致最后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情感肤浅。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数中学生生活素材积累不够,还只是在作文集中收集素材,因此写出的作文相差无几。个别学生为了避免老师责备他抄袭作业,于是玩起了障眼法,改变一下别人作文中的人物姓名和事件发生地点,情节还是那个情节,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作文里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学生平时不能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良好习惯,写作时照搬作文选集,没有根据自身实际去挑选相应的素材,很多人都在同一源头作文素材,就十分容易出现“撞衫”的尴尬局面了。二、改善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困境的措施1.转变观念,全面正确理解素材本质农村中学生要认识到作文素材不只是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经典故事,也不只是唐诗宋词、作文选集,而主要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生在自己身边身上的、没有经进别人二手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真实性,独特性。素材源于生活,不能够将写作之前所积累的素材当作无用之物,弃之不用;也不能够将素材不加甄别的乱用。这就需要中学生懂得取舍,选择最合适的作文素材写入作文中。例如,若写《快乐的星期天》,不能将周日你所做或是所经历的事情,事无巨细地都写出来,而是选择你认为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的,同时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会让你感到快乐,还会令读者看了之后,会产生共鸣,有同样的感受。这些事情就是可选的正确的素材。又如,写作文的时候,不能只是将华美的辞藻堆砌起来,让人感觉华而不实。对于一些经典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要灵活运用,恰到好处。虽然典型的案例能够让老师较快地发现亮点,产生共鸣,但是过多地浏览同一个案例,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只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真实素材,才是独一无二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2.从实际生活出发,积极主动地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源自于生活,但是大部分中学生都不能在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素材、思考素材、积累素材了,故而作文时难以有效地利用身边发生的素材。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优美的风光,美丽的田园,都可以成为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大多数孩子时常在父母带领下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或是种植花草树木,洗衣做饭,教师要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接触这些事物或者在参与家庭有关的活动时,会主动去寻找发现有益的作文素材。这样作文时才能真正做到有了源头活水,才能实现文思泉涌。为了养成主动积累素材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讲述自己日常生活经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日记日记,每日一记,贵在坚持。具体的日记模式可以随性,没有字数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能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能叙述清楚事件经过,写出自己的感触即可。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总结,选择这一周七天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把它进行详写,这样将日记转变成作文。或是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随笔,不必限制写主题和体裁,主要是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表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够从零散的随笔中提取出具有写作价值的素材,从而避免了以往“无话可说”的局面。不仅如此,随笔练习还是锤炼学生写作技巧的重要手段,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3.注重课本,化范文为写作素材语文课本中的每单元的每篇课文,都是各个主题下的有代表性的范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是故事内容,思想情感,都是学生学习、教育的典范之作。学生学习之后,可以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收集。可以摘抄优美词句段落,可以写出心得体会,也可以转述故事内容。当然可以采取多种丰富灵活的转述形式,进行创造性地转述,比如转换人称、采用书信形式、穿越形式、缩写、扩写等。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得到属于自己的素材,在经过自己的加工之后,体现出自己对课文新的理解,从而学会如何使用素材写出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作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拥有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作文素材。几年如一日,不断练习,不断积累,不断优化作文素材,最终解决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匮乏的现状。学生若学得好,学活了,不仅理解了课文,还积累了素材,甚至能够触动心灵后,同样能够写出可圈可点令人称赞的文章。举一反三,通过积累课本素材,来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水平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好。例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新闻写作的时候,除了学习新闻必要的结构知识之外,对于新闻如何抓住重点内容报道,是学生向课本范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在第3课《“飞天”凌空》这篇课文里,作者详细刻画了跳水姑娘吕伟站上高台、起跳、腾空、入水的每个精彩瞬间,之后又从观众方面的反应作了侧面描写。这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有着多么强烈的画面冲击感,学生学习过后,可以写出自己学习的心得感受,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