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声誉管理_第1页
高校的声誉管理_第2页
高校的声誉管理_第3页
高校的声誉管理_第4页
高校的声誉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的声誉管理

一、形成因素的综合性大学的声誉是大学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对社会各界留下的总体印象的反映,是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评价。它是高校与公众(企事业用人单位、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兄弟院校、学术界、政府、新闻界等)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的。高校声誉的形成具有两个特征:(1)形成因素的综合性。高校声誉是公众对高校的一个总体印象,高校的各个方面,如:学术水平、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影响、员工素质、生源情况、对社会的责任、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公众对其的评价。高校声誉是高校各种因素发挥综合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正的“溢出效应”,而非某项个别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是高校各方面行为、能力的综合反映,是高校所有社会行为的凝结。(2)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好的声誉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通过高校日积月累的努力,而不是通过商业炒作及媒体宣传就能获得的。高校要获得好的声誉,必须踏踏实实,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二、大学声誉的培养高校声誉的培育,需要高校长期地从各个方面一点一滴地积累,踏踏实实地做好高校该做的事,自觉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一)确定学校的定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形成特色,这是提升高校声誉的有效途径。1.“位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多样性构成了对同一学科专业同一层次(研究生、本科或专科)人才需求的“位差”,这种“位差”是指在满足这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在错落有致的“位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占有市场。高校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审时度势,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准确找出自身人才需求的“位差”、地域优势和综合优势,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方向。2.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一所成功的高校要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北京工业大学于1990年始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在完成部分课程的学习后,以企业成员身份在生产、科研一线参加不同于实习环节的较长时间的实践,然后带着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后期学习”。这种“三明治”式的教育,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宽了高校为经济建设主动服务的渠道;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3.注意做好与各行业的联系和交流高校要成为科学技术、社会文明进步的弄潮儿,必须与本地区和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也只有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会从社会发展进步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办学经费和社会支持。因此,高校在今后办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与各行业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典范,常见的方式如: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校本身建立和发展校办企业;高校以多种方式介入企业发展的策划和咨询;高校与企业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4.资源利用的必要性高校发展需要具有特色,特色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个性化表现。特色化就是高校在具体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对可利用的资源最优化,形成、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追求特色化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高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高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二)提高毕业生素质这是培育高校声誉的核心因素。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纽带,只有毕业生质量过硬,高校才有可能有较高的声誉。1.高校教育体系进入良性循环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质量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质量对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高校目标,提升高校声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质量合格率,提升高校声誉和人才市场的认可程度,对提高高校的生源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高校进一步引进资金提供了可能性。资金再投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从而起到改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设施,稳定教师队伍,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作用。这样,高校教育体系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高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观念。高校要重视抓好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加强与用人单位地合作,培养出与市场、社会需要相接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2.关于控制考试环节毕业生的质量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密切相关。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相互联结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对质量意识、管理机构、规章和作风、教学计划、教材质量、课堂教学考试环节、实践环节等要素的控制。为把好质量关,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落实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高校内部的各领导层次,以及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了解本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从事这项工作的各类人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二是要加强高校机构规章和作风的建设;三是要加强教学计划的调控;四是要提高高校教材质量;五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六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七是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控制。只有本着从严把关的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三)高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原因校风包括教风(教师风范)和学风(学习风气)两个方面。校风反映出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折射出其师生所推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高校内群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优良的校风,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是高校改善形象,提升高校声誉的内在保证。1.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风范反映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高校名牌实质是教师风范的名牌。教师风范主要反映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各方面。高素质的教师表现为:一是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弘扬师德,为人师表,能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二是专业技能扎实,不但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动手和示范能力,能通过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会做事的人才;三是具有奉献自我的价值观,弘扬“春蚕精神”,多工作少索取,甘做红烛,乐当人梯;四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不断充电和补充营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使自己不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而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五是对科研学术的严谨。高校的科研工作不仅要多出成果,出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扩大高校学以致用的影响,塑造高校的学术权威声誉。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生要有很好的学风,勤奋刻苦,开拓创新。加强学风建设,引导是关键,高校必须从教学环境、政策导向、管理制度、校风教风、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共同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具体做法有: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以教风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基础;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地引导和学习方法地指导;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严格学习纪律,特别是学业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要科学规范,并严格执行。(四)“大学者,非称谓有大楼之称谓也,有大师之称谓也”名师汇聚是高水平大学的最根本标志,直接体现出名校的声誉。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讲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名师才能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有效地承担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任务,才能加强名专业、名课程、名著建设和名活动建设,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1.高校各学科对决策咨询能力的加强要求,是积极应对重点难点的重要前提。防止和执行律师等为高校学术而作的意见,为实施部分的咨询进口商品,还必须加强高校学术组织建设,提高教师们的学术能力,提高教师和学这是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要认真听取教授们对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能力,为实施名师工程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这就必须加强高校各种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高校决策中的咨询参谋作用,采纳教师们的意见。对名师实行倾斜政策,对重点学科的教师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优先提供科研设备、信息资料,优先提供科研启动费,优先分配住房,等等。2.引导树立学术带头人的理念,主要是吸收引进人才,实行med专业的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一方面,高校要加快实施名师工程,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对他们实行各种政策优惠以及经济和住房补贴,稳定和吸引他们以及外校的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名家名师,使自己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敢于特聘名家名师,甚至两院院士。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关键要抓好两个环节:首先,特聘教授的遴选招聘是实施教授岗位制度的核心环节;其次,政府和高校的配套措施是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重要保障。(五)强化高校管理使用传统管理经验,倡导现代管理观念实现高校现代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培育高校声誉的重要环节。提高管理水平首先面临的就是观念的转变,根据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应树立以下管理观念:1.科学的管理观念。高校的各级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有现代的科学管理意识,树立在管理上找出路、求发展、要效益、树人才、出成果的思想,努力把高校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传统管理经验与现代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过去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中喜欢凭借经验办事,缺乏科学管理的观念,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不高。2.人本观念。现代的高校管理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注重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去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教学和科研水平就会相应提高。所以高校现代化管理中要注重人本观念,以人为核心,尊重人、关心人,满足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各种需求,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真正创造一个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局面。3.创新观念。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在高校中树立创新观念,将会更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地进一步深化,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可通过施加管理创新的外部刺激,营造创新氛围,提出新的管理目标等来激发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需要,引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他们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善于创新,善于用新思想、新措施去解决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三、高校在危机传播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注意媒体的反应高校声誉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需要进行维护。声誉的维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防范,即高校针对有可能发生的会对声誉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问题主动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力求在损害产生前加以解决。二是公关危机的妥善处理,这是声誉维护的重中之重。高校公关危机的本质就是形象危机、声誉危机。如果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不仅能成功维护高校声誉,而且可以使之进一步巩固。高校声誉的维护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快速反应以赢得主动公关危机处理必须强调“救火意识”,危机一旦发生,媒体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披露传播危机信息,高校内外公众都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如果高校反应迟缓,不仅会错过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还会影响到公众对高校处理危机的信心,甚至给公众以不敢负责的印象。相反,如果高校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则能有效驾驭危机,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如北京大学“王铭铭事件”发生后,北京大学迅速组成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对王铭铭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免去了他的一切学术职务,从而维护了名校的声誉。(二)高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大众传媒是组织和公众沟通的桥梁,对危机的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危机发生后,应尽快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