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_第1页
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_第2页
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_第3页
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_第4页
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的运作特点是大学校长长期积累的运作特点和风格。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循“一所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色学校、依法管理”的政策,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教师培训为主体和利益。本文以文学、理学和教育学为指导,以科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指导,以文学、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学科,协调发展。建立“自觉、自觉、高效”的办学理念,建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独特经营理念,提高经营效率,走内观发展道路的地方高等教育机构管理模式。一、突出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科是大学的立足之本,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学科是教授们活动成长的舞台,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学科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它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和财务管理等紧密相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以学校专业设置规划和学位点建设发展的基本工作方向,协助指导各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使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服务,是地方师范大学办学的战略抉择。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增强学科建设的紧迫感,不断提升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学科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加强学科建设与“以本为本”、发展研究生教育并行不悖,与我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校转变的奋斗目标协调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实现“事业留人”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优势学科,创立本科品牌专业;有利于强化教师“科研是职业任务之一”的意识,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保证本科培养质量;有利于形成创新群体,营造创新氛围,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作创新示范,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利于给本科生展示人生发展平台,调动本科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本科生上进心,同时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教育服务形象。一所大学要走向一流,必须努力办成有特色的大学。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具备实力,有实力才有利发展,有发展才能创新。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大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大学间的竞争日趋激励。地方师范大学能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能否在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名列同类学校前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个性促发展,以特色求跨越。二、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创建大学办学特色的关键,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特别是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始终坚持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其龙头地位,努力遵循立足创新、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发展应用、扶持新兴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注重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争取科研项目,营造学术环境,努力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及学科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着办学定位不科学,发展目标不明晰,改革措施不具体,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尤其突出。普遍表现为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缺乏对学科建设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合理规划。在横向上,对基础学科、优势学科、支撑学科和薄弱学科之间的关系未能予以有机的协调,对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把握不准,由此,难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形象。基于上述情况的分析,我校十分注重学科建设的科学规划。1999年10月,学校就制定了《四川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十五”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设,2000年新增7个硕士点,2002年增列为博士点单位,同时新增博士点2个,硕士点9个,到2004年新增硕士点2个,通过5年的规划与建设,使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博士点2个,硕士点32个,在校研究生总数达300人左右”。2004年12月,我校又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我校的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2)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偏少,无博士单位授予权;(3)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足。《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支持的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培养研究生的原则。继续拓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办好现有硕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开办新试点,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比例,同时规范对举办研究生课程班的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奋斗目标为:力争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力争博士点增至5个以上;力争硕士点由24个增至50个左右;引伸学位点的建设,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或实验室)零的突破;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学科3—5个;力争到2010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实行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制度,探索建立校际、校所间学分互认的开放教学机制,推进动态、择优的导师选聘机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我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我校由分管副校长直接抓学科规划与建设工作,制定并贯彻实施学校有关学科建设的方针政策,负责全校学科合理的布局及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人事部门根据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认真开展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的培养和引进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发展环境,有利于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校提出了“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文理相通、专博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重点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重点学科建设“五结合”的发展经验。早在1993年,我校就评出中国古代史等4个重点学科。1999年,我校规划建设了动物学、中国古代文学6个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又重点建设理论物理、政治学理论等7个校级重点学科。我校现已建成校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有效实施了跨世纪“百人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建成100名以学科骨干为核心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带头作用。1993年,评选出学科带头人11名,学科骨干22名,优秀青年教师51名,并相应地制定了岗位职责和考核奖励办法。1996年,滚动评选出学科带头人16名,学科骨干27名,优秀青年教师49名。1998年,滚动评选出学科带头人10名,学科骨干39名,优秀青年教师49名。2005年,我校评出学科带头人10人,学科骨干43名,优秀青年教师10名,教学名师5人。2007年,我校又评出优秀青年教师10名,教学名师5名。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战略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发展潜力,以学校传统专业为依托,积极稳妥地加强专业建设。以本科专业与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相匹配,形成了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具有较强实力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骨干力量。如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隐翅虫科分类研究专家郑发科教授、生物多样性研究专家彭正松教授、理论物理研究专家杨树政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王代敬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佘正松教授、赵义山教授、巴蜀文学研究专家杨世明教授、三国文化研究专家蔡东洲教授、中外女子教育研究专家杜学元教授、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李化树研究员等,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从而使学校不仅在本科专业数量上得到发展,专业结构上得到优化,而且在办学质量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地方师范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创建办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以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为切入点,全面构建地方干部教育学科建设的规划设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研究基地、科学研究、学术环境、学位授予、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基本要素。其中,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定向选择的依据,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研究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保障,学位授予是学科建设的标志,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一是立足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努力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专门人才,为促进西部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二是积极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为区域经济和本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发展服务;三是坚持以文学、理学和教育学为主干学科,发挥其基础学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争取科研项目,营造学术环境,为突出重点创办自身特色服务。该项目研究力求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特色,发挥优势,改革创新,通过10年、20年的努力,使学校所凝练的学科方向特色更加鲜明,水平和优势更加突出,学术团队的活动力进一步展现,科学研究的稳固基地逐步形成,争取和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学术水平有较大的提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在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地方师范大学始终应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鲜明的办学特色。由此,必须系统思考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的地位、学科建设的原则、学科建设的环节、学科建设的规划、学科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地方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办学特色的特征、办学特色的要素、办学特色的体系和办学特色的创建,努力探索地方师范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创建鲜明办学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模式。我们将一如既往立足地方师范大学改革发展的实际,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以办学特色的创建作为落脚点,将教师教育发展的“专业性”与“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研究,更突出应用实践的探索,充分展现其科学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地方师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地方新升格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地方师范大学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如何科学制定地方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有机协调基础学科、优势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和薄弱学科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努力将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依托重点学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师范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学科投资模式,发挥投资对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和学科竞争力的作用,加强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